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市场正文

观点 | 有些环保企业经过洗礼后满血复活 不代表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能顺利过冬!

2018-12-26 09:14来源:环保创业邦作者:龙飞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环保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外部环境改变暴露企业内部经营不善

无论神雾环保、盛运环保、凯迪生态,还是东方园林,以上几家企业都曾红极一时,现在却纷纷面临着股价断崖式下跌、濒临退市等重大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

从外部因素看,宏观环境在微观层面的具象化表现是主因。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密不可分。

2017年6月,财政部出台的50号文、87号文,拉开了PPP整顿的序幕,大量项目陆续退库。

今年上半年,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经济体系信用收缩,金融机构减少放款导致民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各类违约事件密集出现,对整个市场可谓“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超过60只债券宣布发债失败,甚至许多AAA评级民企难以发债。

除了外部环境,我们有必要从企业内部一探究竟。目前,市场唱衰东方园林的主流观点概括起来有3个关键词:PPP、偿债能力和现金流。

第一,PPP。据统计,2017年东方园林中标50个PPP项目,中标金额合计715.71亿元,传统项目中标金额仅为47.5亿元。同期,神雾环保PPP中标金额共计134.27亿元,盛运环保PPP中标金额共计94.79亿元。

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而言,PPP是市场拓展的有效方式。而在“去杠杆”的宏观环境下,经济体系信用收缩,金融机构减少放款,PPP的大体量资金要求对民营企业而言就成了一座大山。后退一步,不做新项目,公司业绩增长无法保障,也无法通过新工程建设获得利润与现金流回流。前进一步,继续拓展新项目,则意味着企业将背上更大的压力,可谓“成也PPP,败也PPP”。正是这种对外融资依赖性极强的发展模式,让投资者们对环保民企的前景提出了质疑。

1.jpg

第二,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一般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分别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衡量。从表1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还是短期偿债能力,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以东方园林为例,应收账款从2015年的53.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4.71亿,如果按照其千亿投资额的PPP项目储备来看,即使同比例增长,未来产生的应收账款也将难以计量。若再考虑PPP项目对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及后续还款问题,则更容易让部分投资者产生悲观情绪。

2.jpg

第三,现金流。从表2中不仅可以看出环保民营企业对外部融资的高度依赖,还可以看出部分环保民营企业在追求资金高效使用的同时造成的现金流压力隐患。而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导致筹资现金流预期降低,经营性净现金流受制于PPP项目宏观政策影响预期降低,在企业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未来现金流是否可以支撑企业的持续经营,这也是投资者普遍关心的焦点之一。

民企遭遇危机,国企央企出手

就在环保民企深陷债务危机之时,体量大、底子厚、起点高的国企央企纷纷出手。

2018年1月,中环装备拟7.2亿元收购兆盛环保;5月,盛运环保董事长把股份全部转让给四川国企川能集团;8月,海淀区国资委成为三聚环保实控人,中战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接盘凯迪生态;10月潍坊城投拟大比例战略入股美晨生态,湖南金阳投资集团受让永清集团30%股权,四川铁投集团拟支持天翔环境债务重组;11月,中金环境公告称实控人或变更为无锡市政。

虽然业内有不少关于环保产业“国进民退”的论调,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国企央企自身的品牌优势、政府资源优势更容易获取项目,而其资金优势、融资成本、融资能力也更容易支撑起大型项目,更不提其政策性贷款等独有优势。

民营企业与国企央企的结合,既弥补了国企央企的技术短板和运营效率短板,又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工程利润反哺有效确保了资本金收益。并且,在国企改革深化推进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双百行动”推进的风口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式,也为传统“国民合作”遇到的诸多体制机制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与空间。

正是这样的一次淘洗,让大浪裹挟的泥沙无法遁形,环保企业的发展也逐渐趋于规范和理性,当然这也是环保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可谓“祸兮福所倚”。

从微观企业层面而言,就在大家为东方园林没有幸免于危机而唏嘘不止时,8月18日,银保监会印发的76号文明确提出,“对于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负债率较低、风控能力较强的龙头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其行业带动作用,稳定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强力提振了对龙头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以东方园林为例,8月16日,兴业银行授信10亿元;18日广发银行授信30亿元;20日成功发行超短融,计划发行12亿元,有效申购金额达到19.1亿元;23日,与农银投资签署债转股战略合作协议,农银投资现金出资不超过30亿元持有其子公司股权。

