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政策正文

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0-2030年)(征求意见稿)

2020-03-31 10:32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福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2 环境敏感区域内村庄分布情况

农村地区的环境敏感区域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需进一步稳定的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控制单元、重要海湾沿岸、存在农村黑臭水体区域、接待旅游人口较多区域及高速铁路沿线等。这些地方环境敏感度高、水环境质量要求高,需要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见表 2-3)。

3.jpg

2.2.1 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村庄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含市级、县级、乡镇级)的村庄进行识别和汇总,我省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村庄数量为 491 个,见图2-1。结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应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一级保护区内生活排污口关闭或迁出,二级保护区内村庄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引到保护区外处理排放,或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后引到保护区下游排放,尾水形不成地表径流的地区,可用于土地消纳,确保不影响水源地水质。

2.2.2 水质需进一步稳定的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控制单元内村庄

根据 2018 年主要流域和小流域的水质监测资料,我省部分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水质尚不稳定,需要加强相关流域控制单元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共涉及村庄 3424 个,见图 2-2。

2.2.3 重要海湾沿岸村庄

我省主要海湾主要超标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粪大肠菌群,需要持续推进陆源污染防治,做好重要海湾沿岸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统计,共涉及 483 个村庄,见图 2-3。

2.2.4 存在农村黑臭水体的村庄

相对城市黑臭水体集中、连片分布,农村黑臭水体分布较为分散。根据 2019 年 9-11 月的调查摸底,全省存在农村黑臭水体的村庄有 174 个,部分沿海平原地区农村黑臭水体问题较突出,见图 2-4。

2.2.5 接待旅游人口较多的村庄

我省农村旅游较为发达,游客对旅游景点和农村的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生活污水处理不当或不满足处理水量要求,将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需要开展重点治理。经统计,我省接待旅游人口较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 3500 人)的村庄共541 个,见图 2-5。

2.2.6 乡村振兴试点村

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方案》明确在全省开展 50 个乡村振兴重点县、100 个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000 个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创建工作,要求打造生态宜居新风貌,建立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绿盈乡村”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人居环境提升的重点,应率先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村,共涉及1000 个村庄,见图 2-6。

2.2.7 “两高”沿线村庄

高速铁路和公路沿线整治是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应率先开展“两高”沿线村庄治理,共涉及 586 个村庄。

第三章 形势挑战

《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有三条:城镇周边村庄,通过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厂处理;人口集中和生态敏感地区,建设小型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村庄和分散农户,建设三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其中,三格化粪池(下简称技术路线三)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卫生,是厕所革命的主要任务。要进一步削减氮磷等污染物、保障水环境质量,需进一步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厂(下简称技术路线一)或建设小型集中处理设施(下简称技术路线二)开展治理。经过多年持续推动,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但还存在一定差距和挑战。

(1)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与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省多为丘陵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收集系统建设难度大。近年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侧重在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实现卫生目标,通过纳管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建设村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处理的比例较少,未能对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开展进一步处理。总体来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是农村人居环境最突出的短板,存在着思想认识和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进一步稳定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压力依然较大。我省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整体水质较好,但还需进一步稳定提升,有必要通过深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协同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同时,根据今年 9-11 月的调查摸底,我省局部地区农村黑臭水体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防治农村黑臭水体恶化和反复的重要突破口,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才能根本整治农村黑臭水体。

第四章 村庄划分

4.1 治理类和管控类村庄划分

根据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程度,科学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或管控要求。人口集聚程度高、对污水排放有严格要求的地区,应通过纳管或建设村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治理,确保达标排放;人口集聚程度低、对污水排放要求较低的地区,可充分借助地理自然条件、环境消纳能力等,通过户厕改造三格化粪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尾水排入山体、林地、农田消纳吸收利用,实现管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人口集聚程度不同:根据全省农村人口及村庄分布情况,人口集聚程度较高的村庄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区,应以治理为主;人口集聚程度较低的村庄主要集中在内地山区地区,应以管控为主。人口集聚程度按照“人口/行政区域的面积”进行测算,并综合考虑现实条件,划定结果经对具体村庄的人口分布情况、集中收集现实条件满足进行验证,划定基本合理。

(2)工程投资造价不同:山区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处理设施规模小,管网数量多,人均建设成本高。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处理设施规模大,管网相对集中,人均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环境消纳能力不同:山区地区农村因为地广人稀、污水排放量较小,除环境敏感区域外,污水治理的深度要求低于平原人口集聚地区。

(4)环境敏感程度不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村庄、存在农村黑臭水体的村庄和旅游重点村庄因对污染物排放要求较严,涉及的村庄全部纳入治理类。

