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张兴赢委员: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是监测评估

2021-03-09 10:47来源:中国气象局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2021两会代表声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需要科学监测和准确评估国内各地区和各行业的碳排放以及减排效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呼吁,尽快建立碳中和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支撑气候变化战略各项政策落地。

一把有争议的“尺子”

国际社会对于碳排放核查和计算的方法,依据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开发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我国碳排放计算也遵循了这一国际通用的方法学。

张兴赢介绍,虽然计算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是统一,但是不同机构基于不同口径统计数据得到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国际上不同组织、研究机构如果采用不同方法学计算得到的同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存在差异,这种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碳排放核算的科学评估,支撑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建立了31个温室气体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以及400多个区域本底观测

全球科学家利用这些站点和卫星的观测数据,开展前沿的“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他们将监测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科学系统模型结合,反推全球不同区域排放和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以此科学评估当前全球碳排放的核算结果。

但在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温室气体全球观测站网中,我国仅有位于青海瓦里关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以及3个区域本底站被纳入其中,2016年才陆续开展卫星监测温室气体的科学试验,目前还没有在轨运行的卫星可以业务化获取温室气体监测的资料。

一个科学客观的监测评估体系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我国已正式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这些计划、行动和方案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还需调整,亟待科学客观的评价。

“碳达峰和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离不开对温室气体的科学监测和评估。”张兴赢表示,构建一张精密的监测网十分必要。

他建议,依托我国现有的温室气体地面观测和气象卫星观测成熟的业务体系,统筹各部门现有分散的地面温室气体试验观测站,加大投入建设科学完善和数量合理的温室气体地面业务监测站网,强化基于气象卫星成熟平台的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定量遥感观测,以及相关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逐步建成天-地一体化、业务化和长期高精度的温室气体科学监测网络。

“有了温室气体观测资料,推算全国不同区域排放和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就有了科学基础。”张兴赢建议,在我国现有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象预报数值同化以及气象再分析场的基础上,开展“自上而下”的碳同化业务运行系统研究和建设,支撑全国碳排放计算结算的测量、报告、核查,以及减排效果的评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2021两会代表声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