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注:尺寸单位为mm.
图1 表面通风和土壤挖掘修复VOCs污染土壤的试验装置
Fig.1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of VOCs 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by surface aeration and excavation
表1 污染源区及未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
Table 1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contaminated and uncontaminated areas
注:尺寸单位为mm.
图2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VOCs污染土壤的试验装置
Fig.2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of VOCs 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by thermal desorption and soil vapor extraction
1.2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试验装置与操作流程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试验装置如图2 所示. 在该试验中,四氯化碳污染土壤填充位置的土壤埋深为0.13~0.15 m,其填充尺寸为0.10 m×0.20 m×0.02 m. 污染土壤中四氯化碳的浓度和污染土壤总质量与表面通风修复试验相同. 在实际工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土壤温度的升高,常见的升温方法包括热蒸汽注射、电磁波加热、热传导加热、电阻加热、射频加热等. 该试验中,采用加热线也即电阻加热的方式对受污染土壤进行加热,其中加热线的埋深为0~0.09 m. 加热过程中采用温度传感器控制加热线附近的土壤温度,温度控制范围为40~59 ℃. 当土壤温度低于40 ℃时,加热器启动,开始对土壤进行加热;当土壤温度高于50 ℃时,加热器关闭,土壤温度继续升至59 ℃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抽提管为内径0.01 m且侧面开口的圆柱形塑料管,其中抽提滤管的土壤埋深为0.11~0.13 m,该位置与四氯化碳污染土壤的位置相近. 另一方面,采用微型隔膜泵以1.8 L/min的流量对土壤气进行抽提,并用手动采样的方式连续测定出气口中气相四氯化碳的浓度,据此计算抽提的四氯化碳通量. 在该试验装置中,各气体通风管路的进出口均连接装有干燥活性炭的洗气瓶,通过吸附作用防止四氯化碳扩散进入大气中. 试验过程中,以填充完沙箱并启动通风泵作为零时刻,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用修复共启动2次,时间分别为2.50~6.67 h和25.77~30.17 h. 在该过程中,土壤表面的通风流量为9.27 mL/min,且室内温度始终为25.1 ℃.
1.3 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测定方法
土壤内部及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采用手动进样法进行测定. 沙箱侧壁共设置6个气体取样口,每个取样口均采用带有聚四氟乙烯垫片的盖子进行密封,其中的聚四氟乙烯垫片具有极好的弹性,可以保证采样100次而不漏气. 在采样过程中,采用5190-1506型气相进样针(Agilent,美国)插入取样口中,抽取50 μL土壤气,然后迅速将抽取的气体注入气相色谱的进气口中. 试验采用7890B型气相色谱(Agilent,美国)测定卤代VOCs的浓度,对四氯化碳的检测限为0.03 μg/L,其装有电子捕获检测器和20 m×0.18 mm×1μm的色谱柱(美国安捷伦).
在检测过程中,炉温的升温程序如下:首先在40 ℃保持0.75 min,然后以20 ℃/min的速率上升6 min,至最终温度为160 ℃后结束升温,开始进入冷却程序. 在检测过程中,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分别保持在220和260 ℃. 采用氦气作为载气,载气流量为1 mL/min,在分流管中的分流比控制为1∶10,并采用氮气作为冷却气体. 通过室内试验发现,四氯化碳的出峰时间约在3.34 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通风修复过程中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现象
在表面通风修复VOCs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当改变土壤上方的通风流量时,土壤上方空气及沙箱中不同埋深土壤气中四氯化碳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当四氯化碳污染土壤填入沙箱后不久,在污染源处(埋深0.15 m)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而其余位置及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则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在0.8~3.4 h内,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从0.064 mg/L逐渐升至0.402 mg/L,而土壤埋深为0.15 m处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则从3.42 mg/L大幅降至1.33 mg/L,表明污染源土壤中的四氯化碳逐渐扩散到了沙箱中的其他区域,整个沙箱中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趋于一致.
