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1 微塑料的概述
1.1 微塑料的组成及含量
根据成分可以将微塑料分为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T(热塑性聚酯)、PVC (聚氯乙烯)、CA(醋酸纤维素)等。从形状角度可分为碎块状、薄膜状、泡沫状、纤维状等。目前关于微塑料含量没有统一地表述方式,常用的单位包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样品的微塑料个数或重量,也有按单位质量样品中的微塑料个数或重量,这限制了不同研究报道间微塑料含量的比较。Hidalgo-Ruz等报道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发现在海洋表面水体中的微塑料含量为0.001~1个/m2, 而沉积物达到1~100 000个/m2,说明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含量远高于海洋表面。2004年报道英国海滩的微塑料含量是8个/kg,2006年Reddy等发现在印度废船拆卸海湾的微塑料含量为89个/kg,2011年Claessen等在比利时港口发现微塑料达到68~390个/kg,2013年威尼斯泻湖高达672~2 175个/kg,这表明自然环境中微塑料含量呈增加趋势。另外,淡水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也有广泛的研究。地处瑞士的日内瓦高山湖因其是旅游景点,2014年微塑料含量为31 556个/km2,地处美国加拿大交界的Erie高山湖也有105 503个/km2,位于蒙古的库苏古尔湖的微塑料含量也达到20 264个/kg。总体而言,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类生境环境中,且不同区域或生境的微塑料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表述单位差异大,不同研究之间的数据难以比较,因此微塑料含量单位亟待统一。
1.2 微塑料的来源
微塑料的来源可大致分为两种,初生来源和次生来源。初生来源包括家用个人护理品中的微小球,及洗衣废水中的人造纤维丝,以及工业原料或塑料生产中的微塑料颗粒。微塑料颗粒在塑料加工厂附近的环境中尤为常见,而洗涤剂或微小球可能存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它们可通过河流和河口进入自然环境。研究表明,在远离塑料加工厂的海滩中也发现了相关的微塑料颗粒,这表明它们具有长距离迁移的潜力。微塑料的次生来源主要来自于较大塑料在光、风、水及其他环境压力的暴露下分解产生的纤维或碎片。这些碎片可能来自渔网、线纤维、薄膜、工业原料、消费品和家居用品,以及来自可降解塑料的颗粒或聚合物碎片。有研究认为次生来源是海洋环境中大多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然而,微塑料不同来源的定量比例尚不清晰,这对于微塑料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微塑料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1.3 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存在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构成重要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微塑料易造成水生动物进食器官的堵塞,造成身体伤害。已有研究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双壳类、鱼类、海鸟、大型海洋动物会摄食微塑料,微塑料可能会对这些生物产生明显的机械损伤,如堵塞食道,或产生假性的饱食感,从而引起摄食效率降低、能量缺乏、受伤或死亡;(2)许多微塑料中含有塑化剂、染料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可随着微塑料被吞食而释放出来,并进入生物体内,造成生态毒害作用;(3)微塑料颗粒由于其粒径微小、比表面积大、且颗粒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易吸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致病微生物,从而导致这些有机污染物更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加大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引发动物摄食后的毒性效应,间接影响海洋生物和人体健康。尽管我们猜测微塑料会产生以上3方面的潜在危害,但是目前仍然难以定量评估自然环境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毒理作用。
1.4 微塑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微塑料含量与人口密度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Wang等研究了我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的淡水环境微塑料分布,发现微塑料含量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Castaneda等调查城市河流发现,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微塑料含量相对较高,这说明微塑料含量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联。Klein等在分析德国的莱茵河和Main河的微塑料丰度也表明了微塑料含量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McCormick等在调研美国芝加哥河流微塑料含量的过程中,发现河流的微塑料浓度超过海洋,认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Murphy等也发现了污水处理厂是自然环境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人类活动包括污水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含量和组成具有重要贡献,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微塑料含量通常较高。
2 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的微塑料
