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2022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

2022-01-20 09:1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城乡建设污水处理环卫设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月11日,《2022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印发,根据计划,污水处理和收集系统建设方面,完成龙袍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续建江心洲污水二通道、仙林污水收集系统等22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新开工仙林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和城南、城北污水系统管网专项排查整治等16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注重源头治理,加快推进紫金山一沟、汇景家园等260个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环卫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江北废弃物处置中心二期、江北灰渣填埋场二期等工程,持续推进轿子山、水阁有机废弃物处理场封场修复,新建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九峰山建筑资源中心等大型环卫设施,同步开展栖霞、雨花台等区级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垃圾综合处置能力。

2022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1月)

2022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开局之年。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需要,现制定2022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决落实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战略定位,加快优化市域空间功能布局,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魅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不断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战略引领,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巩固提升特大城市综合首位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二)优化功能布局。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东西南北中”协同并进,强化“一核三极”功能引领,加快六合、高淳高质量发展,促进江南江北、主城郊区、城镇乡村协调发展,打造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

(三)树牢惠民宗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强化城建惠民理念,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彰显城市内涵特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宜居城市。

(四)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增量设施建设和存量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城市运转效能,进一步防范化解“城市病”,打造安全发展的韧性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扣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示范市定位,高水平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战略的支点城市作用。

1.铁路建设。续建宁淮、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铁,加快推进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扬镇宁马铁路和南京北站配套工程,持续完善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

2.公路建设。完成宁宣高速公路江苏段建设、312国道仙隐北路至绕越高速段改扩建工程,续建宁马高速公路江苏段、338省道雨花台区段改扩建等项目,新开工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机场高速秣陵互通改造工程,加快完善高快速公路网络,提升市域快速通达能力。

3.航空水运建设。完成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工程,续建南京内河港高淳港区固城作业区等项目,不断巩固航空和水运枢纽地位。

4.过江通道建设。力争完成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工程,加快建宁西路、仙新路、龙潭等3条过江通道建设步伐,提前谋划锦文路、七乡河等过江通道项目,不断加强江南、江北双主城交通链接。

5.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宁天线南延工程,持续推进4号线二期、7号线等9条市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提升居民出行便利程度;大力推动宁扬、宁马、宁滁等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增强南京辐射带动优势,着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6.农村公路建设。完成239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成173公里乡村对外道路,完成284公里农路安全防护工程,强化城乡交通联系,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二)生态保护建设。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动对标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逐步补齐生态环境设施短板,强化城市水环境、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彰显南京“山水城林”生态底色。

1.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外秦淮河、玄武湖、金川河等5个河道水环境整治工程,新开工城北生态补水系统、西玉带河幸福河湖等9个水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进一步巩固提升河湖水质。

2.暗涵专项整治。对主城进香河暗涵、南玉带河暗涵等14个城市暗涵开展专项整治,清疏修复涵体、整治序化排口,进一步消除城市水环境治理盲区。

3.污水处理和收集系统建设。完成龙袍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续建江心洲污水二通道、仙林污水收集系统等22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新开工仙林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和城南、城北污水系统管网专项排查整治等16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注重源头治理,加快推进紫金山一沟、汇景家园等260个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4.环卫设施建设。建成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江北废弃物处置中心二期、江北灰渣填埋场二期等工程,持续推进轿子山、水阁有机废弃物处理场封场修复,新建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九峰山建筑资源中心等大型环卫设施,同步开展栖霞、雨花台等区级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垃圾综合处置能力。

5.公园景区和绿化建设。基本建成石头城遗址公园、雨花台核心景区景观提升二期等工程,加快国防园、红山森林动物园环境整治提升,推进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秦淮段二期和石杨路、仙尧路人行跨线桥等项目建设,提高城市宜居宜游品质。

