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江苏省“十四五”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

2021-09-06 16:18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化工产业绿色低碳绿色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 总体布局方案

根据我省各地区发展条件和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化工产业布局总体划分为沿江/沿湖产业区、沿海产业区、苏北产业区三大部分。其中,沿江/沿湖产业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部分)8市,现有9个化工园区和8个化工集中区。沿海产业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部分)3市,现有5个化工园区和3个化工集中区。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宿迁3市,现有4个化工集中区。从化工园(集中)区布局情况分析,全省14个认定的化工园区中有10个位于长江沿线,4个布局于沿海地区,集中区布局相对较为分散。

“十四五”期间,全省化工产业总体布局情况如图所示。在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是重点规划布局的的新建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成为国家新一轮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从产业链布局来看,“十四五”期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此。石油化工、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中上游产业继续以大型石化企业所在园区为载体,基于现有产业基础进行进一步发展,例如连云港、南京、扬州和泰州;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链的化工园(集中)区较多,且主要布局在长江沿线(1公里范围外),其中苏州、无锡、南通较为集中;以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将继续在优势区域发展,例如徐州、淮安;生命科学、新医药和电子化学品产业是未来多个化工园(集中)区侧重的高端发展方向,以这两大产业为主导的化工园(集中)区数量逐步增加,苏州、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扬州等均有以生命科学及新医药为主导的化工园(集中)区,电子化学品的布局也较为广泛,苏州、无锡、镇江、宿迁均有布局。整体将形成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和28个化工园(集中)区为主体的“1+N”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111.png

4.1 布局原则

4.1.1 严格遵循政策引导

全省化工产业布局遵循国家和省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以化工园区为重要发展载体,并作为引领各设区市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定位遵循国家和我省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确立以鼓励类行业为引领的发展思路,实现传统化工产业升级和新领域产业协同发展。对化工园区内的非化企业进行依法有序腾退,优化土地利用水平,为化工产业高端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4.1.2 充分结合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政策要求、产业基础、原料供应、配套条件、技术条件、周边市场情况等发展要素,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完善链式发展,形成高端聚集。通过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提升和壮大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并以构建和壮大产业集群为重要目标,突出各设区市产业特色,充分整合优势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化工产业与相关传统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多产业协同并进。

4.1.3 立足全省统筹布局

总体布局方案立足于全省,根据各市产业发展特色,突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各市相关配套产业和所在地市场情况,延伸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产业方向,实现省内各市化工产业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市之间优势互补的完整产业体系。

沿江沿湖各市将继续作为全省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沿江沿湖1公里范围外,整合化工产业布局,提升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的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将本质安全和绿色生产作为发展前提,优先布局涉及绿色工艺、智能制造、智慧管理的生产项目。

沿海地区化工产业发展用地相对较多,利用土地资源和临港优势,提升多元化原料加工水平和规模,推动重大石化化工项目落地,加快高端石化产业发展进程,壮大沿海产业区发展水平,形成以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为龙头,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多产业联动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苏北地区化工产业通过有序整合化工产业发展,提升化工集中区的用地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煤基新材料发展,优化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质量,形成具有差异化发展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

4.1.4 坚持提升安全环保

安全生产是化工产业高端发展的前提,现有产业升级和延伸所涉及的项目应在工艺技术方面具备先进性,鼓励优先布局绿色工艺项目,实现整体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鼓励绿色低碳项目落地,优先布局高效能、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生产项目,鼓励轻烃资源深加工等低碳资源利用项目发展,从本质上提高绿色化水平。

4.2 布局方案

4.2.1 沿海产业区

沿海产业区是全省化工园(集中)区可利用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形成了以炼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原料加工为龙头,以石化原料深加工为纽带,推进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升下游产业的产品品种和数量,构建生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绿色化程度高的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沿海产业区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交通条件良好,具备发展大型石化项目的条件,并且适宜发展石化下游深加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位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的产业。

4.2.1.1 连云港

4.2.1.1.1 产业方向

推进炼化一体化。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稳步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为连云港地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保障。

发展高端聚烯烃。推进乙烯、丙烯、碳四聚合物发展,布局发展长链α-烯烃共聚单体,打造高端聚烯烃产业链。支持石化基地的环氧乙烷、α-烯烃与氯化苄、酰氯、氢气、氯乙酸等产品等深度耦合,建设日化大健康相关表面活性剂产品系列。

推进原料深加工。推进丙烯腈及下游、环氧乙烷及下游、苯酚丙酮及下游、苯及下游、醋酸乙烯及下游、碳四综合利用等有机原料产业链,建设聚酯及下游产业体系,并推进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以天然油脂发展脂肪酸、脂肪醇、脂肪胺等基础油化产品,耦合石化基地的PET/PBT、酚/酮、双酚A等产品,拓展1,3-丙二醇—PTT产业链,特种生物尼龙材料、芳纶纤维、聚酰亚胺和卤代聚烯烃等国家战略新兴材料,着力构建高效的高端油脂化工循环产业链。

4.2.1.1.2 产业布局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空间拓展区,与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划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依托石化基地,增益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作用。

4.2.1.2 盐城

4.2.1.2.1 产业方向

发展新医药。充分利用盐城既有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配套优势,把化学原料药向终端延伸,同时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发展化工新材料。布局发展石化新材料,以现有石化新材料项目入手,向上下游延伸与扩展,主要布局己二酸/己内酰胺延伸项目、轻烃原料石化下游延伸项目、芳纶产业链项目等;发展功能性材料产业,推进布局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产业门类,发展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电子信息用新材料等产业门类。

4.2.1.2.2 产业布局

大丰港石化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新医药、化工新材料。布局新医药、石化新材料、风电领域化学品产业。发挥现有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配套优势,延伸医药产业链,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己二酸/己内酰胺以及相关配套原材料为基础,向下游延伸发展尼龙6、尼龙66,进一步延伸发展下游产品聚酰胺工程塑料和锦纶长丝,拉长基于苯加氢到工程塑料/锦纶的产业链条。

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主导产业链为新医药、功能新材料。发挥现有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配套优势,延伸医药产业链,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利用已有的高端新材料前体,发展高性能橡胶材料和新材料添加剂以及有机高性能纤维项目;依托原料基础,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电子级盐酸、电子级硫酸、液晶取向剂、电子特气等,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构建电子化学品产业体系;发展造纸化学品。