2.1 污水微塑料的组成及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出水中检测到微塑料类型达30多种,常见包括聚酯(PES)、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酰胺(PA)等。PES、PET和PA等广泛用于化纤衣物的制作,而PE则用于个人护理品,包括洗面奶中的磨砂以及食品包装的薄膜和饮用水瓶。在污水中也观察到丙烯酸酯、醇酸树脂、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氨酯、丙烯酸、聚乙烯醇和聚丙交酯等聚合物。这些研究表明污水中的大部分微塑料类型均与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相关。
目前,有两种常用的微塑料尺寸分类方法。一种是利用不同尺寸筛网分离不同尺寸的微塑料。由于微塑料的不规则形状,该方法的准确性存在一定问题。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显微成像技术。然而,由于形状不规则,仅用一个方法来描述微塑料的尺寸可能是不够的。最常使用的分类尺寸为25、100 μm和500 μm。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中,超过500 μm的微塑料有时可达到70%以上,而出水中超过90%的微塑料小于500 μm,甚至有些样品中约60%的微塑料小于100 μm。微塑料的尺寸分布可能受到用于样品收集的网孔尺寸的影响,大的网眼尺寸可能会错过大部分小颗粒。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25 μm的微塑料在污水中具有显著的丰度[58]。该结果与大西洋观测结果一致,40 μm以下的微塑料占所有检测到的微塑料颗粒的64%,其中超过一半的尺寸小于20 μm。
形状是微塑料分类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微塑料的形状不仅可以影响它们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去除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微塑料与污水中的其他污染物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塑料可以分为纤维状(长大于宽)和颗粒状(相似的长度和宽度)。一些研究还将颗粒微塑料划分为不规则形状和球形珠粒或颗粒。另一些研究进一步将形状分为片状/薄片(非常薄的颗粒)、泡沫和芯片等。纤维占污水微塑料的比例最高,这与家用洗衣废水中大量化学纤维的排放有关。不过一些样品中高比例的纤维含量可能是由于难以区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导致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污水样品中,天然纤维如棉和亚麻可占纤维的一半以上。因此,有效地区分和检测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对于精确量化污水处理厂中的微塑料至关重要。不规则碎片是污水中另一种最常观察到的微塑料形状,可能是由于日常使用塑料制品老化形成的或是源自个人护理品中的微塑料,例如牙膏等。在污水中也发现了薄膜、颗粒和泡沫形状的微塑料,其平均丰度约为10%或更低。微塑料薄膜和泡沫可主要来自塑料袋和包装产品,而颗粒主要是添加到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初生微塑料。
2.2 污水微塑料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Murphy等发现污水微塑料含量平均为15.7±5.23个/L。俄罗斯污水处理厂中,污水中微塑料(纺织纤维)的数量为467个/L。1 L洗衣污水中大约有100多根纤维会通过洗涤衣物释放到污水处理厂中。Mason等对美国17个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人口与污水微塑料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Mintenig等调研德国12个污水处理厂发现微塑料含量和人口当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污水中微塑料数量可能也与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有关,这可能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土地使用以及与运输相关的排放,例如轮胎和制动器磨损释放的微塑料。由于污水中的大部分微塑料来自家庭排放物,所服务区域的人类活动,例如居民对穿着合成衣服或使用塑料产品的偏好,可能直接影响污水中的微塑料浓度。与衣服,地毯和其他纺织产品相关的微纤维,如聚酯,丙烯酸和尼龙,会在洗涤和合成纤维的制造过程中随着污水进入下水道系统,并代表另一种类型的污水微塑料。
2.3 污水处理工艺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经污水工艺处理后,污水中超过90%以上的微塑料可被去除。苏格兰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的微塑料经过处理后含量从15.7个/L减少到0.25个/L,瑞典污水厂的微塑料从15.1个/L减少至0.01个/L。污水处理工艺会影响出水中的微塑料含量。与具有一级或二级处理的污水厂相比,具有三级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其出水的微塑料含量通常较低。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污水处理厂的三级处理没有进一步降低污水中微塑料的含量。有一项研究报道了仅有初级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微塑料浓度。在使用相同的取样和分析方法的前提下,一级处理的微塑料浓度比经过二级和三级处理的污水处理厂高约一个数量级。
一级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微塑料。在此阶段主要是在初级澄清器中油脂或表面撇除阶段去除漂浮在污水表面密度较轻的微塑料,在初级澄清器中去除砂砾和重力分离期间将微塑料沉降或捕集在固体絮凝物中。一级处理对微塑料尺寸分布的影响最大,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去除较大尺寸的微塑料。一级处理工艺能将较大尺寸颗粒(1 000~5 000 μm)的比例45%降到7%。一级处理后纤维的相对丰度降低,相比碎片状,一级处理能更有效地去除纤维,这可能是由于纤维更容易与絮凝颗粒结合,从而通过沉淀分离去除。
