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次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吕忠梅从一个学者的视角,高度肯定了2015年11月福建上杭第一次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会议以来,环资审判工作取得的跨越式发展,认为绿色审判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特色的绿色审判道路充满信心,同时也提出了她对环资审判实践的一些学术思考。
不同审判庭都要树立绿色司法理念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在所有的审判活动中加以贯彻,在目前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与普通化并行的格局下,如何在传统民事、刑事、行政审判过程中体现绿色审判原则?针对有地方出现的认为将传统案件放到环资庭审理,更容易认定合同无效的问题,吕忠梅认为值得警惕,不能简单以环境资源保护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理由,而是不同的审判庭都要树立绿色司法的理念。
其次,环境案件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很多,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实际上,也不可能出现完全覆盖环境资源司法所需要的所有法律。吕忠梅强调,这就需要法官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现行法律进行解释,通过对传统法律的绿色解释裁判新型案件,当然也必须遵循法律解释原则。
第三,环境司法需要创新,环境民事、行政审判权应当在可能的限度内融合发展。同时,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事实问题,也涉及法律价值导向。目前案件审理中依然存在“鉴定为王”倾向,这是有问题的,应当将技术因素、社会价值综合考虑,以确定环境保护的限度。这里不仅有环境司法本身的问题,也有法官理念上的问题,吕忠梅指出法官要作价值判断,要做利益平衡,不是怎么鉴定怎么判。
环境刑事案件中科技证据该如何使用
第一,通过梳理环境刑事案件的裁判文书,吕忠梅发现法官对刑法第338条规定的污染环境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的理解不太一致,对此,学界也有争议。吕忠梅认为,行为犯和结果犯不是说只要刑法规定了结果就是结果犯,而是需要结合犯罪构造、侵害的法益进行综合考量。行为犯与结果犯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要求是不同的,行为犯不需要证明因果关系,只要达到“两高”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超标3倍、倾倒3吨等客观标准就可以定罪量刑,不需要再花费巨大的成本进行因果关系证明。
第二,科技证据使用问题。吕忠梅不反对科技证据的使用,通过科学鉴定等方式加强对案件事实的还原程度是当前环境司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科技证据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中的使用方式、使用限度存在差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环境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可以使用科技证据来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而进行辩护,因为刑事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基于任何证据形式的法定辩护权。但是,对于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在科技证据使用上,则应该存在限度,证据达到公诉标准与审判标准即可,这是因为环境犯罪各种罪名的构造不同、证明标准也各不相同,法律规定了客观标准。
另外,科技证据的获得需要大量成本,这个成本也需要有限度。泰州水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掏鸟窝案等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些案件也充分说明,环境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证明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环境刑事案件中,科技证据的使用要有限度,不应该过度追求。
应细化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规则
吕忠梅提出了两个大的方面、若干具体问题。
一方面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审理问题,包括受案范围如何确定?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是否需要履行前置公告程序、是否可以提出惩罚性赔偿请求、要不要以穷尽行政执法救济为前提、是否可以根据检察机关要求举行庭前会议?还有,检察机关是否可以自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如果检察机关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败诉了怎么办?有些地方规定层报高院是否合理?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讨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是否合适?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检察机关如果不服,是向上级法院提起再审申请,还是向上级检察院提起申诉?或者上级检察机关直接对下级法院生效的民事公益诉讼裁判进行抗诉?提起再审申请以及抗诉的具体条件如何规范?
