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评论正文

平原河网典型地区农业节水减排管理措施分析

2018-04-18 16:20来源:净水技术作者:杨斌,王荣昌等关键词:农业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 太湖流域农业用水及排放污染主要问题

3.1 灌溉水量大效率低且工程配套滞后

目前,流域耕地灌溉设计保证率平均为75%,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9 ~ 0.690;浙江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  1~0.602;上海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721。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太湖流域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基本农田大量减少,农田灌溉设施遭到破坏,同时流域内许多灌溉设施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已经出现了陈旧老化的现象,灌溉工程的配套设施的改造更新滞后,已经不能适应节水减排技术推广的要求,从而影响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效果。

3.2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薄弱且缺乏计量

流域内河网密布,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还不够完善,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严重,再加上工程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效益不能充分显现;太湖流域基本以100~700亩的小微型灌区为主,均拥有独立的提水泵站和灌排系统,灌溉水利用水泵就近从河道抽取,退水就近入河,用水量大多采用定额法估算,基本上没有安装计量设施,取退水管理粗放。

3.3 经济调节作用不明显且杠杆缺失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普遍存在一种不缺水、但缺好水的观念。同时,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大,基本上流域各地农业水费已经实行了政府转移支付,等同于免收农业水费;提水电费主要由镇政府和村集体两级承担,少数地区部分由农户自负,农业节水缺乏激励机制和经济手段,经济调节作用几乎没有。

3.4 小农户经营模式将长期存在

小农户经营模式是农民种植的主体模式,相对于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流域内户低效率的种植模式仍占有较大比重,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现有的以园区大规模水利设施难以形成高效体系,农业节水复制推广比较困难。

3.5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高投入、高产量是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调查显示,太湖流域种植水稻现状每季施氮肥38~40 kg/亩、磷肥5.3~6.6  kg/亩,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每季施药由原来的1~2次加密到现状的5~6次,由于不科学施肥、施药、用水,农田退水将大量化肥、农药带入河湖,导致高强度的氮磷排放。

4 思考与建议

4.1 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潜力很大

在南方地区,节水就是减排减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利部把推进现代灌溉发展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实施“南方节水减排”,要“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实现少灌水、高利用、低排放”;水利部、发改委印发的《“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对各省2020年包括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提出了明确的用水强度控制目标指标。太湖域经济社会发达,工业化、城市化率高,农业用水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面源污染排放严重等问题,是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总的来看,工业节水减排有空间,农业节水减排潜力更大。

在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指引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将有力推进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随着太湖流域农业现代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要求不断提高,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太湖流域农业发展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将进一步持续向好,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技术推广、科学施肥等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减排提供了有利契机。

4.2 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工作亟须推进

粮食是立国安邦之本、民生之基。太湖流域作为水热条件优越、适宜种植粮食的地区,保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维持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流域工业化、城镇化高度发展后维持和保障流域良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用水实施有效管理,强化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面源污染排放,是实现流域水资源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是继续努力降低农业用水量。在工业化继续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农业用水必须实现明显下降。若农业用水效率停滞不前,在一般枯水年情况下,流域水资源配置难度显著加大。实践证明,实施农业节水减排不仅能减少灌溉用水量,也不影响作物产量,管理得当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二是不断努力减少排污量。控制和降低氮磷污染已经成为进一步改善平原河网水质、全面实现河长制、湖长制目标的关键,实施农业节水减排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和消耗,还可以通过控制灌溉用水减少排水,减少农田氮磷营养的流出,降低入河面源污染。

三是不断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充分运用在稻田、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沟道的协同运行作用下,水体总氮浓度沿程有显著的降低,微系统各环节的总氮总磷浓度呈现梯级递减的规律。针对太湖流域内河湖密布,利用天然或人工湿地、生态沟等系统,或水陆交错带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田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可以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

因此,从农业用水量、排污量和水生态环境等角度看,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排潜力很大,亟待有序有效推进。

4.3 当前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1)深化典型农业节水减排试验研究。在总结现有节水灌溉方式为主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的试验,对灌溉技术、水肥耦合、配方施肥、退水生态处理等进行综合试验,提出水稻节水灌溉方式、污染减排措施等相关建议,为平原河网地区农业节水减排、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标准。继续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既要充分配套,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推广农业节水设施,提升农田建设标准;同时注重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等工作,为全面加强农业用水管理、计量工作创造条件。结合农业水价改革,将落实计量、节水减排措施作为灌区考核的重要内容。

(3)加强农业用水新技术应用管理。积极推广先进农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引导农民增强节水减排意识,水利部门应积极会同农业部门开展农业用水指导和节水管理工作,推广“控制、薄露、浅湿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土壤测方施肥,推广低毒无毒农药应用,指导做好施肥施药,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落实各方责任,研究有效措施调动各方节水减排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开展减排设施建设。昆山等地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湿地、圩内河网、生态沟等,截留、净化农田径流中的氮磷与有机物。以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水肥高效利用、生态拦截治污理念为指导对灌区实行标准化管理,并配合生态技术措施建设生态排水沟渠,在排水沟渠内种植植物、定时收割管护,减排效果明显。这方面的建设模式可复制推广,甚至作为灌区改造的标准。

(5)加强农村畜禽面源防治。大力发展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积极实施池塘改造,推进池塘养殖用水生物治理、生态修复和循环利用。开展畜禽养殖场减排治理,深入开展了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降低渔畜废水和农村生活氮磷入河量。

(6)励引导开展水权交易。充分结合当前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明确农业用水总量及定额,实现农业用水户水权确权颁证;充分发挥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计加价政策,发挥价格杠杆在农业节水中的作用,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引导加快农业节水减排措施的推广,实现既节约农业用水又减少污水排放,在实现用水权节约的基础上,推进水权回购、结余流转,调动提升农户实施节水减排的积极性。

原标题:净水技术|平原河网典型地区农业节水减排管理措施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业节水查看更多>农业面源污染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