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政策正文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

2019-10-11 10:32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垃圾渗沥液处理渗沥液处理技术渗沥液处理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2.2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产生量季节性波动大,另外与城市发展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垃圾转运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关系,通常以丰水期的垃圾渗沥液产生量和卸料平台冲洗水量作为设计依据。气候湿热和夏季多雨地区宜取高值,气候干燥和夏季少雨地区宜取低值;垃圾在垃圾转运站沥水后进焚烧厂的,焚烧厂渗沥液产生量取低值,垃圾在垃圾转运站不沥水直接进焚烧厂的,焚烧厂渗沥液产生量取高值;垃圾在集料坑的停留时间长的取高值,停留时间短的取低值。

3.2.3生活垃圾转运站渗沥液产生量与城市发展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垃圾转运方式,都有较大的关系。气候湿热和夏季多雨地区宜取高值,气候干燥和夏季少雨地区宜取低值;垃圾转运周期长的取高值,转运周期短的取低值。

3.3.1填埋场封场后渗沥液处理排放标准应符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的有关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堆肥厂、厌氧消化处理厂、中转站等垃圾设施配套的渗沥液处理工程的排放标准,应根据垃圾处理设施的不同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等国家标准或地方的相关排放标准,具体要求按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批复执行。

3总体设计

3.1一般规定

4.1.1提倡各种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产生的渗沥液合并处理,一方面可以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可以资源共享,发挥设施效益。

4.1.2确定渗沥液处理工艺时,前期应对地方渗沥液处理工程相关数据进行调研和评估,为工艺确定提供依据。

4.1.3渗沥液水质的特性决定了渗沥液处理不可能采用单一工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组合处理工艺,组合包括各种方法的组合,也包括同种方法中不同工艺的组合,组合的主体工艺应为生物处理工艺,以达到从环境中去除大部分污染物的目的。

4.1.4新建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规模在300m3/d及以上的,宜按照两个及以上系列设计,规模在300m3/d以下可采用单系列设计,改建和扩建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主要设备的备用原则。

1、原水提升泵水泵应设备用泵,当工作泵台数不大于4台时,备用泵宜为1台,当工作泵台数不小于5台时,备用泵宜为2台。

2、超滤进水泵、纳滤进水泵、反渗透进水泵通常采用进口泵,设备检修率较低,增加备用泵会增加投资和维护工作,可采用库备。

3、鼓风机房应设置备用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以下时,应设1台备用鼓风机;工作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的最大机组考虑。

4、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系统通常不考虑备用,但设计时宜考虑一定的富裕系数。

4.2工艺流程

4.2.1预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去除氨氮和无机杂质,降低污染物浓度或改善渗沥液后续水质,多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混凝沉淀等工艺。

生物处理单元处理对象主要是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氮、磷等渗沥液中的主要污染物,多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

深度处理的处理对象主要是经生物处理后未去除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溶解盐等,主要目标是排放水质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要求,宜采用膜法、高级氧化及吸附法等。其中膜法主要采用纳滤、反渗透等;高级氧化主要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臭氧氧化法等。深度处理宜以膜法处理为主,并根据处理要求合理选择。

4.2.2当采用“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时,要求具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功能效果,即主要目标是排放水质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要求,深度处理多采用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和机械蒸发(MVC/MVR)等。

4.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生活垃圾转运站产生的渗沥液为未经发酵的原生液,有机物含量高。COD通常为40000~80000mg/L,氨氮通常为1000~2000mg/L,生化性好,具备良好的生物脱氮条件。因此,该种渗沥液宜采用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

4.2.4预处理宜采用混凝沉淀、厌氧生物处理等,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水解酸化、氨吹脱等。当原水COD大于15000mg/L,BOD5/TN大于5时,预处理宜采用厌氧生物处理。

4.2.5采用MBR作为垃圾渗沥液生物处理单元时,应最大限度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及总氮等渗沥液主要污染物。渗沥液MBR系统的排放水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当MBR系统衔接后续深度处理时,出水水质应达到后续深度处理对进水水质的要求。

4.2.7生物处理产水进入纳滤膜之前,须针对胶体、硬度、二氧化硅或结垢成分等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进入反渗透膜之前,需根据水质情况考虑投加酸或阻垢剂。设计规模应考虑一定的抗冲击能力,以满足不同时期的水量要求,同时运行过程中应考虑有多种冲洗方式,包括定时冲洗、清水冲洗及化学清洗。

当渗沥液原水污染物浓度较低,可生化性差的情况下,碟管式反渗透膜亦可直接处理经预处理后的渗沥液原液。

4.2.8 纳滤浓缩液中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时,可采用高级氧化工艺处理;反渗透浓缩液经过软化预处理后,可选择机械蒸发再压缩工艺处理浓缩液;满足沼气或天然气源的条件下,纳滤或反渗透浓缩液或二次浓缩的浓缩液,可选择浸没燃烧蒸发工艺。