4.2.1.3 南通

4.2.1.3.1 产业方向

发展化工新材料。布局发展以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依托原料优势和距离目标市场近的发展条件,布局并提升特种聚酯、特种聚氨酯、聚酰胺等产业链。

提升精细化学品。南通的生命健康、植物保护相关精细化工产业基础雄厚,整合提升农药、医药产业水平是南通精细化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特色精细化工门类,扩大油脂化工下游脂肪醇产业链,推进绿色溶剂、新型聚氨酯交联剂基础产业化。

4.2.1.3.2 产业布局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主导产业链为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适度扩大现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生产规模,布局特种聚酯、特种聚氨酯及其助剂、聚酰胺等新材料产业门类。农药产业维持现有规模,可适度发展食品用精细化学品。

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主导产业链为农药医药、化工新材料。西区发展以整合提升为主,发展以农药、医药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东区发展以增长型为主,主要布局特种聚酯、聚酰胺等化工新材料及水处理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

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化工新材料、油脂化工。推进落实油脂化工在建项目,将基础油脂化学品不断向下游延伸增值,重点发展二聚酸及衍生产品、日用化学品助剂等产品。升级绿色精细化学品,转型向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聚酯新材料和特种工程塑料等功能性新材料方向发展。

4.2.2 沿江/沿湖产业区

沿江/沿湖产业区是全省化工企业最集中、产业基础最雄厚、产业门类最齐全的的区域,也是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数量最集中的区域,产业基础良好、技术基础突出、物流条件较好、人才积累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的综合发展优势。沿江/沿湖产业区的化工园(集中)区内可开发用地面积已不多,部分化工园(集中)区内地块分散,不具备发展大型石化项目的条件,该区域适宜发展石化下游深加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位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的产业。

4.2.2.1 南京

4.2.2.1.1 产业方向

石油化工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炼油、烯烃龙头项目,在不扩大炼油规模的基础上,适度降低成品油产量,提高烯烃原料比例。鼓励企业在现有装置基础上开发高端产品,发展高端聚烯烃,延伸烯烃下游产业链。

碳一化工转型发展。发挥原料优势,发展产业链中下游项目,例如将醋酸进一步延伸至醋酸乙烯及相关精细化工产品。支持研发创新,延伸高附加值产品,将碳一化工产业链与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紧密结合。

4.2.2.1.2 产业布局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主导产业链为石油化工、碳一化工。南京市的化工产业布局主要依托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重点布局烯烃深加工及下游产业、碳一化工转型升级产业。依托烯烃原料基础,布局高端聚烯烃产业,包括茂金属聚烯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环烯烃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双环戊二烯等。依托环氧、聚醚产业基础,布局聚氨酯产业,并延伸发展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等。依托基础原料条件,布局工程塑料产业,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工程塑料、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等。依托丁二烯原料基础,发展合成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产业,包括丁腈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依托精细化工产业基础,完善布局专用化学品产业,包括新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高性能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涂料、新型胶粘剂等。

4.2.2.2 苏州

4.2.2.2.1 产业方向

精细化工优化升级。精细化工是苏州市化工产业贡献最大的分领域,门类众多,但传统涂料、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等传统精细化工门类较多,此外园区外企业数量较大,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苏州市精细化工一方面提升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占比,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实现有效的产业聚集。

新兴材料加快发展。继续扩大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重点发展氟化工,强化氟材料产业优势,重点推进第四代制冷剂和第四代发泡剂项目的建设和技改。推进工程塑料、新型聚氨酯材料等其他新材料产业发展进程。

优势产业高端聚集。提升优势产业的集聚水平,加大高端合成润滑油的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产业,巩固半导体用高纯试剂的行业地位,提升湿电子化学品的发展水平。

4.2.2.2.2 产业布局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主导产业链为功能性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品。重点布局功能性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品,通过优化提升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水平,丰富和完善下游产业体系。重点布局硅材料产业链,发展硅树脂、特种硅橡胶等产品。布局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包括电极材料、锂电隔膜和电解液等。布局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布局用于汽车、环保、装备等领域的专用化学品产业。

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氟化工、化工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重点布局氟化工产业链,发展以第四代制冷剂HFO-1234yf为代表的先进制冷剂产业,进一步推进PVDF等其他氟材料产业布局。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主导产业链为车用精细化学品、含氟化学品。发挥高端润滑油产业优势,利用临港配套条件,选择布局润滑油及基础油等车用精细化学品产业,提高润滑油产业集聚。依托氟化工产业基础,通过技改等方式发展HFO-1234ze等第四代发泡剂和先进制冷剂。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主导产业链为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发展方向主要集于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尤其是酚/酮下游特色化工新材料,且充分发挥现有电子化学品产业基础,进一步提高区内产业集中度。

昆山精细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电子化学品、新医药。重点布局电子化学品和生物医药产业,其中电子化学品依托消费市场,重点布局高纯试剂产业。同时,通过腾退非化企业,整合现有产业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电子化学品、新医药。重点布局电子化学品,扩大半导体用高纯试剂、光刻胶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巩固电子化学品在国内的优势地位。

4.2.2.3 无锡

4.2.2.3.1 产业方向

补强材料行业水平。依托现有合成树脂、聚酯、尼龙工程塑料产业基础,扩大工程塑料的发展规模,发展特种聚酯、特种尼龙工程塑料等新材料门类,提升化工新材料产业水平。

提升精细化工质量。无锡市精细化工企业众多,门类广泛,但存在传统精细化工占比大的问题。未来发展应布局用于新型用途的高端涂料,以及用于特种橡胶和工程塑料的橡塑助剂门类。

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针对无锡市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当前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加快布局电子化学品和电子材料产业。

4.2.2.3.2 产业布局

江阴临港化工区。主导产业链为聚酯新材料、合成树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布局聚酯产业链及其上游原料产业,并依托良好的运输条件,布局发展特种聚酯产业。

宜兴市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高端涂料、高端化工新材料。依托涂料产业基础,布局高端涂料产业,包括车用涂料、工业防护涂料、UV固化涂料等产品。依托周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进布局电子化学品产业。

