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数据来源:碳排放数据来自欧盟委员会,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对碳排放强度强度而言,如图27所示,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表明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的确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碳排放强度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当越过拐点后,碳排放强度则随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下降。如帕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及阿曼2019年人均GDP分别为1.49亿美元、1.74亿美元、1.81亿美元及1.53亿美元,位居中游,2019年碳排放强度分列第1位、8位、9位及12位,位居前列。
图27 全球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
数据来源:碳排放数据来自欧盟委员会,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对于人均碳排放量而言,如图28所示,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体现出的仍然是正相关关系,但是拟合线的斜率逐渐降低,表明虽然人均碳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除此之外,类似于碳排放量和人均GDP关系的原因也可能存在于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中,即对于高收入经济体而言,人均碳排放量随人均收入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仍然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如人均收入水平位于中等行列的帕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及阿曼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分列第1位、5位、10位,同样位居前列。因此,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放在国家异质性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上述分析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关系中是成立的,但是在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中却面临挑战。因此,整体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是受制于国家异质性的影响,如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的体量规模等。
图28 全球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
数据来源:碳排放数据来自欧盟委员会,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中国碳排放的基本事实观察
11.中国碳排放增速不断下降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碳排放量从7.81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05亿吨,规模扩大了约14倍,期间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变化阶段,如图29所示[16],世界银行(WB)、国际能源署(IEA)、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郝永达等(2021)等均对中国碳排放量做出估计,虽然在绝对数值上有一定差异,但相差并不大,而且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保持基本一致。第一阶段(1960—200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1960—1963年、1979—1981年、1997—1999年。第二阶段(2001—2012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经济增长处于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且近乎保持线性增长趋势,仅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轻微下降。第三阶段(2013—至今)为低增长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碳排放增速得到逐渐控制。到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2%和48.1%,已超过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胡鞍钢,2021)[17]。
总体而言,“十四五”期间,中国碳排放量增速将持续放缓。于宏源(2018)[18]测算指出,中国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后将进入相对稳定平台期,2025年左右可达峰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2030年比2005年下降70%以上。郝永达等(2021)[19]预测,中国碳排放量将在2021年出现反弹,增速达到3.71%,但在中长期内增速将持续放缓,碳排放增速低于2%,并有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全国二氧化碳总排量接近115亿吨,碳排放量或将提前到达峰值,且峰值量优于130亿吨的预期规划。蔡博峰等(2021)[20]也预测指出,中国碳排放将在2027年左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106亿吨,达峰后经历5—7年平台期,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5亿吨。
图29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960-2025年)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B),国际能源署(IEA),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郝永达等(2021)。
单位:亿吨。
12.碳排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电力、冶炼、交通为重点排放板块
碳排放量在各行业的分配标准以各行业一次能源终端消费量为基础确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为四类:第一,作为燃料、动力使用的能源。指将能源投入到各种加热、动力等设备,产生光、热、功所消费的能源。第二,作为原料使用的能源。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把能源作为原料投入使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转化为另一种新的非能源产品,如化肥厂生产的合成氨、化工厂生产的合成橡胶等产品所消耗的天然气、煤炭、焦炭;生产染料、塑料、轻纺产品所消耗的原料油等。第三,作为材料使用的能源。指一些能源的使用,不构成产品的实体,只起辅助作用的消费。如洗涤用的汽油、柴油、煤油;各种设备所使用的润滑油等。第四,工艺用能。指在生产过程中既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的工艺用能。如生产电石、电解耗用的能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碳排放量计算时只涉及一次能源消费,因此电力涉及的碳排放量在发电环节计算,各行业对于电力等二次能源的消费不纳入碳排放量计算。
我国三次产业的碳排放趋势与全国碳排放总量保持一致,在2000—2020年间均呈现稳步增长的特征,如图30所示,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分别由2000年的0.46亿吨、30.23亿吨、5.23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28 亿吨、88.91亿吨、15.02亿吨,CAGR分别为5.3%、5.5%及5.4%。在三次产业中,由于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排放能力不高,因此第二产业长期占据排放主流,2000—2020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长期维持在85%左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仅占1%和14%左右。
图30 中国三次产业碳排放变动情况(2000—2020年)
数据来源:郝永达等(2021)
单位:亿吨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又包含众多的细分行业门类,考察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可以更具体地发现碳排放的行业来源。如图31所示,中国碳排放呈现出明显高行业集中度特征。2017年,中国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4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7%)。第一大行业排放量占比接近50%,前两大行业超过60%,前三大行业超过70%,前四大行业接近80%。电力行业为碳排放量第一大行业,2017年排碳量为第二大行业的3.4倍;矿产品下游产业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金属矿产品、非金属矿产品、石油产品加工的排碳量合计占比26%。从电力行业入手控制碳排放,是减排政策的关键,但由于电力产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支柱,因此无法“一刀切”地减少发电量,而应提高绿色能源在电力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除此之外,城镇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量合计占比5%,也占据较大比重,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图31 按行业分类的中国碳排放量变动情况(1997—2017年)
