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自中央明确“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在碳排放边界、数据尚不明晰的情况下,有些地方、行业、企业没有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空喊“碳达峰、碳中和”口号,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运动式“减碳”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不顾实际需求,要求停工、停产、限电,有的地区毁掉森林搞光伏发电,一些企业未经论证就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等。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适时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低碳工作要先立后破,统筹兼顾,协调运行,有序推进。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通畅、防范风险”的原则。
为此,有必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喧嚣中冷静思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为什么要低碳发展?路在哪里?如何出发?如何走好?如何实现?本文以钢铁行业为例作出分析、提出对策。
双循环和低碳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1.双循环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单一以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我国出口金额占全球比重从2001年的4.29%上升至2019年的13.23%,进口金额的全球占比从2001年的3.39%提升至2019年的10.8%。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62.4%的历史高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0年开始已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7.9%,500多种工业品中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我国钢铁行业1996年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接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至今,2020年粗钢产量达10.6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达58%。
“两头在外”的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尽管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价值低端,以优惠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自然资源投入要素,实现了量的扩张,成为“世界工厂”。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16%左右,碳排放占全球28%,消耗全球价值25%的矿产,其中消耗精炼铜占全球的48%、电解铝占全球的59%、铁矿石占全球的56%。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同时,我国资源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逐步减少,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明显下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攀升至62.4%峰值后持续下降,至2019年已降至31.8%。总之,中国经济“两头在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边际效益逐步减少等难题,高增长不可持续。
双循环经济转型切实可行。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内循环体系,就很难有持续健康的发展。欧盟的建立就是要把欧洲每个发达经济体的外循环统一为一个完善的内循环,实现欧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英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大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规律看,内需是他们经济持续增长之本,在他们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逐步从以国际循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国内需求为主的模式。以日本为例,日本经历“神武景气”“岩户景气”时期,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美国在对日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时,对日本进行贸易保护措施,正是日美产生的贸易摩擦推动日本向内循环主导模式转变,加以日本政府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提升内需政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内循环转型取得较好的效果,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双循环是我国转型发展的主动选择,不是权宜之计。双循环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之举,不是临时应对的权宜之策,更不是重回闭关锁国的老路。双循环核心是解决发展问题,本质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
2.双循环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辩证统一将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辩证统一表现在动态而非静态的统一,要坚持发展而不是静止、全面地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散、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增幅高速增长40余年,我国经济总量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人,全国范围内已经全面实现脱贫,很好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原有的“两头在外”和“要素投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也已成为新的主要矛盾的推动者。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统领下,“两头在外”和“要素投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转型为双循环与绿色低碳发展,将对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双循环和绿色低碳发展两者的辩证统一将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辩证关系
低碳的竞争将是接下来半个世纪,国与国之间新一轮竞争的载体,低碳发展在技术革命的基础上,还承载着思想、生态文明、消费、生产、治理体系等一系列革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超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低碳发展涉及技术、法律、政策、金融、市场、供给、需求、国际、标准、人才等诸多方面。这将会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对做好“双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近期任务与中长期的3个辩证关系。目前,社会大众、舆论,包括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对上述3个辩证关系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存在误区,影响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如果对3个辩证关系认识不足、部署不当、行动不力,改革开放取得的进步,有可能在新一轮低碳竞争中变成落后。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1.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辩证关系。
对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有两个典型且矛盾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要脱离我国发展阶段孤立地谈“碳达峰、碳中和”,甚至开展“运动式”减碳;另一个观点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双碳”目标强调多了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影响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非常有害的。