锡山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高分子材料、专用化学品。依托现有优势企业,布局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包括高纯试剂、新型聚氨酯及原料、环烯烃聚合物等具有差异化发展特点的产品门类。

4.2.2.4 常州

4.2.2.4.1 产业方向

布局高端涂料产业。依托技术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创新发展,发展工业防护和重防腐涂料、汽车涂料、粉末涂料等新型涂料。整合园区外涂料企业,提升园区内涂料企业贡献率。

丰富盐化下游产业。利用盐化工产业优势,构建高端氯衍生物产业链,布局高附加值的氯下游产业。

提升发展新材料和大健康产业。对接化工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整合医药创新资源及原药企业,发展大健康产业。

4.2.2.4.2 产业布局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化工新材料、新医药。重点布局以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为基础的特种涂料和特种粘合剂产业,以甲苯氯化物等为基础的氯下游延伸产品,以碳纤维为基础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以光引发剂、电子级高纯试剂为主的电子化学品产业,以合成药物和介入材料为基础的新医药产业,并布局可降解材料产业。

金坛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盐化工、新医药。重点布局以多氯丙烯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氯下游延伸产品和新医药产业。

4.2.2.5 镇江

4.2.2.5.1 产业方向

高端发展精细化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产业协同优势,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布局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应用的专用化学品。

延伸承接传统产业。利用醋酸等原料优势,延伸发展传统化工产业链,生产下游新品种,提升和转变传统产业链发展模式,改善和优化镇江市化工产业结构。

4.2.2.5.2 产业布局

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精细化工、功能性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布局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先进高分子材料、环保型精细化工、氯氢循环、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布局发展醋酸下游产业,扩大醋酸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承接和延伸镇江市醋酸产业优势。

4.2.2.6 扬州

4.2.2.6.1 产业方向

升级发展高性能聚酯。依托现有PTA、聚酯产业优势,进一步发展高性能纤维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并布局特种聚酯、特种树脂产业,扩大PTA、PBT、PBST、酚酮、瓶片、短纤、芳纶和可降解塑料以及环氧树脂生产能力。

推进布局专用化学品。依托现有烯烃/芳烃产业、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发展上游配套原料乙烯、丙烯以及环氧乙烷下游和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专用化学品产业。

4.2.2.6.2 产业布局

江苏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链为高性能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对现有产业链进行补齐和延伸,发展特种聚酯、芳纶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利用环氧乙烷原料条件,布局碳酸乙烯酯等下游产业。适时布局发展电子化学品产业。

4.2.2.7 泰州

4.2.2.7.1 产业方向

优质发展精细化工。泰州市已经形成丙烯酸及酯、苯乙烯、氯碱和配套的乙烯、丙烯等生产能力,为下游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发展奠定了基础。重点发展以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

推进布局新兴材料。布局发展高端聚烯烃,推进α-烯烃产业发展,并推进布局以α-烯烃为共聚单体的高端聚烯烃产业。依托碳三、碳四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推进布局工程塑料产业,实现化工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4.2.2.7.2 产业布局

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链为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布局低碳原料深加工产业,扩大烯烃原料量,为下游产业延伸提供原料保障。氯碱下游延伸产业,发展氯化高聚物和高端氟材料产业。推进烯烃下游新材料布局,发展高端聚烯烃。布局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以湿电子化学品、半导体高纯试剂为代表的电子化学品产业,布局以锂电关键材料为代表的动力电池配套产业。布局发展特种橡胶及弹性体,包括发展溶剂丁苯、丙烯酸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门类。

泰州滨江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链为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布局发展高端润滑油产业和高端聚烯烃产业。

4.2.3 苏北产业区

苏北产业区盐化工、煤化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水平,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十四五”期间,苏北产业区主要对现有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实现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并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聚集度。通过布局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的升级发展,力争形成原材料生产与下游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一体化提升发展。

4.2.3.1 徐州

4.2.3.1.1 产业方向

高效发展精细化工。结合现有产业特点,优化提升植物保护相关化学品产业发展水平,布局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日用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布局发展生物基产品等生物化工产业。

高端提升煤基材料。通过提升焦化副产品利用效能,推进布局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锂电材料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提升,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

4.2.3.1.2 产业布局

新沂市化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链为生命科学保障产业、化工新材料。提升高效肥料多元化水平,布局发展绿色农药、日用化学品、生物化工和生命科学等精细化工产业门类。

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链为煤基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提升焦化副产品综合加工水平,提高焦化副产品利用效能。布局发展锂电负极等动力电池材料。

4.2.3.2 宿迁

4.2.3.2.1 产业方向

优化生命科学产业。优化提升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生命科学产业链,力争布局具备前沿技术的新品种,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新兴材料产业。升级发展橡塑新材料,布局发展电子化学品,提升精细化工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形成发展特色。

4.2.3.2.2 产业布局

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链为化学原料药、电子化学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以橡塑助剂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和以化工原料药为主导的新医药产业链,布局电子化学品产业链,挖掘产业链间互联潜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区内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需在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整合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4.2.3.3 淮安

4.2.3.3.1 产业方向

发展盐化新材料。充分利用盐矿资源优势,提升盐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扩充氯下游关键原料品种和数量,扩大氟硅新材料生产规模,布局发展新型氟硅材料产业。

生命科学产业链。植物保护和生物医药双线并进,与氯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绿色农药和新型化学原料药,力争实现生命科学产业链构建,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优势。

4.2.3.3.2 产业布局

江苏淮安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链为盐化新材料、新医药。充分利用氯资源优势,发展氯化烃类关键原料,布局新型氟硅材料产业,并向制冷剂、橡塑新材料方向发展。布局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绿色农药和新型医药原料药。

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

5.1 总体发展思路

5.1.1 加快炼油产业升级,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

炼化产品市场总量大,炼化行业在我省化工行业中仍将占一定主导地位,从行业发展来看,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降油增化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需要加快炼化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下游产品提供原料,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5.1.2 实施原料多元化,低碳延伸下游精深加工

