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1土壤有机质概念及组成认识的演变
腐殖质组学(Humeomics)学说及其方法
应用检测技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前提是待测物质中组分组成尽量富集或单一纯净。“腐殖质”成分的复杂性并不能满足各组分的分子结构鉴定。为细致地研究腐殖质各组分的分子组成,模拟腐殖质由单一的简单组分与土壤物质形成不同结合力的复杂组分,采用模拟结合力的有机提取剂分离特定的腐殖质组分一直是腐殖质学说坚守者的努力方向。2011 年Piccolo 团队首次提出了“腐殖质组学(Humeomics)”概念及其方法框架。腐殖质组学是基于有机溶剂萃取的连续性分离法,通过与三氟化硼在甲醇体系中的酯交换、甲醇的碱性水解、使用HI 裂解醚和糖苷键合等一系列反应,土壤中不同结合状态的有机分子被连续提取和释放,通过气相色谱鉴定反应释放出的腐殖质组分分子,最后表征土壤腐殖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特点(图2)。这种腐殖质组学法分离得到的有机组分可以偶联于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气质联用分析和电喷雾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系统(ESIOrbitrap-MS),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腐殖质分子组成信息。
图2 土壤腐殖质组学的连续提取分离法程序框架
这套方法体系在传统的腐殖质碱提取法基础上,试图将所有土壤有机质组分能连续地分离纯化,继而通过有机组分的高分辨率分子鉴定来详细解析各分离组分的腐殖质分子组成,以获得比传统碱提取技术更多的分子组成信息。然而,基于土壤胡敏酸的腐殖质组学组分所获得的分子组成,并不能表征全部土壤有机质分子组成信息。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修正的提取分离方法程序(图2),代替上述方法中对胡敏酸的提取。改进后的腐殖质组学技术能够直接应用于原始土壤样品,可最大程度地提取和分离出更多的土壤有机质组分,获得令人满意的土壤有机质总回收率。不但获得了第一个游离态水溶性(其实是弱酸溶性)组分(AQU1),并对残留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获得了更多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分子组成信息,继而通过不同组分的质量组成及其比例(图3),可以探究土壤中不同组分对总有机质的贡献。
图3 腐殖质组学分离鉴定法获得的某水稻土土壤有机质组分VanKrevelen 图
生物标志物分子与土壤有机质分子组学的萌生
1 植物生物标志物与植物源有机质分子鉴定
直至20 世纪末,生命特征化合物(分子)鉴定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渐用以探究土壤有机质的本质。了解有机质分子分布,需要辨析生命来源的有机物随着分解的分子变化。在正常土壤中,土壤有机质来源于植物残体、根系及其分泌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这些是不同分子大小和碳结构的多糖、单宁、蜡质、脂类、木质素和蛋白质等类群的有机物质。土壤中存在的这些有机物质可能因来源和降解程度的差异在分子结构及碳链长度上带有特定生命信息,称为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molecules)。鉴定这些分子的丰度和组成,可能为探索土壤有机质生命来源、追溯生态系统演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植物来源的脂类物质和木质素可稳定存在于土壤中,角质(cutins)和木栓质(suberins)中不同碳链长度分子的组成或特定分子的比例常用来研究土壤中有机质的植物来源及其降解程度。作为导管植物的生物大分子,木质素降解的特征单体包括香兰基(Vanillyls,代号V)、丁香基(Syringyls,代号S)和肉桂基(Cinnamyls,代号C),常用作木本生物标志物。丁香基/香兰基值(S/V)和肉桂基/香兰基值(C/ V)常用于推断土壤中木质素来源的植被类型和量化不同植被来源的有机质对土壤碳库的贡献,因而可指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有机质组成变化。
角质素化合物是非晶态的大分子生物共聚酯,其成分主要是羧酸(n-alkanoic acids)、中链羟基烃酸(chain ω-hydroxy-alkanoic acids)和C16单/双羟基酸,并含有一定数量以酯键结合的环氧基团。木栓质化合物则主要来自于植物的根系和树皮,包括脂肪族聚酯、多酚类化合物以及长链羟基烃酸(链长度≥C20)。角质/木栓质替代脂肪酸(suberin/cutin-derived substituted fatty acids,Biomarkers-SFA)是相对稳定的植物源生物标志物,在C3与C4植物下,土壤有机质中20~30 个碳长度的中长链羧酸(如n-C22,n-C24和n-C26)分布模式迥异,因而可以用来探讨植物地下部/地上部的有机质来源。
木栓质中的脂肪二酸(di-acids)来自单子叶植物根系,常作为农作物植物根系生物标志物(rootbiomarker)。而角质,特别是其中的链羟基羧酸(-chain hydroxy carboxylicacids)来自地上部茎叶组织,常作为地上部生物标志物(shoot biomarker)。作为土壤中稳定的植物源有机化合物,检测这些替代性脂肪酸的相对丰度,可以区分根和叶片对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和稳定,并评估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目前为止土壤有机质分子组成研究中报道的生物标志物及其鉴定综合展示于表1。
表1 土壤有机质中可鉴定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源解析
2 从探析碳固定机制到探究土壤有机质的生命起源本质
以往分子有机质研究多是采用固态红外光谱或者固态核磁共振波谱直接对土壤样品进行有机质官能团组成分析。而对颗粒态有机质或者溶解性有机质的分子分析需进行提取制样,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可以达到定量表征的要求;近年来,基于质谱—气质联用技术的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质谱分析、热解吸气质联用、傅立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构成了土壤有机质波谱化和定量化分析方法,获得高分辨率有机质组成分子信息这些高分辨率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及管理变化下,外源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的去向及其固定途径的解析研究。