只看到“双碳”而不顾“发展”,将走向偏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歪路,运动式“减碳”的背后是没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体,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人均粗钢积蓄量9吨/人,美国、日本分别为22吨/人、26吨/人。其次,我国人均累计碳排放量(1900-2019年)157吨/人,美国、英国、全球分别为1219吨/人、920吨/人、210吨/人。最后,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碳减排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率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服务业占比达到70%左右、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的时候,碳排放开始达峰并下降。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占比54%、城市化率61%,离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碳减排拐点或结构特征还有一段距离,或者说,“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当然,只看到“发展”忽视“双碳”是背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的,回到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粗放发展的老路,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片面的看“双碳”或“发展”都是要避免的,两种理念犬牙交错,若同时发挥作用危害更大,我们要抓住《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的契机,尽快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坚持发展与减碳并重。碳减排要在发展的前提下,先立后破,协同推进;“双碳”绝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放慢发展,而是要抓住低碳转型的契机,带动效率提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机制变革,引领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统筹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决定整体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但要区别对待,总量占80%以上的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的低碳发展尤为重要。要集中资源,以点带面,首先抓好和支持重点行业的低碳发展。在统筹上要对重点行业实施分类施策、归口管理,既要避免政府各部门在低碳职能分配上的权力竞争,又要防止表面多方负责、实质无人负责的情况出现。
3.有序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从短期角度看,首先,低碳发展首先要尽快抓好基础工作,一是碳排放基础数据的规范、上报、统计要统一部署,形成数据体系;二是在规范数据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管理,包括碳配额、碳交易、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框架、考核激励机制等,形成制度体系;三是做好基础规划,在系统性、整体性、时间性、有效性、可行性等方面,规划好实施路径、技术路线图、时间表,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减污降碳、降低能耗、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尽快形成方案并积极推动。其次,要把科学精准开展节能降耗、限制“双高”项目盲目发展放在首选要策,为经济持续增长腾出空间。最后,要努力实现重点行业提前达峰,为更为艰难的碳中和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看,不能用短期思维看待中长期任务,要充分认识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不可违背经济规律,冲动冒进,影响稳定;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多措并举,稳扎稳打,抓住低碳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稳步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升级。要分清轻重缓急,避免政策的急转弯、急刹车,导致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双循环背景下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几点思考
能源、钢铁、建材、有色、化工、交通等传统基础产业,是我国保持世界制造大国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其碳排放占总量的80%以上。推动基础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
钢铁行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行业,是能源消费大户,是除电力以外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16%,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对其他工业领域乃至各行各业均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1.凝心聚力,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进步。
低碳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进步。实现低碳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回到初级原始、低生活水平的低碳,没有电力,没有汽车,没有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很少,空气污染、PM10、PM2.5也无从说起。显然,这与全人类数千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不一致的,因为减碳而阻碍处于经济发展底层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也是不道德的。另一种可选择的形态,是我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让低生活水平人群也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生活标准,同时也在减少碳排放直至零排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科技进步毫无疑问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矛盾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实现低碳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主要在于低碳技术要有颠覆性的突破。
加大在低碳领域的科技投入。目前,发达国家都在集中资源,抢占低碳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地。我国的低碳发展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启动的,我们要在碳排放总量下降过程中实现经济翻番,要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碳达峰还在路上,这就压缩了我们低碳科技进步的时间。低碳技术是在没有灯塔无人区的科技创新,背后一定有概率问题。在更短的时间、一定的概率下,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就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以钢铁行业为例,2017年开始,韩国政府主导氢还原冶金技术的COOLSTAR项目,由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浦项负责,韩国政府投入898亿韩元用于技术开发;2005年开始,日本铁钢联盟组织新日铁等日本四家大型钢铁企业致力于钢铁低碳技术研发(COURSE50项目)。为了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日本政府成立了2兆日元规模的绿色革新基金对此提供支援;欧盟2004年启动了超低排放冶炼ULCOS(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研发)项目,组织了系列研发基金,拨款2100万欧元用于钢铁、化工行业联合开放工业共生项目,欧洲投资银行提供7500万欧元贷款,支持碳排放项目。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们的低碳技术虽各有千秋,尚不是绝对劣势,但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假以时日,来之不易的竞争力将再次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因此,国家要尽快加大对重点产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坚持低碳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机制。低碳技术不仅仅是基础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和工业创新,要一体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建立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通过碳交易,体现绿色溢价,引导资源配置;借助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带动低碳领域产融结合;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低碳技术市场化兑现;发挥政府采购对低碳科技创新激励作用;通过“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等。
建立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从世界通行的同行做法看,这些突破性低碳技术的研发更多的是以国家或地域为单位,通过组建利益共同体,政府和金融资本给予实质性支持,以行业组织为牵头单位,以优势大企业为主体,多家企业、机构参与,分工协作,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如果只是大企业单打独斗,自行投入,长期必将影响企业、行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瞄准低碳、零碳目标,组织多家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分工协作、共同采取行动是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也应是我们倡导的。
