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什么是MBBR?
MBBR工艺是运用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一定数量的悬浮载体,提高反应器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类,从而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由于填料密度接近于水,所以在曝气的时候,与水呈完全混合状态,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为气、液、固三相。
载体在水中的碰撞和剪切作用,使空气气泡更加细小,增加了氧气的利用率。另外,每个载体内外均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内部生长一些厌氧菌或兼氧菌,外部为好氧菌,这样每个载体都为一个微型反应器,使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同时存在,从而提高了处理效果。
二、MBBR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是如何实现的?
1、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SND)的概念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SND) 是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同时产生硝化、反硝化和除碳反应。它突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硝化和反硝化不能同时发生的认识,尤其是好氧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反硝化反应,使得同步硝化和反硝化成为可能。
硝化过程消耗碱度,反硝化过程产生碱度,SND故能够有效地保持反应器中pH值稳定,无需酸碱中和,无需外加碳源;节省反应器体积,缩短反应时间,通过降低硝态氮浓度可以减少二沉池污泥漂浮,因而 SND 成为生物脱氮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 SND 生物脱氮的可行性,目前有以下主要三种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观点:
宏观环境角度:该观点认为完全均匀混合状态是不存在的,反应器内 DO分布不均匀能够形成好氧、缺氧、厌氧区域,在同一生物反应器缺氧/厌氧环境条件下可以发生反硝化反应,联合区段内好氧环境中有机物去除和氨氮的硝化,SND是可以实现的。
微环境角度:该观点认为微生物絮体内的缺氧微环境是形成 SND的主要原因,即由于氧的扩散( 传递) 限制,微生物絮体内存在溶解氧梯度,从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微环境。
生物学角度:该观点认为特殊微生物种群的存在被认为是发生 SND的主要原因,有的硝化细菌除了能够进行正常的硝化作用还能够进行反硝化作用,有荷兰学者分离出既可进行好氧硝化,又可进行好氧反硝化的泛养硫球菌;还有一些细菌彼此合作,进行序列反应,把氨转化为氮气,为在同一反应器在同一条件下完成生物脱氮提供了可能。
目前对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研究和解释较多,但都不够完善,对 SND 现象的认识仍在发展与探索之中。微环境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由于溶解氧梯度的存在,微生物絮体或生物膜的外表面溶解氧浓度高,以好氧 硝化菌及氨化菌为主;深入内部,氧传递受阻及外部溶解氧大量的消耗而产生缺氧区,反硝化菌为优势菌种,故可导致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生。该理论解释了在同一反应器中不同菌种共同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即有机碳源问题。有机碳源既是异养反硝化的电子供体,又是硝化过程的抑制物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在穿过好氧层时,首先被好氧氧化,处于缺氧区的反硝化菌由于得不到电子供体而降低了反硝化速率,可能影响SND的脱氮效率,故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机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MBBR生物移动床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
MBBR是结合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的高效新型反应器,基本设计原理是将比重接近水、可悬浮于水中的悬浮填料直接投加到反应池中作为微生物的活性载体,悬浮填料能与污水频繁多 次接触,逐渐在填料表面生长出生物膜( 挂膜) ,强化了污染物、溶解氧和生物膜的传质效果,即而 MBBR被称为“移动的生物膜”。基于迄今SND机理研究,综合微环境和生物学理论,MBBR生物膜内SND可能存在的反应模式是,分布于生物膜好氧层的好氧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与分布于生物缺氧层的厌氧氨氧化菌、自养型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相互协作,最终达到脱氮目的。
MBBR是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进而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相生物两者的优越性,不仅提供了宏观和微观的好 氧和厌氧环境,还解决了自养硝化菌、异养反硝化菌与异养细菌的DO之争和碳源之争。故MBBR可实现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的动力学平衡,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非常良好的条件,能实现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