(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把群众安居乐业、城市安全运行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市政路网体系、提升设施养护水平、强化保供设施运转、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增强城市运转韧性,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1.市政道路建设。完成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仙麒大道(城市三环)、岱山东路北延等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续建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南连接线、宏运大道快速路、中山门大街改扩建、岱山中路北延等项目,启动八卦洲五一河路等市政道路新改建工程,着力提高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同时,加快打通文枢西路西延、马高路北延等跨区“断头路”,完善江北新区、南部新城和河西新城等重点功能板块路网体系,提升区域联通能力。

2.道路设施集中维护。实施大桥南路、应天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设施改造和病害整治,确保设施安全运行,提升市民出行舒适度。

3.给排水和燃气设施建设。完成应天大街、热河南路等17处积淹水点改造,同步开展一批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新改建供水管道60公里,启动燕子矶水厂改扩建等工程,新建燃气管道120公里,持续开展全市液化气用户软管更换工作,着力提升自来水、燃气等生活要素安全保供水平。

4.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成南京大学苏浙运动场人防工程,持续推进江北中心区地下空间建设,实施姚坊门、十三中锁金分校等一批人防和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着力挖掘地下空间潜力,提升静态交通服务保障水平。

(四)城市有机更新。把握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创新更新模式、探索更新路径,结合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可融入、可品味的城市空间。

1.滨江岸线整治提升。加快推进南京宪法广场、上元门城市客厅等滨江岸线整治提升工程,打造城市地标,展现长江南京段独特风貌。

2.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完成香林寺沟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动新街口商圈提质升级,提高城市窗口地区功能品质。完成宁句线沿线环境整治扫尾,实施紫玄巷、蓝旗街、头条巷等12个干道街巷环境提升项目,塑造城市特色空间。

3.开展小型城市客厅建设。完成30处小型城市客厅设置,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驿站,助力构建主城15分钟文化生活圈。

4.历史文化保护建设。推进浦口火车站、颐和路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明城墙东水关至武定门段等段落和崇正书院、甘熙宅第等文保修缮工程,彰显古都历史人文底蕴。

(五)安居保障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面向新市民和青年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等工作,更好满足市民群众的合理住房需求。

1.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全市128个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小区环境品质,完善居住功能配套。

2.保障房建设。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00万平方米,建成300万平方米,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3.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采取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筹建180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安居港湾。

4.危旧房改造。采取“留改拆”等多种治理方式,完成新增81栋在册危房治理任务。

(六)城乡建设管理。重点推进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改进行业管理手段,对现有城乡建设管理设施体系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1.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鼓励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扶持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和新市镇建设,推进城市体检等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工作。

2.构建城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交通运输数据、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等城建领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城建管理智慧化水平。

3.扎实做好建设行业管理。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鼓励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步伐,持续做好建设行业管理;扎实开展城建项目储备工作,做好精细化建设管理跟踪,全方位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建设组织,确保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强化专业指导和考核监督。在项目审批、规划选址、土地供应等方面加强协调沟通,保障项目早日形成实物量、价值量。对涉军征收、涉铁审批等重点难点问题,要主动对接、积极争取,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各建设单位要加强工程组织,加大专业化人员力量和施工力量投入,紧盯“五一”、半年、“十一”等关键节点,加快项目推进。同时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倒排时序、责任到人,落实项目推进责任。

(二)强化资金保障,创新融资模式。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改变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投入的传统思维,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同时利用好试点契机,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支持,在城市更新、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领域,探索运用投融资新模式,形成共建共赢的城建发展格局。加强各级项目资金管理,严格依据工程进展和合同约定,做好工程款拨付工作,保障项目有序推进,有效杜绝工资拖欠行为。

(三)强化工程管理,建设精品项目。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各项要求,树牢全生命周期理念,将精细化标准贯穿建设管理全流程。在规划设计环节,加强工程方案论证比选,追求高起点、高品质的项目设计。施工中注重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个施工环节的有效整合,统筹好各专业项目的建设时序,确保建设效果连线成片,避免重复建设。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强化施工科学组织和施工现场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对群众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影响,打造人民满意的精品项目。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对城建项目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加强建设成果宣传展示,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决策的信息公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政府、群众、媒体、专家共同参与的互动机制,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激发民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城市发展、支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乡建设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环卫设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