依托炼化一体化产业、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深度延伸加工,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形成高端产品集群。通过创新驱动,以资源利用价值提升为导向,着力提升有机原料深加工产业规模和深度、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产品链结构、提高中高端石化产品占比。重点发展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产业水平,培育优势产品链和特色企业。

5.1.3 对接新领域需求,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发挥沿江沿海产业协作条件、江苏省化工基础等各项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发展机遇,全面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硅材料、氟材料、工程塑料、聚氨酯及其原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无机化工新材料、关键配套单体、其他高性能树脂等十个细分领域。力争到2025年我省化工新材料产值占全省化工产业的比重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完善新材料和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基础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多元化高端产品,提升产业层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开发,完善新材料、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研产用体系。

利用化工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发挥我省化工产业基础、有机原料供应条件、区域交通条件等各项优势,进行高附加值延伸拓展,加快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集聚。

面向终端需求进行配套发展。以省内主导产业的需求为导向,特别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链条或配套发展,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耦合联动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高端绿色。根据各设区市、各化工园区基础条件,优先选择发展原料依赖度低、资源约束性小、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新领域精细化工项目。

5.1.4 推动产业集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产业

优化传统化工产业结构,重点推进产品牌号及质量高端化升级和工艺技术绿色化升级,提高传统化工产品的高端化产品比率,满足环境保护日益严格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能结构性过剩的行业坚持存量调整,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替代。产能阶段性过剩的行业,加快消费市场培育和产品多联产转型。结合产品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对现有企业实行集约化改造,推动产业集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高端产品比重,提升发展质量。

5.2 产业链(集群)发展重点

5.2.1 石油化工产业

5.2.1.1 加快炼油产业升级,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

坚持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思路,建成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升南京江北新材料产业基地,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空间拓展区,与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划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依托石化基地,增益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作用,承载本省高端产业转移和石化产业集中。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充分体现一体化建设在原料互供、能源梯度优化利用、副产品集约加工、储运销售现代化、产业服务智能化等方面的协同潜力,实现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探索利用南通通州湾地区空间大、区位好、交通物流条件完备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重点发展高端化工产品,以对接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产业发展所需。

省内其它炼厂应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延长产业链条,合理建设催化裂解制烯烃、烷烃脱氢项目,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精细型烯烃产业链。鼓励现有规模化炼厂结合原料性质和产业基础,差别化发展特种油、高端润滑油和特种沥青等高附加值炼油产品,降低成品油产率。传统炼化企业以质量提升,节能、安全、环保为准绳,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安全环保节能改造项目。推进炼油结构调整项目,通过新建渣油加氢、催化裂化装置、S-Zorb装置、气分装置、烷基化等装置,提高企业原油加工适应性,提升成品油质量,同时为下游化工装置生产更多的轻烃和石脑油原料。

5.2.1.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石化产业合理布局

2025年我省原油年一次加工能力将控制在6000万吨/年以下,合理优化成品油和烯烃原料的比例。沿江石化产业优化全面启动,敏感区域石化装置调整启动实施,合规化工园区外炼油装置、落后产能装置完成关闭。沿江地区石化产业协调错位发展,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高端油品生产基地、高端沥青产品生产基地、轻烃综合利用生产基地、石化科研创新基地等特色化产业功能基地。

在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客观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推进南京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建设,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区长期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原料。在烯烃下游产品选择方面,充分发挥中石化和巴斯夫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化、差异化产品,避免与国内其它新建石化项目进行成本竞争。推进建设扬州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为扬州化工园区提供充足的烯烃资源。

5.2.1.3 推进原料多元化,加快建设大型石化龙头装置

按照原料多元化、资源全球化、工艺低碳化的发展思路,切实落实资源和市场条件,合理发展轻烃裂解、烷烃脱氢、甲醇制烯烃等多元化烯烃产业。在落实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前提下,依托龙头企业,择优选择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等沿海临港条件优越的重点园区,布局新建大型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带动一流炼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重点推动现有炼油能力下烯烃、芳烃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集中化工轻油等资源,推动建设百万吨级乙烯和芳烃项目,在切实落实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发展轻烃裂解、烷烃脱氢、甲醇制烯烃等多元化烯烃龙头项目。以打造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础原料产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和重组,立足石化园区形成完善的炼化一体化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已备案的多元化原料加工项目,推进连云港丙烷脱氢、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与盛虹炼化一体化共同支撑石化原料生产体系。“十四五”末实现炼油1600万吨/年,乙烯405万吨/年,对二甲苯280万吨/年,丙烯308万吨和成品油496万吨,形成炼化一体化石化产业集聚,为下游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5.2.2 有机原料产业

5.2.2.1 加快龙头建设,提高加工深度

5.2.2.1.1 推进基本原料精深加工

丙烯腈下游重点发展丙烯酰胺等产品,环氧乙烷下游重点发展乙醇胺等表面活性剂等产品,环氧丙烷下游重点发展聚醚多元醇、丙二醇、丙二醇醚、碳酸酯等产品,醋酸乙烯下游重点发展VAE、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乙烯醇(EVOH)树脂等产品,苯乙烯下游重点发展ABS树脂、丁苯橡胶等产品,苯酚丙酮下游重点发展双酚A-聚碳酸酯、(双酚A、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苯酚-聚苯醚/改性聚苯醚等产品链,丙烯酸和丁辛醇下游发展丙烯酸及酯、高吸水性树脂等产品,PTA下游重点发展PBT、PTT、PETG、TPEE、PBAT等特种聚酯产品。

5.2.2.1.2 实现副产资源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炼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项目的副产的混合C4、混合C5、混合C9等资源。对丁二烯抽提后的C4组分进行分离和利用,异丁烯下游发展聚异丁烯、丁基橡胶、MMA/PMMA等产品,正丁烯下游发展异壬醇、2-丙基庚醇等环保增塑剂原料。综合利用混合C5中的异戊二烯、环戊二烯、间戊二烯等二烯烃,异戊二烯下游发展异戊橡胶、SIS弹性体、精细化工产品,环戊二烯下游发展不饱和树脂、特种橡胶、石油树脂,间戊二烯下游发展脂肪族烃类树脂、醇酸树脂、粘合剂改性及生产润滑油墨等方向。利用混合C9生产重芳烃溶剂油、石油树脂等产品。

