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太湖滨岸底泥污染及恶化退化问题环境影响示意图
太湖湖滨带岸线总长405千米,其中以竺山湖、梅梁湾、贡湖和西部沿岸大堤型和山坡型沿岸带最为多见。在这些湖区的滨岸,70%以上为水泥混凝土堤防。大堤外吹程长的波浪所形成的反射波和沿岸流会带走湖底表面松散底泥,留下密实度较高的底泥;还有些区域是藻类聚积和外源性沉降量大、底泥有机质含量高、氧化还原电位(或溶氧量)低的区域(其中北部和西部部分岸带,春夏季还会发生湖泛现象)。另外,由于疏浚和取土等人为的机械活动也造成了湖底底质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的密实度增加,不利于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着根生长[4]。据统计,受上述底泥恶化和退化影响的太湖滨岸带总长度约200千米,宽度10~300米不等,主要集中在表层十到数十厘米泥层内,污染底泥的这种集中性分布,一定程度也给水下薄层的底泥环保疏浚治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太湖西部符渎港岸边污染底泥和退化底质
底泥环保疏浚和适生性修复探索
环保疏浚是指以减少底泥内源负荷和污染风险为目标,用机械方法,将富含污染物的指定量底泥进行精确、有效和安全地清除的技术,并为受影响水生生物的恢复创造条件。该技术于1990年代末引入我国,已在滇池等污染湖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缺乏湖泊底泥污染的有效诊断、环保疏浚面积/深度的确定以及疏浚效果预测的方法和手段,在湖泊底泥是否疏浚、疏浚多少和能否疏浚等几个关键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任意性[2],导致一些湖泊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从理论和技术原理着手,以底质信息高精度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污泥原位治理—污泥疏浚去除—基质生态修复为主体思路,在太湖开展理论和技术探索。
底泥污染和恶化退化问题诊断
太湖的主要问题是富营养化,氮、磷是其主要营养性污染物,因此精准采集样品,分析底泥营养物含量及在界面的释放影响和对藻源性湖泛的形成作用是诊断底泥污染的关键。
湖泊底泥是受水充盈的似泥土质固体,泥质疏松有利于水生植物根系着生和底栖生物营穴,但底泥若过于疏松,曲挠程度小、堆积松散,则不利于其扎根和固穴。含水率、孔隙度、容重、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pH等是底泥的主要固有物理属性参数,其中孔隙度、容重、含水率有互换关系,且曲挠度与孔隙度有关。底泥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pH是反映着生生物环境恶化与否的主要参数,虽然这些参数主要是受底泥中(污染)物质含量和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但研究反映,深度缺氧或厌氧的底泥环境不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和底栖生物存活。国际上一直缺乏对底质退化的诊断手段,我们以沉水植物菹草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孔隙度在0.75左右时,成活率100%;孔隙度在0.70左右时,成活率降至约80%;孔隙度在0.65左右时,成活率下降到43%;当孔隙度小于0.60时,水生植物营养体的根系几乎不能自然进入底泥中,成活率接近零。
底泥的密度和有机质含量与水生植物生长大致有一个最佳值。对于苦草和马来眼子菜而言,低于大约0.9克/厘米3的底泥密度和高于5%有机质含量,都可能会抑制它们的生长。另外,不同植物(或生长期)生长和底栖生物活动都有适合的底泥层位,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诊断,我们确定将孔隙度和氧穿透性深度作为太湖底质适生性劣质化主要参数。
底泥疏浚决策及疏浚效果评估
环保疏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疏浚”“疏浚多少”“如何疏浚”和“结果如何”,其中前3个问题涉及疏浚决策,后一问题涉及疏浚效果的评估。我们对太湖原柱样底泥在不同温度、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氮、磷释放过程,以及不同聚藻量、温度和水动力下的湖泛形成过程进行了批量模拟,经多年的现场中试规模的研究,推荐以底泥氮磷释放速率、表层底泥有机质含量和藻源性湖泛模拟发生所需时间为太湖底泥环保疏浚决策参考[2]。
关于污染底泥疏浚后的环保效果和风险评价,早期对湖泊疏浚效果的评价,是通过统计从湖体去除多少污染物的量,以及调查水质改善(即水体污染物含量下降)情况来进行的。但是疏浚从湖体取走的污染物总量是由疏浚底泥的方量决定的,水是流动的,上部水质的变化不一定意味着来自疏浚区的影响。疏浚效果的评价实际是对疏浚决策的合理性、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工程施工的精准性的综合评估。疏浚后底泥将产生新生表层,该表层主要是相对密实的历史沉积层,其上将有因疏浚质量影响而残留或回淤的底泥,以及随时间而累积的湖体沉降颗粒物[5]。历史沉积层的性质决定疏浚后效果的基线,残留或回淤的底泥影响着疏浚初期效果,沉降颗粒物则影响疏浚后期或长期效果的走向。从管理层面要求的宏观效果是水体特征、生态状况和底泥质量的改善情况,但实质性评价则是疏浚前后,底泥污染性(如内源释放)和对环境灾害(如湖泛形成)等的改善效果。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量确定
疏浚量的确定就是要确定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的问题。环保疏浚范围确定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底泥污染性质和生态风险等级的划分方法及科学的空间整合体系。根据太湖特点,我们采用“网格层次法”,即以氮、磷静态释放,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等9个底泥物化属性参数为主,先将拟疏浚的湖泊或湖区划分成单元网格,把插值后的单元格中特征属性数据,依据9级标准分级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支持系统计算出指标权重,再用数学方法转换成疏浚综合评估值,然后分类和单元归并,最后确定环保疏浚位置及面积。
太湖底泥环保疏浚面积(左)和疏浚深度(右)确定推荐方法
在推荐的环保疏浚区,结合底泥污染风险等级,按分层释放法速率(或分层模拟湖泛发生时间)、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和有机质含量垂向分布,结合拐点法确定环保疏浚深度。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污染控制,2006年推荐太湖环保疏浚面积78千米2。2007年5月太湖贡湖发生湖泛黑臭后,我们研究发现污染底泥与藻源性湖泛密切相关,依据太湖底泥湖泛发生风险,为湖泛易发区应急和规划疏浚方案设计提供了疏浚深度建议,对太湖水源地和水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
恶化退化底质适生性修复
针对污染湖泊特别是迎风岸带因底质污染严重或/和植物立地生境差的问题,研究了当地土壤性质和不同厚度客土覆盖对底质污染释放控制、植物根际物理微环境改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分析了客土控制底质内源和植物基底修复机制;研发出在近岸水域利用当地客土重建植物适生基底并兼顾内源污染控制的方法,为退化和污染等复合环境恶化底质的原位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土源不足、浪蚀作用强的堤岸带,设计了在堤岸与消浪带间设立挡泥围栏,通过含种子源的邻近区域清洁底质的吹填,使得基底抬高并固化形成具有生态堤岸的缓坡,从而达到利用本源客土覆盖,使浪蚀强、底质污染或硬底质的堤岸带,满足多种生活型水生植物立地与生长的生境条件。
比如,太湖大堤型和山坡型湖滨岸底泥(主要为细粉砂和黏土)物理性退化较明显,水质长期恶化或富营养化区底泥污染性恶化则较为严重。选择受风浪侵蚀影响严重的贡湖直立型岸带以及受内源释放污染严重影响的西五里湖(太湖北湖湖湾)退化和恶化底泥作为修复对象,开展试验示范性研究。在贡湖北岸80米长无土壤底质退化区,以排桩固土、底泥吹填堆土,在退化区岸边营造浅滩和斜坡,栽种芦苇等植物,成功构建了太湖退化底质生态修复示范区,控制了底泥内源释放[6]。对因污染而退化的太湖底泥,采用覆盖30~60厘米清洁客土方式修复底质,在西五里湖建立150亩(1亩≈666.67米2)示范区[4],起到控制底泥内源释放污染的作用,修复了消失多年的本土沉水植被。
