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访谈实录|北京市民对话一把手 市城管委孙新军:加强垃圾分类 促进生活垃圾减量

2020-08-20 09:31来源:管城理市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直播访谈节目中,现场的市民代表和学生代表也结合生活中的情况,咨询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孙新军主任也给予了详细解答。

3.jpeg

学生代表:您好,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的一名学生,我家里准备了好几个垃圾桶,但是具体分类时,还是会搞不清楚,有没有什么方法?

孙新军:其实垃圾分类很简单,你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学会。北京现在实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就是把垃圾分成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厨房产生的,像菜帮菜叶、剩饭剩菜。可回收物就是纸张、玻璃、金属能卖钱的。有害垃圾是对身体和环境有害的,比如说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三类除掉就是其他垃圾,比如说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等。这里我还想教大家最简单的“分类一招”。你只要把瓜皮菜叶,剩菜剩饭分出来放厨余,其他的搞不懂,举棋不定就放在其他垃圾桶,就能得80分以上了。

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如何,直播现场做了一个测试,两位同学将代表垃圾的卡片按照自己的垃圾分类知识贴在磁贴板上。随后,市民代表中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了点评,两位同学只答错了一题,分类正确率很高。

郝金明:我觉得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真的很重要,垃圾分类知识不清楚的话,培训要跟上,加强对公众宣传和引导。

孙新军:您说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老百姓存在对分类知识比较模糊的情况,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仅是氛围的营造和意识的宣传,还要加强知识传播和普及。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的突袭,我们在"入户"面对面宣传上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于是我们调整了宣传方式,主攻"线上",一方面是制作了垃圾分类的电视节目,还利用视频直播方式宣传条例、讲解知识,为中小学生录制垃圾分类《空中课堂》,另一方面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垃分宝典",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各种分类小游戏也可以让大家轻松学习。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垃圾分类海报、挂图,贴到垃圾桶站周边,让大家下楼扔垃圾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我也希望大家扔垃圾的时候停下来,看一看,也就能学一学。

王兰:孙主任,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各界积极复工复产,我们线下宣传是不是有相应的计划?

孙新军:是的。我们本来计划疫情相对稳定的时候,各区都要逐步开启"敲门"、"入户"的一对一上门讲解,最终做到全覆盖。

我们也会抓住一切能和大家"面对面"的机会做好宣传,比如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开展宣讲,在疫情卡口宣传垃圾分类。特别是抓住大家下楼扔垃圾的机会,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会在一旁及时"纠错"、现场教学,相信大家很能熟练掌握分类知识了。

主持人:刚才游戏中的指导员现场指导我们,这种方法很好。现在北京全市有多少这样的指导员,够不够用?

孙新军:目前我们大概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

大家可别小看这些指导员,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市民还没有完全掌握分类知识、养成分类习惯的时候,就是靠着这些指导员,把好精准分类、源头分类的第一关。可以说,他们的专业度、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果。刚才我也提到了,三个月以来,厨余垃圾分出的质量和数量一直在稳步提升,这里面,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贡献和他们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

不过相对于近10万个桶站来说,2万的“专职指导员”还是不够,所以一部分固定值守,大部分是流动值守,巡回值守,退而求其次,需要有各种形式的补充。因此我也呼吁大家都来做“编外”指导员。比如党员回社区“双报到”,学生暑期和周末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各类志愿者都可以加入“临时指导员”的队伍。哪怕一周一小时,两小时。当然,我们也特别提倡,社区居民轮流“站岗”,互帮互学。

主持人: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体验。您提到2万名指导员,10万个桶站,这个缺口还是挺大的,也倡议大家能补充到队伍中来,用您的知识带动身边的街坊邻里和朋友一起养成新的习惯,这是挺有意义的事。

王兰: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小区居民等指导员走了才扔,容易出现垃圾混装的问题,还发现有些小区有混装混运的情况。