通过近10 多年来的发展,湿化学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即土壤中植物标志物提取—萃取—浓缩法及GC/MS 定性/定量鉴定法联合技术已经基本完善,可满足土壤有机质生命来源分子的追踪。
在生态系统中,无论来自地上部还是地下部生物生命活动留下的残余物或者代谢产物,在土壤中随时随地处于不同程度微生物接触而降解的过程,因此瞬时的土壤有机质应该是所有曾经及正在土壤中活动的生命代谢产物或有机体残余,仅是不同程度微生物降解的化合物的集合,构成了土壤有机质系统。不同土壤所处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各异,作为有机质输入来源的植物种类及其比例差异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差异很大,欧洲学界将此抽象为腐殖质系统及其形态类型(humus system and forms)。故而任何一种土壤中,植物天然生物标志物分子丰度及组成都可能反映特定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特点,更可以用来追溯有机质来源或者生态系统演化历程。
面向土壤有机质组学的土壤有机质研究
土壤中有机质是一系列既处于不同分解阶段又结合或保护于不同粒径团聚体生命来源的有机分子集合。考虑到有机物质的分解程度和微生物参与分解的区系序列,分解程度较低的生物大分子和主要参与初期分解的真菌及其残体多存在于粒径较大的团聚体,而充分降解释放的较小分子以及主要参与后期分解的细菌及其残留物趋向于向较小团聚体集中。团聚体结构中土壤微域生境多样性,可能赋予了土壤有机质的分子多样性与微生物区系及种群的多样性。在本体土壤中,团聚体是连续的,因而土壤中有机分子分布以及相应的微生物分布都是土壤中连续分布的整体。
从本源上说,土壤物质就是大小、结构和功能(反应性和生物活性)不同的、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有序集合的土壤团聚体颗粒集合。其形成、发育和稳定属于土壤的生物动力学过程(biodynamics),是土壤形成及相关生命过程的基础。植物等生物活动剩余物输入的有机物质,一方面作为原始材料驱动土壤有机质形成和稳定;另一方面,它们被土壤中的食物网,特别是微生物分解利用,并提供其活动的能源。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稳定和更新提供和维持了有机质—微生物—生物功能的偶联关系及其稳定,是土壤发挥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的根本。因此,土壤有机质连续体实际上是一种保持有机质—微生物—生物活性良好协同的微域机制框架。
土壤有机质一直是土壤学研究中的一个物质黑箱,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土壤有机质的本质及品质的研究经久不衰。从生物质炭土壤改良和秸秆炭基肥的生态农业试验得到启示,土壤有机质发挥着以下功能:①结构建成功能,作为可塑有机构件(building blocks)参与形成矿质—有机复合体和土壤团聚体。② 反应性功能,即通过包被矿物质表面,修饰了土壤的颗粒表面,呈现出氧化还原活性、可变电荷的吸附活性以及对无机元素的螯合和对有机化合物的捕获固定活性。③生物激活功能,既刺激土壤生物(包括根系)代谢活动的功能,也包括可矿化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的激发效应。最近关于生物质炭可提取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效应研究,进一步明确至少部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可以刺激植物生长,促进植物生长与健康,进而对植物病害具有抵御作用(system resistance),尽管这种效应还可能是由于这些活性有机质所具有的氧化还原(电子迁移)活性。
表征和认识土壤有机质的本质,首先是探析生态系统中伴随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生命活动足迹(不同生物起源有机分子的丰度和结构),其次是土壤中有机质与生命多样性保持的关系(如有机质分子保持与土壤生物选择性适应及利用的关系),最后才可以揭示土壤有机质的土壤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如土壤固碳)。鉴于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储库且食物多样性是食物链多样性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将具有比微生物更大的多样性。因此,土壤有机质质量至少应该与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多样性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联系,这也从生态学角度提示了有机质分子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不仅是连续体,而且作为土壤核心的团聚体—有机质—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耦合结构,亦应呈连续体的分布系统(图4),特别是在长期发育演化而稳定的土壤中。在这方面,近10 年来欧洲学术界对土壤腐殖质系统与腐殖质形态的大陆尺度的对比和整合研究,有可能对土壤与生命发育的关系提供更前沿的视角。这对未来分子有机质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图4 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结构—组成—功能联系的连续分布概念框架