5.2.2.2 挖掘资源条件,对接下游需求

规模化发展通用合成树脂所需有机原料如苯乙烯、α烯烃及氧氯化法氯乙烯、乙烯法醋酸乙烯等,大力发展通用工程塑料产业聚碳酸酯、尼龙6/66、PBT聚酯原料如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己内酰胺、己二腈等,积极发展功能性树脂如高阻隔树脂EVOH、高吸水性树脂、电子级环氧树脂等所需有机原料如环氧氯丙烷、丙烯酸等,做强做特聚氨酯系列产品的有机原料如改性异氰酸酯、异氰酸酯加合物等,积极发展为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品种稀土顺丁橡胶、溶聚丁苯橡胶、卤代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苯乙烯系列弹性体、TPV/TPU/TPEE/TPA热塑性弹性体等配套的有机原料如丁二烯、丙烯腈等单体。

5.2.2.3 鼓励绿色工艺,优化生产体系

推进建设关键配套原料供应体系,积极发展国内产业基础薄弱,直接制约高端聚烯烃、特种聚酯、工程塑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发展的关键原料和化工中间体,重点推进PETG关键原料CHDM、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高端偏光片关键原料PVA等项目的建设。

优化有机原料生产体系,突出绿色清洁化和成本最优化,下游根据市场和技术等因素,兼顾区域环境容量,选择先进、绿色工艺技术,布局相关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发展与周边区域原料匹配度高、有产业发展前景的绿色新工艺化工原料产业。建设环氧乙烷经碳酸乙烯酯合成乙二醇,联产碳酸二甲酯,同时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推进以催化氧化丙烯双氧水制备环氧丙烷(HPPO)工艺取代传统氯醇法工艺。鼓励以乙烯羰基化法和烯醛法(Alpha) MMA 工艺取代传统的丙酮氰醇法工艺。支持非光气法异氰酸酯(如脂肪族异氰酸酯)及聚碳酸酯工业化技术研发。加快开发绿色工艺的环氧氯丙烷、羰基合成法醋酐等技术。

5.2.3 合成材料产业

5.2.3.1 高端聚烯烃

推进一体化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对接南京、连云港两大石化产业基地上游产业发展规划,结合PDH等多元化原料制烯烃项目发展,利用烯烃原料发展下游聚烯烃产品,打造南京、连云港两大聚烯烃产业基地,以及泰州、徐州等几个特色聚烯烃发展园区,提高聚烯烃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和产业集中度。

对接战略性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对接下游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及基础设施、包装、农业、电器等行业升级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的专用料及改性产品,以EV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OE弹性体、环烯烃聚合物/共聚物(COC/COP)等特种聚烯烃产品,实现聚烯烃产业高端化发展。

5.2.3.2 苯乙烯基合成树脂

把握上游原料供应能力增长机遇,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保持成本竞争力。对接下游高端需求,加大研发投入,瞄准进口替代和新应用需求,开发高端牌号产品。

GPPS/HIPS方面鼓励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在控制原料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价值。EPS方面重点发展特殊功能性产品或寻求转型。ABS方面利用连云港石化基地原料优势,建设大型ABS生产装置,实现对苯乙烯及丙烯腈、丁二烯等有机原料的高效利用。

5.2.3.3 热固性树脂

紧抓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基建发展机遇,提升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氨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产品生产水平和应用水平。培育行业龙头,鼓励现有优势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淘汰等手段,减少低竞争力企业占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产能区域集中,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重点发展特色化热固性树脂产业基地。促进跨行业协同发展,通过不饱和树脂与玻纤行业及复合材料行业,环氧树脂与碳纤维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行业等协同融合发展,实现热固性树脂及其相关行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5.2.4 化工新材料产业

5.2.4.1 硅材料

重点发展有机硅下游产品,加大有机硅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配套的有机硅下游新品种,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密封胶、高温胶、液体胶、硅油、乳液、硅树脂等产业基础优势,提高装置开工率,并提升产品盈利水平,把下游产品作为利润增长点的来源。提高特种有机硅单体、特种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成熟应用,带动硅材料在核电、高铁、汽车及电子行业的推广应用。

重点发展甲基苯基硅树脂、苯基硅油、氟硅橡胶、特种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等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我省高端有机硅下游产品的供应水平,满足下游行业对高端硅材料产品的需求。

5.2.4.2 氟材料

依托现有氟化工产业基础,发挥原料配套优势,把握国家发展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打造原料、产品和市场应用为一体的氟材料产业体系,以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及制品和低温室效应含氟ODS替代品、电子特气为发展重点,实现氟材料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的产业化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国内空白或外资企业垄断的产品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升级,大幅提升高端氟材料产品的自给率。支持高性能氟材料品种及牌号的产业化。

重点发展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膜级和粘合剂级聚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高速挤出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四丙氟橡胶、全氟醚橡胶等品种,提升我省高端氟材料产品的有效供应能力,满足下游行业对高端氟材料的需求。

5.2.4.3 工程塑料

结合国内外工程塑料技术条件,深度融合华东区域市场,依托省内工程塑料产业配套条件,大力推进工程塑料生产体系构建。提升现有工程塑料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优化聚甲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工程塑料等装置工艺技术。发挥石化基地一体化优势,加快苯酚、双酚A等项目建设,延伸发展聚碳酸酯等大宗工程塑料产品。加快省内产业化程度低或尚属空白的工程塑料建设,鼓励发展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特种工程塑料。消除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提升1,4-环己烷二甲醇、1,3-丙二醇等有机原料规模,促进特种聚酯发展,推进己二腈技术国产化,促进尼龙66工程塑料发展。加强塑料改性、塑料合金技术开发,提高工程塑料对细分市场的适用性和性价比,特别是应对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3D打印等发展需求。

5.2.4.4 聚氨酯及其原料

做优聚氨酯终端产品,扩大高附加值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推进特种聚氨酯产品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车用聚氨酯材料、高端聚氨酯涂料及其固化剂、水性聚氨酯材料等产品门类。

做强聚氨酯原料供应体系,鼓励改性异氰酸酯品种开发和项目建设。发展聚氨酯助剂,实现新型聚氨酯扩链剂技术成果转化,扩大在扩链剂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根据生物医药等聚氨酯新应用领域发展需求,扩大聚氨酯助剂研发范围,完善聚氨酯原料供应体系。