三、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实现 MBBR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关键技术是控制 MBBR 内硝化和反硝化的反应动力学平衡,解决自养硝化菌和异养细菌的DO之争及反硝化菌和异养细菌的碳源之争等,故实现其主要控制因素有:碳氮比、溶解氧浓度、温度和酸碱度等。
1、填料对MBBR法的影响
MBBR法的技术关键在于比重接近于水、轻微搅拌下易于随水自由运动的生物填料。通常填料由聚乙烯塑料制成,每一个载体的外形为直径10mm、高8mm的小圆柱体,圆柱体中有十字支撑,外壁有突出的竖条状鳍翅,填料中空部分占整个体积的0.95,即在一个充满水和填料的容器中,每一个填料中水占的体积为95%。考虑到填料旋转以及总容器容积,填料的填充比被定义为载体所占空问的比例,为了达到最好的混合效果,填料的填充比最大为0.7。理论上填料总的比表面积是按照每一单位体积生物载体比表面积的数量来定义的,一般为700m2/m3。当生物膜在载体内部生长时,实际有效利用的比表面积约为500m2/m3。
此类型的生物填料有利于微生物在填料内侧附着生长,形成较稳定的生物膜,并且容易形成流化状态。当预处理要求较低或污水中含有大量纤维物质时,例如在市政污水处理中不采用初沉池或者在处理含有大量纤维的造纸废水时,采用比表面积较小、尺寸较大的生物填料,当已有较好的预处理或用于硝化时,采用比表面积大的生物填料。
2、溶解氧(DO)对MBBR法的影响
DO浓度是影响同步硝化一反硝化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通过对DO浓度的控制,可使生物膜的不同部位形成好氧区或缺氧区,这样便具有了实现同步硝化一反硝化的物理条件。
从理论上讲,当DO质量浓度过于高时,DO能穿透到生物膜内部,使其内部难以形成缺氧区,大量的氨氮被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使得出水TN仍然很高;反之,如果DO浓度很低,就会造成生物膜内部很大比例的厌氧区,生物膜反硝化能力增强(出水硝氮和亚硝氮浓度都很低),但由于DO供应不足,MBBR工艺硝化效果下降,使得出水氨氮浓度上升,从而导致出水TN上升,影响最终的处理效果。
通过研究最终得出了MBBR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DO的一个最佳值:当DO质量浓度在2mg/L以上时,DO对MBBR硝化效果的影响不大,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7%-99%,出水氨氮都能保持在1.0mg/L以下;DO质量浓度在1.0mg/L左右时,氨氮的去除率在84%左右,出水氨氮浓度有明显上升。另外,曝气池内DO也不宜过高,溶解氧过高能够导致有机污染物分解过快,从而使微生物缺乏营养,活性污泥易于老化,结构松散。此外,DO过高,过量耗能,在经济上也是不适宜的。
因为MBBR法主要是通过悬浮填料来实现最终的污水处理,所以DO对悬浮填料的影响也是影响整个处理结果的关键。有研究表明反应器的充氧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悬浮填料填充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曝气的作用下,水随填料一起流化,水流紊动程度较无填料时大,加速了气液界面的更新和氧的转移,使氧的转移速率提高。随着填料数量的增多,填料、气流和水流三者之间的这种切割作用和紊动作用不断加强。但加入填料量为60%时,填料在水中的流化效果变差,水体紊动程度也降低,使得氧的传递速率下降,氧的利用率降低。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水质,控制好DO的量对整个工艺最终的处理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摘要:上海某污水处理厂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与传统厌氧/缺氧/好氧(A2O)耦合工艺进行提标改造,通过在原有A2O工艺的缺氧池和好氧池中投加悬浮填料,提高脱氮效率,出水水质执行国家一级A标准。填料挂膜半年后,分别测定A2O-MBBR和A2O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硝化和反硝化效能,发现前者的硝化速率
摘要:采用两级纯膜MBBR工艺处理低基质河道水,研究了启动过程中生物膜的硝化性能,并同步分析了生物膜厚度、生物量及微生物种群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冬季最不利水温条件下不接种污泥直接原水启动,经过10d系统调试成功,出水氨氮稳定达标,一、二级MBBR区出水氨氮分别为(1.35±0.38)、(0.43±0.1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GB18918—2002标准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满足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北京、天津、安徽、江苏等地陆续出台了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更加严格的流域或区域排放标准。2021年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
摘要:悬浮载体有效比表面积(ESSA)的测定,对于准确设计悬浮载体投加量至关重要。采用生物法测定ESSA,以行业公认的K3型悬浮载体作为参比,将待测悬浮载体与K3置于相同条件下挂膜培养至稳定,通过稳定期各悬浮载体的处理性能并参比K3的表面负荷来测算ESSA。对于市面常见的6种不同类型悬浮载体,在低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境内水域丰沛,有东引运河、寒溪河、黄沙河、寮步河等河流。
