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二)远期目标
到 2035 年,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200-300 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 0.8‰、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7.2‰2左右,人工增雨雪率稳定在12%-15%,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综合性生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较为完备,生态保护管理设施装备水平和综合能力基本满足现代化需求,工程建设长效监管机制和保障服务体系高效有力,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第三章 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标准规范建设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创新,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一、科研平台建设
科学分析发展形势,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创新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从学科布局、建设水平、运行管理、创新能力等方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一)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平台
推动建设国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对重大工程支撑作用;完善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重点实验室的布局,促进国土绿化、重点河流湖泊保护修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地下水保护治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保护监管、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保障、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气象能力监测等方面科研能力建设。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二)科研示范基地
布设体现学科需求、区位特色,突出综合性、典型性和战略性,覆盖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和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期科研示范基地。在防护林体系构建、草原生态修复、河湖保护治理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地下水超采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珍稀濒危动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盐碱地治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领域建立工程中心,集成和创新现有技术,组装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开展湿地研究、河湖生物完整性研究、野生动物疫病检测和预警技术、草原研究、林草植物新品种测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等专项科研平台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保障示范基地,依托现有国家气候观象台新建生态与气候科研示范基地。分类开展冬季增雪补冰、夏季暖云增雨和突发应急服务等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试验,加快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建立精准作业指标与概念模型,形成业务适用的成套技术。
二、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相关行业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科技创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标准规范建设。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制,吸引顶尖专家团队参与科技创新。
(一)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1.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基础理论研究。推进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研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生态调查监测评价预警和生态系统模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和风险评估、不同尺度与层级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
2.国土绿化及林草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困难立地造林、城市森林服务功能优化提升、退化草原修复、退化湿地修复、乡土珍稀树种草种扩繁、自然保护地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
3.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与水沙变化、黄土高原植被适宜性分析评价、长江经济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技术体系、“流路-陆地-近海”三位一体的生态调度技术、沙化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岩溶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石漠化演变机制、石漠化治理技术体系等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4.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统筹开展典型河湖、重要鱼类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水平衡与生态系统、水工程生态效应研究,推进流域水安全、地下水系统治理保护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创新等领域研究,重点突破湖库生态系统失衡与水华暴发机理、开放水域水生植被恢复等技术难点。
5.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研究。持续推进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和砂质岸线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以及生态系统减灾功能和效益研究,开展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与监管技术研究。
6.生态保护和修复气候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国土绿化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开展不同气候区适宜的林草种类、生态质量提升气候可行性、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气候可行性、生态灾害综合治理气候可行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气候效应等方面研究。
7.防灾减灾重点技术与产品研究。围绕森林草原防火、雷击火监测、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野生动物致害防控、沙尘暴灾害监测预警等实用技术研究,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8.生态保护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地面核查技术示范,建立自动识别的影像特征标志库。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研究,完善和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技术体系。加强林草大数据智能采集与融合技术、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技术与方法、水土保持图斑智能解译技术、地下水超采治理智慧管控模型等相关领域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
9.重要装备研发。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装备研制,着力补齐核心软件、高端设备等突出短板,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降低装备成本,提升装备保障能力。
(二)标准规范建设
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标准制修订。以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为导向,完善相关领域标准体系,重点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指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监督评估技术指南以及生态破坏事件分级标准。
2.完善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林草资源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监测等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建立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标准体系。完善沙尘暴监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防沙治沙、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建设、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调查监测与评价等技术规范或标准。
3.优化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补充完善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河湖生态补水、生态流量(水量、水位)确定与保障、河湖生态复苏、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标准体系。针对水土保持规划、防治、监测、监管、评价等工作内容,及时开展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制修订。
4.建设海洋遥感监测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遥感监测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规范,形成可操作性强、技术标准统一、工作流程规范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提升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的规范化和数据质量。
5.完善生态气象监测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遥感监测、大气成分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生态气象观测装备及观测技术方法等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健全生态气象监测标准体系。
第四章 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水平
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监测监管,构建国家-地方互联互通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提高工程实施、动态监管、绩效评估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评估与监管能力,强化冰川、冻土监测、外来入侵物种和海洋生态监测预警工作。
一、“双重”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建设
(一)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
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数据管理,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系统管理、集成展现和深度挖掘。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监管专题应用,提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信息汇集、监测预警、绩效评价、智能辅助、信息共享等核心功能模块,持续丰富信息获取和共享渠道,通过设立端口,对接各部门、各行业相关数据,推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构建国家-地方互联互通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对《“双重”规划》确定的 7 个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自然保护地建设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提升生态保护修复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
(二)完善行业监管平台