图3 表面通风修复中土壤内部及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Fig.3 The variation of gaseous CCl4concentration in andabove soil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face aeration
在3.83 h时,将土壤上方的通风流量增至18.76 mL/min,此时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呈现一个小幅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反弹幅度为0.29倍,而埋深0.05 m处及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加通风流量的最初阶段会导致四氯化碳的释放通量出现短暂反弹的现象. 在7.13 h时,将土壤上方的通风流量进一步增至 1 800 mL/min,该通风流量为上一个通风流量的95.9倍,可以代表实际场地机械通风修复中的通风流量. 在大幅增加通风流量后的1 h内,土壤上方及土壤内不同埋深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均有所上升. 其中,埋深为0.15、0.05 m及土壤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最大反弹幅度可达10.6%、16.2%和69.0%. 试验结果表明,大幅增加土壤表面的通风流量对土壤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增幅最大,即可以导致二次污染物的释放现象,这是典型的VOCs在土壤包气带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体现. 这是因为较大的通风流量导致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显著下降,从而导致从污染源到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梯度显著增加,最终增加了土壤中的四氯化碳扩散到大气中的通量. 另外,较大的通风流量加剧了土壤内部气体的对流过程,导致不同位置土壤中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趋于接近. 然而,随着通风过程的持续进行,土壤上方的四氯化碳被逐渐排出,最终导致土壤内部和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大幅下降. 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土壤表面通风往往与土壤搅拌相结合,用于VOCs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过程中.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较低的温度、较高的含水率和较为密实的土壤(如黏土)中采用机械搅拌通风进行修复容易产生拖尾现象,即修复不够彻底,仍有部分VOCs残存在土壤中,这也是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表现形式. 为了减弱土壤机械搅拌通风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物释放现象及拖尾现象,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可以在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石灰,能有效减少通过机械搅拌通风修复后的残余VOCs浓度,提高修复效率.
2.2 土壤挖掘过程中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现象
在进行土壤异位修复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对污染土壤进行挖掘,但挖掘过程中VOCs的二次释放现象往往被忽视. 人们往往将修复施工的安全问题等同于建筑施工的安全问题,完全忽略了环境修复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潜在环境风险,在修复现场缺乏相关的工作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人员,这不符合绿色可持续修复的理念. 因此,该文针对土壤挖掘过程中VOCs二次释放的现象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 在进行表层土壤挖掘试验时,得到的土壤内部和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4(a)所示,其中表层土壤挖掘的时间段为2.58~2.91 h. 在表层土壤挖掘之前,由于污染源的四氯化碳逐渐释放,因此在土壤内部及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然而,在表层土壤挖掘后,由于挖掘深度约为0.05 m,初始土壤埋深为0.05 m的位置直接与土壤上方的空气相连通,从而加速了浅层土壤中四氯化碳的释放,导致初始土壤埋深为0.05 m处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在挖掘结束0.42 h的降幅高达65.7%. 由于表层土壤挖掘加速了污染物从土壤包气带向土壤上方释放的速率,从而导致在挖掘后的短时间内,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停止了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 在土壤挖掘过程结束1.14 h后,土壤上方空气中四氯化碳的浓度从22.7 μg/L小幅反弹至24.1 μg/L,反弹幅度为6.2%,也即出现了挖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物释放的现象. 另一方面,浅层土壤挖掘也会导致较为深层土壤(污染源)中的土壤气浓度在挖掘过程结束后出现小幅反弹,在土壤挖掘结束0.62 h时反弹幅度达到了24.4%. 因此,可以认为浅层土壤的挖掘同样有利于污染源中污染物从土壤中的加速释放. 然而,在小幅反弹过程结束以后,土壤上方空气及土壤内部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继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图4 表层土壤挖掘和污染源移除过程中土壤内部和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Fig.4 The variation of gaseous CCl4concentration in and above soil during shallow soil excavation and pollutant source removal
在污染源土壤挖掘的试验中,土壤内部及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4(b)所示,其中污染源挖掘的时间段为22.8~23.1 h. 从图4(b)可知,在进行污染源处土壤挖掘后,初始土壤埋深为0.15 m处(污染源)的气相四氯化碳的浓度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在挖掘结束0.6 h时的降幅高达64.9%,表明污染源土壤挖掘能有效降低污染源处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 另外,在污染源土壤挖掘结束后,浅层土壤和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出现显著反弹. 其中,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反弹趋势更为显著,在污染源挖掘2.1 h后反弹幅度达2.85倍,且该反弹过程持续约5.4 h才逐渐结束.
