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的加减机会

2021-03-13 12:15来源:未来智库官网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煤炭:短期消费前置,长期供给或将收缩

碳中和”如何影响煤炭消费?

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中最大来源。从定义上看,“碳中和”实际上是指空气中排放的二氧 化碳可由等量的碳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等形式抵消的一种状态。由于我国具有“富 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因此能源消费中“碳减排”的重任主要由煤炭承担。从用途 上看,煤种大体可分为动力煤(用于发电)、炼焦煤(焦炭原料,用于冶金)和无烟煤(化 工原料),其中动力煤、炼焦煤消费量占据了煤炭消费总量的大头,占比分别为 81%和 13%左右。因此,若想实现“碳减排”,除了提升用煤效率外,最重要是要减少动力煤和 炼焦煤的用量。

实质上,“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控制下游需求端的煤炭用量而非供给端的产量来实现“碳 减排”的。这主要是因为:1)控制煤炭供给量意义不大。若一味压减煤炭产量而枉顾需 求,则可能加剧煤炭市场的供需错配,从而加剧煤价波动,影响下游行业盈利能力。2) 由于发电用煤和冶金用煤是煤炭消费的大头,分别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1%和13%左右, 因此从需求端减少火电和钢铁行业的用煤或成为实现“碳中和”更行之有效的方式。

短期来看“碳中和”政策会给煤炭行业带来何种影响?

短期来看,受益于国家对风光新能源设备的鼓励,煤炭消费节奏或呈现“先快增后慢降” 状态。由于风光设备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铜、铝、钢等材料也需要消耗能源,而当前能 源消费又以煤炭为主,因此 2021 年风光设备的投运预计会给煤炭带来额外的消费增量。

根据我们的报告《拥抱“碳中和”系列:立足“碳中和”元年,拥抱能源新纪元》,我们 推算出每生产 1 千瓦装机的风电大约需要耗电 115-120 度左右;每生产 1 千瓦装机的 光伏大约需要耗电 470-500 度左右。

而按照当前的用电结构,我国大约 70%的电能都是火电贡献,以 2020 年我国的能源结 构来看(中电联数据):2020 年全年所有电源总发电量 76236 亿千瓦时,其中火电 51743 亿千瓦时,占比 67.87%;煤电 46316 亿千瓦时,占比 60.75%。 按照我们前面的计算,为了满足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25%的目标,“十四五” 期间我国风电和光伏的年均装机增量大约为 3500 万千瓦左右和 6500 万千瓦左右,“十 五五”期间的增量大约为 4600 万千瓦左右和 8000 万千瓦左右。然而根据新闻披露: 在 2020 年 12 月 22 日召开的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年会 2020 暨“中国电力圆桌”四季度会 议上,有代表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提出了‘2021 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 增 1.2 亿千瓦’的目标”。而在中电联发布的《2020-2021 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预测报告》中,则预测 2021 年的非化石能源装机投产达到 1.4 亿千瓦以上。根据以上 信息,我们可以推断 2021 年在“十四五”期间属于风光投产装机容量相对较高的年份。 而考虑到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因此预计风光的投运会在 2021 年带来 额外的煤炭消费。

长期来看“碳中和”政策会给煤炭行业带来何种影响?

长期来看,碳中和下煤炭消费总量或受压制。火电方面,近年来我国进行“碳减排”的 政策主要包括“降低供电煤耗”和“减少火电装机占比”两种形式。截至 2020 年,我 国供电煤耗为 305.5 克标准煤/千瓦时,与理论煤耗极限(276 克标准煤/千瓦时)差距 不大;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比为 71%,与美国火电占比(57%)同样仍有一定下行空间。 因此未来通过降低供电煤耗的形式实现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难度较大,只能 通过降低动力煤消耗总量的形式进行“碳减排。

钢铁方面,近年来我国进行“碳减排”的政策主要包括:1)降低吨钢煤耗;2)去产能; 3)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对炼钢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吸收。当前,我国吨钢煤耗已 达世界先进水平,钢铁行业“去产能”也已基本完成完成,因此通过这两种方式降低碳 排放的空间不大。未来,主要通过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发展 CCUS 技术)或发展突破性 炼钢技术(氢气还原炼钢)实现碳减排,碳减排空间主要和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然而由 于这两种技术当前尚不成熟,因此未来降碳空间主要也只能通过减少炼焦煤消费总量实 现。

总结来看,由于我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因此能源消费中“碳减排”的 重任主要由煤炭行业承担。又由于发电用煤和冶金用煤是煤炭消费的大头,因此从需求 端减少火电和钢铁行业的用煤或成为实现“碳中和”更行之有效的方式。从影响来看, 短期内,由于煤炭消费的前置动力煤有望呈现量价齐升的现象;而在长期,受“碳中和” 政策影响面临需求下行压力,供给预计也会被进一步压缩。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包承超、邬博华、张韦华、王鹤涛、范超、徐科、马太、魏凯、韩轶超、毕春晖、金宁)

原标题: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的加减机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