做新聚醚产业,针对新型聚氨酯产品品种要求和性能要求,提高特种聚醚的生产比例。优化和改造生产装置,提高工艺过程的控制能力,实现多牌号切换生产能力,实现灵活排产,逐步提高定制化供应能力。

5.2.4.5 特种橡胶及弹性体

紧跟特种橡胶及弹性体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及省内市场情况、原料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国内市场增长空间大、原料供应便利的品种,优化结构、丰富产品种类,增强整体竞争力。

5.2.4.6 高性能纤维

鼓励现有高性能纤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改进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加强高性能纤维原料配套条件,提高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氯、特种二酐和二胺单体等关键原料的供应能力。

5.2.4.7 其他

除上述化工新材料门类及产品外,应继续发挥现有企业及产品优势,壮大相关产品规模,拓展增加新的高性能树脂产品,鼓励发展生物基原料、生物基材料、可降解塑料等潜力领域。

5.2.5 精细化工产业

精细化工采用“10+10”发展模式,即升级发展十大传统精细化工板块,突破发展十大新领域精细化工板块。到“十四五”末,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结构和布局结构实现优化,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占总精细化工30%以上,化工园(集中)区内精细化工企业产值占总精细化工75%以上。

5.2.5.1 升级发展传统精细化工产业

5.2.5.1.1 农药

加快向前端创新药研发,占领制高点。争取更多终端市场,实现规模优势。根据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苏南和苏中的八个市强化以创新研发引领,积极培育品牌和渠道,逐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跃升,苏北五个市则依托沿海发展机遇和广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提升原药及中间体制造业规模,最终在省域内形成有梯度、分层面、可互补的产业链、产品群。

适度缩小全省农药产业整体规模,逐步优化农药产业布局,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增长至5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外企业产值缩减至100亿元左右。

5.2.5.1.2 涂料

有序发展环保型、功能性、装饰性、高性能的建筑/装饰涂料。重点发展水性多彩抗菌内墙涂料、低VOC和零VOC内墙涂料,环保、高耐候、抗沾污、弹性外墙涂料,长效反射隔热保温外墙涂料、光催化自清洁外墙涂料,防涂鸦抗粘贴建筑防护涂料、环境友好艺术建筑涂料,高性能聚氨酯防水涂料,高性能水性木器涂料等。

鼓励发展水性化、粉末化、高固体分工业防护和重防腐涂料的生产和研发。重点发展环保、高防护性能的喷涂聚脲重防腐涂料,氯醚防腐涂料,聚苯胺防腐涂料,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高性能氟碳涂料,石墨烯防腐涂料,生物防污涂料等。

科学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装工序少、经济性优的汽车涂料。重点发展低VOC阴极电泳漆(溶剂含量在1%以下),高泳透力、高平整度、免中涂阴极电泳漆,水性中涂漆,高固体份中涂漆,粉末中涂漆,无溶剂水性面漆,粉末罩光清漆,高固体份罩光清漆等。

逐步形成节能型、功能性、高性能、涂装工序简的粉末涂料产业。重点发展低温或快速固化粉末涂料,无铬化磷化粉末涂料,替代高污染电镀工艺的仿电镀粉末涂料,节能灯具用高反射粉末涂料,反射隔热粉末涂料,超耐候性聚酯粉末涂料(耐候10a以上),氟碳粉末涂料,负离子保鲜粉末涂料,汽车零部件用粉末涂料,耐高温粉末涂料,散热粉末涂料等。

引导发展UV固化涂料。重点加强水性UV涂料、粉末UV涂料的研究,并着力发展3C UV固化涂料、UV固化光纤涂料、UV固化3D打印涂料等。

巩固壮大合成树脂等涂料核心原料。发展服务于涂料环保化和高性能化的合成树脂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发展高性能的水性木器涂料树脂、水性工业涂料树脂、高分子量低粘度的高固体分涂料用树脂、水性UV涂料树脂等,保障涂料行业绿色高端发展。

优化提升涂料产业工艺水平。鼓励发展绿色工艺,择机发展氯化法钛白粉工艺,填补省内氯化法钛白粉技术空白。

“十四五”末,实现涂料产业布局优化,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降至15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占比升至70%以上。

5.2.5.1.3 合成材料助剂

引导合成材料助剂产业向环保、高效、高端方向发展。淘汰有毒有害的橡胶助剂产品,发展绿色环保型助剂产品,发展新型绿色增塑剂产品替代邻苯类增塑剂。大力发展橡胶助剂的清洁生产工艺,以提升工艺的原子经济性角度,改进生产工艺路线,从源头减少“三废”排放,鼓励发展采用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连续法工艺技术、贵金属催化氢化法合成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等。

促进企业提高自动化清洁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智能化生产,对标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工作。对不同类型合成材料助剂生产企业的生产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培养优势企业,促进省内产能的进一步集中。

发展重点化工新材料配套领域的高附加值合成材料助剂,发展高端聚氨酯材料用发泡剂、匀泡剂、交联剂、用于复合材料的环氧树脂固化剂等。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合成材料助剂产业布局,力争总产值提升至350亿元,产业重点向化工园(集中)区内集中,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增长到30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提升至70%以上。

5.2.5.1.4 多功能中间体

整合对氯化苯、三氯化磷、硝基甲苯、苯并三氮唑、双酚S等产能多而分散的多功能中间体产能,加大淘汰整合力度,提升行业集中度。对采用硝化工艺的生产企业实施连续硝化工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多功能中间体产能布局,提高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缩减化工园(集中)区外装置数量。

至“十四五”末,力争多功能中间体产业总产值保持在20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内多功能中间体产值增至150亿元,而化工园(集中)区外企业产值则缩减至50亿元左右。

5.2.5.1.5 染料颜料

加大淘汰力度,对化工园(集中)区产值规模未达平均水平的企业,应采取措施鼓励其逐步退出行业,支持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整合现有产能,将省内具备优势的鼓励类技术和鼓励类产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至“十四五”末,染颜料及其中间体产业结构实现明显优化,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14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降至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占比升至75%左右。