通过土壤挖掘试验结果可知,污染土壤挖掘能有效降低污染源处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通过连通污染土壤和大气,加快污染土壤四氯化碳的挥发. 然而,无论是表层土壤挖掘还是污染源土壤挖掘,都会在短时间内提高污染物的释放通量. 在进行表层土壤挖掘1.14 h后,从土壤上方释放的气相四氯化碳通量从9.08 μg/min小幅反弹至9.65 μg/min,反弹幅度为6.3%. 在进行深层土壤挖掘2.1 h后,从土壤上方释放的气相四氯化碳通量从挖掘前的0.087 μg/min大幅反弹至0.33 μg/min,反弹幅度为2.8倍,表明污染源土壤挖掘造成的二次污染物释放的现象更为显著. 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挖掘的方式、速度等均会对土壤中四氯化碳的释放过程带来一定影响,但挖掘导致VOCs加速释放的现象则普遍存在. 例如,甘平等研究了北京某化工场在挖掘过程中的VOCs在空气中的扩散规律,同样发现挖掘扰动会加速VOCs的释放,且在风力的影响下会发生快速的扩散和传播,且其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符合高斯烟团模型. 然而,总体而言,目前针对土壤挖掘过程中VOCs二次释放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根据该研究结果,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土壤挖掘后VOCs释放通量的反弹幅度,建议将可能受到VOCs污染的土壤尽可能多地移除,从而防止出现修复后VOCs从污染源缓慢释放的现象. 同时,也可以通过减缓土壤挖掘的速度以及减少每次挖掘的土方量等方式来降低挖掘过程中VOCs的瞬时释放量.
2.3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过程中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现象
气相抽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修复VOCs污染土壤的技术. 然而,当气相抽提技术遭遇慢解吸、慢扩散、气流再次吸附以及常温下的污染物有限挥发时,会产生显著的拖尾现象. 而土壤加热能大幅提高VOCs污染物的亨利常数,促进其从固相和液相转移到气相,从而可以大幅提升气相抽提的修复效率. 因此,该文采用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技术对四氯化碳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探讨采用该组合工艺修复过程中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现象. 该研究共进行了两次修复试验,其中第一次修复时间为2.50~6.67 h,第二次修复时间为25.77~30.17 h. 在两次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部及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随着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过程的进行,土壤内部和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显著下降. 其中,该技术对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降幅最大. 当修复持续约3.58 h后,土壤上方空气、埋深0.02 m及0.12 m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下降比例分别为99.4%、97.9%及80.4%;在第二次修复持续4.4 h后,上述3个位置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降低比例分别为99.3%、98.5%及67.4%,表明该技术对土壤上方空气中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最显著. 土壤加热使得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四氯化碳发生脱附,以气相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气中,从而提高了气相抽提对土壤中四氯化碳的去除率. 通过对比两次修复过程,发现第二次土壤修复过程中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降低速率小于第一次修复过程,尤其是在修复后期出现了浅层土壤及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下降速率缓慢的现象,拖尾现象较为显著.
图5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技术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部及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Fig.5 The variation of gaseous CCl4variation in and above soil during soil remediation process of thermal desorption combined with soil vapor extraction
在进行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的过程中,连续测定气相抽提管出口处气相四氯化碳的浓度,将其换算成污染物的抽提通量,得到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见图6). 结果显示,两次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抽提通量均随着修复过程的进行而逐渐降低. 在第一次修复持续4.15 h后,气相抽提去除的四氯化碳通量从73.4 μg/min降至9.2 μg/min,下降比例为87.5%. 在第二次修复持续4.35 h以后,气相抽提去除的四氯化碳的通量从9.61 μg/min降至1.11 μg/min,下降比例为88.4%. 并且,第二次修复过程中,在抽提过程持续2 h以后,四氯化碳的抽提通量下降较为缓慢,仅从1.90 μg/min降至1.11 μg/min. 该现象表明,此时渗透性较好的非污染源土壤中的四氯化碳已经基本被去除,而渗透性较差的污染源中仍残留有一定浓度的四氯化碳,且释放过程较为缓慢,从而造成了修复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拖尾现象.
图6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技术修复过程中气相抽提通量的变化规律
Fig.6 The variation of extraction flux during the remediation process of thermal desorption combined with soil vapor extraction
对比通过气相抽提抽出的四氯化碳浓度及土壤孔隙中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发现通过气相抽提抽出的四氯化碳浓度显著小于污染源(埋深0.12 m)处,与污染源上方(埋深0.02 m)相接近,且显著大于土壤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 例如,在第一次气相抽提持续3.58~4.15 h后,土壤上方、埋深0.02 m及0.12 m处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分别为1.06、4.36及102.10 μg/L,但通过气相抽提抽出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则为5.12 μg/L. 该结果表明,气相抽提抽走的土壤气有大部分并非来自于污染源区,而是通过优先流的通道从渗透性较好的土壤中流入,从而导致气相抽提对较为致密的污染源中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相对有限. 通过质量衡算发现,第一次、第二次气相抽提抽走的四氯化碳总质量分别为9.23、0.86 mg,仅占填充的四氯化碳总质量的18.6%和1.72%. 该结果表明,仍有超过70%的四氯化碳残留在土壤中. 这是因为吸附在污染源区土壤内部的四氯化碳并没有发生脱附,其中孔隙中的四氯化碳并没有被抽提而去除,而是由于孔隙流动不畅等原因滞留在污染源区,从而出现了显著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现象,最终导致较低的四氯化碳去除率.
