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报道正文

上海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2019-09-26 10:12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处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要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党建引领、制度保障、设施跟上、全区覆盖等方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已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长宁、崇明等6个区整区域覆盖。2019年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市十五届二次人代会高票通过,为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坚持以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为基础,着力完善技术、政策、社会3个系统,目前已基本形成“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

理顺管理体制,“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仅仅靠环卫管理部门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保障。在“条”“线”上,需要包括发展改革、房屋管理、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在“块”上,需要市、区、街镇3级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对此,上海市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

一方面,加强部门统筹协调。2012年4月,上海市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作为第一召集人,19个市相关部门和17个区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落实分工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加强考核评价。如今上海市相关成员单位已增至30个。

另一方面,抓好属地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街镇在垃圾分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上海市自2018年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工作。2019年,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同时深化达标(示范)街镇评比机制,对全市200余个街道(乡、镇、工业区)居住小区达标率进行排名,排名结果每半年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推进,加快实现全覆盖。

加快全程体系建设,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运营、多得益”

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确保垃圾分类真实有效。上海市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部署,全力推进全程体系建设。分类投放环节,落实公共场所、居住区分类容器和垃圾箱房改造;分类收集环节,实现分类驳运模式和驳运工具的规范化;分类运输环节,配置分类收运装备,改造分类中转设施;分类处置环节,提高湿垃圾资源化能力,提升干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

截至2019年4月,全市已完成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约1.03万个,更新完善全市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配置及涂装湿垃圾专用收集车辆799辆、干垃圾车3049辆、有害垃圾车31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4辆,全面完成41座中转站分类改造,市集运码头配置50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建成生活垃圾处置设施18座,其中焚烧厂9座(13300吨/日)、填埋场5座(15350吨/日)、大型湿垃圾处理设施4座(1030吨/日),另有中小型就地就近湿垃圾处理能力3863吨/日。

其中,针对末端设施落地难,“邻避效应”突出的问题,上海市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推动项目落地。一是建立全市环卫设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重点环卫设施建设目标纳入各区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二是聚焦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落实应急预案,做到“群众有所呼、我即有所应、回应应有效”。

同时,上海市优化垃圾分类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早开工、早运营、多得益”。自2018年全面启动环卫设施建设推进工作以来,截至2019年4月底,16个重点项目中已有11个实现开工目标,其中湿垃圾项目6个、焚烧或填埋项目5个。

聚焦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基层党建引领、全面宣传引导

上海市垃圾分类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源头减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源头减量专门设定了章节,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源头减量的法定义务,跨越生产、流通、消费(办公)、回收、处置(利用)等5个领域,提出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办公、包装物减量、资源化利用等要求。

但进行实际操作时,居民的参与度和分类的准确度仍与其认知水平有一定落差。如何将居民的分类意愿有效转换为实际分类投放行为,从想要分,到能够分、分得好,上海市主要在3个方面下功夫。

在展开模式上,推进居住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现居民主动参与。上海市于2017年下半年在部分小区开展试点,考虑市民的接受程度和社会发展基础,制定了逐步实施计划和《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避免发生部分居住区在实施中出现“一刀切”、激化社区矛盾的现象。实践证明,“定时定点”的即时反馈机制,能够切实提升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居民区垃圾分类实效。

在组织落实上,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共治力量。上海市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尤其是在居民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建立居委、物业、业委、居民自治的基层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党建联建、党员社区报到等多种形式,让垃圾分类从社区治理难点,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其催生的“共情感”,正在不断地转化为社区的“共治力”。

在宣传引导上,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通过“入户宣传”、“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动员,切实提升居民的分类感受度、参与度、满意度。同时,上海还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市文明创建体系,并增加垃圾分类在文明创建考核体系中的权重。

“科技+管理”模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全程监管

垃圾分类涉及环节多,管理链条长,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过程环环相扣。因此,技术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保障静脉网络的通畅;管理上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确保工作成效,上海市采用“科技+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依托各级管理主体,建立了市、区、街镇3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在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智能型垃圾箱房、“绿色账户+支付宝”自主积分等技术得到试点应用,设立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督促居民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同时,开放面向公众的监督举报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对分类管理责任人分类驳运、存储的监督,形成市民与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双向监督的机制。

在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强化环卫收运作业的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建立相应处罚机制。强化中转站对环卫收运作业企业转运进场垃圾进行品质控制,对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对混装混运严重的实行市场退出。

在分类处置环节,推进末端处置企业进场垃圾的品质自动监控、来源全程追溯。研究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处理制度,建立面向区、街镇级,与垃圾分类质量相挂钩的奖惩得当的垃圾处理费制度。

目前,上海提出了“不分类、不清运”的原则,并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平台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的实时数据显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3项功能。平台运营后,垃圾不分类将“难逃法眼”。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上海市垃圾分类以“建体系、整区域、提能力、重实效”为路径,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良好的制度保障、完备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实践,推动形成全市推进、标准完善、能力充分、运行精细、实效彰显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投放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处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