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观点 | 像日本一样管垃圾 可行吗?

2019-01-19 08:21来源:中国环联关键词: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排放量垃圾处理设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03“复制”日本为什么不行

环保业界一直存在这样的争论:日本垃圾分类做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复制到中国?事实上,日本国内对于垃圾分类利弊也有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高代价的垃圾分类换来的“循环型环保社会”,会不会存在“投入产出比”的巨大失衡?中部大学教授武田邦彦称:他的学生曾就职于名古屋垃圾回收公司,目睹了垃圾站给仔细分类后的垃圾开出“回收证明”,转身却又将它们送进焚烧炉的事实。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的数据统计,日本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低于20%,那么,既然80%垃圾的宿命还是焚烧厂,是不是就断定了垃圾分类本身是在做“无用功”?刘建国教授认为,以焚烧率这一点来反驳日本垃圾分类的价值,显然失之偏颇。“分类不是为了不烧,而是为了好烧及少烧,焚烧与分类并不矛盾,两者的发展成正比例增长。”

如果你再算一笔账的话,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一桩划算的买卖。首先它实现了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节约资源,形成了绿色化、集约化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其次,通过这种体系,倒逼我们少产生一点垃圾,由此可见,日本模式对于中国仍然有借鉴意义。“垃圾分类这个事情,我们是一定要做的,但问题在于怎么去做。”刘建国认为,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来看,原封不动地复制日本几乎不可能。

刘建国认为,中国还没有将垃圾分类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完整链条,就像“木桶理论”一样,只单一推行科普投放或运输配套,都不可能装满“一整桶水”。

此前的几十年,中国居民依赖由废品回收者、环卫企业、垃圾处理场形成的垃圾处理链条,但现在,完全依靠市场驱动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显然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去的方式,垃圾回收和再利用阶段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部分垃圾回收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流入“三无企业”,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垃圾分类体系的建成更不会一蹴而就。

3.jpg

04先定一个小目标

在垃圾分类的议题上,中国究竟该从哪一点入手?

刘建国认为,垃圾分类真正的出路,在于个人与政府先要走好扎实的第一步。

首先要解决公众的观念问题。在上海凉城路一个小区,实行“定时定点”扔垃圾试点, 60岁的闫阿姨每天必来打卡,她主要的动力来自绿色账户的积分。

如果民众目前还难以自觉分类,刘建国建议,不如先做好适度分类,至少保证分拣过程中垃圾的“纯度”。例如,只要厨余垃圾中没有杂质,那么只分拣出占垃圾总量10%的厨余,其环境效果也优于分拣出50%名为厨余实则是混合垃圾的废弃物。

其次,政府层面要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行为进行约束。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的周海霞认为,“如果违规者无‘痛感’,那么垃圾强制分类很难实现”。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实行“由鼓励到强制”的垃圾分类,目标是达到2020年35%以上的回收率。

另外,刘建国认为,要拒绝废品回收的“作坊式发展”,提倡“高质量发展”,站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筹考虑,在算清总账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将废品回收系统与垃圾处理系统协调一致,即“两网并一网”,才能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回收利用清洁、高效、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减量回收。

不管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推行垃圾分类,我们都可以先定一个“人人都可做到”的小目标:将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扔进垃圾桶之前,尽可能先将水沥干,垃圾含水率低了,重量就少了,品质也提升了,后续资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这,看似举手之劳,实则意义重大。

原标题:观点 | 像日本一样管垃圾,可行吗?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处理查看更多>垃圾排放量查看更多>垃圾处理设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