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 -2030年)》公示稿(附规划图)

2018-01-17 16:4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郑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集中海绵新建区:该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北侧、东南和西侧,以及白沙组团、航空港区、西部新城的大部分区域。这些区域主要规划用地以行政办公、商业和居住为主,是城市的主要拓展区,也是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该区域以目标为导向,是高标准海绵建设区;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保证水面率不减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广泛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

4、径流污染控制区:该片区主要位于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上街组团、九龙组团与航空城核心组团,该区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企业集中,具有较大的污染风险。该区域重点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加强初期雨水处理处置,经过污染评估后确定下渗模式;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广再生水/雨水资源化利用。

5、海绵建设协调区:该片区主要位于邙山-沿黄湿地生态区、尖岗水库-西流湖生态保护区、荥阳故城生态区,是城市重要集水区及水源保护区域,也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屏障和重要资源。该区域以生态保护优先,坚持适度开发、不破坏生态本底的原则,控制开发规模,控制径流污染;对开发形成的裸地和坡坎实施绿化加固,尽量保持山体原有的景观风貌。

第三章 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第13条 水安全保障

1、城市防洪系统构建:截洪分流,排蓄并重,大洪水前期以排为主,大洪水后期及中小洪水排蓄兼筹,超标准洪水分排结合。黄河防洪工程:建成黄河小浪底水库,对黄河现有闸洞工程加固。内河防洪工程:对防洪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河道防洪标准,采取“拦、蓄、排、分”的措施,疏浚整修河道,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加快下游湿地、蓄滞洪区的建设。

2、城市排涝系统构建:主城区规划涝水行泄通道191条,其中利用明沟设置行泄通道12条,利用道路设置行泄通道179条;主城区规划雨水调蓄池73座,有效调蓄总容积82万立方米。

3、完善排水管网系统: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管网设计标准一般地区为3年一遇,重要地区为5年一遇,道路立交、隧道、下沉式广场为30年一遇。主城区保留雨水管网944公里;提标改造管网长度共计887公里;新建雨水管网2576公里。主城区提标改造15座泵站,规划新建64座泵站。

4、内涝点治理:针对56处易涝点提出建设调蓄池、修建雨水管等措施。

第14条 水环境治理

1、治理目标:城市水系水环境质量达到《河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功能区水体水质要求,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实现水体不黑臭。

2、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采用源头低影响开发措施,控制3毫米屋面初期雨水径流和5毫米路面初期雨水径流,设置18座初期雨水调蓄池,龙湖、龙子湖、象湖、天健湖等重要水体周边雨水排放口设置雨水口处理设施。

3、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根据不同流域需求设置截污干管,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快马寨、南三环、白沙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结合雨污水处理需求,新建扩建双桥污水处理厂、南曹污水处理厂、陈三桥污水处理厂、荥阳第二污水处理厂、荥阳道北污水处理厂等;对王新庄污水处理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纺织园污水处理厂、上街第一污水处理厂、荥阳第一污水处理厂等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要求。

4、加强水体治理措施:采用“三段一节点”的治理模式,将城区各主要河道划分为生态保护段、生态恢复段和生态治理段,生态保护段旨在保护郊区河段的自然特性,生态恢复段旨在滨河绿带大于30米的河段加强人工生态措施,生态治理段旨在滨河绿带小于30米的河段进行水体治理措施;设置贾鲁湖等14个湿地净化节点,通过建设湿地公园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

5、保障活水畅流工程:结合郑州市生态水系工程,通过引水调水和水系连通,实现河道生态补水;并加强再生水利用,确定五龙口等11座再生水厂进行河道补水。

第15条 水资源利用

1、用好外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供水配额,加大黄河水的取水量,同时结合都市区地理特征和用水特点优化配置南水北调用水额度。

2、保护地下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继续进行冬灌夏用、开展漏斗区回灌工作及补源工作,逐步恢复地下水环境。

3、开发再生水:都市区所有已建和待建污水处理厂,需提高处理深度,通过生态或工程措施,使出水达到再生水利用标准。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景观用水、市政园林绿化用水以及电厂冷却用水等。

4、加强雨水利用:在西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地区及北部黄土丘陵(包括登封、新密)继续兴建集雨节灌水窖、水柜等;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等逐步兴建集雨环境用水工程;街心花园、公园等逐步兴建集雨环境用水工程;城市人行道路及庭院、厂区、办公区等硬化带应采用高渗透性的材料,以便于雨水收集。

第四章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解

第16条 低影响开发指标体系

总规层次的控制指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把全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落实到组团和控规管理分区。本次规划中考虑到排水分区雨水组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由上至下分解到流域和排水分区,识别每个排水分区内不同的用地特点和管网情况,确定每个排水分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绿地率和水面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面向监测管控和考核验收。同时考虑到规划行政管理,规划进一步由下至上总结出各个控规管理单元和组团的控制目标和建设指引,便于将管控指标纳入控规编制体系。

控规层次的控制指标包括单元和地块两个层次。单元的控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绿地率、水面率。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建筑密度、绿色屋顶率、绿地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调蓄容积。控规地块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要纳入“两证一书”进行规划管控。

第17条 总体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规划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

第18条 分区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级落实控制指标,各级分区是逐级指导下一级分区管控指标的深化和细化的重要依据。其中一级分区为按照行政管理划分,范围大小约60~550km2;二级分区按照流域划分,范围大小约15~200km2;三级分区按照排水分区划分,范围大小约1~50km2;四级分区为落实到地块,提出地块各控制指标范围。

第19条 一级指标分解

1、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3%,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0.5毫米。

2、西部新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3、航空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5毫米。

4、白沙组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5、九龙组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5毫米。

第20条 二级指标分解

1、主城区枯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8%,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4.6毫米。

2、主城区索须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7%,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3.7毫米。

3、主城区贾鲁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6%,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8毫米。

4、主城区魏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8.6毫米。

5、主城区东风渠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5.7毫米。

6、主城区金水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8%,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7.4毫米。

7、主城区熊耳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5.7毫米。

8、主城区七里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2%,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9.8毫米。

9、主城区潮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10、西部新城枯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11、西部新城汜水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2%,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9.8毫米。

12、西部新城索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13、西部新城须水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7%,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14、航空城丈八沟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5毫米。

15、航空城双洎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5毫米。

16、白沙组团贾鲁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0毫米。

17、九龙组团七里河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5毫米。

第21条 三级指标分解

三级分区为排水分区,在二级分区流域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雨水排水管网的布局,考虑主要雨水干管的收水范围为边界进行划分,同时从便于管理的角度,结合主要道路以及已编制的控规中管控单元的划分进行微调。

2、将规划区划分为478个三级分区。其中主城区分为270个三级分区,西部新城分为53个三级分区,航空城分为102个三级分区,白沙组团和九龙组团分别为27个和26个三级分区。

3、各三级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详见附表。

第22条 四级指标分解

1、 建筑与小区:已建保留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70%,已建改造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75%,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80%。

2、 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

3、 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0%-80%。

4、 城市水系:要求各排水分区水面率不减少,新建区域水系应采用生态岸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郑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