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

2018-07-20 13:12来源:E20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作者:肖琼 赵瑞英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蓝天保卫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不搞大开发、要大保护,PPP也需要“绿色发展

在过去的四年间,PPP被有些行业用来搞大建设、大开发,导致PPP走上“歧途”。从去年年中到现在,党和国家着手规范PPP市场。这让很多人纷纷担心,行业的发展是否会停滞。而E20研究院认为,恰恰相反,PPP的规范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PPP在回归运营的本质,即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这一点,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已有明确体现,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政府实施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项目,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同治理绩效挂钩。

PPP的过去,各参与主体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PPP成了快速扩张市场的工具,这种目的之下,一旦金融形势收紧,势必带来企业资金链的紧张;对于地方政府而言,PPP成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融资工具,E20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环保PPP大数据观察报告》佐证了这一点,财政收入状况良好的经济区,如东部地区,PPP的意愿就很低;而财政收入较低的经济区,PPP的意愿就很强。从数据来看,平均财政收入最低的西部地区,PPP项目数量、投资额最多,分别占全国的48%和47%(详细见下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PPP成了放贷的工具;对于央企而言,PPP成了其介入市政环保市场的一个桥梁,我们看到一批建筑类央企通过PPP市场进入水环境治理市场,而很多都没有专业的治理技术和经验。上述情况之下,必将给环境产业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带来极大的风险与负效应。一方面,过度放大金融杠杆和地方的支付杠杆,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风险、可持续风险和现金流风险,这一结果已出现;另一方面,PPP成了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大开发、项目大建设的工具,大都忽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本质。我们发现市场上各种打包的项目越来越多。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例,几十亿甚至百亿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体量越来越大的项目,打包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却没有从系统上考虑治理效果,PPP并没有带来水环境的真正改善。没有经过系统化设计的生态环境治理,是无法完成老百姓能感知、政府所想要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效果的。监管一来、市场一降温,就像退潮一样,“裸泳者”一堆。

因此,PPP的规范发展,对于环境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绝是利大于弊。一方面是地方财政压力加大,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量需求待释放,必然推动PPP回归其公共服务效率提升的本质,即回归其运营服务的核心。何为本质,体现在三大“十条”的效果目标里。就三大“十条”要求的目标而言,需要把很多的“点”治理系统化后才能完成,如果不进行系统化的解析,还是围绕“点”的污染治理做工作,就一定不能够还地方政府一个好的环境质量效果。因此,PPP也需要“绿色发展”,它不是大开发的工具,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围绕用户的综合性需求组织项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控金融风险,在不破坏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利用好社会资本,使PPP走向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出台的各项PPP相关政策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PPP重点推进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生态环境领域PPP项目管理库入库项目数量和总投资分别占总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的23%和11%。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E20市政环保PPP分类格局图中的A类和B类领域项目(见薛涛:环保PPP年度盘点,分类后的顶层思考与产业变局),最适宜PPP模式的领域。关键是要正确认识PPP的作用与本质,让其回归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落地。

七、环境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升级与转型

需求决定供给,过去的一年,环境企业纷纷进行着战略的转型与升级,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也不同,但“两山论”与“创新”共同影响着环境企业的战略转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的战略转型,当前主要影响到了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二是产业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线的升级,当前主要影响到了以固废为核心的细分领域的C方阵企业。

需求转变的影响下,生态化战略成为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的战略升级方向。

在地方政府的治理需求越来越综合、效果导向越来越确定的趋势下,A方阵领先的企业首先觉察到这一趋势。2018年2月,在生态战略的基础上,北控水务集团正式发布资金管理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双平台”战略,向轻资产企业迈进。2018年5月,首创集团携旗下环保企业首创股份、首创环境、首创博桑、首创思泰意达发布了“首创˙生态+”发展战略,以现有的水务、固废、大气、资源化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打造“多中心生态圈”。可见,部分具有战略思想的企业已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而且这种转型正是地方政府需求的上移,带来的企业战略的生态化转型,是自我供给能力提升的战略方式。