4.3总体布置

4.3.2 场地标高的确定还需考虑以下因素:

1方便生产联系,满足道路运输及排水条件;

2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保持填挖平衡;

3防止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和道路路基产生不良影响;

4与所在城镇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根据以上决定场地标高的因素,并要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场地最低点的设计标高。

4.3.3这种布置方式不仅使其各功能区与主要生产区之间有方便的交通及工艺联系,减少相互间管线连接的长度,降低投产后的运营费用,而且整个处理区组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良好的条理性4.3. 8渗沥液处理区如有涉及围墙及挡土墙的设计,按照工业厂区相应标准规范要求设计。

5单元设计

5.1调节池

5.1.1调节池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定了设计调节池的要求,填埋场调节池容积计算方法参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2焚烧厂调节池的设置应根据垃圾仓原液输送泵的抽排工况及用地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国内设计经验通常为7~10d;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渗沥液调节池有效容积不宜小于4天渗沥液平均产生量,改建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渗沥液调节池可根据实际用地情况适当调整,不宜小于1天渗沥液平均产生量;

3为便于调节池清淤检修,调节池宜按照两格并联设计;

4调节池中的渗沥液为渗沥液原液,具有恶臭,应该加盖以避免臭味发散并负压收集处理。另外,加盖调节池还可大幅度降低渗沥液污染物浓度,为后续处理设施创造有利条件;

5垃圾焚烧厂渗沥液调节池内可根据存储量及停留时间等因素设机械搅拌措施,防止淤泥沉积。

5.3厌氧生物处理

5.3.3垃圾渗沥液厌氧生物处理系统设计应考虑渗沥液来源及后续处理工艺要求,确定适宜的反应器形式及预处理工艺。进水杂质及SS过高时,设置格栅机等设施,控制进水杂物与SS,防止厌氧系统出现杂物或死泥淤积。厌氧系统应考虑渗沥液污染物浓度较高,停留时间较长,需配备循环系统保证厌氧反应器内渗沥液的上升流速。

5.3.4当原水COD浓度为30000~50000 mg/L时,COD去除率宜大于60%,当水COD浓度为50000~70000 mg/L时,COD去除率宜大于70%。

5.4 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

5.4.2本条规定了MBR系统应采用的常规工艺流程,并针对目前渗沥液水质复杂多变,特别是氨氮含量高的情况,提出强化生物处理工艺。生化系统采用两级A/O 的工艺路线,两级均为两条生产线并联运行,也能独立运行或同时运行,有利于水量变化时工艺单元的灵活运行,节省运行费用。

渗沥液进人一级反硝化池,池内设置潜水搅拌器,进水与硝化池回流的硝化液充分混合后,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利用废水中的碳源把硝化液中的硝态氮反硝化成氮气,从而实现脱氮及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目的;一级反硝化池出水进入一级硝化池,一级硝化池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氨氮的硝化反应,硝化液通过硝酸盐回流泵回流至一级反硝化池,同时进人二级反硝化池完成反硝化脱氮过程;渗沥液进入二级反硝化池后,由于在一级生化处理中已经去除了大部分的BOD5,从而导致硝化液中碳源不足,因此在二级反硝化池中投加碳源,保证硝态氮得到充分反硝化,提高总氮的去除率;为保证二级反硝化的进行,考虑到传质不均及效率等因素,该段投加的碳源不能被反硝化菌完全利用,因此二级反硝化池后设置二级硝化池,多余的碳源在此去除。

5.4.3规定进水COD的要求,是考虑到系统有机负荷的限值。规定进水BOD5/COD 的比值要求,是考虑到BOD5/COD 比值小于0.3的渗沥液可生化性较差,不适合直接进入生化处理阶段。规定进水氨氮的要求,是考虑到过高的氨氮会导致生化系统运行不正常甚至瘫痪。

