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要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领域调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稳步提高,基层生态管护站点更加优化;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1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8.2‰以下,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12%-15%。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生态碳汇监测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碳汇监测与评价能力,对我国生态碳汇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开展调查监测。
详情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21〕18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应急厅(局)、气象局、林草主管部门: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自 然 资 源 部
生 态 环 境 部
水 利 部
农 业 农 村 部
应 急 部
中 国 气 象 局
国 家 林 草 局
2021年12月15日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思路,研究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于 2020 年 4 月 27 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以及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双重”规划》明确,将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等 9 大工程,并要求编制各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其中,《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涉及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森林草原保护、生态气象保障等四个重点领域,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开展了《规划》研究编制工作。《规划》在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成就、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突出短板,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并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与各重点领域相关专项规划作了充分衔接,是《“双重”规划》部署的 9 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之一,是新时期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推进相关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升生态保护领域基础保障能力,在基础理论和适用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监测监管能力、生态灾害应急保障和综合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04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98 个,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科研和技术攻关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重大课题研究深入推进,组织实施“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设立了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等 8 项重点任务、78 个重点项目。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在生态评价方面,构建了基于“天-地-空”立体观测的生态工程和生态参数反演技术体系;在草原修复方面,提出了退化草地系统修复理论,构建了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统性修复技术体系,通过克隆繁殖显著提高了示范区羊草盖度(或优势度)66%-85%,通过土壤定向培育技术使草产量增产达到 80%-160%;在岩溶石漠化治理方面,揭示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与机制,研发了适宜性水-土-植被-产业技术,形成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在全国 87 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推广应用;在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发现大熊猫和小熊猫适应性趋同的基因,提出因食性变化导致灵长类动物濒危的“进化漩涡假说”,建立濒危动物保育与恢复示范基地 7 个。
(二)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
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其中自然资源行业先后制修订各类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143 项,生态环境行业制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等各类技术规范 40 余项,林草行业围绕森林资源、营造林等重点领域先后制修订了各类行业标准 295 项,水利行业以河湖生态保护、河湖健康评价、水土保持等领域为重点出台相关技术标准 50 余项,农业行业出台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标准 30 余项。生态保护和修复用种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99 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 30 处,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良种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良种使用率从“十二五”期间的 51%提高到“十三五”末的 65%。
(三)生态调查监测体系日臻完善
构建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自然资源调查组织架构,调查人员 26 万余人,建成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站 14 个、国家级专用地下水监测站点 20469 个、海洋生态基础状况监测站位 1100 余个、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1359 个、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点 995 个、北方典型滨海湿地区野外科学观测站 4 个。自然资源及生态状况调查监测基本实现常态化,确立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制度,先后完成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第五次现状调查,持续开展了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等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组织完成 2020 年度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和草原资源调查,建成覆盖全国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构筑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及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草原监测信息系统、湿地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石漠化调查监测体系和应用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成重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监测体系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近海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监测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完成 48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测,以及全国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设用地等 6 大类 26 亚类生态类型现状与动态变化监测,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全国生态质量状况评价,并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四)生态管护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评估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严格监管。基层生态管护站点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共建立地、县、乡三级林业站所 24189 个,覆盖全国83.3%的乡镇,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林场)管护用房建设试点任务,有效提升了关键节点自然生态资源管护能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体系初步建成。部、省、市、县四级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已建成自动土壤水分站 2200 个、太阳辐射观测站 100 个、酸雨观测站 376 个、沙尘暴观测站 29 个、大气本底观测站 7 个、大气成分观测站 28 个,8 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业务运行,全国森林草原火险、沙尘暴等动态监测及全国植被生长状况、生态质量逐月监测有序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逐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向生态领域拓展,在三江源、祁连山、天山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 750 亿方。
(五)生态灾害防控能力稳步增强