在两次修复过程结束后,均同时停止热脱附和气相抽提工艺,此时继续对土壤内部和上方空气中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在第一次修复过程结束后,土壤内部及上方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均显著回升〔见图7(a)〕. 在修复结束18.7 h后,土壤上方及埋深0.02 m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反弹幅度分别为28.9和6.3倍,表明四氯化碳释放通量的反弹现象非常显著. 然而,污染源区(埋深0.12 m)的气相四氯化碳浓度在修复结束后仅有小幅反弹的现象,但随后继续逐渐下降. 在第二次修复结束后,土壤中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见图7(b)〕. 在修复结束38.8 h后,土壤上方空气、埋深0.02 m及0.12 m处,气相四氯化碳的浓度分别反弹至11.1、13.1及17.2 μg/L,反弹幅度分别为64.1、30.9及1.0倍,表明反弹现象在土壤上方及浅层土壤中非常显著,但在污染源区相对不显著. 该结果表明,污染源区存在局部较为致密且四氯化碳浓度较高的区域,这些区域缓慢地释放四氯化碳气体,最终导致污染源区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反弹. 因此,在采用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修复VOCs污染土壤时,需要在修复达标后继续对土壤气中的VOCs浓度进行检测,以防止出现由于VOCs浓度反弹造成原先修复达标的土壤再次出现不达标的现象. 然而,相比于没有热脱附耦合的气相抽提技术而言,联合技术产生的拖尾现象及反弹现象较为不显著,污染物更容易达到相间的平衡态,因此该技术较适宜用在黏土较多的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图7 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技术修复结束后土壤内部及上方气相四氯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Fig.7 The variation of gaseous CCl4concentration in and above soil after the remediation process by thermal desorption combined with soil vapor extraction
3 结论
a) 表面通风修复VOCs污染土壤过程中会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定的负压,在使污染源区VOCs浓度大幅下降的同时,也会导致从土壤中释放到大气中的VOCs通量出现短暂反弹的现象,其最大反弹幅度可达0.69倍.
b) 土壤挖掘是一种修复VOCs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方式,但在土壤开挖的过程中会在短时间内提升污染物从土壤中的释放通量,最大反弹幅度可达2.80倍.
c) 采用土壤热脱附和气相抽提联合修复的技术,能有效降低土壤中及土壤上方的气相VOCs浓度,但在修复过程中通过气相抽提抽出的污染物通量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出现显著的拖尾现象. 在修复过程结束后VOCs的释放通量出现显著反弹,最大反弹幅度达64.00倍,表明相间非平衡态迁移对修复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
d) 土壤修复过程中的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影响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该文结论仅适用于粉质沙土或者中沙的情形. 当土壤以粉土或者黏土为主要组成部分时,或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时,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另外,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同时应该考虑尺度效应对相间非平衡态迁移的影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0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一大批环保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在展会亮相。湖南航天副总经理、航天凯天环保党委书记、董事长郑
当前,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数智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管理,可以实现垃圾焚烧的精准预测、智能控制、稳定运行和高效燃烧。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与数智化结合越来越紧密,以上海环境为代表的垃圾焚烧发电龙头企业肩负起助力行业高
时间:2025年11月4日-6日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相约长三角共享新机遇搭建交流桥梁开拓国际合作平台化工行业的风向标共同探索行业未来扎根长三角化工热土把握市场无限商机市场概况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已然成为化工产业的核心
汇集高品质企业的西部盛会——第6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与您相约展会时间:2025年6月25-27日展览面积:35,000㎡(预计)展会地点: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展商数量:500家(预计)专业观众:30,000人(预计)组织机构主办单位l慕尼黑博览集团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承办单位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
西部环保开春大展——2025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暨中欧绿色低碳博览会(ECOMONDOCHINA-CDEPE2025),将于年4月1-3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再掀绿色低碳浪潮!诚邀专业人士,共聚这场集产品荟萃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商贸对接行业社交于一体的品质盛会共探2025机遇,共筑绿色未来。ECOMONDOCHINA-CDEPE绿色低
#导读#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段颖
据葛洲坝生态环保消息,2月26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人民政府与中国能建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等单位签署南太湖流域泗安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中国能建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贞武与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姜华围绕水处理、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新能源开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2月25日,中国电建发布2025年1月主要经营情况公告,2025年1月新签合同金额1051.21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能源电力新签合同金额722.10亿元,同比增长15.52%。注:1.能源电力业务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火电、新型储能、核电、电网、氢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2.水
2月19日上午,山东环保集团与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振波,华能山东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涛出席签约仪式,双方围绕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进行深入交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曾繁领,华能山东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晓明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丁振波对黄
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盐湖”)近日在青海正式揭牌。这被认为是央地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湖产业“航母”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五矿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盐湖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湖股份”)、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矿盐湖有限公司3家企业组成,员
据永清环保消息,2025年1月23日,湖南永清环境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清集团”)与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永清集团与盐田区政府将在新能源开发、水生态治理、城乡水务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土壤修复、固(危)废处置、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环卫管理与资源
盐碱地,被称为“沉睡”的耕地资源,其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而盐碱地危害大,易引起土壤板结、肥力变差、作物死苗多、植株长势弱、病害多产量低等问题。因此,开展盐碱地改良修复可以有效扩展耕地面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对保障国家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对绿色低碳修复有原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不得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提出鼓励采用绿色的、可持续的和资源化修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
