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LNAPLs一般有石油烃类、苯系物等,常见于加油站、炼油厂、石油化工企业等涉及到油类使用和储存的场地,主要来源是汽油、柴油、原油等油类物质。
DNAPLs一般为含氯有机溶剂、煤焦油等,因为含氯有机溶剂为良好的除脂剂,所以DNAPLs污染通常发生于大量使用含氯有机溶剂的工厂,如电子工厂、电子零件清洗、化学工厂、化工产品制造、印染厂涂料调配、杀虫剂制造厂及商业干洗、家庭装饰使用的废溶剂等。常见的DNAPLs主要有以下几类:
●卤代烷烃(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卤代烯烃
◆1,1-二氯乙烯
◆顺-1,2-二氯乙烯
◆反-1,2-二氯乙烯
◆顺-1,3-二氯丙烯
◆反-1,3-二氯丙烯
◆四氯乙烯
◆三氯乙烯
●卤代芳烃(氯苯类)●多氯联苯(PCB)●混合物(煤焦油、木榴油、重油)●其它(苯胺)
二、LNAPL和DNAPL的污染分布特征
NAPLs会以4种形式存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溶解相、残余相、蒸气相及自由相。
NAPLs随着在包气带的入渗,在垂向运移的路径中留下残余,用残余饱和度表示。由于土壤毛细作用以及低渗透带的影响,污染物还会发生侧向扩散。当污染物遇到隔水层时,会形成污染物的聚积,这个聚积层将成为二次污染源,不断污染地下水。一部分挥发的污染物还会向上形成污染物气体羽。污染物继续下渗到达土壤饱和带,在饱和带中为三相系统:水相固相非水相。由于DNAPLs比水重,除形成残留带以外,会穿过饱和带迁移到地下水位以下,从而污染地下水。当遇到低渗透带时,污染物同样会发生侧向迁移。进入地下水位的少部分溶解,大部分继续迁移,最终会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隔水层形成污染物的聚积。
LNAPLs则会漂浮在地下水面上。LNAPLs迁移还受到地下水流方向的影响,在水流方向的下游方向将会形成重污染区。而DNAPLs的迁移更多是受重力和地层性质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毛细管力和流体动压的共同作用,其中地下水流(或流体动压)影响相对较小。
NPALs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行为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 NAPLs本身的性质: 如密度、粘滞系数、对水溶解度、分解速度、亨利常数及扩散系数等, 都会影响NAPLs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范围及危害速度。
(2) 介质物理化学特性: 如介质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吸附作用、土壤温度、比重、孔隙率、有机质含量、渗透率等。
对于滞留的NAPLs聚积体或残留于非饱和带的NAPLs,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均会造成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和再分布(修复难度增加)。降雨淋滤可以直接将土体中残留的带入地下水中。
三、NAPLs场地调查方法
由于LNAPLs和DNAPLs具有不同的污染分布特征,在污染场地调查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LNAPLs一般在毛细带聚集,调查取样过程中对地下水位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应予以关注。DNAPLs由于还会向下迁移,并可能在含水层底板处聚集,调查深度应直到含水层底板位置。
NAPLs的调查手段一般可通过:
(1)土壤地下水取样
在地下水监测井中使用油水界面仪可以测量LNAPLs油层的厚度。通过监测井来监测LNAPLs存在是其中一种途径,但并不能作为评估的唯一检测工具。如果在一处监测井中发现LNAPLs,可以假设周围的含水层存在LNAPLs。然而,如果在监测井中没有观测到LNAPLs,该情况无法作为土壤中没有LNAPLs的证据。
通过分析NAPLs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或通过视觉与嗅觉辨认NAPLs是否存在。若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该物质纯态溶解度的 1%时,通常可以认为NAPLs很可能存在。
(2)MIP(膜界面传感器)
通过直推钻探设备采用连续性的非扰动性钻法,组配不同的附属设备,可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分析检测、NAPLs侦测等工作。该技术的潜力在于可在钻杆上装置不同的附属设备,以达到侦测 DNAPLs位置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采样分析,该技术节省了时间与经费,可建立地下污染物的三维分布状况,但不适用于大面积污染,仅为定性与半定量侦测,仍需与传统采样分析实验配合来提供精确调查结果。
(3)地球物理调查
地球物理技术是利用地下介质间不同物理性质的差异和相应的物探仪器来实现特异性标体探测目的的一种方法,可利用的地下介质物理性质包括电性、磁性、弹性、密度、放射性等。该技术包括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激发极化法、地震波法、探地雷达、重磁、放射性等方法。目前应用于地下污染探测和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包括直流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GPR)、地震法等,该方法具有原位、快速和连续监测的优点,可应用于地表和井问探测,适用范围广。其中电阻率法一直被认为是进行地下环境污染探测与监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地下介质的复杂性与污染物的特殊性,应用该方法对于地下污染的探测和监测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待探讨。
四、修复治理措施讨论
LNAPLs一般先进行自由相的回收,来减少LNAPLs的质量,如通过泵吸、油水分离、表面活性剂增溶,逐渐去除LNAPLs,使其饱和度降低至残余饱和状态。当LNAPLs的饱和度降低后,污染物的迁移也会得到一定的控制,再可通过化学氧化、地下水抽出处理、热脱附、气相抽提、监测自然衰减等手段来对残余的LNAPLs进行去除,达到修复目标。
由于DNAPLs的密度比水大, 其污染范围并不受地下水流向所限制, 因此在污染场址调查及治理修复上, DNAPLs较LNAPLs更困难。
(1) 低粘滞性(低于10-3 Pa · s)及低界面张力有助于DNAPLs在地下介质中运移。
(2) 高挥发性使得DNAPLs易以气相存在非饱和带中。
(3) 低水溶性, 不易以抽取处理技术(pump-and-treat methods)整治。
(4) 相较于饮用水标准的高溶解度.(饮用水标准是以ppb级度量, 而DNAPL的溶解度是以ppm度量)。
(5) 低生物降解性。
DNAPLs污染场地的复杂性,在修复时需根据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和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还要考虑如何防止污染物的进一步迁移和扩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普遍存在于工业污染场地,因其易迁移和难降解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修复VOCs污染场地时通常存在拖尾、反弹和二次污染物释放的现象,限制了对VOCs的修复效率,这些现象均与修复过程中VOCs在相间的非平衡态迁移有关,但目前仍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基于此,选择四氯化碳为典型的VOCs,采用沙箱试验,探究了VOCs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在表面通风、土壤挖掘以及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修复的影响.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Circulation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