二级处理(通常包括生物处理和二沉池)可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微塑料。曝气池中的污泥絮凝物或胞外聚合物可能有助于塑料碎片的积聚,然后微塑料碎片在二沉池沉降去除。就尺寸而言,在二级处理可以进一步去除大的塑料颗粒,二级处理后出水中微塑料的丰度相对较低,二级处理后出水几乎不存在尺寸大于500 μm的微塑料。Talvitie等发现二级处理后>300 μm的微粒仅占8%。也有研究发现二级处理后尺寸为500~1 000 μm的微塑料仍占43%,这可能与不同操作条件下二级处理的去除效果差异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一级处理不同,二级处理可去除较多的碎片颗粒。在研究中发现经过二级处理后,片状塑料的相对丰度降低,而纤维的相对丰度增加。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易于沉降的纤维在一级处理过程中已大部分被去除,不同形状微塑料在不同工艺下的去除效率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在初级处理中除去了72%~98%的微塑料。二级处理有助于额外去除7%~20%,而三级处理中的微塑料去除率取决于采用的技术。一些研究报告表明,三级处理并不能显著提高微塑料的去除。例如,一项在纽约进行的综合研究发现34个污水处理厂的膜微滤、连续反冲上流双砂微滤和快速砂滤器等三级处理工艺并不能保证微塑料的去除。此外,Mason等也表明三级过滤对微塑料去除并不是非常有效,Carr等观察到重力过滤器对微塑料的去除并没有积极效果。然而,Talvitie等比较发现膜生物反应器(MBR)、快速砂滤、溶气浮选和圆盘过滤对微塑料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9%、97%、95%、40%~98.5%。Lares等也发现在MBR处理工艺中微塑料去除率达到最高。Michielssen等也报道污水处理厂的三级处理和MBR分别可去除97.2%和99.4%的微塑料。
污水处理厂包括沉砂池等物理处理工艺、化学混凝等化学处理工艺,以及生化池等生物处理工艺,属于人工强化的生态系统,其可能对微塑料的表面理化特征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相关研究较少。Carr等发现较长的接触时间会导致微塑料表面产生生物膜,从而改变微塑料表面性质或微塑料的相对密度。有研究表明,砂粒的物理磨损会导致塑料的片段化。此外,自然环境中在风、阳光和机械磨损等环境因素会导致微塑料破碎化,进而改变微塑料表面理化特性。微塑料表面理化特性的改变,有可能改变其与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微塑料的载体效应,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
2.4 污水微塑料的去向
尽管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微塑料浓度相对较低,但其排放总量仍然相当高,因为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数百万升污水。Murphy等发现某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微塑料排放量高达65 238 500个/d。在调研的某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总排放量中位数(根据年度外排和出水浓度估算)为2×106个/d。在每年出水排放量超过1×107m3,人口当量超过1×106的荷兰和美国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每日总排放量甚至可能超过1×1010个。据估计,仅欧洲每年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的微塑料高达520 000 t。因此,目前高排放微塑料的污水处理厂迫切需要以微塑料控制为目标的处理技术,以避免其大量排放到生态系统中。与此同时,污水中绝大部分微塑料(超过90%)截留或转移到污泥中,其伴随污泥土地利用进入土壤生态系统过程中的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3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微塑料
目前尽管有关污泥微塑料的系统研究较少,然而早在2005年已有专家提出采用合成纤维作为评估污泥土地应用的指标,研究表明污泥施用后5年内在土壤中可检测到纤维,甚至施用后15年后仍可在田间土壤中检测到它们。因此,不应忽视污泥土地利用导致微塑料纤维和其他颗粒在土壤的积累及潜在风险。
3.1 污泥微塑料的组成及分类
污泥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污水中微塑料的沉积及转移,因此其微塑料的组成类型总体与污水相似。Li等研究发现污泥微塑料中白色占比最高,达到59.6%,其次为黑色17.6%、红色9.0%、橙色3.3%、绿色2.3%、蓝色1.7%等,与此同时,形状组成上,纤维状达到63%,其次为杆状15%,薄膜状14%,薄片状7.3%,此外化学组成上,包括聚烯烃、丙烯酸纤维、聚乙烯、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烯等。Mahon等也发现污泥微塑料中纤维占75.8%,其次为薄片和薄膜,红外光谱检测发现微塑料类型包括高密度PE(HDPE)、PE、聚酯、丙烯酸、PET、PP、PA等。Lusher等调研了挪威8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微塑料,发现微塑料的类型分别为微小球37.6%,薄片31.8%,纤维状为28.9%。Mintenig等研究表明污泥中没有发现粒径>500 μm的微塑料,粒径<500 μm的微塑料主要为PE、PP、PA和PS等。这些塑料类型与我们日常使用塑料制品类型较为一致。
3.2 污泥微塑料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目前为止,污泥的微塑料含量表达通常为单位质量污泥中微塑料的个数。Magnusson等调研在瑞典污水处理厂,发现污泥中微塑料含量达16.7±1.96个/g湿重污泥。进一步分析北美污泥中微塑料和施用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Zubris等发现丰度分别为1.5~5.0纤维/(g湿重)和0.08~1.21纤维/(g湿重)。如果根据污泥的干重进行估算,丰度可达到1 000~564 000颗粒/(kg干污泥)。Mahon等发现荷兰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微塑料的含量为4 196~15 385个/(kg干污泥)。Lassen等研究表明德国污水厂污泥中微塑料的含量为1 000~24 000个/(kg干污泥)。Lusher等调研了挪威8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微塑料含量,发现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6 077个/(kg干污泥)。