随着土壤微域鉴定技术和Nano-SIMS 的应用,可视化和原位化的土壤团聚体生物物理结构的重现成为可能。结合土壤团聚体的非干扰分离制备技术,土壤有机质分子组成与土壤团聚体物理结构的耦合发育可能构建土壤有机质的分子序列,并逐渐成熟为团聚体—有机质—微生物—酶活性等要素的分子组学。配合业已成熟的酶活性组学技术(Zymography),这种有机质组学技术将可能回答土壤学的关键问题:如何解析作为连续体的土壤有机质分子大家庭的基本构成与存在状态,如何表征其与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微生物区系结构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活性的联系,如何刻画和鉴别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利用和管理下土壤有机质的差异,如何建立土壤可持续管理的土壤分子有机质本质及品质。纵观当今的土壤学研究,土壤腐殖质学说已不能适应土壤有机质过程和功能的认识,特别是土壤与生命耦合协同关系的探索;腐殖质组学虽然理论框架和方法基本成型,但其对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况及其与生命过程的联系尚存疑隙;土壤有机质分子研究已经走出萌芽阶段,借助于现代高分辨率分子分析技术,已经凸显为新时期全球土壤基础研究的新兴领域。
结语
土壤有机质研究一直处于“黑箱”中,随着其含量、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土壤学研究的深入和有机分子分组、分离、监测和定量等有机化学分析技术的提升,剖析土壤有机质的丰度、组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条件日益成熟,有机质研究已经抵近“白箱”。以有机质的分子组成为基本线索,以有机质的结构和功能为焦点,以有机质的本质和品质为诠释目标的土壤有机质分子组学将成为土壤学最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这方面的创新知识不但充实或提升了土壤学核心理论,并将提升土壤学服务可持续固碳和管理以保持土壤自然价值的支撑能力。期望我国能够迎头赶上,并努力树立优势和特色,在国际土壤学前沿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的增长非常迅速,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新增垃圾约1亿吨,增长率高达10%左右。全国历年城市生活垃圾的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占地5万公顷,致使我国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和堆存已成为我
文章简介资源回收是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剩余污泥逐渐被视为资源物质的载体。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自溶、细胞分泌物以及细胞表面脱落的胞外聚合物(EPS)占污泥干重的10~40%,主要由多糖、蛋白质、腐殖质、核酸、DNA等物质构成,可作为重金属吸附剂、防火材料、土壤改良剂、生物絮凝剂等,具有
文章亮点首次提出自剩余污泥中同步回收胞内与胞外高分子物质高效、无毒、可生物降解的CTAB为备选表面活性剂CTAB显著强化超声法提取高分子回收的高分子中Al、Na、Ca含量显著降低回收的高分子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可与商用吸附剂媲美文章简介污水资源化是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
编者按:碳中和背景下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似乎已被再度被唤起。然而,污泥厌氧消化有机物能源转化效率较低是限制其发扬光大的障碍,这是因为污泥细胞结构、木质纤维素以及腐殖质等成分存在其中。污泥细胞破壁、木质纤维素结构破稳藉预处理手段可以获得程度上的缓解,但腐殖质较木质纤维素结构更加稳
编者按:在最近一期有关“磷回收无需聚焦鸟粪石”观点下,其它形式磷回收产物研究亦有开展。在此方面,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蓝铁矿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兴趣。蓝铁矿(Fe3(PO4)2·8H2O),具有同鸟粪石P2O5含量不相上下的磷酸盐化合物,其化学稳定性很强、回收用途极为广泛、经济价值更高。基于此,本期将
中国作为一个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约8%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业集约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土地的利用率与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过度放牧及耕作也对土壤造成了巨大危害,如过量施用化肥、农业废弃物随意焚烧与丢弃等不仅会导致土壤贫瘠、地下水污染和气候变化,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仅2017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达到8.27亿t,且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作为产生量最大的农业废弃物,绝大部分秸秆被焚烧,只有少部分被用于回收利用。将秸秆直接焚烧或土壤回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导致土壤表层团粒结构受损,致使土壤板结。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环境友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使得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置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弊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既可有效地处置生活垃圾,又能利用焚烧热能,较好地达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属于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成为近年来解决生活垃圾的一个新出路。