孙新军:我可以说王兰委员的调研刚好曝露了两个普遍的问题,一个是混投的问题,另一个是混装混运的问题,这三混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干扰。从垃圾分类一百天实施情况来看,居民分不好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混装混运,它更会挫伤居民分类的积极性,让大家感觉到前功尽弃,破坏我们的相互信任,这是非常要命的。所以我们执法检查中一直坚持刀刃向内,把“混装混运”作为执法重点。全市执法部门已经查处了99起混装混运行为,有部分企业是多次违法、“屡教不改”,按我们的规定,要从严从重处罚。要彻底解决混装混运问题,一是靠责任落实、二是靠机制倒逼,第三就是要严格执法,这个执法是托底的。

首先,要落实十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比如小区物业,你要把4类垃圾桶配齐,跟企业签订运输合同,用合同来约束运输行为,还要指导居民分类投放,这都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我们要检查的基本科目。

其次,实施不合格不收运,形成倒逼。小区分类不合格,运输企业可以拒收;运输企业如果收运不合格的垃圾到处理设施,处理设施可以退回,“逆流而上”,下个环节必须制约上个环节,也就是下一环节可以对上一环节说“不”。实际上,这个机制已经开始起作用了。比如说通州区有个小区,厨余垃圾分类效果不好,结果收运单位连续3天拒收,大夏天的,西瓜皮很快就臭了。物业也坐不住了,老百姓也坐不住了,物业就趁机开始挨家挨户向居民宣传分类知识,重新规划小区里的垃圾桶站,还派了保洁员在桶前值守。短短两周,这个小区就从垃圾分类的“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讲到混装混运,最后一条还是要严格执法。《条例》已经明确规定,混装混运属于违法行为,不是小错,是大错,对违法的单位和企业坚决予以严打、高限处罚,形成高压态势,这些我们绝不手软。

反过来我也想说,有些运输企业也有苦衷,居民源头分类效果不好,你说他们收不收?我经常说,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不参与就是反对,不认真就是破坏”,没有中间路线可走,除非你不产生垃圾,大家都分得好好的,你“啪”地一声把杂物扔进去了,一桶厨余垃圾就让你给废了。厨余垃圾桶超过10%的其他垃圾就废掉了,只有源头分好类,分类运输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市民代表:孙主任您好,我的问题是天热了厨余垃圾时间长了会变味,但是投厨余垃圾的时候,社区要求我们破袋,很快臭味会出来,会弄脏手,您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孙新军:破袋是目前争议比较大的,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厨余垃圾要不要破袋,从末端处理来看,破袋肯定比不破袋好。破袋能减轻末端压力,防止像塑料袋和其他东西缠绕在刀上、转轴上,破坏设备运行和设备本身。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不破袋,没法检查厨余垃圾分出质量,看不出有没有杂物。但是破袋也确实增加了一些麻烦,为了解这个题儿,很多社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便民措施,比如制作了破袋神器。

主持人:真是办法比困难多,破袋神器真好用,一刮抖落一下就掉下去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孙新军: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有时候窗户纸一捅就破。减少了不便,保证了投放的卫生。我们也想了很多,有的社区在垃圾桶旁边设置了“洗手处”,有的小区提供洗手液或是消毒酒精,有的小区由指导员协助居民掀桶盖,就服务到位了、让居民“裸投”垃圾。有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发给居民“户分桶”,你拿着桶往里一倒,再把桶拿回去,我们也在研发除臭的药品,慢慢破解难题。

王兰:我在调研中看到一件事,我们北京市垃圾车好像有很大的变化。

孙新军:不光是垃圾车,我们对分类驿站、垃圾桶站、垃圾楼都做了外观上的整体升级设计,统一了色调风格和外观形象。

统一logo以后,不仅在视觉上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改变了垃圾处理就是“脏乱差”的老印象,也让我们扔垃圾、运输垃圾,有了仪式感,更像街头行为艺术。当然也愿意去投了。当然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便于监督。特别是垃圾运输车变装后,颜色抢眼、简约大气,居民一眼就能看到,如果厨余的绿桶上了“灰车”,那肯定就是“混装混运”,第一时间就可以举报。

主持人:五种颜色的车里还有一个橘色的车,是什么车呢?