Mintenig等报道了德国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500 μm的合成颗粒浓度达到24个/(kg干污泥)。Li等研究了我国28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微塑料,发现微塑料含量为1.6~56.4×103个/(kg干污泥),平均含量为22.7×103个/(kg干污泥)。总之,污水处理厂中大部分微塑料会进入不同处理单元的污泥中。Talvitie等估算出污泥中20%的微升(包括微塑料)通过脱水液返回污水池中,而剩余的80%最终留在剩余污泥中进行处理。Sujathan等研究发现回流活性污泥中微塑料含量达到4.95×105个/(kg干污泥)。此外,Li等研究发现我国污水厂污泥中微塑料含量呈时空分布,可能与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造林面积、气温、降雨量等因素有关,与此同时,进水中工业废水比例、生化处理工艺、污泥脱水方式等工艺参数也会影响污泥微塑料含量。这些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存在大量的微塑料。
3.3 污泥处理工艺的影响
污泥处理工艺有可能引起污泥微塑料含量的变化。由于聚合物的生物分解特性,经厌氧消化处理后微塑料丰度可能会有所下降。Mahon等研究发现厌氧消化污泥中含有较小丰度的微塑料颗粒,这可能是由于微塑料的厌氧生物降解。一些研究发现和分离了PE塑料降解菌,如在沿海海岸HDPE表面分离鉴定的Arthrobacter和Pseudomonas和LDPE表面分离鉴定的Kocuria palustris、Bacillus pumilis和 Bacillus菌株。同时也有研究者在沉积物微塑料表面的生物膜中发现了PE降解细菌。生物膜中的这些聚合物降解细菌可能导致微塑料断链和氧化,以及在二级处理过程中聚合物表面的变化。但另有研究表明,在一项聚丙交酯纤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中,在嗜热和嗜热条件下操作的活性污泥不足以导致这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
此外,污泥处理工艺也可能影响微塑料的理化特性。Mahon等研究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泥微塑料的影响,发现污泥石灰稳定后尺寸较小的纤维丰度增加,而污泥热干化后微塑料的形态表面有熔融和起泡的现象。Narancic等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作用相比,污泥厌氧消化和堆肥等处理工艺可导致聚乳酸和聚己内酯等塑料更高生物降解。此外,研究发现与新鲜微塑料相比,污泥塑料表面呈现出高度的磨损或侵蚀,并且非常易碎,表明污水污泥处理会改变微塑料表面的理化特性。Li等也研究发现污泥微塑料表面含有C-O等官能团,微塑料表面被氧化或有机物附着。与此同时,污泥处理过程中微塑料理化特性的变化,可能影响后者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潜力。与新鲜微塑料相比,污泥微塑料对重金属Cd的吸附潜力高出近10倍,但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发现在沉积物中提取的老化微塑料也发现类似规律,即老化微塑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大于新鲜塑料,可能原因是风化过程中塑料上产生的官能团有效地增强了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污泥处理导致微塑料对污染物增强的吸附潜力,有可能引起提高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
3.4 污泥微塑料的去向
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被认为污泥处置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农用污泥污染控制标准》(GB 4284—2018)的制定及实施,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然而,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过程微塑料的引入及潜在风险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芬兰一家处理能力为10 000 m3/d的污水处理厂中通过污泥排放的微塑料颗粒可达4.6×108个。挪威因污泥农业利用导致微塑料进入土壤中的微塑料颗粒可达5 000亿个/年。据估计欧盟和北美地区每年因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输入土壤的微塑料总量分别可达6.3~43万t和4.4~30万t,甚至超过全球海洋表层水中微塑料的总量。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年产量高达4 000万t(含水率80%),预计由污泥不当处置或土地利用引入土壤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总量可达15~51万亿个/年。因此,研究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过程中微塑料环境行为、归趋及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与展望
微塑料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海洋、淡水、土壤等环境中,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已被人们逐渐认识。污水中含有大量来自个人护理品的微小球、洗衣废水中微纤维以及工业塑料生产原料等微塑料颗粒,尽管现有污水工艺可去除其中大部分的微塑料,但污水处理厂出水仍被认为是自然水体微塑料的重要源头。与此同时,污水中绝大部分微塑料(超过90%)截留和转移到污泥中,伴随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可进入土壤环境中,从而对后者产生潜在危害。
目前污水处理厂污水和污泥中微塑料研究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我国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相关研究较少,作者认为可以下几方面加强相关研究。
(1)加强我国污水处理厂微塑料基础数据调研。深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微塑料类型及含量,以及不同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等研究,这对于定量剖析我国污水处理厂出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微塑料的贡献,进而进行微塑料的源头控制,以及基于污水处理技术的强化微塑料削减具有重要意义。