污水资源化已成为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剩余污泥在这一框架下显得也不再多余,特别是在转化、提取高附加值产物回收方面。剩余污泥主要由细胞体和胞外聚合物(EPS)两大部分组成。其中,EPS约占污泥干重的10%~40%,它们通常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自溶、细胞分泌物以及细胞表面脱落物等,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质、核酸、脂质、腐殖质和其它一些胞内物质;这些物质通过静电作用力、氢键结合、离子吸引力、生物化学作用等作用形成紧致高密的网状结构,可作为微生物的保护层,抵御外部重金属和有毒化合物等侵袭。EPS成分不同组合方式导致具有不同的复杂结构,均具有较高的回收、利
面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包括纳滤和反渗透在内的高压膜技术在饮用水、再生水处理以及海水、苦咸水淡化等方面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膜污染是膜分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会导致出水水质变差、膜使用寿命缩短、运行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膜污染机理进行深入解析并研发抑制或缓解膜污染的有效手段。膜污染的形成由膜表面性质、进水水质和运行条件共同决定,故通常也从这三方面进行膜污染控制。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年递增,生活垃圾已达到4亿吨/年,并以年增长量8%的速度继续增长。而这些数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题。
01文章亮点区别于从污泥系统分离出腐殖酸(HA)和酶添加等手段缓解HA抑制,以培养“无”HA和金属离子剩余污泥、再投加HA和金属离子方式探究解抑制效果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湖北省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计划“十四五”期间,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政策激励及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甲烷资源化利用和排放控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甲烷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
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内容提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深入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举措
5月2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提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氢能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新动能。同时,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余能利用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发出通知。文件提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体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分三阶段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并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强化流域“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全力提升优良水体比例,稳定消除劣五类水体,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率先实现全域“无废城
为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浙江省杭州市园林绿化部门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行业标准、确立分级处理方式、研发新型设备、联合科研团队等方式,开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据介绍,杭州市园林绿化部门采用新设备,将废弃树枝、树叶、草屑粉碎后进行堆肥,回填到树木下方和绿地中,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7月18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
7月18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剩余山区村庄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光伏微电网应用、太阳能光热蓄能增温等技术的示范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双碳”战略顺利实施贡献农业农村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为贯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90%是通过土壤固碳,土壤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土壤碳库是陆地最主要的碳库,提高农田有机质(碳)含量不仅可以提升耕地质量,还是一种缓解气候变化的固碳方式,因此通过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农业土壤可以发挥较大的固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研中心)帮助浙江省松阳县完成首单茶园碳汇交易。经过核算,松阳李山头村3278亩茶园过去两年累计产生1416吨碳汇,以五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中能国华(重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五万元的茶园碳汇,比起工业类碳汇来说其金额不大,小额碳汇如何实现交易?作为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