另一方面是关于诉前程序。诉前程序是检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修订后的行诉法第25条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不清楚具体程序构造与审查标准。
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矫正行政违法行为的功能是否应该体现在诉前程序中,目前采用以结果审查为主的标准,不利于这个功能的实现;二是规定两个月的履职期限问题,吕忠梅指出,这一规定没有考虑复种补绿需要时间、行政机关履职需要法定程序时间、部门联合执法需要协调时间等等,如果再采取结果审查标准,也会影响诉前程序功能的发挥。
对此,吕忠梅建议应进一步细化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规则,将判断行政机关的履职标准从结果导向转为行为标准,将履职期限改为以两个月为原则,同时设定弹性空间的例外。
应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互补关系
吕忠梅首先解释,当前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律属性有不同认识,她自己用了“国益诉讼”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与公益诉讼相区别。在司法实践中,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公益诉讼的衔接以及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地位问题。
第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实践中有三种理解:一是并列,将两者等同;二是区分主次,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于社会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三是排斥,认为只要提起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就不能再提起公益诉讼。吕忠梅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损害担责原则的一种责任承担方式,不是对原有责任承担方式的替代,是对原有责任承担方式的补充,它们之间应该形成互补。
第二,关于检察机关如何参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问题。改革方案未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做出规定,仅规定最高检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检察工作。改革方案对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仅设定了违反法律法规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损害的条件,并未规定需以穷尽行政救济手段为前提。检察机关可否针对政府没有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如果检察机关在政府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过程中发现政府有履行监管职责不到位的情形,可否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如果政府已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检察机关可否再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吕忠梅建议最高法正在制定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司法解释中,应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互补关系,并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民事诉讼、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作出衔接性安排。
环境资源审判已到向精细化发展的阶段
对于涉海洋诉讼中的一些新问题,吕忠梅注意到,一是已经发生的社会关注度高、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损害的事件,比如桑吉轮爆炸、碳九泄漏等,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二是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原告起诉无序,索赔途径主次不分;三是今年机构改革后,负有海洋环境监管职责的行政机构名称、归属均发生变化,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告主体需要尽快明确;四是陆源入海污染的管辖归属需要进一步明确;五是索赔范围的长期困扰。
当然,学术观察与审判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吕忠梅说,学术观察可以给法官一个新的视角,环境资源审判的很多机制正在形成中,学术理性对于机制的建立非常有价值。中国的环境资源审判已经到了向精细化发展的阶段,更应该及时总结裁判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绿色审判不是只靠价值取向正确或者政治正确就能做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吕忠梅相信,在这次会议后中国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五年来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29.3万件,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7万件,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的意见,详情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
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1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相关介绍与案例全文如下:2021年,各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环境司法大会贺信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
5月30日,在世界6·5环境日到来之际,商丘中院召开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两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有关情况,并公布6起典型案例。会上,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崔海林通报了全市两级法院2021年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2021年,全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公布8件涉民生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以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评价指引作用,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长江上游有望设立生态保护法院了。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实施,其中提出,加强成渝地区环境资源审判,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并将积极探索设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法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李广宇]: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为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减少人员聚集,方便记者朋友们参会,本次发布会采取现场加线上的形式发布,我们可以从大屏幕上看到,许多记者朋友们正在线上参加我们的发布会。[李广宇]:今天我们将要发布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出台《关于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为美丽浙江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依法严格公正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突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对于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意见》分别提出,坚持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
《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17-2018》、《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17-2018》及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林文学]: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不辞辛苦在星期六参加我们的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公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绿皮书及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我
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近期召开的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北省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推动京津冀环境审判协作,加强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全省立案环境行政案件、处罚金额均实现大幅提升,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速,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量同比上升。
2022年1月27日,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路南、路北、开平、古冶四家法院对我市4起污染环境案件进行集中宣判。四地法院对涉案的四家钢铁企业主管领导、直接责任人员、直接参与人员共47名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至1年零6个月不等刑期,并处罚金,对其中构成污染环境罪单位犯罪的两家钢铁企业分别判
2021年12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山东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情况。
黄河万家寨库区生态保护巡回法庭日前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库区揭牌成立。这是黄河流域首家由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的生态保护巡回法庭。
9月11日,广州从化警方与湛江海关缉私局、从化区生态环境分局展开联合行动,破获一起非法炼油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现场查扣涉案车辆3辆,查获倾倒、填埋危险废物总重23.15吨,涉案车辆上危险废物总重6.32吨。经调查,该非法炼油点位于从化区城郊街的一处沙场内,地处郊区,位
导读2019年是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媒体对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有关新闻的报道热度持续升高,“无废城市”建设、《固废法》修订、严禁“洋垃圾”进口、长江经济带清废行动、危废专项整治等,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2019年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了140余件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中国再
今天,河北省市公安联合工作组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雄安新区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和典型案例。自7月6日以来,河北省公安厅、保定市公安局驻雄安新区联合工作组组织新区三县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抓获涉嫌污染环境违法人员102人,其中刑事拘留15人,
环境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需迈过法律依据供给不足,办案力量配备不到位,诉讼成本增加三道坎。近年来,多地就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环境案件开展试点。这一管辖模式通过空间转移实现司法与行政管理区域的有限分离,使得集中管辖法院能摆脱不当干预,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它以某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来划定管辖范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到底难在哪儿?先举个栗子。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曾经帮助贵州黔西南州的400多位农民因环境污染导致大红袍柑橘受损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但由于找不到具有资质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单位进行受损评估,最后法院将案件推来推去,使得问题不了了之,受害者权益未能得到维护。2
2015年,江苏省法院共受理环境类案件1515件,审结1188件。其中受理刑事案件700件、民事案件146件、行政案件669件;2016年1-5月,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597件,审结430件。其中受理刑事案件185件、民事案件116件、行政案件296件。2015年、2016年1-5月收案数、结案数同比均大幅增长。关注点一固体废物涉刑事
近日,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从环保部获悉2016年3-4月份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的环境案件处理情况,详情如下:2016年3-4月份,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陆续反映了一些环境问题。共9件,其中,山西省1件,浙江省1件,山东省1件,江苏省4件,河南省1件,湖北省1件。环境保护部督促地方查清事实,依法实施处理处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