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评评论正文

如何堵住环评造假暗门?

2020-09-09 09:22来源:《瞭望》新闻周刊作者:周凯 董雪 魏一骏关键词:环评文件环评制度环评机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这是今年3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中的一句话。

深圳市工程的环评文件35次出现“湛江”,不可谓不魔幻。

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而环评质量是环评制度效力的生命线。近年来,从“红顶中介”到独立法人,再到取消资质许可,环评机制正在经历改革阵痛,环评乱象不时发生。

给现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换个地名和部分表述,摇身一变成为一份新的环评文件;

业主单位出钱、环评机构“消灾”,一些环评文件中建设项目关键数据或信息缺失;

有的环评师几个月编制数百本环评报告等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粗制滥造问题持续引发公众关注。

受访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认为,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表面上看是环评编制单位能力不足、不负责任,深层原因是一些建设单位环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须落实法律责任,加强信用管理,产生联合惩戒的强大威慑力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29日的座谈会16日“被召开”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环评事件之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生态环境部办公厅4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切实扭转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的被动局面。”

然而,记者通过梳理相关数据及通报发现,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情况不容乐观。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一季度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发现的问题,涉及24个省(区、市)各级审批部门审批的101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8份存在质量问题。

中部某省生态环境厅近期抽查省内外12家环评编制单位,发现其中4家不规范。

西部某市技术复核近一年环评文件157份,其中不合格环评文件16份、环评审批问题2个、审批系统填报问题100余条。

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一方面表现为粗制滥造,技术性差错较多,如遗漏评价因子、污染源核算方法或结果错误、所提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不符合相关规定、环境要素或者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等。

另一方面存在抄袭编造、弄虚作假问题。长期关注环评问题的民间环保组织广州绿网环境保护中心干事丁文章介绍,环评文件中的公众参与造假比较突出。如今年7月16日,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公开的一份环评报告书写到“2020年7月29日广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本规划环评的座谈会”。

29日的座谈会,16日“被召开”,其真实性不言而喻。

1.jpg

资料不全想象凑

记者采访获悉,编制一份环评报告书或报告表,环境监测一般用时1个月,公众参与需多花1个月,编制、报审等环节也需要1个月,所以完成时间一般不低于3个月。编制大型复杂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用时更长,可能要一两年以上。

“我们当地某环评企业的一个环评师,8个月编制环评报告书5本、环评报告表234本,明显不合常理。”西部某市生态环境局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这位干部坦言,当地注册登记的环评单位有130多家,注册环评师近400名,还有在当地开展环评的外地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但实际上,有的单位只有一名环评师,工作量大,因而出现没有环评师资格的枪手代劳编制环评,再由环评师签字的情况,甚至冒名顶替等违法违规行为。

近期,广东省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发函对佛山市科正飞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及环评工程师吴玉勇进行通报批评,该环评师2019年12月13日至今年8月10日共在信用平台上传环评报告书13份、报告表564本,并在主管部门审核发现问题后,拒绝约谈、拒接电话。

另一方面,一份高质量的环评文件,既需要环评编制单位技术能力过关、态度负责,也需要项目建设单位认真履行环评主体责任。但当前,一些项目建设甲方以走形式的态度对待环评。

“我们是乙方,有时候很无奈。”安徽某大型环评编制单位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

无奈体现在三处:首先,低价是很多甲方在选择环评编制单位时的第一选择。环评编制单位难以覆盖成本,要么放弃,要么转包或粗制滥造。其次,甲方为让项目尽快落地,往往要求环评在短时间内赶完进度。再者,编制环评需要有据可依,然而一些甲方没有或不提供建设、设计等基础资料,环评师只能硬凑甚至凭空编造。

在丁文章看来,环评委托关系是环评文件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环评机构收了业主单位的钱就要为他们服务,很多业主单位会分几次付款,有的还要环评文件通过了再付,从而影响环评的客观中立。”

一天审批三份环评文件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副处长徐献文等业内人士认为,环评市场化后,与之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仍在建设完善中。近年环评数量激增也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以浙江为例,环评单位原先注册的有40多家,取消资质许可后增加到近250家。2019年有环评登记表5万余份、报告表16000余份、报告书1000多份。按现有基层环保部门环评审查力量计算,县市区审批人员每年要看上千份环评文件,平均每天要审批三份以上。

提高环评质量、补齐监管短板,受访人士建议,首先应稳步建设以质量为核心、以信用为主线的环评文件编制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当前,生态环境部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平台,建立“一处失信、全国公开”和“多处失信、全国受限”的跨地区环评失信惩戒机制。平台仍在运行初期,发挥作用需时间积累。

“当前监管针对环评师有规定,但对相关企业缺乏约束。有的环评公司受了处罚,但实际控制人又重新注册一个公司,依然可以开展环评业务。”一位基层环保干部建议,强化法律责任,落实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双罚制”。

其次,简化优化环评编制导则。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评估中心工程师陈琦建议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突出环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具体项目落地时,在已经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管控的前提下,酌情简化环评流程。”

此外,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审核环评文件,弥补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现状;并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力度,公开环评文件专家审批、公众举报、查处情况等。

原标题:瞭望|如何堵住环评造假暗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文件查看更多>环评制度查看更多>环评机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