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中德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主体比较研究

2019-08-30 17:00来源:《沈阳工业大学学报》作者:康 瑶关键词:土壤污染治理污染责任主体德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立法实践: 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主体范围的演变

2004 年颁布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 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污染行为 人为责任主体,但适用范围十分狭窄,仅限于“产 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经营危险 废物的单位在结束原有生产经营活动,改变原土 地使用性质时”[13]。虽然 2008 年颁布的《关于加 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现已失效,但在责 任主体的范围和责任主体竞合认定上有了巨大的 突破。除了污染行为人外,首次将概括继承人、土地使用权人、政府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并尝试区分 了各主体在何种情形下承担责任[14]。2012 年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 通知》以及 2016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在责任主体认定方面都与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中的规定 大同小异。2017 年颁布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 理办法( 试行) 》在土壤污染责任主体认定方面具 有里程碑意义,在传统责任认定的基础上,增加了 “谁受益,谁治理”原则以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土 壤污染责任主体社会化属性的同时,实现了污染 责任追究差异化[15]。同时,考虑到土壤污染的特 点,其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行终身责任 制。2017 年《土壤污染防治法( 草案) 》在土壤污 染责任主体的认定上,更加注重与相关法律法规 责任主体的衔接,将责任主体的认定落到实处。

司法实践: 土壤污染责任主体认定标准

由于目前我国在土壤污染方面尚未出台专门 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上述规定的 准确含义与具体适用存在不同理解。大部分学者 认为,上述立法规定体现了“行为责任 + 状态责 任”原则,即污染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毫 无疑问,而污染土地关系人基于对土地占有、管 理、使用等对物的管领力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承 担责任。但是,对于污染土地关系人的责任限度、 责任主体竞合等问题应如何认定,在理论界和实 务界都存在争议。这一点,在自然之友等诉江苏 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等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中得到 了充分体现。

该案件的复杂性在于涉案地块的土壤污染时 间跨度大,期间涉案地块上的生产企业历经国有、 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转让,中外合资等复 杂变迁,后该地块由常州市新北国土储备中心协 议收储并实际支付。在众多责任主体中,污染行 为人与污染土地关系人之间侵权责任的划分成为 难点。在责任主体的认定上,自然之友认为,常隆 等三个公司在涉案地块生产经营及对危险废物管 理过程中,对涉案地块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 重污染,且没有采取修复措施,后引发“常州外国 语学校污染事件”,而该地块目前仍然没有得到 有效修复,应当承担土壤污染修复责任。常隆等 三公司则认为,涉案地块已经被政府收回,对于历 史形成的污染问题,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和“谁 受益、谁补偿”原则,常隆等三公司已将土地交由 政府收储,土地使用权已不再属于常隆等三公司, 客观上已经无法对涉案地块进行修复,故根据相关规定土壤污染治理责任已转移到政府。一审法 院基本采纳了常隆等三公司的意见,认为自然之 友未提交能够清晰界定常隆等三公司及此前各阶 段生产企业各自应承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范 围、责任形式、责任份额以及责任金额的证据,并 且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的意见》第( 八) 项的规定,政府需在造成污染单 位终止或历史遗留地块情况下承担治理责任。

但是,2017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 “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谭耀洪、方运双环境污染民 事公益诉讼案”中,对土壤污染责任主体的认定 与“常州毒地案”存在着明显差别。法院认为,案 涉污染地块虽是由谭耀洪倾倒污泥的行为直接引 起的,但若作为鱼塘实际控制人的方运双没有出 租鱼塘、提供场所和各种便利,谭耀洪不可能独自 完成该污染行为,所以该损害后果是由谭耀洪倾 倒污泥的行为和方运双出租鱼塘的行为共同导致 的,二人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之规定,方运 双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不影响其承担侵权 责任。同时,方运双作为鱼塘实际控制人,虽然主 观上没有污染鱼塘的故意,但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而放任谭耀洪倾倒污泥的行为,实属未尽到合理 的注意义务,在主观上仍然存在过错。