加强全球低碳科技创新协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科技向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要求下,在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下,低碳科技创新是为数不多、最应该也最有可能达成全球合作的领域。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日本、韩国,在低碳发展上起步比我们早,对低碳技术的研究、碳交易的运行、低碳人才的储备、碳排放的基础数据标准规范等都走在了我们前面。政府要积极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加强与世界同行在低碳领域的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加强对话,加深信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推动形成良好的低碳科技国际合作氛围,增强低碳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为控制地球气候变化而努力。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应成为双循环背景下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综合施策,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低碳发展。
双循环的核心是提高国内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强度和效率,同时推动外循环向更高质量、更高价值链跃升。新格局下,中国的低碳发展应符合中国实际、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具体来看: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任何提高效率的结果都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
二是当前首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循环经济水平,加大余热余压利用,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管控水平,做到减污降碳、节能降耗。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原料结构、工艺流程结构等,提高绿色能源占比,稳步推进短流程炼钢,提高近终型连铸占比的提高,有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大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
四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有意识地减少相关领域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相应增加此类产品进口(美国粗钢年进口约20%,日本粗钢出口从2010年50%左右已下降到2019年的37%,德国从近20%粗钢出口基本调整为零出口,欧盟从粗钢净出口调整为净进口),部分冶炼能力可向铁矿资源丰富、能源丰富的其他国家转移。
五是实现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品升级,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通过钢铁产品的高强、耐磨、耐蚀,实现低能耗、少资源、轻量化、少量化、长寿命、可循环、高附加值,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降碳。据相关资料显示,材料本身性能提升实现的降碳可占总减碳的40%,占比最大。
六是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为主的机制,引导资本投入,加大突破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低碳技术创新,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努力使氢能冶金、CCUS(碳捕集及封存利用)、多产业协同等低碳、零碳技术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七是加快制订绿色金融、碳交易、低碳标准体系等领域的配套政策,激励各地区、各行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9日-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举办。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动的背景下,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4月30日,以“共建绿色城市新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峰会在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路径等重点
【导语】2025年4月15日,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江苏滨海港项目”)4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这一江苏省“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即2024年江苏省能源电力保供“头号工程”)全面实现“双投”目标,是今年江苏省内首台竣工投产的百万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4月27日-2025年4月30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65MW/100MWh!广东韶关市浈江区首个电网侧独立储能站开工4月25日上午,广东韶关浈江独立储能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国粤(韶关)电力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由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国粤(
近日,江苏省副省长方伟走访天合光能,就稳外贸工作及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调研。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陪同调研并汇报有关情况。方伟详细了解天合光能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及国际市场拓展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当了解到天合光能210组件累计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
“光伏的建材就是让建筑既体现它的功能性、美观性,同时这个建筑能够发电。我相信零碳建筑未来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近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参加央视财经频道“绿”动未来#x2014;#x2014;《对话》栏目录制时表示,全球深度脱碳的大背景下,零碳建筑将成为潮流并对全球深度脱碳意义重大。当天的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五大发电2025年一季度会议陆续召开,部署了二季度重点工作。整理如下:国家能源集团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把握生产经营改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8日,河南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智慧岛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和保险等方式,加大对智能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资
4月26日,由中国电建北京院总承包的内蒙古最大光伏草业项目——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调整内蒙古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光伏区总占地面积约4141公顷,项目规划交流侧装
是中国最早自主通商口岸,是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更是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如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海又被赋予了新意义,共计1.8GW海上光伏项目相继落户秦皇岛昌黎县,在燕赵大地实现了该项目类型零的突破。近日,由晶澳科技供货的海上光伏组件“耀蓝”完成首批交付,以切实保供行动,助力华电昌黎海
用光伏发出的绿色电能,将水电解成纯度99.99%的氢气;岩洞储氢技术让废弃矿山变身“氢能仓库”;加满氢能的新型公交车,奔驰在街头……湖北省大冶市,曾经矿灯闪烁的工业重镇,一条“制、储、输、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绿氢绿电点燃绿色转型希望之光。大冶是一座矿冶名城,也是全国首批资源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详情如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4月29日-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举办。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动的背景下,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4月30日,以“共建绿色城市新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峰会在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路径等重点