5.4.4污泥浓度是MBR 处理系统的重要参数,较高的污泥浓度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提高污染物处理负荷,减少处理系统的容积,节省投资。但过高的污泥浓度会导致膜通量降低,甚至导致膜压差急剧上升,损坏膜系统。根据国内运行良好的工程实例,MBR处理系统污泥浓度为8000mg/L~ 15000mg/L时处理效果好且运行稳定。外置的管式超滤膜和内置的聚四氟乙烯(PTFE)膜可以承受较高的污泥浓度。污泥负荷直接表征了MBR 处理系统的生化处理能力。对于由硝化与反硝化组成的MBR生化处理段,其污泥负荷分为COD污泥负荷与NO3-N污泥负荷。相比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MBR处理系统污泥负荷设定值较低。此条参数主要是根据国内各大设计院的设计案例以及工程运行实例进行规定。剩余污泥产泥系数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进水水质、水温度、污泥龄等。进水的SS越低,剩余污泥产泥系数越低;水温度越高(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越快,剩余污泥产泥系数也越低;渗沥液MBR 处理系统的污泥龄较高,一般在15d~25d,这也降低了剩余污泥产泥系数。综合目前国内现有运行良好的工程案例,剩余污泥产泥系数设定为(0.15~0.3)kgMLSS/kgCOD时系统运行稳定并且处理效果较好。水温是影响生化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反硝化过程的最适宜温度在20℃~40℃,硝化过程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不同温度下反硝化池脱氮速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综合来看将MBR 处理系统的水温设定在20℃~35℃是较为合适的。当渗沥液温度过高时,建议设置冷却系统,确保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5.4.5规定了MBR系统出水水质要求。当MBR系统后续采用不同深度处理工艺时应根据产水水质选取合适的处理工艺。

5.4.6计算时S0和Se可分别用硝化池进水和出水化学需氧量代替,但需根据水质的具体情况考虑换算系数。

5.4.10本条计算式中0.28为标准状态下(0.1MPa、20℃)下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氧量(kgO2/m3)。

5.4.11考虑膜清洗造成的运行时间不足和水质波动性,工程设计选膜面积,一般在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富裕系数。

5.5纳滤

5.5.3当纳滤系统配套浓缩液减量处理工艺时,与主工艺纳滤系统的合并回收率不宜小于95%。纳滤浓缩液减量处理工艺宜选用“两级物料膜”工艺(图1)。

纳滤浓缩液减量处理工艺主要设计进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不宜大于5000 mg/L

2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不宜大于30 mg/L

3进水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200 mv

4pH值宜为5.5~7.0;

纳滤浓缩液减量处理工艺主要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操作压力:0.5-2.5 MPa;

2 COD去除率应不小于90%;

3一级物料膜提取的高浓度有机浓缩液应为渗沥液总量的0.5-1%,或COD值须达到50000mg/L以上;

4二级物料膜再次回收水产生的物料浓缩液量应为渗沥液总量的4-4.5%;

5一级物料膜通量宜为(5-20)L/(m2•h);二级物料膜通量宜为(7-18)L/(m2•h)。

5.5.4当原水生化性好,运行管理水平较高时,通常纳滤产水也可以达到表二排放标准。因此,条件允许时,纳滤膜也可以作为深度处理工艺的终端。

5.6反渗透

5.6.1本条规定了反渗透工艺流程,反渗透工艺流程和集成设备构成基本跟纳滤一样,只是膜元件和具体设备参数不同。

6辅助工程

本章主要规定了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需要的土建工程、电气及自控工程、水暖工程等辅助工程要求,各专业按其相应专业工程规范,本章只列相应参考标准,不赘述具体条文。

5.7高级氧化

5.7.1目前常用的高级氧化工艺主要包括Fenton氧化及臭氧氧化技术。二者进水均宜为经过生物处理后的出水。

当采用“Fenton氧化+生化”深度处理时,可参考如下的典型工艺流程设计(图2)。

当采用“臭氧氧化+生化或吸附工艺”深度处理时,既可直接对渗沥液生化出水进行处理(采用一级或二级处理),也可对渗沥液生化出水经NF膜处理的膜浓缩液进行处理(采用二级或三级处理),具体可参考如下典型工艺流程设计(图3)。

5.8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技术(MVR/MVC)

5.8.1规定机械蒸发再压缩技术处理对象。

5.8.2当机械蒸发再压缩蒸发技术处理浓缩液时应设置预处理单元。当机械蒸发再压缩蒸发技术处理浓缩液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时,宜设置酸/碱洗气设施。当机械蒸发再压缩蒸发技术处理浓缩液出水需达到更高标准时,宜设置深度处理设施。

5.8.6渗沥液反渗透浓缩液中溶解性总固体约为30~50g/L,其中主要组分是氯化钠和氯化钾两种。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溶解度,实现两种盐的分段结晶。

机械蒸发再压缩蒸发技术用于反渗透浓缩液资源化处理时,产生的工业盐品质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氯化钠结晶盐纯度>97.5%,白度>82,含水率<0.3%,须满足GB/T 5462《工业盐》中精制工业盐二级标准;

2氯化钾产品纯度>90%,白度>82,含水率<0.3%,须满足GB/T7118《工业氯化钾》标准。

5.9浸没燃烧蒸发技术(SCE)