摘要∶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是石化行业发展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特征污染物特点、水文地质条件、修复环境效应3个方面分析石化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挑战,预测未来石化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并提出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分区修复治理的对策。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环境修复行业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净土保卫战收官之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咨询服务、修复工程实施和土壤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事件的发生对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
2020年岁末之际,上海首个大面积应用原位热脱附技术治理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项目在历时9个月的建设运行后,即将进入效果评估阶段。市环科院固土所承担了该项目地块的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以及效果评估工作。该项目是电加热热传导型(TCH)原位热脱附技术(ISTD)在本市的首次大规模应
导读:近年来,中国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十分突出,已成为土壤环境治理修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多介质界面是控制场地系统复合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关键。因此,开展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研究,对于认知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环境问题却接踵而至。大量污染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非常迫切。根据土壤污染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土壤的修复技术。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新技术;应用1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据环境保护
一地下水抽除处理技术(PT)的原理及应用1技术原理PT修复技术是一种相当成熟且广泛应用的的地下水修复技术,PT是利用物理性的抽水,针对含水层中的溶解相污染物及NAPL进行抽除,并于地表进行处理的修复技术。PT修复技术常产生拖尾及反弹(tailingandrebound)现象。2技术应用PT修复技术在污染场地地下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19)于6月14日圆满闭幕。展会期间共举办了中匈水行业高层论坛、轻质非水相流体(LNAPL)污染场地的调查、管理和修复、中韩环保产业合作论坛、中加环保技术合作论坛暨对接会、“中法环境年”活动——中法企业环保技术对话会、中意水环境治理技术说明会6场国际会议
6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19)”和“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盛大开幕。CIEPEC开幕盛况本届展会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商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部门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各省市环境
近日,永清环保成功中标深圳玉龙填埋场库底土稳定化处理设备运维服务(含设备)采购项目。凭借在土壤修复领域深耕多年所积累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项目经验,此次中标无疑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区域环保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深圳罗湖的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是全国最大的环境修复项目。在同类项目中占据“
4月15日,博世科公告,近日,公司的全资孙公司RemedXRemediationServiceInc.(简称“瑞美达克”)与某大型油气公司签订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服务合同》,合同预估总价约为2.74亿元—2.96亿元(具体金额因业主商业信息需要保密),项目实施地点为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境内。
日前,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壮大,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多彩人文之韵充分彰显,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四川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四川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发改环资〔2024〕1812号,以下简称《目录》),遴选公布了112项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对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为推动自治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发挥国企带动作用,7月16日下午,新疆环保循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疆环保集团”)揭牌成立,标志着新疆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自治区国资委主要领导出席仪式,共同为新疆环保集团揭牌。
中国合肥国际环保产业展览会展会介绍中国合肥国际环保产业展览会(简称:安徽环保展)将全面展示废气治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固废与垃圾分类、环境监测等环境治理全产业链的前沿技术与最佳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区域优势,结合我们多年会展经验和企业数据的累计,为各