5.2.5.1.6 其他领域专用化学品

逐步淘汰化工园(集中)区外规模较小,生产和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其他领域专用化学品企业,使企业平均产值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

“十四五”末,力争其他领域专用化学品产业总产值保持160亿元,布局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11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降至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占比升至70%左右。

5.2.5.1.7 化学原料药

依托无锡、泰州、连云港等几大化学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以及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发达国家CRO/CMO/CDMO资源,进一步丰富产品系列和产品集群,促进医药及中间体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重点发展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维生素药物以及精神系统药物等及其关键中间体等领域。

5.2.5.1.8 油脂化工

加快现有化工园(集中)区内新项目建设进程,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行业生产集中度提升。重点发展脂肪胺等潜力产品,综合利用副产甘油,并延伸生产1,3-丙二醇,助力高性能聚酯纤维PTT领域发展。

至“十四五”末,力争油脂化工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油脂化工产值达到约100亿元。

5.2.5.1.9 胶粘剂

依托现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品质、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环境友好型胶粘剂,从产品性能来看,重点发展无溶剂、高固含量、水性、光固化、低温固化、热熔型及热熔压敏胶等产品。重点发展酚醛树脂胶粘剂、丙烯酸酯类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共聚聚酯类胶粘剂、共聚酰胺类胶粘剂等高端产品。注重发展电子电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绿色包装材料等领域用胶粘剂产品。

“十四五”末,胶粘剂产业总产值保持在100亿元左右,优势产能向化工园(集中)区内发展整合,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提升至8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降至20亿元左右,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由目前的60%提升至80%左右。

5.2.5.1.10 油墨

进一步提升油墨生产领域的行业集中度,鼓励具备规模和产品优势的企业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附加值,重点发展UV油墨、水性油墨等环保型油墨产品。

“十四五”末,力争油墨产业总产值增长至80亿元,优势产能向化工园(集中)区内发展整合,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5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升至3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60%以上。

5.2.5.2 突破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

5.2.5.2.1 电子化学品

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配套的电子化学品,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填补技术空白,提高关键电子化学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产业集群。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市场发展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提升重点材料国产化供应水平,优化升级PCB和新能源电池领域用电子化学品,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优化升级湿电子化学品、电子气体、先进封装材料、混合液晶、锂电池材料等省内已有一定生产基础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攻关高端光刻胶及光刻胶关键原材料、CMP材料、高性能OLED材料等省内空白产品,突破材料关键技术,积极填补高端短板。

光刻胶领域重点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高世代显示面板用光刻胶,提升g线、i线光刻胶等半导体光刻胶和彩色光刻胶、黑色光刻胶、TFT 正性光刻胶等新型显示用光刻胶的供应水平,突破KrF光刻胶、ArF/ArFi光刻胶、PSPI光刻胶、电子束光刻胶等的关键技术,提升光引发剂、单体等原材料的质量水平,加强光刻胶树脂、抗反射涂层、色浆等原材料的研发支持力度,整体提升光刻胶及其关键配套原料的国产化水平。

湿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G4、G5等级及以上产品,做强做大电子级双氧水、硫酸、氨水、硝酸、显影液、蚀刻液等优势产品,提升产品质量等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电子级氢氟酸等省内空白产品项目实施,完善产业布局。

电子气体重点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高世代显示面板用电子特气,包括5N级高纯Cl2、HCl、HF、锗烷、砷烷、磷烷、硅烷、CF4,4N级三氯氢硅、二氯二氢硅、氧硫化碳,3N级BF3以及超高纯锗烷混合气、乙硼烷混合气等产品。

锂电池材料重点发展为新一代动力锂电池配套的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包括高镍三元、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低成本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高比能量硅碳负极材料,高性能湿法隔膜以及薄层化、功能化、新型涂覆体系,新型锂盐、新型溶剂、正负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十四五”末,力争电子化学品产业总产值达到34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提升至28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达到55亿元左右。

5.2.5.2.2 环境保护化学品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高效、无毒、绿色、环保型阻垢缓蚀剂。发展土壤修复化学品,鼓励发展有机污染物深度氧化剂、有机氯污染物零价铁修复剂、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剂、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等,鼓励开展纳米技术在土壤修复化学品方面的研发工作。提升配套应用服务,提高我省环保化学品产业整体生产服务水平。

“十四五”末,环境保护化学品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1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9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升至60亿元左右,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60%左右。

5.2.5.2.3 表面活性剂

重点发展以天然油脂发展脂肪酸、脂肪醇、脂肪胺等基础油化产品,扩大AEO、AES等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业规模集中度,大力发展氨基酸表面活性剂、腰果酚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烯基磺酸盐、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等绿色表面活性剂产品,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加大企业退城入园力度,引导规模较大、对化工原料需求量大的企业退城入园发展。

“十四五”末,表面活性剂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14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9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下降至50亿元左右,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60%以上。

5.2.5.2.4 纺织化学品

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纺织化学品,鼓励为纺织印染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大环保型绿色纺织化学品的研发力度,促进企业产能集中并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推动纺织化学品行业与纺织行业协同发展。

“十四五”末,省内纺织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减少至40家以下,在环保型纺丝油剂、纺织助剂、印染助剂等三大领域培育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纺织化学品产业力争实现100亿元总产值,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50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压缩至50亿元以下,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50%以上。

5.2.5.2.5 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原料

继续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原料生产,重点提升聚醚大单体及聚羧酸减水剂、异丙醇胺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二乙醇单异丙醇胺等潜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十四五”末,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原料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9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降至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95%左右。

5.2.5.2.6 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大力发展安全型调味品、氢化胶体、酸化剂、调味增强剂、甜味剂、乳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化学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引领发展潜力较大的生物法食品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等产品。进一步扩大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寻求新项目的建设机会,发展小品种氨基酸产品。

“十四五”末,力争食品添加剂总产值达到7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6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约5亿元左右,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90%以上。

5.2.5.2.7 催化剂

提升省内催化剂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多元化、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及长寿命的催化剂。根据省内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发展切合生产需要的催化剂品种。鼓励发展进口替代的催化剂,包括丙烷脱氢催化剂、低压非贵金属催化剂、低压加氢催化剂等品种。力争将催化剂生产与省内化工生产紧密结合,提升省内催化剂自给率,提升进口替代水平。

