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技术正文

【实例】高浓度难生化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改造工程

2018-03-20 09:02来源:工业水处理作者:刘备关键词:水污染物排放MBR废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 调试与运行

(1) 改造前,在反应池内加碱即产生大量泡沫并溢出,采取加高反应池保护高度、更换新型高温活化微电解填料等改造措施后,问题得以解决。

(2)  生化调试初期,好氧池经常产生严重泡沫,经分析为表面活性剂所致。漫天飞舞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现场环境,并造成菌种流失。通过采取控制负荷、增投微生物菌种与营养物等措施后,问题得以解决。尤其是MBR与ABR水解酸化系统微生物驯化成熟后,再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泡沫现象。分析原因:污泥培养驯化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微生物结构随反应器内不同时期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逐渐演变成适应MBR及ABR水解酸化工艺的群落结构。

(3) 调试后期,将微电解池进水pH控制目标从1.5~2.0升高至3.0~4.0,系统产泥量下降了约1/3,后续生化系统也未见到明显冲击迹象。

(4)  运行过程中,偶发污泥膨胀现象,此时SV30≥80%,好氧池表面漂浮一层灰褐色黏稠浮渣。一般通过加大污泥与混合液回流量,即可自动恢复,恢复时间一般为3~5  d。

(5)  MBR膜的日常清洗维护主要有3种:清水反洗、加药反洗和浸渍清洗。日常运行中应充分重视清水反洗工序,严格控制清水水质、反洗水量与反洗频次。实践证明,清水反洗工序设备简单、操作自动化,在维护到位的情况下,可免除加药反洗的硬件投资和繁琐操作,且浸渍清洗周期可延长至4~6个月。

5 处理效果分析

2016年8月期间,监测了各工序对COD、Cu2+的去除效果,结果分别见表 2、表 3。

运行结果表明,尽管进水水质波动极大,甚至超出设计值,但出水COD<74 mg/L,Cu2+<0.38 mg/L,SS<14  mg/L,石油类<1.8 mg/L,均优于排放标准要求,且耐受水质冲击能力强。在投入运行近3 a后,处理出水水质依然稳定。

此外,显而易见的是,MBR工艺对COD的达标起到了关键作用;物化工艺(微电解+二级反应沉淀)则去除了绝大部分的Cu2+,使出水Cu2+接近达标。

6 技术经济分析

处理改造工程投资共30万元,于2013年11月完成设计并不停产施工,2013年12月完成调试并达标排水,至今已稳定运行3  a以上。微电解填料未发生板结、失效,MBR膜丝保持完好,瞬时通量高于6.5 m3/h,出水长期稳定达标。运行结果表明,工艺设计合理,耐冲击能力强。

经长期核算,运行费用(主要为药剂费,另包含人工与耗材费,不含水电费)约为60~80元/t,虽然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为业主节省了排污费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产生了较大的间接经济效益。此外,环境效益显著。

7 结论

(1) 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微电解+A/O+MBR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难生化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合理可行。尽管进水水质波动极大,COD为809~1 366  mg/L,Cu2+为3.52~25.50 mg/L,但出水COD<74 mg/L,Cu2+<0.38 mg/L,SS<14  mg/L,石油类<1.8 mg/L,均优于排放标准要求,且耐受水质冲击能力强。尤其是工艺末端的MBR设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进水COD为106~412  mg/L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稳定、良好的出水效果。

(2)  MBR工艺对COD的达标起到了关键作用;物化工艺(微电解+二级反应沉淀)则去除了绝大部分的Cu2+,出水Cu2+接近达标,是整个工艺可靠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3) 高浓度难生化酸洗铜废水处理这一行业难题的攻克,极大提升了生产企业的社会形象与竞争力。

原标题:【实例】高浓度难生化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改造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污染物排放查看更多>MBR查看更多>废水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