可见,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土壤 污染防治法》,多数情况下司法机关只能适用《侵 权责任法》对受害人给予救济[16]。但“常州毒地 案”一审是一个例外,其依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加 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第( 八) 项的规定作 出裁判。以上两种司法实践对污染土地关系人的 责任认定标准以及竞合处理存在重大差异。《侵 权责任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效力高于由 国务院等制定的法规; 但是国务院等制定的法规 又属于特别法,其效力优于一般法。这些法律法 规认定标准、竞合处理等方面的不一致,体现出立 法者的不同利益考量,即根据各主体在土壤污染 案件中的地位,确定污染土地关系人是否应当承 担绝对的义务。

三、中德土壤污染责任主体比较分析

从中德两国关于土壤污染责任主体范围的司 法理论与实践来看,德国在责任主体范围、责任内 容以及多重责任主体竞合处理过程中更加注重 “有效危险防止”,旨在实现土壤污染能够被责任主体快速有效地治理,体现结果正义。而目前我 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尚处于初步阶段,更加注 重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体现程序正义。程序正义 和结果正义具有密切的关联,在责任主体的认定 过程中秉持不同原则有可能影响到责任主体的认 定及责任的分配,这也是对中德两国土壤污染责 任主体进行比较分析的意义所在。

在责任主体范围上,因以不同原则为指导在主体划分上存在差异

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初,国家使用公共资金用 于污染治理和控制,这不仅无法阻止污染行为,还 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污 染行为,将自己的生产成本转嫁给社会。这种持 续增长的污染控制要求,给国家公共资金造成了 沉重的负担。各个国家纷纷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最早提出的“污染者负担原则”内部化为法律 原则,实现“利之所生,责之所归”[17]。所以,在中 国和德国的环境保护领域,责任主体认定的基本 原则是“污染者负担”。

在状态责任人方面两国存在差异。随着欧盟 对土壤保护的呼吁以及一系列新出现或新发现的 环境危害事件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 政治纲领和基本法律原则的“环境风险预防”在 德国起源。从最初的纯粹启示性原则到之后转化 为法律原则,其中经历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与衡平。 1976 年,德国联邦政府进一步阐述了风险预防原 则的含义,认为环境政策的出台已经不单是为了 对抗紧迫的危险和现时的损害,更多地是通过预 防和控制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1986 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环境风险预防》纲领性文 件,正式确立了“风险预防”这一理念[18]。立法中 所确立的“风险预防”原则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 基本权利作出了一些限制或额外增加了一些法定 义务。每一个人都应当就自身法益承担风险,状 态责任人作为最接近损害的主体,为损害责任的 转移提供了可能[19]。在《联邦土壤保护法》中,规 定了概括继受人、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前 所有人的土壤污染治理责任。

由于我国关于土壤污染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 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土壤污染更侧重于“治”[20]。 从责任范围上看,我国“状态责任主体”的范围小 于德国。如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草案) 》中, 其义务主体范围仅推及土地使用权人,这主要是 因为我国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21]。根 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 8 条之规定,土地所有权 的主体为国家或农民集体。因而,在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上,将这一类主体排除。但是为了提高 治理有效性,我国目前关于土壤污染的法律法规都 明确规定: “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对于土壤污染责任,两国都认为可以概括继 受。德国对概括继受的认定划分得更为细致,主 要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判例明确了三个阶段中 责任主体的概括继受责任。虽然我国在相关法律 法规中也规定了“由变更后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关 责任”,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与《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变更前后当事人可就相关责任进行 约定,但不得免除当事人的防治责任。由此可知, 我国在概括继受方面并没有针对不同阶段给出相 应指引。例如,概括继受人在继受时不知晓土地 已经被污染的事实并以合理的市场价格继受了该 地块,属德国所称的第三阶段,我国法律对该情形 下的责任承担及溯及力问题尚未涉及[22]。

