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这是网上流传的“九龙治水”窘境,道出了全国很多地方水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对标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目标,如何以全新治理理念模式,从根源上、体制上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
广东省惠州市实施供排污一体化改革两年多了,成效明显,但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行业指导和监管需进一步明确、涉水资产整合进展较慢、“二次供水”建管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水污染整治系统性不够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改革越到深处越要奋勇向前。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惠州如何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破解“九龙治水”困局的魄力,勇闯改革“深水区”,实现供排污一体化?值得期待。
统一治水模式
供排污“一条龙”需多部门协作深化推进
近年来,惠州房地产建设如火如荼,个别小区的规划与建设没有同步进行,导致排污设计有缺陷,甚至发生过大雨期间雨水倒灌进小区的现象。不难看出,如果治水滞后于城市发展,即使亡羊补牢,也会付出极大代价。
根据改革方案,重组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按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三大业务板块一体化模式,凡是与“水”有关的事务性水务工作,都由重组后的市水务集团依法进行一揽子统筹、一竿子到底,真正形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条龙”格局。
实现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规划必须先行。“从规划的角度来说,难点就是各类规划提出的标准不统一,惠州应该拿出自己的标准。”在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启动后不久,我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高级人才座谈会举行,有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就提出,标准是指导工作的,接下来应该逐步建立起“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的治水模式。
剥离政府行政部门的涉水事务性工作,是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自去年以来,市水务集团就逐步跟相关部门对接,开展涉水事务性工作的交接,并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分批的原则,优先移交涉及民生、具备条件的事项,成熟一批转移一批。
“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还要多部门协作深化推进。”市规划勘测研究院院长吴俊河认为,实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不等于决策、执行、监督三种职能合一,应该进一步明确企业治水责任和行政部门管水职责。
解决“九龙治水”局面,需要大刀阔斧,才能解决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如原市公用事业局负责惠城区中心区次干路排水设施建设和管养,惠城区政府负责惠城区辖区内街小巷等排水设施建设和管养,一方面双方管辖范围重叠,容易造成职责交叉,另一方面排水管网互联互通,一旦出现事故,将造成片区影响,可能出现双方同时处理的情况,既浪费管理资源,又增加协调难度。
特别是,根据《惠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排查污水管网、污水管网病害“诊疗”与修复等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部门多,时间紧迫,在排水改革过渡期更要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改革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落实。
改革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可能会出现行业指导弱化的情况。由于部分机构调整,曾出现相关涉水事项考核监管职责缺失的现象。如在改革前期,市水利局原下属事业单位市市区河涌管理所负责对第三方河涌管养服务单位考核监督,改革后由市水务集团作为运营方负责承接市市区河涌管理所河涌管养工作。此时,对市水务集团河涌管养工作的考核单位或部门没有及时明确。
不难看出,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更要体现多部门协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统一编制全市原水、供水、污水、排水等涉水专业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保持衔接。在具体实施上,改革需要多方合力推进,如涉及发改、住建、物价、财政、城管、环保、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在加强成本、价格、水费、标准、投融资等方面进行政策研究和指导。
惠州市相关调研也指出,在政企分开的同时,避免认为水务就跟政府脱离了关系,在改革过程中更要强化职能,杜绝推诿扯皮、责任弱化等现象。事实上,供排污一体化改革以后,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针对整个水务行业,政府应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机构。比如,政府作为出资人要重点监管企业的成本控制,专门的水务行业监管机构着重进行水质监管和环境监管等。
整合水务市场
运用“优胜劣汰”规范市场运营机制
有分析认为,与深圳、珠海、东莞等实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城市相比,惠州将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供水、排水、污水纳入“一个盘子”,这种“全链条式”改革更彻底、更系统,体现了惠州的改革智慧和胆魄。目前,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水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还没完全形成,市县合作机制也还没完全展开,在供排污价费调整机制等方面也存在空缺。
马安供水的改革,就是水务市场整合的好例子。2018年,市供水有限公司与市星河实业有限公司在市水务集团和惠城区马安镇政府的共同见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市供水有限公司正式收购马安自来水有限公司70%的股权。至此,马安镇供水市场纳入市供水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版图,惠州市供水一体化工作再下一城。
“整合马安镇供水资源是市政府推进全市供水一体化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惠城区供水一体化整合工作方案》的要求和工作目标。”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整合收购马安水厂有助于实现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实施全市供水一体化的工作目标。此次整合收购必将有助于促进全市供水一体化进程,减少了相关片区水厂的重复投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厂的产能优势,实现对马安镇及周边片区的供水覆盖,并可获得东江、西枝江双水源和水质保障,从而既确保了投资效益最大化,又能保障马安镇及周边片区发展的用水需求。