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正式对外揭晓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结果。由高能环境参与完成的“双碳战略下污染场地安全利用与价值重塑全过程低碳关键技术”与“西南岩溶工业活动区水土跨介质协同预警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两项目脱颖而出,分别荣获2023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高能环境
1月27日,湖北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第二次)中标候选人公示,广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广州市市政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联合体、武汉中科水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当选为中标候选人。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
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含地下水污染场地)与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移出清单(2024年1月10日更新)。
近日,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公开招标,招标人为麻城市中馆驿镇人民政府,合同估算价1611.64万元。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BMC-202312QG-0370010011.招标条件本招
山东省深入打击危险废物领域环境违法犯罪,有效遏制了危险废物随意倾倒等影响环境安全事件多发、易发态势,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环境健康安全,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和警示震慑作用,现公布济南、枣庄、东营、泰安、临沂、滨州等市的6个案例,并对相关办案单位提出表扬。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Circulation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
地下水污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经常出现。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这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储存罐泄露,严重污染环境。欧洲国家曾做过相应的调查,废物处理所和工业泄露场所是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对国内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现状有了清晰地了解,并对污染场地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制定了具体的清单,并科学评价了污染风险。
氯代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为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特点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迁移转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氯代烃多相态、多介质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其迁移转化的因素。
摘要∶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是石化行业发展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特征污染物特点、水文地质条件、修复环境效应3个方面分析石化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挑战,预测未来石化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并提出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分区修复治理的对策。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环境修复行业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净土保卫战收官之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咨询服务、修复工程实施和土壤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事件的发生对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
2020年岁末之际,上海首个大面积应用原位热脱附技术治理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项目在历时9个月的建设运行后,即将进入效果评估阶段。市环科院固土所承担了该项目地块的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以及效果评估工作。该项目是电加热热传导型(TCH)原位热脱附技术(ISTD)在本市的首次大规模应
摘要以某退役化学试剂厂土壤及地下水中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苯、氯苯为目标污染物,基于电热脱附技术开展了中试规模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经电热脱附处理后,土壤中氯乙烯、氯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均低于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中污染场地(住宅用地)中土壤筛选值;地
摘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SER)的原理,并开展SER修复饱和带石油类污染土壤(含油土壤)室内研究。经过20d的SER修复,模拟受石油类污染的饱和带土壤,已接近修复终点,土壤中总石油烃(TPH)平均浓度,由初始的13.25g/kg降至4.30g/kg,去除率达到67.5
将修复效果与场地修复目标相结合的监测方法是综合污染场地治理策略的关键要素。监测必须收集一组反应修复效果的,且在时间、空间上足够可靠的数据集。一个好的监测方案应该是动态的,可以随时根据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和新条件进行调整。监测方案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以确保收集的数据的持续有效性。
污染场地综合表征(ISC)是为了提高DNAPL(重质非水相液体)场地表征调查的效率和效果的过程。ISC通过最优化的方法调查呈异质性的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过程及修复效果的表现,来建立并完善3D场地概念模型(CSM)。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