5.9.1规定浸没燃烧蒸发技术处理对象,工艺运行前端不需进行预处理。

5.9.2规定浸没燃烧蒸发技术运行热源,宜采用填埋气等低品质热源。

5.10臭气处理

5.10.2除臭系统流程框图参下图(图4)。

5.10.6几中常见的除臭工艺说明:

(1)化学吸收(洗涤)

1)化学吸收(洗涤)式除臭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洗涤设备、洗涤液循环系统、吸收剂投加系统、控制系统、排出液处理系统和排气除雾装置;

2)应根据处理设施散发的不同发臭气体选择吸收剂,吸收剂应能有效处理所收集到的臭气,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3)吸收塔根据臭气种类设置两级或多级,对不同特性发臭气体使用不同的吸收剂;

4)吸收塔填料的比表面积应大于100m2/m3;

5)吸收塔空塔气流速度宜为2m/s ~3m/s,液气比宜大于1 L /m3;

6)吸收塔气流出口应设置除雾器,除雾器对粒径大于25μm的雾滴去除率应大于98%;

7)与吸收剂接触的设备和管道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

(2)生物除臭

1)生物除臭工艺所选微生物宜为多种菌种组成的微生物菌群,且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2)生物除臭方式包括生物洗涤、生物滴滤、生物过滤等,工艺选择以生物过滤或与其组合方式为主。

3)生物滤池负荷可根据场地条件在100~200 m3/(m2﹒h)范围内选择,滤料堆积高度宜为1.5 m ~2.0m。

4)气体在生物滤池内的设计停留时间应根据臭气浓度大小宜在25s~40s范围内进行选择。

5)应设置气体加湿和滤料加湿系统,进入生物滤池的含臭气体的相对湿度应大于98%。

6)与化学洗涤塔组合时,洗涤塔与生物滤池之间应设气液分离装置,防止洗涤塔中的化学洗涤剂液滴进入生物滤池,影响生物滤池内的生物繁殖。

7)生物滤料应具有生物膜易生、耐腐蚀、耐磨损、生物化学稳定性、一定的空隙率及表面粗糙度,并具有较好的表面电性和亲水性,滤料使用寿命宜不小于3~5年。

(3)吸附

1)吸附式除臭宜用于臭气浓度较低场合的除臭,也可用于多级除臭的末级除臭;

2)吸附塔内设计气流速度不宜超过0.5m/s。

3)吸附剂宜选择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机械强度高、易再生的物质。

(4)其他除臭

其他除臭方式包括等离子除臭、植物液喷淋除臭等。

7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7.1.1制定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污染治理措施前应落实污染源的特征和产生量;执行标准应该按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7.2.1 规定垃圾渗沥液进出水监测的规定,渗沥液出水通常需要设置的监测仪表包括:流量、温度、pH值、COD、SS等,环境保护部门会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水体要求增加一些必要的监测仪表,BOD、总氮仪表价格较高,应慎重选用。

7.2.2规定垃圾处理设施渗沥液产生量、排放量应建立检测、计量系统,并应建立日报表和年报表制度。

7.3.1 规定渗沥液处理系统产生臭气及生物气必须经过处理后有组织排放。

7.3.3 对于各个环节产生的噪声,应按其产生的状况,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的要求,作业车间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要求。噪声控制措施包括:

1应选用低噪声的机械和设备;

2合理规划布置总平面,高噪声设备宜集中布置,并利用建筑物和绿化隔离带减弱噪声的影响;

3合理布置通风管道,采用正确的结构,防止产生振动和噪声;

4对于声源上无法根治的生产噪声,分别按不同情况采取消声、隔振、隔声、吸声等措施,并着重控制声音强高的噪声源。

7.4.1垃圾渗沥液处理的职业安全卫生还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8工程施工与验收

8.1.1规定垃圾渗沥液处理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8.1.3 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和临建设施准备。施工准备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

技术准备包括:图纸会审;建立测量控制网;做好原材料检验工作和钢筋混凝土的试配工作;做好前期各类技术交底工作等。临建设施准备包括:临建搭设要求;临时用水电进行标准计量等;

施工准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的质量;合理配备施工机械;采用质量预控措施等。

8.1.4 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要详细、全面、合理。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材料、主要机械的供应、质量保证、安全、工期、成本控制的技术组织措施;施工计划、施工总平面布置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等。

渗沥液处理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工程施工在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抗浮措施。

对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冬季、夏季、雨季、旱季施工措施。

8.2 渗沥液处理工程全部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完成后,应及时对整体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工作应按《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执行。渗沥液处理流程中有圆筒钢制设备的,施工验收按《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28执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渗沥液处理查看更多>渗沥液处理技术查看更多>渗沥液处理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