综上,对全省 14178 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进行分类,分为治理类和管控类,治理类村庄 8838 个(约 62%),覆盖人口2053 万人(约 87%),管控类村庄 5340 个(约 38%),覆盖人口数 314 万人(约 13%)。沿海平原地区治理类村庄 6023 个(占沿海 85%),覆盖人口 1603 万人(约 97%),管控类村庄 1048个(占沿海 15%),覆盖人口 49 万人(约 3%);内地山区地区治理类村庄 2815 个(占内地 40%),覆盖人口 450 万人(约 63%),管控类村庄 4292 个(占内地 60%),覆盖人口 265 万人(约 37%),具体见表 4-1。

4.jpg

其中环境敏感区域的 5525 个村庄按治理类和管控类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4-2。

5.jpg

4.2 推荐技术路线划分

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居民集中程度、地形地貌状况不同,选择适宜模式对农村污水进行治理。对治理类村庄,按照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主管的距离远近分为纳管处理和建设村庄集中式处理设施处理。对管控类村庄,主要建设三格化粪池,尾水排入山体、林地、农田消纳吸收利用。

同时对治理类村庄,考虑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缓,污水管网建设条件较好,要充分发挥已建城镇(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处理效应,以推广技术路线一为主。内地山区地区地形复杂,统一接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难度较大,以推广技术路线二为主。对于技术路线一、二皆有条件采用的,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选取(详见 4.3.1 技术路线一、二适用条件选择)。

结合治理类和管控类村庄划分成果,对全省 14178 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按照三个技术路线进一步划分,其中推荐技术路线一为主的村庄 5050 个(占比 35.6%),覆盖人口 1537.40 万人(占比 64.95%);推荐技术路线二为主的村庄 3788 个(占比26.7%),覆盖人口 515.84 万人(占比 21.79%);推荐技术路线三为主的村庄 5340 个(占比 37.7%),覆盖人口 313.87 万人(占比 13.26%),见表 4-3。

经分析,农村人口集聚程度高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平潭等地,治理类村庄占比大,治理任务较重,且治理类村庄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主要推荐采取技术路线一的方式开展治理。农村人口集聚程度低的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地,管控类村庄占比较大、治理类村庄占比小,治理任务相对较轻,且因地处山区,主要推荐采取技术路线二的方式开展治理。

6.jpg

4.3 各地技术路线选择指导意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体实施在县、乡两级,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具体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路线。省级规划所列各村庄技术路线供参考,应结合各村实际,综合采取技术路线一、二、三中的一种或多种技术路线。

具体技术路线应结合村民聚居点常住人口及污水产排情况等确定,对环境敏感区内(即水质需要提升的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控制单元、存在农村黑臭水体区域以及海湾沿线)的村庄,常住人口在 250 人以上、污水产生量在 20 吨/日以上的村民聚居点应通过技术路线一或二开展集中收集处理,其他非环境敏感区内村庄,常住人口在 1000 人以上、污水产生量在 80 吨/日以上的村民聚居点应开展集中收集处理。

此外,对人口集聚程度较低的村庄,若位于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农村黑臭水体或属于旅游重点村庄的,应在三格化粪池处理粪污的基础上,采用净化槽等分散式处理方式开展进一步处理。具体指导意见如下:

4.3.1 技术路线一、二适用条件选择

为发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效应,在选择治理技术路线时应优先选择建设管网纳入城镇污水系统。本规划按照 20 年的使用时间进行测算,对技术路线一和技术路线二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

(1)重力输送、压力输送、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费用

①建设重力管道及日常运维费用

总费用=管网建设投资+日常运维费用(每日处理水量×单位委托处理费×20 年+管网维护费用×20 年)

7.jpg

②建设泵站、压力管道及日常运维费用

总费用=泵站及管网建设投资+日常运维费用(运行电费×20年+每日处理水量×单位委托处理费×20 年+管网维护费用×20 年)

8.jpg

③建设集中式小型处理设施及日常运维费用

总费用=处理站点建设投资+日常运维费用(管理费×20 年+运行电费×20 年)

9.jpg

(2)建设重力管道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与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经济性比较

以输送距离为自变量,建设重力管道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与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费用为因变量,对两种方式进行比较。

由上述 6 个比较图可以看出,考虑建设和运维成本,对于借助重力自流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的情况,处理规模 20m³/d 以下的,建议距离城镇污水管网主干管不超过 1.3km;50m³/d 以下的,建议不超过 1.8km;100m³/d 以下的,建议不超过 2.6km;处理规模 200m³/d 以下的,建议不超过 3.9km;处理规模 300m³/d 以下的,建议不超过 5.3km;500m³/d 以下的,建议不超过 7.7km。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村生活污水查看更多>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查看更多>福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