“十四五”末,催化剂产业力争总产值达到6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产值升至5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外产值保持5亿元左右,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90%。

5.2.5.2.8 造纸化学品

提升龙头企业的应用服务提供能力,鼓励其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不仅能够生产产品,并且能够提供造纸解决方案,推动造纸产业绿色发展。加强全球造纸化学品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装置。

“十四五”末,全省造纸化学品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60亿元。

5.2.5.2.9 润滑油添加剂

实现单剂多元化和规模化、复合剂高值化发展。单剂除清净剂、分散剂、黏度指数改进剂的等主要品种外,发展高品质的降凝剂、防腐防锈剂、油性剂/摩擦改进剂、抗磨剂、极压剂、抗泡剂、乳化剂、密闭剂、染色剂、和气味掩盖剂等产品。复合剂的发展目标是为各类机械和应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十四五”末,全省润滑油添加剂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80%以上。

5.2.5.2.10 化学试剂

重点发展分析试剂、标准试剂、临床诊断试剂、药用辅料等产品,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吸附分离技术、区域熔融提纯技术、泡沫分离技术、常规柱层次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技术及其组合工艺加强提高提纯工艺发展水平,控制化学试剂中杂质的指标达到 ppt 水平。

“十四五”末,培养5-10家年产值在10亿元级化学试剂生产企业,全省化学试剂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50亿元,化工园(集中)区内企业产值占比升至75%。

5.2.6 无机化工产业

5.2.6.1 氯碱行业

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调整与优化,产业集中度、土地利用率和要素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能耗总量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不断降低,安全环境压力有效缓解,培育形成“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环保、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高端化延伸”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省氯碱行业高质量发展。

5.2.6.1.1 总量控制,提质增效,优化配置,扶优扶强

根据国家“严格控制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的产业政策要求,对烧碱等产能实行总量控制,总体规模保持现有水平。通过采用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和横向联合等方式,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引导其产能、资源和市场向有实力的企业集中,整合氯碱行业,形成龙头骨干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程度。

5.2.6.1.2 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对行业和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鼓励企业与国内氯碱行业能效领跑标杆企业进行对标,采用和推广零极距电解槽、氧阴极电解槽等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对运行时间较长、能耗较高的氯碱生产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电解单元吨碱能耗强度下降到310千克标准煤以下,电解槽直流电耗降至 2250kWh/t以下,达到国内氯碱行业能效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对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示范,形成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绿色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体系。

5.2.6.1.3 进一步推动氯气、氢气下游高端精细化延伸

进一步挖掘氯碱化工在承接江苏省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潜力。积极推进氯气、氢气下游产业向高端化、功能化以及精细化方向发展。以氯为纽带,全面推进氯气与氟硅化工、氯气与石油化工的横向耦合与关联发展。充分发挥氯碱化工在承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推进氯气、氢气资源向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等产业的关联集聚,并为今后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部分优质氢源。

5.2.6.1.4 延伸拓展区域氯气产业链,提高液氯就地转化率

围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发展氯碱-石化一体化、氯碱-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链,推动氯气在企业内消化或园区内“隔墙供应”,氯就地转化率提高到90%以上,既提高产品附加值,又减少液氯长距离道路运输带来的安全风险。

5.2.6.2 纯碱行业

推进百万吨井下循环制碱一体化。江苏省井矿盐采卤后产生大量的盐腔,有一定的地质风险,同时盐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是较好的可用资源。争取立项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和商业储备库,利用盐腔储备石油的优势,为我省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发展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等下游有机氯产品,支持盐化工基地的发展。实现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井下循环制碱绿色工艺纯碱产能比例,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实施碱厂搬迁。省内部分碱厂位置敏感,煤气化工艺相对落后,废液、废渣易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尽快开展此类企业的搬迁工作。

5.2.6.3 无机盐行业

“十四五”期间,不再发展基础无机盐产品,重点发展无机粉体新材料,打造无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推动无机盐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国防军工、核工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等高端领域需求,重点发展功能材料产品如纳米级二氧化钛、碳纳米管(CNT),纳米锗化硅(SiGe),纳米砷化物(GaAs),碳酸钙、氧化锌、氧化镁、氢氧化镁等纳米材料,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锗(Ge)/磷化镓(GaP)、氮化镓等半导体材料,Al2O3、CaO、SiO2、B2O3、LiF、CaF2、BaO、TiO2和ZrO2等陶瓷、半导体封装材料,三氟甲基亚胺锂、双三氟甲基磺酸锂、无钴材料、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锰酸锂、富锂多元材料、钛基材料(如钛酸锂)、氮化物(如氮化锂)、硅基材料(纳米硅等)及锡基材料等电子材料。升级发展一批重点无机盐新材料产品,鼓励建立为用户需求定制化服务体系。

5.2.6.4 化肥行业

原料路线调整。氮肥行业继续推进原料路线改造升级,提高先进气化技术路线的比重。政策推动,逐步淘汰常压固定床气化工艺,新建先进气化装置。市场推动,有竞争优势的地区,新建以非无烟煤为原料的合成氨或煤气化多联产项目,实现优胜劣汰。

新型肥料。不再扩大基础肥料生产,复合肥企业可发展改性肥料、专用肥料等增值肥料,形成以增值高效肥料为主的产品结构。鼓励尿素下游延伸生产硫基尿素、多肽尿素、锌腐酸尿素、石灰氮尿素、谷氨酸尿素、海藻酸尿素等增质增效尿素产品,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煤气化多联产。在不扩大现有煤气化装置规模的情况下,鼓励企业发展煤气化多联产项目。

5.3 “十四五”末产值预期

预计到“十四五”末,江苏省化工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4万亿以上,年均增速达到6.0%以上。其中,石油化工行业产值增长10.8%,年均增速1.7%;有机原料行业产值增长49.2%,年均增速6.9%;合成材料行业产值增长86.8%,年均增速11.0%;精细化工行业产值增长36.0%,年均增速5.3%;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值增长137.8%,年均增速15.5%;无机化工与化肥等行业产值增长3.9%,年均增速0.6%。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化工产业查看更多>绿色低碳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