“两山论”落地之下,理念先进、技术创新的C方阵企业,正在向着“两山产业”升级。

2018年上半年,由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教授领衔撰写的《两山经济》(《两山经济》自序|在绿水青山的增量之中获取金山银山)一书已完成,书中明确指出,伴随着环境管理思维的变革,环境产业的4.0时代来临,进入到立体推进、生态融合、增量价值高效链接的“两山产业”时代。E20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以固废细分领域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已开始进行转型,通过“环境+农业”的结合,打通一条通向“两山产业”的创新模式。企业正是通过生态循环的理念进行技术的创新,通过社会循环进行产业链的整合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让“两山论”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让“两山产业”落地。4.0时代的环境产业面临的需求在迅速扩大,其供给的服务模式在升级,“两山产业”占据着生态循环的价值奇点,有效链接各产业链,不断释放价值增量。

当然,环境产业内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向“两山产业”升级。根据治理的需求,1.0、2.0、3.0时代的产业业态还会存在。

不管是A方阵企业在进行的战略升级,还是以固废为核心的C方阵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升级,均是为了更好的应对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需求,为了能让地方政府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把生态环境的问题解决掉,并可持续发展。然后,市场反映出来的是,意识有、行动有,但真正做到的少。特别是项目越来越综合、体量越来越大的当下,仅为追求项目的综合肯定不能作为目标,能够系统化解决甲方的效果需求,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

八、地方属地国有环境企业的改革困境,要从党的初心出发寻找突破口

对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而言,呼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地的不多,仅有少数理念领先的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从数据上来看,环境服务业中接近六成的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在供水行业,80%的企业群体为纯国有企业,也即环境产业战略地图中的B方阵企业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关于一直探索的产权改革话题也存在各种难题与障碍,一直没有突破。应该说,环境产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真正打开市场。

政策上,国家是绝对支持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于国企改革,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且在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再次强调,改革创新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创新,就能建成现代企业。可见,产权改革是国家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途径,且举全力在推动。

如何进行改革的突破?还是要从党的初心出发。

以地方供水企业为核心的B方阵企业是地方环境公共服务的早期供给者,一般的企业均有超过近30年的专业服务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持有近一半当前中国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而且是当前我国环境公共服务中,多元化供给手段形成的有效竞争机制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做好地方专业化供水服务企业的改革,至关重要。

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也是供水行业发展的新时机。“十九大”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与初心关联的存在逻辑,才能融入这个时代。如果行业、企业不能认真地看待党的初心,那么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2018年6月,第三届供水高峰论坛在南昌召开,论坛达成共识:相较于高铁、电信、电力、高速、燃气等行业,供水行业也是公用事业改革里起步最早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匹配这个新时代。多年来,供水行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共服务。当前供水行业主要矛盾集中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供水服务的不平衡,以及末端水质不平衡,当前大中城市的水质标准在不断提升,特大城市的水质标准甚至达到了200余项,但是还有很多农村区域连6项标准都达不到,甚至喝不上连续的自来水;不充分表现在农村供水安全的缺失,服务意识的不充分、信息化发展的不充分、市场化机制的不充分等。供水行业是离“初心”最近的行业,因为老百姓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最基本的福利,因此供水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非常突出,是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逻辑之下,B方阵企业贴近人民才是出路。无论是调价、混改还是上市,如果没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都将寸步难行。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得到人民对行业的支持,才能推动改革的前行,包括产权改革。如果不能回答产权改革对人民群众有何好处,改革依然是个“死套”,无法突破。

九、热点细分市场,以民生关注最为火热

“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带来的市场热点还在持续。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从文件用词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轻重缓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老百姓关心与关注的问题。当前市场反应出来的热度也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当前的市场热点:

一是老百姓最为关注、最容易感知的领域带来的市场热点,以黑臭水体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最为典型,这是当前环境领域市场空间最大、热度最高的领域,根据E20研究院的预测,以黑臭水体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场空间超过2万亿。市场体量也反映在项目体量上,从去年火热的水环境PPP项目市场看到,有了近200亿级别的单个PPP水环境治理项目。然而,市场的火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治理效果。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督查,从公开的信息及媒体报道上来看,“裸泳者”不计其数。央企、国企以及大批技术公司共同努力了近四年,结果却如此,不得不令人反思。因为关系国计民生,水环境治理市场依然会保持热度,但是将不再是“资本的风口”,而将回归效果和理性。

