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漫话大气污染防治这些年

2019-12-20 08:31来源:江苏生态环境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3 酸雨的历史变化

我国酸雨污染问题发生较晚,但国家对酸雨危害高度重视,从“七五”到“九五”科技攻关及“973”计划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酸雨监测网络,查明了我国酸雨污染形成的独特原因。回顾过去40年我国酸雨的演变历程,大体上经历了恶化、改善、再次恶化、再次改善的变化趋势,未曾出现欧洲和北美地区曾经发生的大面积森林死亡、鱼虾绝迹的现象,避免了生态灾难和严重经济损失。

当前,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37.6%,降水中的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

2.4 协同减排效应

我国十分重视多种污染源综合控制与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尤其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控制措施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2018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提前完成《巴黎协定》约定的目标。截至2016年,我国累计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约25×104t,占发展中国家的1/2左右,实现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

2.5 健康、社会经济及环境生态效益

据估计,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城市地区由于环境大气PM2.5所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每年约减少8.9×104人,公众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减低;由于这类疾病导致的住院治疗每年减少约12×104人次,由于各类疾病产生的门诊/急诊每年减少约941×104人次,有效改善了公众的身心健康。根据估算结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每年将为我国带来约867×108元的健康效益,其中约94%来自于过早死亡人数的减少,约6%来自于各类疾病发病率的降低。

据统计,2013—2017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拉动我国GDP累计增加20570×108元(5年合计,下同),非农就业岗位累计增加260×104个,还直接带动环保装备制造、建筑安装、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关联间接带动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升级转型。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和所取得的成就,避免了重大环境生态灾害的发生。截至2018年,我国大气PM2.5污染已得到初步控制,大气能见度明显提升,霾污染天数显著下降,沙尘暴频率大幅降低,削弱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环流及成云降雨的影响。

2.6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从2015—2018年338个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年评价值来看,ρ (SO2)和ρ (CO)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降低;ρ (NO2)略有降低;ρ(PM2.5)和ρ(PM10)虽然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然普遍超标;ρ (臭氧)逐年上升,并且超标城市数量由2015年的54个增至117个,超标天数占比由4.6%增至8.4%。因此,目前我国臭氧污染形势凸显,臭氧成为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

0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经验

3.1 逐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在大气污染防治中起指导作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有着完备的程序。

我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3.2 不断创新大气环境管理机制

创新性地建立了适合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了中央政府空气质量目标管理,创新建立了中央和省级两级环保督察制度。

3.3 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已形成“两级五类”,分别为国家级和地方级标准,类别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类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等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下图是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历程。

3.4 定期更新五年计划(规划)纲要中对大气污染物的减排要求

在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纲要中,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每个五年计划(规划)中,均会有具体的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

3.5 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中心,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组织实施;布局超过5000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堪称世界之最;重点污染源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用以管理企业排污行为。

3.6 采用经济手段约束大气污染物排放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税收政策体系,加强对污染源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税收的执法力度,中央财政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地方。

3.7 提升社会公众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治理大气污染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环节。

02下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参考资料:贺克斌. “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在11月26日 “ 2019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总结了2013——2018六年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并对现阶段以及接下来的“十四五”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分析。内容非常精彩,来跟小环往下看。

当前主要面临挑战和问题

1

第一,PM2.5问题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解决。如果按照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来看,到2018年底,全国388个城市中有190个城市的是超标的。虽然臭氧和PM2.5有交错的问题,但整体上来讲,PM2.5仍是目前挑战最大、排在第一位的问题。

2

第二,按平均浓度计算,2017年底,全国338个城市的平均浓度是43微克/立方米,到2018年底变成了39微克/立方米,在逐步往35微克/立方米靠近,但是距离35微克/立方米仍然有距离。欧盟28国平均浓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美国的主要城市平均浓度低于8微克/立方米,如果跟世界卫生组织的最终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做对比,欧盟平均值已经达到第三阶段。所以,我们现在正在为第一阶段努力,欧洲已经达到第三阶段,美国平均浓度已经到了终极值。注意这是平均值,伦敦、巴黎、纽约还没有达到1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所以,中国的PM2.5治理还需要长期的努力,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长时间。

另外,就是臭氧问题。这么多年,治好了总悬浮颗粒物(TSP),治好了酸雨之后,又出现了雾霾。那么,大气污染治理到底有没有成绩,做的对不对?对此我的总结是,我们过去经常是来什么治什么,多数时间是在治理,对防的事情做得还不够,我们高度重视PM2.5治理,但是臭氧问题也开始显现。尽管大部分O3污染还是轻度污染,不算良,但是如果我们不足够重视的话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说未来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既要治PM2.5,又要防治臭氧持续上升。

而根本问题在于,天上的事情的根源在地上,就是地上的排放量。从大气物理以及大气化角度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在地面治理好这些污染物是核心。

下一步要做好两个协同控制,第一个协同控制是PM2.5和臭氧,核心问题是VOCs,加大氮氧化物的减排幅度。第二个协同就是碳和霾的协同。

打赢这场战役仍有四个方面挑战

1

第一,要注意臭氧和PM2.5的协同,这是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期尤其要注意的。PM2.5污染防治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

2

第二,非电工业行业、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氨排放控制,是接下来的减排潜力目标。

3

第三,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削减潜力有待释放。

4

最后,要注意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科技引领,持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构建精细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下一步工作目标和治理策略的建议

1

第一,不能每到一个阶段就有全新的措施,任何创新都应该是有传承的。“大气十条”做的对的事情要巩固深化,比如精准施策、全面布局,“京60”目标最后的实现,便是靠全面布局最终打赢的非常好的经验。又如,从2016年开始,“大气十条”第一篇稿子里还没有“双散”,2016年以后它不断在调整。另外,对于2+26城市的跟踪服务和严格监管是2017年开始出现的,这些好的做法应该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执行。

2

第二,重点区域范围随着时段的发展应该有新的考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目前国家已经在“蓝天三年保卫战”中也把汾渭地区列进去了,川渝、长江经济带也要给予关注。

3

第三,要持续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加强清洁燃料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实施基于环境绩效的错峰生产;创新运输组织,优化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运输结构。

4

第四,要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已经开始布局,但是这远远不是三年就能完全展开的,还需要“十四五”时期继续发力。国家柴油机清洁行动计划,对于氮氧化物和PM2.5浓度降低是非常有潜力的。这些措施对于碳问题有好处,同时它还对黑碳问题、对气候问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第五,在科技方面,“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开始是五年的“大气十条”,之后是三年的“蓝天计划”等等。其实规划的制定应该长短结合。另外,京津冀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是国家科技重大工程中的重大项目,在京津冀这个地区如何通过科技支撑,让它有更充分的体现也尤为关键。编制“蓝天保卫战”科技能力建设规划,还要提升科技能力。

原标题:大气污染防治这些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大气环境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