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人物正文

对话环保圈“老炮儿”文剑平:我为啥把碧水源“卖”给国资?

2019-03-14 09:35来源:华夏时报作者:马维辉关键词:环保行业碧水源文剑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想当初,文剑平曾经喊出过“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口号,上市8年也从未减持过股票,从事环保行业的决心有目共睹。如今,在国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为何又准备把企业给“卖”了?

1.jpg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早就听说,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是环保圈著名的“老炮儿”,喜欢公开痛陈环保行业的短板,产业弱、标准低、市场开放度差等等。

等见了面,他却说,自己过得其实还可以,光看水厂的运营这一块,公司每天都能有300万-400万元的进账,他只是太想发展了,“没有期盼也就没有进取”。

作为海归博士、理工男,文剑平对技术非常熟悉,他甚至可以用手机、录音笔、矿泉水瓶子摆成“沙盘”,给记者讲解云南滇池的治理原理。他领导下的碧水源也一向以技术见长,拥有世界一流的膜技术。

正是因为拥有核心技术,碧水源曾经是沪深两市的“第一高价股”,上市首日股价就从发行价69元冲高至156元,文剑平也因此成为当年的创业板首富。但如今,碧水源却发出公告,有意向将部分股份转让给川投集团,这意味着文剑平亲手创立的企业有可能变成国企。

想当初,文剑平曾经喊出过“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口号,上市8年也从未减持过股票,从事环保行业的决心有目共睹。如今,在国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为何又准备把企业给“卖”了?

2月22日,文剑平当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他表示,有意向引入川投的直接原因,是当前形势下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和财务危机,间接原因则是环保行业的特殊性使然,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寻求发展条件”,在与国企和央企的竞争中争取更加主动的地位。

“创业板第一白马股”

碧水源曾经号称创业板“最牛”公司,第一白马股。

它创办于2001年,主打产品叫做“膜”,这是一种外表看起来像是面条的东西,每根“面条”上都有无数的小孔,可以起到过滤水中杂质的作用。过去,高端膜技术由国外垄断,只有日本三菱、美国GE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2006年,碧水源决定研发自己的膜产品,2009年,碧水源第一代膜产品、也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高强度中空纤维微滤膜(MF)研制成功,当年就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碧水源的成功,推动了市场上的膜产品逐渐走上了国产化、规模化的道路,价格也开始逐渐下降。到2018年,2000年时一款市场价高达1.4万元/支的进口8040反渗透膜已经降到3000元/支了,前后价格相差近5倍,这为碧水源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0年,碧水源股票在创业板公开发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就高出发行价127%,荣登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的宝座。

“金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那时候没想到国家能开创业板,而且居然对民营企业开放了,这让我们充满了喜悦和干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文剑平仍然心怀感激。

上市之后,一直到2017年,碧水源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2015年牛市的时候,它的市值甚至一度冲高到700亿元,文剑平的身价也随之突破150亿大关。

不过,进入2018年,在政府去杠杆、融资环境普遍恶化的大形势下,文剑平带领的碧水源也难以独善其身,他发现,自己突然“捉襟见肘”了。

“我把股票质押在银行,通过这样把银行的钱贷出来,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没想到股市出现断崖式下跌,质押陡然上升,利息突然大幅上升,高债务,资金链紧等一系列问题就突然降临了。”他说。

为了解决碧水源的资金链问题,及改善公司的发展环境,为未来的发展做规划,文剑平拟与国企合作。据1月11日,碧水源发布的公告称,文剑平及刘振国等4位其他股东与川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暨战略合作意向性协议》,5位股东拟将持有的10.7%股份转让给川投集团。转让完成后,川投集团持股10.7%,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未来,若全部交易实施完毕,碧水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川投集团。

“步子迈得太快”

在文剑平看来,出现资金链危机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PPP急刹车,二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导致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快紧缩,贷款也越来越难。

当然,也有企业自己的因素。一是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够,对股市“双刃剑”的属性理解不够,股票质押安全“防火墙”不够高;二是发展步子迈得太快。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发展愿望太强烈,大家都要50%、70%地增长,动不动就要做一千亿、一万亿。”他说,“应该慢慢来,一步一步走得扎实一点,别把负债搞那么高。”

不了解环保行业的人,可能不明白民营企业为啥要把步子迈得那么快。由于环保行业的客户主要是地方政府,市场开放度不高,民营企业一直苦于没有发展机会。

“环保项目基本都是民生项目,投资体量大,市场发育很不够,企业就很难通过技术、服务来竞争。”文剑平说,碧水源的很多项目就是他自己写信给书记,不断地沟通,最终争取来的。

市场封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地方政府在环保项目招投标时会设立各种 “千奇百怪”的条件,有时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负债率高了不行,负债率低了也不行,明显就是为某些企业“量身定做”的。

“碧水源虽然出生和成长都在北京,但刚创立的时候,我们也是通过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才得以立足,继而发展壮大。”文剑平说。

市场化程度低,导致环保行业缺乏“像样的企业”。“经济与环保就像一对夫妻,我们国家的情况就是经济很强,环保还很差,没有一家航母级的环保企业。世界500强没有,连中国500强都没有。”文剑平说。

封闭的市场情况,直到PPP模式的出现,才露出一丝曙光。

“感觉自己像茫茫大海的一叶孤舟”

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一种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

从2014年开始,财政部、发改委就大力推动PPP模式,地方政府也集中释放了大批PPP项目,其中很多都是环保类项目。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截至2017年9月末,我国PPP项目总入库数量已达到14220个,总投资17.78万亿元。

本来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一道缝,做企业的肯定就要抓紧机会抢占市场了,碧水源也不例外。不过,文剑平表示,在这股潮流中,碧水源不只是追求项目数量和规模,而是更注重在招投标过程中评估每个PPP项目的含金量,包括回报率测算和后期运营的安全性等。这为碧水源在后来国家严控PPP的进程中,提供了一道“护身符”。

不过,在碧水源埋头苦干的同时,很多“野蛮人”也随着PPP的大潮一同涌了进来。

很多建筑类央企、国企凭借他们的资本和关系,涌入环保行业,拿了很多大项目。但由于这些企业缺乏专业的环保技术能力,这么多项目还要层层分包,一旦被没有技术优势和运营优势的民企环保企业接手,最终的治理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文剑平说。

同时,由于央企和国企的融资能力更强,贷款利率能够下浮,而民企则大多要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5%,所以民企在与国企的竞争中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才会寻求机会与国资合作,来改善一下生存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引入川投的战略考虑。”文剑平说,“否则,我自己在那里扛着,感觉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前后左右都是航空母舰。”

在他看来,未来环保行业或许会有更多企业复制他们的道路。“如果把环保行业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国企央企是乔木,民企是灌木,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则是草本。未来乔木可能会越来越大,把更多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吸收走。灌木就会发生转化,要么成为乔木上的一根枝条,要么向草本转化,而草本则会死去。”文剑平说。

原标题:对话环保圈“老炮儿”文剑平:我为啥把碧水源“卖”给国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行业查看更多>碧水源查看更多>文剑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