二是主要矛盾中不平衡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空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集中爆发。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服务上,治理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这一点已反映在十九大之后发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2018年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再次助推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走向“火热”。从企业参与度上来看,以中车为代表的央企,以北控、首创为代表的A方阵企业已成功布局了农村污水处理市场。

三是主要矛盾中的不充分,让二次供水市场引关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还有40%的治理需求有待释放,其中最受老百姓关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以供水行业最为代表,特别是二次供水。现在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半由小区物业来管,而物业没有专业能力,不会管,也管不好,致使一些高层住宅居民常常取不到水。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二次供水有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而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集中在高层住宅、甚至超高层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二次供水服务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二次供水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与城市人民群众正常稳定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升二次供水服务,是当前城市供水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目前急需出台与二次供水有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以规范行业和提升服务。根据E20研究院的估算,当前与二次供水相关的运营及设备市场空间,每年在500亿左右。

四是环境监管的绝对趋严带来的市场繁荣及重新洗牌。以危险废弃物最为代表,根据E20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数据,预计“十三五”期间危废处理行业市场空间将达到2000亿。随着国家政策的趋严,那些手续不全,管理不规范的运营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的规范,行业的整顿,企业间的并购。但是由于危废存在资质、资金、技术、管理四大壁垒,危废的并购不是简简单单通过资金并购就能形成突破的,技术壁垒非常高。所以危废并购切忌盲目进行,无序竞争。预计未来3-5年是这个行业的规范期、并购潮。随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行业逐渐进入繁荣发展期。

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打开的大环卫市场空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基于此,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对固废从收集到处置全过程的系统化服务能力与水平的要求都有所提升。从末端来看,以焚烧为趋势的末端处置市场已很成熟与稳定。而从源头的分类到过程的清运与转运却相对薄弱,亟需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因此,大环卫市场近年来火热发展。E20环境平台、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即将于2018年7月27-28日在福州召开“首届环卫一体化高峰论坛”,探讨如何助力产业跨越式发展。

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市场火热,企业的生存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市场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黑臭水体,火热过后水体依然还是黑的、臭的;我们治理了很多年的危废市场,依然还是“危险”的。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挣到钱,而且长远挣钱,一定不是传统的对付方式,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系统化的去解决用户所生的“生态环境的病”,市场才是你的。未来的环境治理必将走向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

十、绿色发展、“两山论”亦是中国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理念

2018年6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则被广泛认同为行之有效的中国版的全球化设想。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得到了沿线相关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且,在习总书记的各种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必谈的话题。但如何让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突破口,并为中国的大国形象进行背书,需要系统设计,对于环境产业而言,一方面需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需要顺应新时代新需求升级国际化供给能力。

一是环境产业要背负起助力中国在全球化战略中的大国责任担当,让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减少国际压力,提高政治声誉。特别是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上。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以俄罗斯、西亚(伊朗)、中亚(哈萨克斯塔)、南亚(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印尼、缅甸)等六国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存在本国和跨界等环境污染治理难题,而且还存在环境管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治理服务跟不上、资金缺乏等问题,正在渴求得到外部的“环保救助”。所以说,在当前形势下,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过程中,有环境产业的“加持”和没有环境产业的“加持”,会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有本质区别。

二是环境产业要顺应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山论”逻辑,把中国在绿色发展中已取得的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输出绿色发展、“两山论”理念。如何把绿色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推动城市、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转型,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中国环境产业的国际化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理念的统一,进一步带动中国环境产业向全球市场的迈进。由此,绿色发展会成为中国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三是环境产业要充分抓住全球产业市场机遇,但同时更要加强风险防范。国际环境产业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存量市场,包含资产和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一类是增量市场,包含投资、运营管理、工程建设、设备需求,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随着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以及PPP发展的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为中国的环境产业、PPP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山论”从理念走向落地,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前所未有。上半年,各项环境政策密集落地。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环境治理的推动力度、执行力度将会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的市场将不断释放,是机遇也是挑战。不管是企业还是产业,都应该意识到这一时代机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借力“两山论”、借力绿色发展,实现变道超车。

原标题:白皮书20:从半年度的十大热点,把握环境产业发展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