水务市场整合是行业大趋势,也是供排污一体化改革的题中之义。“水利基础设施区域、城乡布局不平衡。”惠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供水外,保护城市的市、县防洪工程都已基本建成,但是一些城乡、农村的防洪排涝工程基础比较差,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弱,如惠东县白花河流域、仲恺高新区潼湖流域等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利设施薄弱等不利条件,一旦发生极端强降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近年来,惠州市水务集团以供排污一体化为工作目标,不断推动供水、排水、污水市场的整合。数据显示,惠州市水务集团2019年供水规模扩大到2012年供水规模的2.3倍,占全市供水规模的51.3%。但惠州市供水企业权属复杂多样,产权存在国有、私有、混合所有等多种形式,顺利实现资产划转及整合难度比较大。同样,污水处理设施也存在经营主体复杂多样,管理隶属分散、厂网分离等现象,在整合污水处理资源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如以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的污水处理企业及设施收购难度大;部分项目经济经营能力较弱,影响承接主体整合后可持续良性运行;整合需求资金庞大等。
惠州市水务集团认为,目前全市水务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不足,区域分散,市场过度分散制约了惠州水务行业的技术进步及服务集约化。整合水务市场难度较大,需多方合力,共同推进。
有供排污专家表示,整合水务市场,一方面要提高大局意识,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站在全市高度看待水务资产整合问题,共同加快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大水质督查力度。对出水水质不达标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加大监管力度,限期整改,对到期整改不到位、无法按期完成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利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营机制。
保障饮水安全
善用地方立法权解决二次供水问题
二次供水水质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供水企业对人民群众饮水水质安全“管到水龙头”责无旁贷。由于此前惠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不健全、设施的运营体制没理顺等原因,使得惠州市二次供水建管方面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惠州市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主要面临管理主体众多、管理维护水平参差不齐、设施建设不规范等问题。且二次供水建设仍处于“业主出资(包含在购房款中)、开发商建设、建成移交给物业”模式,导致出现二次供水设施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而目前存在包括开发商、物业、建设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等在内的众多建设管理主体,相反供水企业参与度并不高,从而造成监管职责不清、运行维护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今年,惠州市政府办理市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重点建议2件,其中一件就是《关于加强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建议的办理,明确用5年时间,分出台规范、完善制度、组织实施三个阶段,到2025年底全部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移交接管工作。
惠州市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在回应上述重点建议办理情况时表示,接下来将完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二次供水设备和材料的准入制度。规范建筑给水工程建设的流程,督促建设、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单位落实有关规定,督促供水企业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的全流程管理等。同时,推进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创新,在建的二次供水设施执行验收合格移交模式,已建的二次供水设施执行逐步改造移交模式,将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移交供水企业管理,并将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成本计入水价。
惠州市人大代表俞玫此前曾参与提交《关于改变管理模式保障二次供水饮水安全的建议》,建议将多方管理二次供水改为由供水企业运营维护管理。她之所以提这个建议,是因为当时有两个同事所在的小区出现二次供水污染问题,认为二次供水设施移交给供水企业统一管理,这样对大家的生活更有保障。
“要利用惠州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对不同类别的小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方案,彻底解决群众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给水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桑高超建议,对于新建小区、有维修基金的商住小区、没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分类制定投资改造政策,由供水企业对二次供水进行统建统管。
建筑给水排水施工高级工程师容振辉建议,通过推行“饮用水水质提升计划”,将城市旧管网改造、二次供水“统建统管”、老旧小区管网升级、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材料准入管控、水务智能化应用等多项改革措施一揽子打包,作为供水企业改革的重点,统筹解决供水面临的问题。
统筹排污治污
采取综合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整治
2012年起,惠州市水务集团陆续完成了金山河、青年河、望江沥、大湖溪沥和新开河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南三河(河桥水、冷水坑、莲塘布)水质改善工程;金山新城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河涌水质,启动了青年河、望江沥和大湖溪沥的水质提升整治;并将金山河、河桥水、冷水坑河和莲塘布河纳入金山新城项目统筹实施水质提升整治;北三河(小金河、风门坳河和白石渠)和马安河也启动实施截污治污整治项目。
《关于2019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指出了部分问题: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水污染整治系统性不够,整治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比如截污管网不配套问题仍然突出,全市截污主管网仍有缺口;河涌和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仍然不够到位,部分已整治的河涌和黑臭水体水质波动较大,难以稳定达标。
在惠州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前,水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多部门,即所谓的“九龙治水”。改革后“九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治水理念和模式要怎么变?
惠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水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解决入河(湖)排污口问题、清理河(湖)淤泥、控制面源污染外,还需解决污染问题,以及岸上排水管网雨污分流、错乱接改造等问题。同时,辅以生态补水,加强偷排、漏排等执法监管,从根源上改善水环境,需通过采取内源治理、截污治污、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整治。