太湖贡湖滨岸区底泥恶化修复示范区及修复效果
五里湖滨岸区底泥恶化修复示范区及修复效果
重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修复集成创新
我国许多重污染湖库水体都曾开展过以疏浚工程为主的治理,但不少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关键问题在于缺少生态系统重建这一重要环节。由于被污染的底泥并不适合植物和底栖动物生长,因此需要环保疏浚等工程来控制底泥污染,并为生物的着生创造良好的底质本底条件。但在已完成污染湖泊治理的示范工程研究中,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区两者在空间位置上都不相重叠,在时间次序上多未衔接[1]。虽然两者可能都在同一湖区展开,但实际是各行其道,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成。鉴于此,我们在太湖贡湖大溪港东侧滨岸建立了一个225亩底泥环保疏浚和底质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区,包括环保疏浚、环保疏浚+生态修复、生态修复3种治理类型示范区[6]。其中在环保疏浚+生态修复区,疏浚20厘米,内源磷释放速率削减率≥30%(35.7%~74.3%),至水生植物旺盛期,表层底泥好氧程度提高了11.3%~57.7%,表层底泥活性磷得到很大的削减。
我国虽已在太湖等一些富营养化湖泊就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示范性和推广性研究工作,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一些方面还处于探索性研究中。比如,围绕底泥的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其成果的集成程度还不够,技术间缺乏很好的衔接[1]。疏浚关注的仅是疏挖的精确性和施工的便利性,几乎没有考虑为疏浚后生态修复创造条件;生态修复着重于水生植物种植成活率、丰度和群落稳定性及水体理化环境改善,很少去考虑是否能在疏浚底泥上进行水生生物的恢复,更不会考虑对疏浚后底泥内源污染指标的控制问题。疏浚是一类不可视性的水下隐蔽工程,生态修复则是显现工程,如何将这两者的相关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衔接,将是我国今后污染退化底泥治理需要突破的方向之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推进先进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大应用场景覆盖范围。持续提升生物环保技术供给和服务水平,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文如下: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建
1月22日,高能环境公告,近日中标了两个重要项目,中标金额合计超2.6亿元。一方面,作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公司中标了“张集煤矿二期工程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EPC)工程总承包”,中标价约为1.87亿元,工期为327日历天。该项目由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另一方面,公司作为联合
1月15日中国光大水务公告,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深圳水务与航空港水务已于中国设立一间合营公司光水(郑州)水务运营有限公司,以承接中国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及洧川镇的两座污水处理厂。新合营公司以6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设立。新合营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市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广东省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将2025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资金(7819万元)分配方案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间,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接受公众来电、来信、来访,并将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公示日期:2025
导读: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及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张觅、张磊、
1月9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指南(试行)》。详情如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评估重点工业园
通知文件会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创新目标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生态环境质
加强水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控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本文件代替DB31/373—2010《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水污染排放标准的内容,与DB31/373-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适用范围
2024年12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化工园区(集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区10个化工园区建成较为完备的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一园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实现全覆盖。除化工园区外其他工业园区(
日前,《四川省化工园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辖区内化工园区中工业企业水污染物的间接排放和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污水排放口规范化要求,以及实施与监督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化工园区中工业企业间接排放水污染物的管理及化工园区集中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并调整部分2021年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其中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8652万元,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8739万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13768万元,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431万元。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生态
山东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有关单位:为满足环境管理需要,我厅组织编制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和《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现已完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中,污染非常严重,经常会有黑臭水体出现。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