全国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预警响应、火源管理、火灾扑救、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年均发生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等大幅下降,森林、草原受灾率连续多年分别控制在 0.9‰、3‰以内。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有所提升,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重点实验室 6 个,以各级防治检疫机构为基础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一定控制,松材线虫病成灾率为 8.21‰,其他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保持在 4‰以下,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 100%。黄海浒苔绿潮灾害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与近五年均值相比,2020 年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下降 54.9%,单日最大生物量从 150.8 万吨减少至 68 万吨,持续时间缩短近30 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明显提升,已建立以 742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主体、省(市、县)级监测站为补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监测队伍约 1.8 万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野生动物病原体库。
二、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支撑作用尚需加强
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技术及模式单一,生态修复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跨平台、多尺度、多学科信息融合力度不足,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机理和核心技术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国家、地方和企业协同攻关模式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不足。
(二)生态领域监测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各类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日常监测和定期调查水平不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相互矛盾等情况依然存在,生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能力相对欠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监管手段较为缺乏,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明显不足。生态保护联防联控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合力,监测监管技术水平难以满足需求。生态保护领域数据和资源共享不足,也对生态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监测监管造成一定影响。
(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短板突出
一些地区非法侵占林地、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空间和破坏生态资源现象依然存在,基层管护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外来物种入侵压力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松材线虫病疫情仍处在快速扩散阶段。物种资源保护能力仍显不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有待提高,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尚有空缺。因气候变化造成森林草原高火险天气增多,野外火源管控压力不断加重,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扑救能力、通信指挥、航空消防、防火道路和阻隔带、火灾防范、物资储备等体系亟待完善。
(四)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支撑功能不完善
重点区域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欠缺,针对性不强,关键区域存在观测空白,对典型生态类型的垂直观测和遥感监测能力不足。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综合影响评估能力薄弱,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定量化预警不够。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
三、新时代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基本方略和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明确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双重”规划》,则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明确提出以九大工程为基本框架的重大工程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是《“双重”规划》部署的 9 项重大工程之一,涉及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自然生态资源和重大工程建设监测监管,重点生态灾害综合防控等重点任务,对切实提高重大工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强化工程建设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巩固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切实谋划和实施好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自然生态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求,着力夯实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基础,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重大工程建设监测监管能力,着力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突出短板,为夯实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关键突出矛盾。围绕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能力建设的主要问题和突出难点,优先解决当前紧迫需求,统筹考虑长远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相关措施和政策的针对性,在抓重点、破难点上持续发力。
——坚持夯实基础,着力提高一线保障能力。立足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实际,加强上下贯通,优化网络布局,重点提升基层自然生态系统监测、自然资源管护、生态灾害应对等方面能力,逐步夯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以及重点生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机理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适用装备升级,全面提高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统筹谋划,着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认真贯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求,建立健全行业和区域协作机制,合理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生命至上,着力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底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力抓好自然生态领域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化解重大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总体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 2025 年,重要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领域调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稳步提高,基层生态管护站点更加优化;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 100 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 0.9‰、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8.2‰1以下,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 12%-15%。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采购中标结果公示,日照市东港区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28.4亿元,采用“生态治理+产业开发”EOD开发模式,推动涛雒镇海洋渔业与产业开发有效融合,通过产业开发收益反哺生态保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10月24日印发《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2024年版)》,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服务类目包含乡村环境治理服务、废弃物处理服务、生态资源调查与监测服务、生态资源管护辅助性服务、野生动物保护救助辅助性服务、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服务、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24日至26日,黄河流域“+”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黄河九省(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平台成立大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
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第二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通报:兴安盟部分河流及岸线保护治理不到位2024年10月,自治区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兴安盟进行督察。督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办好“两件大事”、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松原市生态环境局发文,对《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用于强化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精细化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详情如下:关于对《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
10月28日,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采购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28.4亿元,采用“生态治理+产业开发”EOD开发模式,推动涛雒镇海洋渔业与产业开发有效融合,通过产业开发收益反哺生态保护治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持续、共赢发展。1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10月23日,沿黄九省(区)国资委共同举办“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会上,山西低碳环保集团与山东省环保集团、陕西环保集团、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甘肃省润陇环保集团、宁夏环保集团等黄河流域省级