孙新军:那是大件垃圾的运输车。大件垃圾确实是比较困难,社区反映垃圾乱堆乱放,很多是指大件垃圾,或者有一部分是装修垃圾,因为堆得杂乱,时间比较久,所以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也比较多。而且无法直接投到垃圾桶里面,整体性很强,需要拆分、拆解或者是其他方式才能再次处理。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求各个街道、社区要设置专门的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投放暂存点,告知大家投放的具体位置,不能乱扔。同时,为了保证投放环境秩序,要设定专门区域,或者设置围挡,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出行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资源化利用,具备条件的街道还可以把大件垃圾做简单拆解处理,或者直接资源化就地处理。各区至少设置一处集中拆解处置中心,避免对居民出行和街区环境造成影响。在体系建设和拆解处理方面,或者是集约化就地处理,我们已经要求各个区设置一处集中化处置中心。

王兰:您提到的厨余垃圾分出量越来越大,后端的处理设施能有效处理吗?

孙新军:目前没有问题,大家担心厨余垃圾越分越多,后端如果跟不上,分还不如不分。北京的垃圾处理能力相对比较宽松,我们有44座处理设施,总设计能力是每天处理3.2万吨,焚烧场11座,处理能力是1.67万吨每天,生化设施2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达8130吨,这里面包括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2380吨,家庭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5750吨,刚才提到家庭厨余垃圾越来越多,刚刚突破3000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是完全能满足处理需求的。

我们也鼓励小区、饭店、食堂、批发市场,配置就地处理设备。比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设置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就地堆肥,肥料可以送给居民养花。农村地区像门头沟妙峰山陈家庄村用厨余垃圾养殖药用蚯蚓,不仅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和外运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使用就地处理的设施越来越多,极大的缓解了压力。

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也应用了很多新科技、新工艺,在管理上和操作上,都很现代化。

主持人:循环经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可回收物的充分再利用,下一步有没有什么计划?

孙新军:可回收是对资源的节约,是确保对过度使用资源的补偿。促进可回收物的应分尽分,应收尽收,既能够减少垃圾处理量,也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面。目前,全市正在经营的回收站点大约有1000多个,分布在全市16个区,回收品种基本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电子废弃物这五大类。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的影响,原来印象中“收破烂的”、回收大军、“低小散”的回收网点,都在逐渐减少。有规模、有技术的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了回收效率。下一步我们还要规范管理。

第一,构建可回收物收运体系。我们要求每个居住小区至少应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收集点。老百姓要卖可回收物的时候有地方卖,或者是送的时候有地方送,各街道要设置可回收物中转点,各区设置区域分拣中心。

第二,加快配套政策制定。鼓励、吸引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运营的社会力量参与。让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规范参与垃圾分类企业“进得来、收得着、出得去”,最终达到方便群众、资源循环的目的。回收物走了,其他垃圾就少了,处理量就降下来了。

主持人:垃圾分类开展一百多天了,您刚才说压力很大,但还是要把工作做好,您总体是什么感受,能总结几句吗?

孙新军:只要大家共同参与,多难的事也不会太难,我想说几句话,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不是祖宗传下来的,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当我们还给他们的时候不能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尤其是不能除了钢筋水泥就是一地垃圾,这才是最大的伦理。就垃圾分类和减量而言,不是要不要干,而是别无选择,我听到最多的就是我分了一次,看到别人没分,我也不分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看到你没分,他也不分了。希望通过节目大家能做到,我先分,大家一起分。我们的口号就是“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

原标题:市民对话一把手·市城管委孙新军:加强垃圾分类 促进生活垃圾减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