同时,东方园林与三峡集团合作。超大型央企三峡集团提供资金和项目资源,而东方园林则以“轻资金、重技术”的方式参与长江大保护建设。双方共同探索走出一条由政府引导、产业投资、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绿色发展道路,有效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

虽然东方园林面临各种问题,但必须看到其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从实际经营数据来看,东方园林对于经营风险有明确认知且有明显改善迹象。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东方园林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降低,主要来自于流动负债增速(2016年为109.1亿,2017年为212.9亿,增速为95%)高于流动资产增速(2016年为173.1亿,2017年为240.1亿,增速为39%)。而2017年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达到74.71亿元,占比为31%。以上数据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担忧,这是东方园林经营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妨看一下另一组数据。2015年到2017年,东方园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81亿元、85.64亿和152.3亿,应收账款分别为37.89亿元、51.24亿和74.71亿,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约为70%、60%和50%,可以看出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东方园林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努力改善。对此,我们认为,可预期经营风险有降低趋势。

其次,东方园林经营业绩仍可预期。今年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东方园林上半年财报披露,其营业收入为64.6亿元,净利润为6.64亿元,有效支撑了公司现金流。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是来自于其大量的项目储备,且大量项目称得上“刚需”,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等;

二是其全域旅游、环境治理、危废处理的业务布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三是其生态行业龙头的地位、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基础;

四是其以PPP形式推进的项目,经测算净利润率在17%左右,而其因项目成立的SPV资本金出资率也在17%左右(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暂无切实论据支撑),有效保障资本金快速回收,且投资回收周期较短。

近期,东方园林公布的济宁高新区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及景观提升PPP项目、枞阳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单体规模均在20亿元以上,这一利好消息也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浪淘沙后坚持下来的民营环保企业,未来必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已来,环保民企的“冰与火之歌”

大起大落让业内人士倍感揪心,感叹商海沉浮、世事无常。对环保企业来说,未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以东方园林为例,公司大面虽然看好,但其应收账款与经营性现金流仍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方面,应收账款占比虽然逐渐下降,但微薄的净现金流对东方园林经营者操盘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东方园林虽然通过系列手段缓解了危机,但也不得不看到其付出的代价。

以超短融为例,本次利率达到7.7%,而同期(8月13日)同为民企龙头的万科20亿的超短融利率仅为3.25%,即使算上评级差异(东方园林为AA+,万科为AAA),东方园林超短融利率仍明显偏高,而今年二季度,评级为AA+的超短融平均发行利率为5.48%。这种高利率融资方式一两次尚可,长此以往对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如何在快速的扩张和稳健的现金流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成为包括东方园林在内的民营环保企业需要思考的命题。

从环保产业整体的角度来看,有些企业经过洗礼后满血复活,不代表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能顺利过冬,宏观环境回暖也不代表微观环境回暖,对业内正在大玩资本游戏的企业,拆东墙补西墙虽能解一时之危,但运营和技术才是未来制胜之道。或许,也有人寄希望于国有资本的“英雄救美”,但国有资本也仅仅是救“美”,英雄配美人,势均力敌的爱情才能长久。

然而,英雄还有多少?在去杠杆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未来国企的钱从哪里来?英雄越来越少,对“美人”的要求也自然越来越高,民营环保企业中又有多少“美人”值得英雄去拯救?又是否具有和英雄们谈一场势均力敌恋爱的底气?

老话重提,我们一贯的观点是,环保产业的竞争要素“短期看资本、中期看运营、长期看技术”,业界到底有多少看客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所说的中期和长期正逐渐到来的事实?

延伸阅读:

环保上市公司集体反思:原本期待春天 为何进入了寒冬

*ST凯迪、盛运环保等多家环保企业陷债务危机 融资难成关键点

行业热议|环保强监管下环保产业为何未还见春天?


原标题:对于正在大玩资本游戏的环保企业,拆东墙补西墙虽能解一时之危,但运营和技术才是未来制胜之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产业查看更多>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