“当前各城市消除黑臭水体,首要问题是解决排水管网问题。”惠州市启动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后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以《海绵城市理念与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为题在惠州开展了水务大讲坛。他强调,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低的问题突出,不控制点、面源污染,系统性解决污染问题,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等于零。同时,随着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深化,初雨污染和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的隐患凸显,排水管网雨污分流、错乱接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雨后水体极易返黑返臭。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任南琪指出,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最核心的基础设施单元就是厂网河(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系统;城市内河或内湖、湿地)一体化,惠州在这方面走在广东前列。他提出相关建议:水体治理原则是保障三大功能,即保障生物净化、生态景观、泄洪排涝功能。因此,可以采取的措施和目标为严格控制点、面污染源,初期修复技术措施,持续的生态净化系统与措施,使其具有足够的水动力和泄洪能力。
“供排污一体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治水,关键和核心则在治污,水环境治理必须以水质改善为首要核心目标。”水工建筑高级工程师、水利水电一级建造师陈璐建议,惠州要打好治水攻坚战,首先要树立“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治水理念,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系统,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治水措施,实现治水融城、产城融合的目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务行业作为重要的市政公用事业和民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化引导,相关技术标准的逐步制定和完善、财政资金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等背景下,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本文拟从几个热点的细分方向进行浅析,以期为水务企业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方向一低碳化发展2021年3月15日,习近
水务行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市场产业链,是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产业,从水务行业各上市公司水务相关主营构成来看,主要分水供应与污水处理两大方面。该行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属于市政公共服务行业,具有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性,行业发展受政策驱动效应明显。从主要环节来看,水务行业又可分为原水生产与供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中水与再生水利用等多个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化在水务行业也逐步渗透,“十四五”期间,随着智能水务技术的提升和行业的深化融合,水务行业将愈加成熟,在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乡镇供排水等方面具有发展机会。通过智慧水务技术提升水务业务的竞争力,NB-IOT智慧水表在数据传输安全性、网络覆盖面、传
近日,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顺利整合接收惠州市清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惠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标志着深耕自来水行业58年的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污水处理领域。日前,在惠城区政府及市水务集团的见证下,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与惠州市尊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惠州市清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近日,葛洲坝商达公用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唐晓峰,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环境应急治理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水污染治理;环保咨询服务;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
北极星能碳圈获悉,近日,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020万元成立浙江菲达澜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1%。天眼查资料显示,浙江菲达澜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3日,法定代表人为汪艺威,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公司位于杭州市。经营范围为检验检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
近日,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管网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罗翼,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智能水务系统开发;市政设施管理;水污染治理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重庆水务等共同持股。
第19届西安国际水展中国城镇水务创新发展大会2025年4月23-25日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举办陕西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陕西省市政工程协会陕西省风景园林协会山东省水处理协会河南省阀门工业协会青海省水利工程协会甘肃省水利工程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西安市分会西安市给水排水工程与技术协会西安市
3月13日下午,江苏省环保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投资控股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太仓市举行。江苏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郭玉臣,太仓市副市长童刚,出席签约仪式为兴太公司揭牌并致辞。郭玉臣代表省环保集团对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挂牌表示祝贺。他指出,省环
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一场水科技领域的盛会即将在武汉拉开帷幕。2025鸿威第7届武汉国际水科技博览会(简称:武汉水博会)将于3月20-2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一盛会不仅是水行业年度的重要活动,更是推动水经济发展、促进水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