(2)污水污泥微塑料分析方法需标准化。目前污水微塑料提取主要采用过滤法,然而过滤所用滤膜孔径通常不统一,导致统计所得微塑料含量差别。污泥微塑料提取主要是参考沉积物分析法,采用密度分离法进行,一方面提取所用药剂各有不同,可用NaCl、ZnCl2、NaI等,另一方面污泥有机物含量高,大量有机物絮体的存在不利于微塑料的提取,导致提取效率通常不高,有待进一步优化。
(3)污水、污泥微塑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不明。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较强的疏水性,易吸附各类污染物,可作为污染物的载体。与自然水体相比,污水污泥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致病菌、有机物等污染物,且研究表明经过污水污泥处理后,其表面理化特性变化显著,对污染物吸附潜力明显增强,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此外,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过程中吸附各类污染物的微塑料可作为污染物的富集库,成为污染物释放到土壤或者生物体内的源头,进一步加污泥土地或农业利用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4年8月2日,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团体标准《镇(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标准(送审稿)》(简称“标准”)审查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中建大厦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汎、中国市政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淮南高新区管委会发布淮南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二次公示。项目预计总投资55273.86万元,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废水5万吨,其中一期设计规模为处理工业废水2.5万吨/天,配套建设管网约15.8公里;废水处理工艺采用“粗格栅+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调
近年来,智慧水务已成为我国传统水务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它通过信息化技术方法获得、处理并公开城市水务信息,可有效管理城市的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综合利用等过程,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等环境问题,供排水管网迅速扩张,
作为市重点项目、市城建攻坚行动重点项目,水务集团塘汛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日,在塘汛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车辆穿梭于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各类施工作业。随着气温回升,塘汛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项目进度也正加速“刷新”。“截至目前,项
全力以“复”,不负春光。随着龙年春节假期结束,水务集团在圆满完成城市供排水保障工作任务后,迅速落实市委全会和“投资年”工作要求,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争先”的姿态,各在建项目吹响了节后复工“集结号”。工地上,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工人们已从“过年模式”切换回“工作模式”,挥汗如雨,
去年以来,大理经开区全面打响截污治污攻坚战,在巩固园区现有绿色生态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落实控源截污各项举措,不断畅通城市的“毛细血管”,全面推进天井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目前,天井下沉式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结构、设备及电气的安装调试已完成,已具备出水
为冲刺四季度、打好收官战。眉山天府新区青龙第二工业污水处理厂正式完工亮相!该污水厂兼具“污水处理+环境涵养”功能,将为新区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提供坚强保障。项目介绍△青龙第二工业污水处理厂鸟瞰图青龙第二工业污水处理厂位于青龙街道,总
12月15日,邳州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评标结果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是常州市市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4195.102921万元。项目采购人为邳州市中工水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占地35亩,采用“预处理+A2/O+二沉池+活性砂滤池+接触消毒池”的水处理工艺,建成后可新增2万m3/日的污水处理能力
12月7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中标结果公布,本次招标项目共划分为2个标段,第1标段:尉氏县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EPC工程施工总承包;第2标段:尉氏县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EPC工程施工总承包监理。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项目第1
10月13日,四川天府新区新兴净水厂(二期)项目施工/标段中标结果公布,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以2.8亿元的价格中标该项目。建设地点: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建设规模:新建新兴净水厂二期及其配套设施,半地埋式净水厂,设计处理规模2.5万吨/日,项目净用地面积41122.64㎡,规划总建筑面积21418.61㎡,