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定位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问:《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是土壤污染防治
2024年3月13日,重庆中渝电镀有限公司原址场地及影响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项目EPC总承包招标,工程总投资额1379.92万元,本项目合同估算金额1054.76万元,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5772平方米,建设规模为土壤开挖、场内短驳29055立方米,污染土壤外运至水泥厂处置9592吨,桩板挡墙588.9立方米,场地清表及外运
1月27日,湖北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第二次)中标候选人公示,广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广州市市政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联合体、武汉中科水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当选为中标候选人。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
近日,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公开招标,招标人为麻城市中馆驿镇人民政府,合同估算价1611.64万元。麻城市原化工园区污水渗坑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工程(一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BMC-202312QG-0370010011.招标条件本招
日前,电建生态公司实施的首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武汉铁塔厂土壤修复项目污染治理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武汉铁塔厂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是为修复铁塔厂区12.9万平方米范围内的2.8万立方米污染土壤而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该项目采用原地异位化学氧化和酸碱中和、原位中和修复、水泥窑协同处置
7月12-14日,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展的中国西部子展——第四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简称成都环博会),将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升级回归。阔别两年的中西部环保行业年度盛会规模稳步增长,近4万平方米展示空间内将有400余家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的知名企业参展,将展示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6月15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九龙坡区滩子口大杨石组团U标准分区U04-4-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招标公告,本次招标项目合同估算金额:工程费约2456万元(其中:污染治理约1674万元,基坑支护工程约782万元)。项目预计7月6日开标。九龙坡区滩子口大杨石组团U标准分区U04-4-1
2023年4月19日至21日,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技术交流盛会——第24届中国环博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泰州海陵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江苏艾斯蔻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艾斯蔻”)作为环博会密切合作伙伴受邀参加。本次展会,江苏艾斯蔻以“清洁我们的地球”为主题,展示
在经历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后,土壤修复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修复技术也将逐渐向低成本、低碳、绿色高效以及可持续的修复模式发展,对精细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石油石化行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含油污泥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油泥治理工作也将大面积开展。7月13-14
4月9日,罗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甸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全力将我县打造成为黔南州首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科学布局建设新型储能。加快电网工程项
4月8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企业豁免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征求《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企业豁免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为规范和引导企业开展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推进挥发性有
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补齐空气质量不优的短板弱项,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咸阳印发了《咸阳市2025年空气质量改善进位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进位。《方案》分为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加强组织保障三个部分。目标要求:以减排、减煤、减卡为重点,处理好高质量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存量时代落幕,环保产业正经历着深度重构的“结构性变革期”:一边是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传统领域增速放缓,一边是资源化、碳捕集、智慧监测等新兴赛道资本扎堆;一边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一边是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一边是技术同质化企业面临系统性出清,一边是跨界资本强势入局
汇集高品质企业的西部盛会——第6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与您相约展会时间:2025年6月25-27日展览面积:35,000㎡(预计)展会地点: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展商数量:500家(预计)专业观众:30,000人(预计)组织机构主办单位l慕尼黑博览集团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承办单位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
西北地区深居中国内陆,连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优势,无疑为西北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西北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市场。西北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陕西西安市政府印发《西安市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暨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大力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化。以下为政策原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实现“十
日前,西安市政府印发《西安市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暨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PM2.5浓度不超过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63天,力争完成省上下达我市重污染天数控制指标;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9410吨、6570吨。详
近日,湖北省环境厅印发《202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要点》。文件提出,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完成14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3家企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动36家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详情如下: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要点》的通知鄂环办〔2025〕10号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详情如下:关于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鲁环字〔2025〕18号各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现将《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明确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指导各地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下达2025年全省城市老旧排水管网改造计划,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严格排水许可管理,加强对管网的专业化运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