近日,湖北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湖北高投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额1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水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固体废物治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服务等。合伙人信息显示,该企业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生态环保
导语: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目标宣示5周年,也是深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拟定于2025年4月10日-12日在北京
近日,北京首创中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邢俊义,注册资本8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首创环保全资持股。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2月24日,博罗县建工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林志强,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由博罗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实控人为博罗县国有资产事务中心。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雨水、微咸水及矿井水的收集处理及利用;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市政
据企查查显示,龙源环能生态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13日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张来生,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环保咨询服务;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等。股权结构图显示,该公司由中建环能和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持股8
1月23日,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启合作新篇章,助力双方高质量发展。环水集团总裁龚利民,华为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出席并见证了签约。在签约现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发表致辞并表示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1月3日上午,杭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中控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控信息会议室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市城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市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志仁,市水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陈士才,副总经理金兴平,首席技术官朱奚冰,中控信息董事长、总裁赵鸿鸣,高级决策
水务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领域在现阶段存在诸多有待提升的点,如何推动水务管理实现便捷、精准、高质量的发展是其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因此,水务智慧化大势所趋。下面简单梳理当下推动智慧水务行业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一、国家宏观政策对水务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务行业作为基础设
3月11日,广州白云区智慧水务项目评标结果公示发布,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百度智能云(广州)科技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中标价格为11086万元。广州白云区智慧水务项目将充分运用大数据、AI、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白云区智慧水务的需求,打造新一代水务智能化底座,架筑“1+1+4”
随着“30·60”低碳发展目标的明确,关于碳减排碳中和的研究愈加深入,污水处理这个“高耗能”的行业也在积极应对转型,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实现减污和降碳协同增效。
8月6日,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修订印发《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了城镇供水的定价方式以及成本核算方式,两办法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施行。8月16日,上海发改委决定于8月31日召开居民听证会,调整居民阶梯水价:第一阶梯水价从3.45元/m3调整至4.09元/m3,其中供水价格为2.27/m3,应缴污水处理费1.82/m3,第一阶梯水价上涨约18.5%。
目前我国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同时也强调水务行业的建设。由于传统的水务行业存在着粗放经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只有通过智慧水务这一途径才能有效充分地解决问题。通过将大数据、互联网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与水务行业结合,建设成智能的、完善的、便捷的水务系统,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1智慧水务的
近年来智慧水务概念被提出,传统水务智慧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水务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设备对城市的供排水量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感知,对水务管理不和与排供水水表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
唯有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才能完成这场智慧水务升级。——余快早些年的深圳深受随处可见的臭水沟所扰。“治理前隔100米闻到臭味,治理后钓到10斤大鱼。”一场变形记后,昔日臭水沟,已成城市项链。污水治理背后,存在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行业——智慧水务。别看这行业不显山不露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于各传统行业运用的建设大背景下,“智慧水务”的构想应运而生。结合当前水务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家战略部署阐述了智慧水务的建设。最后提出应落实发展信息技术,加快技术融合,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暴露的水资源紧缺、水环境破坏等问题,为减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