加强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体系,促进实现林业、草原、国家公园等重点领域动态监测、智慧监管和灾害预测预警,推进重点项目落地上图、绩效评价等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数据库和信息管理设施,优化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监督管理等系统,完善水生态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提高河湖、地下水监管能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智能化、精准化监管水平。加强深海极地生物资源信息管理,支撑深海极地科学考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加强国家和区域层面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搭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互为支撑的工作机制,促进统一规划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监测评价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及时跟踪掌握生态格局、功能、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胁迫情况,实现监测数据部门共享。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以及其他有关调查成果,完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功能持续向好为导向,系统开展全国、重点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等不同尺度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和监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为促进源网协同发展,高质量编制“十五五”电力发展规划,构建更加坚强的电网网架,青海省能源局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组织相关市县发展改革委,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网青海经研院、西北电力设计院、青海省电力设计院开展“十五五”电网通道建设布局现场踏勘工作。青海省内北通道、省内南通道与西
5月1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沙特环境水利农业大臣阿卜杜拉赫曼·法杜里。双方围绕推动绿色转型、荒漠化治理、固体废物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黄润秋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政策和行动,以及在推进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百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落实国家沙戈荒基地规划布局任务,积极打造“五个示范”项目,引领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高质量建设。创新实证,
5月8日,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大会举行。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武出席;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智刚,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讲话;国
近日,中国能建西北城建成功中标鲁能韩城5万千瓦复合光伏发电EPC总承包项目。项目位于韩城市桑树坪镇,地处韩城市北部生态资源富集区,采用“光伏+”复合开发模式,规划用地面积约1475亩,总装机容量50兆瓦,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能源产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万吨,
5月6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造林碳汇开发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完成挂网公示,是吉安市首个成功实现挂网公示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江西省第7个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造林碳汇开发项目,这标志着吉水县“双碳”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该项目以
近日,中煤(天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马新青,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矿山机械销售、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材料销售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持股。
4月22日,昌吉州自然资源局发布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指出,加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使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节约和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煤矿瓦斯抽采,探索氢能开
4月29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多元技术路线独立储能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冀发改能源[2025]526号)试点项目申报工作以科技赋能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组织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力、钠离子、钒液流、氢储能、固态电池、深地空间等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或在安全性、大容量、长
5月7日,赤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国家、自治区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此次申报包含碳排放领域,在重点企业及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产品碳足迹、低碳、零碳园区标准化试点,探索节能降碳的标准化实施路径。内容如下:一、申报原则(一)公开自愿:试点项目面向社会公开
2025年的春天,一场盛会如约而至,3月初,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开启新篇的重要节点,五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光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
2025年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4年我国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2025年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春意渐浓的南疆大地上,中广核万亩治沙项目正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云南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黄春球、李青霖、熊文兰等代表先后发言,李强不时插话,与大家交流讨论。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李强说,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推动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能源电力行业需要关注的要点如下:2024年成绩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进”的步伐坚实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有新进展,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
3月5日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1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第一,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第二,协调发展扎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西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现将实施意见予以公开发布。江西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2024年12月31日发布《长春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求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筑牢以西部防风固沙林带、东南部大黑山山脉生态保护带和北部松花江河廊保育带支撑的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系统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生物多样性
辽宁省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总体情况发布:202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公开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2023年,省委、省政府公开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进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现再次公开督察整改总体情况。一、坚决扛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政治责任省委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25年底,市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用能、用煤效率持续提升;风、光等可再生电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
3月18日,《重庆市大型会议和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立以市级党政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等为实施主体的大型会议和活动(赛事、展览、演出)碳中和工作体系。全文如下: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中共重庆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和
1月6日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赤峰市生态碳汇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生态碳汇项目开发交易是把全市生态碳汇项目重点开发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其中林业项目可开发为CCER碳汇项目;盘活草原、湿地、农业、农畜粪污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碳汇开发生态工程产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月4日发布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24〕51号),通过突出碳规划引领,强化地方碳考核,探索行业碳管控,完善企业碳管理,开展项目碳评价,加快产品碳核算,加强碳双控协调等措施,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快推动完善绿证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等自愿购买绿证,提升消费绿色电力比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生态环境厅等参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24日,安徽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征集2024年度低碳(零碳)应用场景的通知。文件明确征集范围包括,非化石能源先进示范场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场景、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场景、绿氢(绿氨)减碳示范场景等。文件提出,原文如下: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征集2024年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发改环资〔2024〕1479号,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部署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全社会提升控碳降
长春市科学技术局9月30日发布印发《长春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通过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等11项专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如期实现碳达峰。长春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8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及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其中明确,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8月1日发布《重庆市“碳惠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等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参与“碳惠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低碳场景建设,拓宽重庆市“碳惠通”项目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的消纳渠道。重庆市“碳惠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