数据来源:CEAD数据库
单位:亿吨
在1997—2017年间,各行业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碳排放增速较快,CAGR分别为9.9%和9.0%,这些行业随着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高速发展,逐渐成为新增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同时,碳排放量绝对值较大的行业增速也较大,水电蒸汽供应、金属矿物冶炼及非金属矿物加工CAGR分别为6.5%、8.3%及6.6%。
13.碳排放区域和省份分布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能源禀赋结构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通常认为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区域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而中西部碳强度则远高于东部地区(杜立民,2010[21];岳超等,2010;杨骞等,2012;肖雁飞等,2014)[22]。通过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华东、华北、华中、西北、华南、东北、西南等7个区域[23],可以更深入具体地考察各区域碳排放的变化,如图32所示,1997—2017年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均快速增长,其中年均复合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CAGR)最高的区域为西北区域(8.3%),其次是华南区域(7.0%),最低的区域为东北地区(4.1%)。碳排放量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活动强弱,即西北及华南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东北地区增速较慢。
从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比较来看,如图32—33所示,华东、华北、华中为最大的碳排放量来源地,2017年碳排放量分别为24.9亿吨、20.8亿吨及13.5亿吨,合计占比达60%。各区域碳排放量分布较不均衡,碳排放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要分布在工业生产规模较大及城市活动频繁的区域[24]。
图32 按区域分类的中国碳排放量变动情况(1997—2017年)
数据来源:CEAD数据库
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图33 中国碳排放量区域结构(2017年)
数据来源:CEAD数据库
进一步考察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图34所示,1997—2017年间,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总量也都快速增长,其中CAGR最高的省份为内蒙古(9.9%),其次为新疆(9.7%),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上述两省份的碳排放量也出现了较大增长;CAGR最低的省份为辽宁(4.4%),由于资源开采速度及经济活动增速相对不足,其碳排放量增速相对较慢。
图34 按省份分类的中国碳排放量变动情况(1997—2017年)
数据来源:CEAD数据库
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从各省份碳排放总量比较来看,如图34—35所示,碳排放的省份集中度较高,且高排放省份特征鲜明。碳排放前三位省份合计占比为23%,前五位省份合计35%,前十位合计58%,各省份排放量占比差距较大。高排放省份分为两类:第一,排放型省份,经济发展依赖高排放产业,包括山东(石化)、河北(钢铁)、内蒙古(煤炭)、山西(煤炭)、辽宁(钢铁)、新疆(石化);第二,集群型省份,省内城市群密集,或人口数量较大,经济活动量较大,包括江苏(0.8亿人)、广东(1.2亿人)、浙江(0.6亿人)、河南(1.0亿人)。
图35 中国碳排放量省份结构(2017年)
数据来源:CEAD数据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7月4日,南网能源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请问公司认为建筑节能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时表示,公司认为建筑节能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一是国家和地方加强对运行能耗及能效监测管控,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进实施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改造,这为建
近日,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零碳智慧变电站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成都正式发布,会长钟勤建、副会长杨有仪等领导出席发布仪式并共同发布标准。标准由我会电力产业低碳发展专委会组织,四川能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有关行业协会、能源电力企业与认证机构共同编制。标准涵盖“零碳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零碳(近零碳)工厂培育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文件明确:到2027年,培育50家以上省级层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经验和模式。文件提出,自主减排是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的重要前提。工厂应因地制宜开发、使用太阳能
当地时间7月2日至4日,2025ASIASustainableEnergyWeek在曼谷盛大召开。晶晟集团(SolarFirstGroup)以强大阵容亮相K35展位,以其创新的光伏解决方案与全球化战略视野,在展会上掀起绿色能源新风潮。现场人流如织,专业观众对晶晟展出的水上光伏、智能跟踪支架、BIPV等核心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展台洽谈
6月27日,由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小金聚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水光蓄一体化光伏项目——小金川流域光伏基地项目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7亿元、装机规模16万千瓦的四川省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标志着我国高海拔地区多能互补开发实现重大突破。该项目位
7月2日,由北极星电力网主办的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会上,永福股份发电事业部土建室副主任范夏玲直面深远海风电“造价过高、工期不定、海况复杂”三大痛点,系统性提出三项行业突破性技术方案。她指出:“当海风开发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技术瓶颈已从‘能不能建’转向‘如何建得更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6月30日-2025年7月4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内蒙古鄂尔多斯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6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谷山梁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恩格贝镇,总投资112亿元,占地面积约1100亩,
北极星风力发电获悉,近日,中能建100MW深州风电项目在北溪村镇举行盛大开工仪式,为北溪村镇的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绿动能”,标志着北溪村镇在新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据悉,中能建深州100MW风电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北溪村镇、大冯营镇,将安装16台单机容量为6.25MW的风电机组,配套建设220k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全球最高钢混塔批量风电项目之一,金风抚宁区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保障性)成功并网,将第一度“绿电”注入华北电网。作为河北省“十四五”开放风电建设指标下发的首批项目,该工程总投资6.49亿元,选址位于抚宁区榆关镇、抚宁镇,建设18台风电机组。项目建成并网后,每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以“绿色电力直供+市场交易+绿证认证”为核心的新型能源消费机制。这一政策不仅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也将深度重塑能源流通路径与用能模式。绿电直连的理论内涵与管理模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6月30日~7月4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广东“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6月30日,大湾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在担杆头片区隆重举行并网仪式。该项目总投资675万元,构建了以208千瓦光伏发电为核心,集成430千瓦时储能系统、25千瓦微风发电机及智能充电设施的综合微