八干渠是廊坊市区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近年来,随着廊坊市城区的不断扩大,该河道所担负的排水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干渠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的,对水质的影响也比较持久,污染底泥的释放从很大程度上减缓和限制了水体治理成效。因此,对底泥污染的治理是城市河道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导读:底泥是河湖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水域受到污染后,水中部分污染物可通过沉淀或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适当条件下重新释放,成为二次污染源,这种污染称为底泥污染。在河流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底泥污染整治是主要的难点之一,也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水体和底泥之
随着社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近二十几年来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污染严重,尤其是河道底泥,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致病(癌)、破坏生态的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扩大效应,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此外,水体富营养
当前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污染,河道污染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及城市对的干扰等多方面因素,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河道污染严重,河道修复刻不容缓。河道修复之中的底泥污染则是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下文简
用生态方式修复河岸,尽量将不合理的硬质护岸改造成生态护岸,形成水陆交融、互为一体的生态系统。记者昨日获悉,福州市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福州市水利局《关于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至2020年要完成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任务,使福州市城镇乡村所在地、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生态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大连市石灰石矿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矿山综合修复(生态护坡工程)EPC中标结果公示,项目由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华岩工程技术(大连)有限公司中标,投标报价约为23147.55万元,公示如下:
1月20日,湖北长阳清江流域综合治理及产业发展(EOD)项目-清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管理提升项目渔峡口清江伴峡两岸生态提升及温泉度假区建设项目(EPC)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移建设有限公司、湖北嵘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报价
近日,光大绿色环保旗下光大生态修复(江苏)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两项环境治理项目,分别为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临港产业区20个工业企业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二标段)(以下简称“灌云县临港产业区项目(二标段)”)、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受控(简易)填埋场长效管控服务项目(以下简称“苏州七都填埋场服务
近日,中国能建广西院中标肯尼亚内罗毕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中标金额约33亿元。肯尼亚内罗毕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由肯尼亚政府投资建设,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的重要成果。项目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工程内容包括污水主管和污水厂建设水源恢复和保护、雨洪治理、固体垃圾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
1月8日,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招标计划发布。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主要实施5个子项目:现代渔业综合产业园区项目、海水养殖绿色工厂建设项目、涛雒镇北部片区生态养殖供水项目、涛雒镇域河道生态修复项目、海水养殖尾水集中处理项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修正)》,加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详情如下: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11月25日四川省第十
12月16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聚焦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加强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到2028年底,全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力争持证在产生产规模为大型的矿山95%以上、中型的矿山85%以上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通知》提出主要目标,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协议签订率不低于80%;持证在产(证照合法有效;近3年内正常生产,每年累计生产不低于6个月、当
12月5日,承德县建龙100MW“林光储能+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光伏电池组件三期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企业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近两年环保行业竞争激烈,整个环保市场出现下滑现象,许多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在这样的“困局”中,有些企业仍能杀出重围,做出亮眼成绩,葛洲坝生态环保就是这样一例。葛洲坝集团成立葛洲坝集团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旨在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拓环保工程新领域,助力“美
近日,由中节能铁汉所属铁汉环保承建的合江县洗网滩片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及生态价值实现项目一期工程(下称项目)经项目竣工验收组综合核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是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民生实事系列项目之一。建设内容包括污水管网收集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