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国家、社会、个人在行动——垃圾分类那些事

2017-12-29 10:00来源:再生资源作者:驼铃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清运垃圾围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工作方案的城市(列举部分城市)

(一)北京市

2017年5月,制定《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并在10月30日印发实施《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7]44号)。《意见》明确规定在党政机关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并逐年扩大强制分类实施范围,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2018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达到30%,2019年达到60%,2020年达到90%。

强化生活垃圾“干湿分开”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垃圾减量,缓解处理设施运行压力。进入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增速逐年下降,2018年控制在12%左右,2019年控制在8%左右,2020年控制在4%左右。

(二)苏州市

2017年6月,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苏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至2017年年底,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下简称“市区”)基本完成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设施的全覆盖,普遍推行餐厨与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的强制分类;至2018年上半年,市区全面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至2018年年底,建立完善的垃圾强制分类收运体系、处置体系和配套政策法规体系;至2019年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率及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分类处理率达95%。同时,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强制分类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至2020年年底,市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90%。

(三)广州市

2017年8月,广州市召开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大会,提出到2020年广州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并明确要求全市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相关行业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参与率10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良好以上达标率100%,且其中50%以上街(镇)达到垃圾分类优秀示范街(镇)标准;全市餐厨垃圾分类率达到1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四)大连市

2017年8月,发布《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启动新增垃圾分类试点小区79个、覆盖8万户居民,不少于100个强制分类试点单位的试点分类主体目标,到2020年底,大连市城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要全面实施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同时根据实施方案,大连市将于今年年底出台《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五)厦门

2017年9月10日,《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分类投放垃圾是义务,违法将受到处罚;明确投放管理责任人,政府可“以奖代补”支持;已分类的投放的垃圾,禁止混合收集运输;鼓励净菜上市,促进源头减量。

(六)天津市

2017年12月,发布《关于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到2018年,全市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2017年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福建厦门召开。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表示,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其中有12个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有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到2035年,各城市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制度。

四、我国垃圾分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需循序渐进、合理开展。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民参与、企业加盟及政府决策三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垃圾分类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一)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如2016年,再生资源利用量超过3亿吨,其中回收量2.56亿吨,进口量0.59亿吨;

(二)新型回收利用模式正在形成

如“互联网+模式”、逆向物流模式、垃圾分类收运、预处理、两网融合、分类处理处置、统筹规划,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等。

(三)催生一批再生资源行业的“国家试点”

如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试点城市、再制造试点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

五、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12月24日,第十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日本东京举办,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副调研员吕峥对于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做了介绍:

(一)垃圾强制分类,循环利用,协同处置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二)垃圾进行强制分类政策

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完善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和动员社会参与推动垃圾强制分类。

(三)加强监管,制定实施禁止进口洋垃圾政策

(四)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政策

1、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的总体思路:加强评价监管、发挥市场活力、强化制度供给、突出方式创新。从而建立六项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循环经济评价制度、绿色信用管理制度。

2、资源循环利用十大行动: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行动、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行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行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循环经济创新试验区建设行动

3、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备注:部分内容摘自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副调研员吕峥在第十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的演讲PPT。

原标题:国家、社会、个人在行动——垃圾分类那些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清运查看更多>垃圾围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