11月5日,浙江省住建厅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水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终端运行维护导则》,旨在规范农村生活污水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终端的运行维护,充分发挥处理设施能力,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华南某微污染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260万m3/d,为改善河道水质,需对原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其中核心控制指标为氨氮。通过对比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纯膜MBBR对微污染水氨氮的适用性,并综合考虑进出水水质、投资运维成本、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最终选取纯膜MBBR工艺对水厂进行改造,切割部分沉淀区改造为纯膜MBBR区。分析了不同水力池型,对于悬浮载体流态的影响。
MBBR的基本设计思想是能够连续运行,不发生堵塞,无需反冲洗,水头损失较小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可以通过生物膜生长在较小的载体单元上,载体在反应器中随水流自由移动来实现。在好氧反应器中,通过曝气推动载体移动;在缺氧/厌氧反应器中,通过机械搅拌使载体移动。
浙江某化工集团污水处理厂原有A2O工艺,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高凯氏氮,但进水由多种生产废水组成,水质复杂,尤其生产乙炔而产生的电石渣上清液含有高浓度的Ca2+、s2一对微生物硝化反应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产生较大影响。本中试对原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前端增加预处理设施,将后端的附着态好氧段改为悬浮态和附着态共存的MBBR工艺,强化了硝化效果,经过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采用MBBR对华东某污水厂进行扩容,在原池基础上扩容2万m/d,改造后污水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万m/d;改造时,保持厌缺氧区不变,好氧区采用两级MBBR设计,采用微动力混合池型,强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好氧区投加SPR-3型填料,有效比表面积为800㎡/m,符合《水处理高密度聚乙烯悬浮载体填料》行业标准;同时进行二沉池改造,改建高效沉淀池,新增转鼓过滤,实现工艺系统匹配,达到处理标准。
污水厂脱氮的生物处理流程中的反硝化过程的碳源的投加上除了首先判断进水的碳氮比例关系之外,还有在投加过程中的一些工艺细节控制的内容需要运行管理人员进行考虑,这一周的内容将围绕反硝化碳源投加的其他的一些工艺细节和大家进行探讨。(一)对于投加点位的选择:在反硝化外加碳源的投加点位选择上
首先做一些阐明,这个系列关注的同行还是比较多,大家也在后面给我发一些讨论的观点和看法,涉及到多个方面,也给我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对自己之前的一些认识更加深入。这些问题中有一个比较集中,就是多个同行更希望我举实例或者列举更加详细的数据来做这个系列的补充。这个系列本身是工艺细节
上一篇围绕反硝化的内回流的停留时间进行了简单的展开,接下来继续围绕反硝化的内回流的工艺控制细节来进行探讨。内回流在工艺上是为了保障硝态氮回到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的,通过回流好氧区末端的混合液,把经过好氧曝气硝化的硝态氮带回到好氧前端的缺氧区内,这就是内回流泵的工艺作用,知道了工艺
这周继续围绕反硝化的工艺细节管理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上周谈到反硝化的缺氧环境,除去进水在预处理段可能带来的非特定充氧以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溶解氧来源就是内回流。内回流主要的功能是将好氧区完成的氨氮硝化后产生大量的硝态氮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通过内回流泵带回到设置在好氧区前段的缺
摘要:短程反硝化是非常有前景的硝酸盐废水前处理方法,可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必需的底物(NO2--N),而不同碳源投加方式会影响短程反硝化的性能。在进水NO3--N为100mg/L、乙酸钠为碳源、碳氮比为2的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碳源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6次投加)对短程反硝化氮素转化特性及反应速率的影
上周工艺细节管理对生物池的硝化反应进行了全面的细节讨论,这周开始对脱氮的第二步反硝化反应的工艺细节管理进行探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并参与讨论。在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中,氮的去除需要经过氨氮在有氧条件下被硝化菌硝化为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而后在缺氧环境中被反硝化菌利用有机物转换为氮气释放到
上一周公众号围绕温度对硝化反应的工艺管理细节进行了探讨,这一周将围绕在污水厂运行中影响硝化反应的其他因素的工艺细节管理进行讨论。除去工艺管理细节系列文章对硝化反应影响的污泥浓度、溶解氧、温度这几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硝化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进水浓度
【社区案例】进水COD300多,氨氮100多,之前总氮没要求,现在所有池子COD都是100多,总氮也是100多,氨氮很低,总氮一直降不下去咋办?笔者颜胖子之前写过很多氨氮和TN的文章,其实,氨氮达标,TN降不去的问题并不复杂,有时候调整一下参数就达标了,本文是借鉴之前的写的文章,并增加了反硝化HRT和脱