威海市人民政府网站10月24日发布《美丽威海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面向美丽威海建设目标,提出了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的七大板块26项重点任务。一是构建“一屏一带十廊多核”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和提升精致威海自然生态功
10月23日上午,在东营“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上,山东环保集团、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陕西环保集团、甘肃润陇环保集团、宁夏环保集团等黄河流域六省区环保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10月16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目标到2035年,绿色生
生态环境部8月6日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等3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申报内容包含“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详情如下: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推进110余个海湾建设美丽海湾,探索推进厦门市等7个城市全域建设美丽海湾,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增效。制定印发《方案》是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重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提出全力谋深做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奋力谱写美丽重庆建设新篇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准确把握实现“双碳
2023年11月20日,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执董会批准了湖北黄冈大别山生态保护和近零碳绿色发展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3.89亿欧元,其中亚行提供约1.90亿欧元(2亿美元)主权贷款,国内配套资金约1.99亿欧元。亚行贷款期限25年,含6年宽限期。项目旨在改善大别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生计机会和气候
近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将“嘉兴南北湖未来城EOD项目”推送给国开行等十大金融机构,标志着该项目已成功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库,步入融资及建设等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是嘉兴市首个EOD项目,也是浙江省首个以地市级名义申报入库的EOD项目。来了解项目吧~南北湖未来城EOD项目投资
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6月2日印发《贵港市2023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方案》,设定完善目标责任体系与生态制度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系统保护等目标,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步伐。贵港市2023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5月30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这是四川省首次出台市场化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加快美丽四川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参与机制、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规范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2月24日,重庆市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发布重庆市梁平区“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采购项目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公示显示,项目拟中选人为重庆新梁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梁平区“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EOD项目包含:1、生态环境治理公益类项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起草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主要思路、具体制度措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办法》出台有哪些背景?目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生态保护红线作出重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月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遵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真性,细化落实国家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聚焦广东省生态安全屏
4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岳跃民牵头承担的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全球共性挑战专项项目“融合高分辨率遥感与深度学习的森林碳汇精准监测”实施方案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该项目由亚热带生态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将构建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2023年1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7个方面、28项内容,提出到2027年,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总值全市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向好,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0月14日,温州市科技局印发《温州市科技兴海暨蓝碳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海洋RD投入强度达3.0%左右,构建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入省内领先行列。根据《方案》,温州市科技兴海暨蓝碳创新行动将围
北极星碳关机网获悉,近日,浙江嘉兴印发《“蓝碳”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旨在加强陆海统筹,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生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蓝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领域关键技术发展和产业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嘉兴力量。目标明确到2025年,初
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雄安新区2018年秋季植树造林项目和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芦苇项目等2个固碳生态产品评估结果,签发核算期内固碳产品37287吨CO2e,同时,发布了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雄安站站房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降碳产品评估结果,签发核算期内项目减排量2820.97吨CO2e,成为雄安新区首批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8月30日,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在盐城市落地,这是全国首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金融创新实践。该笔蓝色碳汇贷款是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框架体系下的首次试点,首创“绿色金融+湿地修复+蓝色碳汇”模式,由兴业银行盐城大丰支行以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迎宾路和青盐高铁交会而成的11万平方米长方形地带,在城南城中村改造片区,曾经的拆迁废墟,已经全部被花草绿植覆盖,成为市民休闲场所;而位于东港城区东北角的大片渣土堆,则变成了婚纱摄影基地。2021年3月,日照市东港区引入东北大学朱彤团队的“超高温
经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日前出台《海南省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围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调查、评估、保护和修复,以试点项目为抓手,切实巩固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探索海洋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
为发挥广东江门市生态碳汇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江门双碳实验室生态碳汇示范点建设,7月22日,江门双碳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徐明教授、杜迪佳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教授迟进舒、余柳倩,助理教授刘易等一行到台山调研红树林资源情况。江门市科技局、台山市科工商务局、台山
2022年7月11日下午,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办的“新形势下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制保障研究项目”一期结题暨碳汇战略和制度研讨会顺利召开。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邢佰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以及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月20日,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了鹿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项目山体园林修复工程设计项目的招标公告。据了解,该项目工程费总投资额约1700万元。鹿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项目山体园林修复工程位于杨府山工业、翠微山公园、积谷山公园、海坛山公园、华盖山公园,设计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