同时,考虑到环境法领域内的利益冲突只能 用价值“权衡”的方法来解决,所以需要奉行“统 筹”“兼顾”“双赢”的衡平理念[23]。我国为了应 对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利益需求 与环境保护利益需求,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将受益 主体纳入责任主体范围中,扩大责任主体自身的 责任承担能力,提高人们主动承担土壤污染治理 责任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方法实现土壤污染的 有效治理。2017 年环保部颁布的《污染地块土壤 环境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从事环境风险管控、 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专业机构如果在该过程中弄 虚作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除依照有关法 律法规接受处罚外,还应当依法与造成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在责任内容上,预防责任和修复责任的配 套法律制度有所区别

德国法在责任内容上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 将土壤污染责任分为预防和修复两方面。这种责 任内容的划分对应各责任主体责任履行过程的各 个阶段,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土壤的有害变化,实 现对土地功能的保护。同时,对责任内容的细分 体现出在土地保护领域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 想,也体现着生态中心主义趋势,即在保护对象上 从保护后代对土地的利用出发,也保护自然的土 地功能[24]。德国为了确保该责任主体认定制度 切实可行,出台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如事前评估制 度、土地登记制度、资金承担制度等。我国在责任 内容上虽然也规定了相应的预防和修复责任,但多处于修复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在法律制度方面 的构建较少[25],故实施较为困难。

在多重责任主体竞合上,德国的处理更为灵活

德国在责任主体竞合上赋予主管机关以自由 裁量权。主管机关秉持“行为妨害人优先于状态 妨害人”和“迅速有效危险防止”原则,对多个责 任主体作出相应的责任分配。有时“迅速有效危 险防止”原则可以突破“行为妨害人优先于状态 妨害人”原则,主管机关通过事前评估调查,以责 任主体的实际履行能力作为评判标准,快速高效 地实现土壤污染的修复。但是,目前在我国对多 重责任主体的责任认定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司 法实践中,相较于德国在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主体 认定中的灵活,我国显得有些教条。如在“常州 毒地案”中,法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分析污染地 块责任主体的责任情况。一种疑问是: 常隆等三 公司在涉案地块生产经营及危险废物管理过程 中,严重污染了该地及周边环境后搬离,但未对其 进行修复处理,后该地块被政府收储。这种情况 下,由政府承担全部土壤污染修复责任是否合理? 在 2017 年“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谭耀洪、方运双环 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在现有法律框 架下,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连 带责任”的相关规定,明确污染地块关系人为了 获得经济利益而放任谭耀洪倾倒污泥的行为属于 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主观上存在过错,应与污 染行为人共同承担侵权责任。该案与慕尼黑高等 行政法院的判定更为相似。故在司法实践中,处 理多重主体竞合时更需要对过错与损害赔偿责任 进行平衡。正如耶林所说: “过错的范围决定了 责任的范围: dolus 绝对引起全额赔偿义务,culpa 仅仅引起特定范围的赔偿义务。”[26]

四、结 论

从土地功能保护这一价值目标看,德国在土 壤污染责任主体认定方面的规定更为有效。在我 国土壤污染侵权案件中,责任主体认定需要遵循 相应的顺序; 但在德国,“迅速有效危险防止原 则”有时可以突破一般的责任主体认定顺序,通 过自由裁量更好地实现污染地块修复,防止土地 的有害变化。

但是,从利益衡平的角度看,我国的做法相对 谨慎。我国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 同时引入“谁受益,谁治理”原则,运用市场手段 将受益主体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实现“利之所生,责之所归”。而德国重视土地功能的保护,一定 程度上忽视了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分配。这种做 法,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在责任主体中,谁实际履行 能力强谁责任分担重的现象。但需要指出,我国 政府在“责任主体不明和历史遗留问题”上承担 责任的情形仍然需要细化,否则会因为土壤污染 隐蔽性、潜伏性的特征,导致政府为污染行为人污 染土壤的行为买单。

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我国在利益平衡和 土地功能保护上不能偏废。我国在责任主体范围 的划分上有本国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在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内容划分以及多重责任主 体竞合处理上都显得过于宽泛,难以切实解决实 践中遇到的土壤污染法律问题。在责任主体责任 细分上以及责任主体竞合处理上,可以适当借鉴 德国经验,更好地适应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需求。

原标题:中德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主体比较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治理查看更多>污染责任主体查看更多>德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