2015年巴黎峰会上,各国达成里程碑式的气候协定,提出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最好是1.5℃之内的目标。并且提出为了实现该目标,各国应致力于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峰值,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气候中和。虽然最近10年来非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是全
当地时间7月2日至4日,2025ASIASustainableEnergyWeek在曼谷盛大召开。晶晟集团(SolarFirstGroup)以强大阵容亮相K35展位,以其创新的光伏解决方案与全球化战略视野,在展会上掀起绿色能源新风潮。现场人流如织,专业观众对晶晟展出的水上光伏、智能跟踪支架、BIPV等核心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展台洽谈
6月27日,由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小金聚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水光蓄一体化光伏项目——小金川流域光伏基地项目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7亿元、装机规模16万千瓦的四川省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标志着我国高海拔地区多能互补开发实现重大突破。该项目位
7月2日,由北极星电力网主办的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会上,永福股份发电事业部土建室副主任范夏玲直面深远海风电“造价过高、工期不定、海况复杂”三大痛点,系统性提出三项行业突破性技术方案。她指出:“当海风开发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技术瓶颈已从‘能不能建’转向‘如何建得更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对处于发展初期、普遍亏损的氢能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来源:高工氢电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6月30日-2025年7月4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内蒙古鄂尔多斯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6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谷山梁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恩格贝镇,总投资112亿元,占地面积约1100亩,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技术委员会公布终评结果,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获评2024年度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项目以功能设施完备、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在众多海上风电项目中脱颖而出,独具中国节能特色,引领了同期海上风电项目设计新高度,受到地方政府与行业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全球最高钢混塔批量风电项目之一,金风抚宁区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保障性)成功并网,将第一度“绿电”注入华北电网。作为河北省“十四五”开放风电建设指标下发的首批项目,该工程总投资6.49亿元,选址位于抚宁区榆关镇、抚宁镇,建设18台风电机组。项目建成并网后,每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7月2日,中国能建电子采购平台发布《海洋工程公司嵊泗3#、4#海上风电场项目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施工工程中标公示》的公告。公告显示,中标人为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据悉,海洋工程公司嵊泗3#、4#海上风电场项目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施工工程采购范围为:20台(7台9MW及13台12MW机型)
近日,全球知名商业媒体福布斯中国正式发布“2024-2025福布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系列评选”榜单。本次评选共入选40家企业,横跨超10个细分行业的多元化阵容,旨在观察中国工业企业在当前充满挑战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更加严格的全球生态保护和治理要求下的应对之道。一道新能凭借在低碳技术革新与ESG领
2015年巴黎峰会上,各国达成里程碑式的气候协定,提出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最好是1.5℃之内的目标。并且提出为了实现该目标,各国应致力于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峰值,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气候中和。虽然最近10年来非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是全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零碳(近零碳)工厂培育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文件明确:到2027年,培育50家以上省级层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经验和模式。文件提出,自主减排是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的重要前提。工厂应因地制宜开发、使用太阳能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氢璞创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鲲华科技、协氢新能源、未势能源、玉柴集团、重塑能源、国鸿氢能、明天氢能、锋源氢能、氢沄(河南)新能源等13家燃料电池企业收获“捷报”如下:来源:高工氢电1、雄韬股份1月5日,雄韬山南氢能应用示范产业园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开工建设;4月,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以“绿色电力直供+市场交易+绿证认证”为核心的新型能源消费机制。这一政策不仅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也将深度重塑能源流通路径与用能模式。绿电直连的理论内涵与管理模
近日,为深化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供给,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
各有关单位:为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及《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推动钢铁、焦化行业完成“十四五”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由北京科技大学、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八届钢铁、焦化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研讨会定于2025年9月20日-21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船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旗下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派瑞氢能”)自主生产的首套“电解CO2转化集成装置”已顺利向客户完成交付,该成果标志着派瑞氢能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工业端碳减排提供全新解决方案。该装置采用派瑞氢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当前,氢能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能源转型、培育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的能源属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氢能纳入前沿新兴产业,《能源法》赋予氢能法定能源地位,国家设立万亿级创业投资引导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公司认真落实陕煤集团“保碳、去碳、减碳、固碳、易碳”的“五碳”发展战略规划,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推动高质量发展之中,积极布局“双碳”新赛道,竭力跳出“唯煤”舒适圈,勾勒出了一幅“立足煤、延伸
6月30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依托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建立无锡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完善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制度,统筹市级、区级虚拟电厂和公共建筑、充(换)电设施、数据中心等具体场景虚拟电厂建设工作,逐步推进新型储能、分布式光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