10月16日,腾冲市市域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EPC)中标候选人公布,第一中标候选人为腾冲市金盛建筑有限公司(华森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为设计综合费27.20%,施工下浮率2.22%。工期:设计周期:180日历天(合同签订之日起算),施工工期:1460日历天(以实际开工日期起算)。项
2月13日,河南南乐县生物质能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发布。南乐县生物质能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设计近期处理规模为2万m3/d。厂外配套污水管网DN300双壁波纹管10716米,DN1000钢筋混凝土管4068m。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4856.98万元。公告如下:南乐县生物质能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招标
日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2025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名单》。今年,川渝将携手共建320个重点项目,涵盖了两地交通、能源、水利、产业、科技、消费及生态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多个环保项目,北极星汇总如下:1、长江上游凯江、郪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2、龙溪河生态修
时间:2025年3月8日—11日,3月8日报到,3月9日—10日会场报告,3月11日参观)会场酒店:成都龙之梦大酒店(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嘉陵江路8号)会议联系人:金晟18622273726(微信同号),会议联系负责人:孙磊13702113519(微信同),技术报告咨询:王领全13752275003(微信同号)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给水
近日,博世科成功中标广西扶绥林业循环经济带雷卡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标金额合计约5635万元。雷卡分园为扶绥山圩产业园分园,以板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为核心的林产业承接基地和工业制造基地,集生产、研发、展销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园区,是扶绥县新兴的就业基地与创收
近日,中铁上海局南京水务环保公司中标南京城北污水处理厂省地标提标改造工程。本次省地标提标改造工程设计总规模30万m/d,工程规模1.6亿元,在现有厂区范围内对曝气沉砂池内格栅进行改造,并增加超细格栅,将现状Unitank乙池改造为A2O-MBR,曝气生物滤池改造成12格硝化/12格反硝化。改造后有助于提升
2月10日,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徐闻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EPC)中标结果公示。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中标价312159699.000000元。本项目新建DN600~DN2000排水管道约4492米,新建3.0m×2.2m~3.0m
据北京建工国际工程公司消息,近日,北京建工国际工程公司坦桑公司中标达累斯萨拉姆姆布古鲁尼污水处理系统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一座处理能力超过20,000立方米/天的中型污水处理厂、两座泵站、铺设总长超过50公里的污水管道以及修复达市中心区域的现有污水管道、检查井等。
2月8日,山东省梁山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特许经营项目(二次)中标结果公告公示。梁山城发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宏管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中标金额:建安费下浮率1.50%;政府支付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2.87元/吨;融资利率3.9%。梁山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特许经营项目(二次),新建规模2.0万m
编者按:近日,天津市科协、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工信局、天津市工商联共同组织实施了天津市企业典型创新案例的征集评选活动。活动通过征集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案例,组建企业典型创新案例宣讲团,讲述创新故事,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区域创新活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蓄势之年,自1月初以来,多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省级2025年度重点/重大建设项目名单,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奋力实现“开门红”。据北极星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发布2025年重点工程项目相关投资计划,总项目数超1.3
自贡市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二十四项整改任务已整改完成,并通过验收,拟按程序实施销号。根据《自贡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办法(修订)》(自督整改办〔2022〕2号)有关要求,现将该项问题整改验收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2月6日至2月18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实名书面向自贡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