【导语】2025年4月15日,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江苏滨海港项目”)4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这一江苏省“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即2024年江苏省能源电力保供“头号工程”)全面实现“双投”目标,是今年江苏省内首台竣工投产的百万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4月27日-2025年4月30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65MW/100MWh!广东韶关市浈江区首个电网侧独立储能站开工4月25日上午,广东韶关浈江独立储能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国粤(韶关)电力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由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国粤(
“光伏的建材就是让建筑既体现它的功能性、美观性,同时这个建筑能够发电。我相信零碳建筑未来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近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参加央视财经频道“绿”动未来#x2014;#x2014;《对话》栏目录制时表示,全球深度脱碳的大背景下,零碳建筑将成为潮流并对全球深度脱碳意义重大。当天的
4月29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随着最后一组光伏发电单元完成调试发电,中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80兆瓦,配套建设一座110千伏靖海陆上升压站和18兆瓦/36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年平均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
从中建六局交通建设公司官微获悉,4月26日,由中建六局交通公司承建的申能新疆塔城和布克赛尔县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标段一)在各标段中率先开工。据悉,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属于大型光伏PC项目,项目直流侧装机容量为616.07MWp,交流侧装机容量498.9MW。项目建成投
氢能凭借其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应用场景多元等突出优势,正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赛道。但是,储氢技术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近日,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利用原子团簇促进以甲酸为载体的液态储氢新方案,为制氢、储氢等关键技术的
4月27日,吉林油田举办新闻发布会,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27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该管道设计总长约400公里,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量超过400万吨。据介绍,该管道是目前中国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采用超临界/密相(一种特殊的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4月26日,由中国电建北京院总承包的内蒙古最大光伏草业项目——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调整内蒙古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光伏区总占地面积约4141公顷,项目规划交流侧装
4月29日,由晶澳智慧能源承建的北京中海广场23.4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项目由晶澳智慧能源与三菱电机电力机电装备(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通过在中海大厦中楼屋面铺设60块385Wp单晶硅轻质柔性光伏组件,实现直流侧装机容量23.1kWp,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接入低压电网,通
4月28日上午,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华润电力分散式风电场项目顺利开工,挖机轰鸣声与海浪声交织,海滨工地上“钢铁蓝”与“生态绿”交融的画卷缓缓铺开。湛江钢铁与华润电力合作建成国内首个工业园区大型分散式风电项目,首次在钢铁厂区应用抗台风海上风机,实现“就地发电、就地使用”的新模式。通过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5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钢铁行业差别电价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为加快省钢铁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运用价格手段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开展2025年钢铁行业差别电价资金
4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29日在北京举行的信息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5年4月20日,共有189家钢铁企业(包括一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41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47家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
2025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主论坛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外8位院士及行业顶尖专家,聚焦新型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安全保护、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发展战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
4月28日,酒钢集团炼轧厂二高线加热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EPC总承包采购招标公告发布。项目建设内容1、二高线加热炉空烟、煤烟各建设1套纳米活性钙固定床脱硫设施(煤烟烟气量44000Nm/h、空烟烟气量35000Nm/h),新建一座空烟排气筒(标高40米)。2、新建脱硫系统烟气主管道及支架。3、配套设施的建设
2025年4月,山东瀚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并成功中标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轧钢、高炉煤气脱硫超低排放技改项目。此次中标项目涵盖轧钢加热炉与炼铁热风炉两大系统改造工程,采用先进的钙基干法脱硫与布袋除尘相结合的工艺路线,这一工艺能够高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确保净化后的烟气达到超低排
4月21日,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指出,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退役风电叶片、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原文如下:邯环〔2025〕1号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县(市、区)分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4月23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度和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名单如下:安徽省2024年度和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公示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4月24日,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的10MW/20MWh储能电站项目并网仪式在中天钢铁南通园区内举行。中天钢铁(南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俊杰,中天钢铁(南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能控中心分管领导臧雪松,能控中心主任方神州;远东股份资深合伙人、客户官田旭,远东股份高级合伙人、高级客户经理程
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于2025年年初完成450㎡烧结脱硫脱硝系统技术升级项目,于2月底投运,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出口氮氧化物数据达标,通过对中温催化剂低温活化相比更换新催化剂费用降低230余万元,煤气消耗每日降低30000立方米,年可降低运行费用100万元以
日前,雪浪环境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该公司营业收入为6亿元,同比减少52.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4.64亿元,同比扩大892.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4.69亿元,同比扩大474.10%。基本每股亏损为1.3938元。公司在2024年度报告中指出,受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市场萎缩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