上周围绕硝化反应的污泥浓度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细节的讨论,这周公众号将继续围绕硝化反应的工艺细节进行讨论,来看温度在硝化反应的工艺管理的细节内容。地球表面环境中大气温度变化是地球四季轮回的重要指示,四季中空气温度升高降低是在一个年度一个周期性的变化的趋势,而污水厂中的大部分的处理构筑
上一篇围绕溶解氧在硝化反应中的作用进行展开的讨论,对于生物脱氮反应来说,溶解氧对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硝化反应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活性污泥硝化反应来说,复杂的生物反应绝不是一个控制指标可以实现全面控制的,需要更多的基于微生物本身特性的工艺调控参数及从参数出发的措施来进行工艺调整。这篇就
本周公众号将继续围绕硝化反应的工艺细节进行探讨。污水处理的生物池内的硝化反应相对于好氧的有机物降解反应来说,速率较慢,同时硝化菌在整个污水处理的生物池内活性污泥系统中所占据的比例也不是很高,由于自身数量等级和生存的敏感性来说,硝化细菌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的运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产生量逐年增加。由于氨氮是水体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成为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沸石是一种具有独特多孔结构的天然材料,其三维骨架中存在的大量孔隙和空穴决定了沸石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能力。因沸石价格低廉、易
上周工艺细节管理对生物池的硝化反应进行了全面的细节讨论,这周开始对脱氮的第二步反硝化反应的工艺细节管理进行探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并参与讨论。在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中,氮的去除需要经过氨氮在有氧条件下被硝化菌硝化为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而后在缺氧环境中被反硝化菌利用有机物转换为氮气释放到
当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矛盾已由有机物的去除转向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而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因其自身的特点及城市污水特征,导致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无法满足愈发严格的国家标准。针对这种问题,通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反硝化
这一周继续围绕生化池运行细节展开探讨,针对氮元素的去除进行细节内容的探讨。在污水厂中氮的去除一直是比较头疼的事情,从一开始的氨氮出水在线的实时监控到总氮的实时监控,污水厂对氮族元素的去除工艺管理也一直是在不断地深入的认识和提高中,这个过程也是污水厂从原有的粗放式的工艺管理向精细管
生物脱氮对环境条件敏感,容易受温度变化影响。绝大多数微生物正常生长温度为20~35℃,低温会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降低10℃,微生物活性将降低1倍,从而降低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工艺投入运行后,由于四季的交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若不加以人工调控,温度很难保持适
厌氧氨氧化技术(anammox)是20世纪90年代由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自养生物脱氮工艺,与传统脱氮技术相比,自养型厌氧氨氧化工艺被认为是一种更高效、节能的废水处理方法,其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以NO2--N为电子受体,利用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ammoniaoxidationbacteria,AnAOB)将氨氮直接氧化为氮气。在节约了硝化反应曝气能源的基础上,还无需外加碳源,且由于AnAOB属自养型微生物,生长缓慢,因此,可大大减少工艺的污泥产量。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项目(编号2020-F-304-2-01)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王爱杰、彭永臻、程浩毅、梁斌、邵凯、侯锋。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奖励大会共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57项,并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为提高大型MBR再生水厂生物脱氮效率,降低外加碳源成本,从物料平衡的角度出发,研究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合成、缺氧反硝化等因素对于生物脱氮的贡献。并结合配水优化、水力负荷控制、内回流消氧等多种工艺管控手段,对某大型MBR再生水厂脱氮过程进行全面优化。结果表明,某水厂总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和缺氧反硝化两个方面实现;以氨氮为指示物并配合进水闸门改造工作,能够明显提高生物池配水均匀度;建立物料平衡模型,并结合运行管控手段,某水厂在进水BOD5/TN均值为2.75的情况下,系统脱氮效率为77%,进水总氮去除率为89%,并实现了2021年零碳源投加脱氮。
生物脱氮对环境条件敏感,容易受温度变化影响,由于四季的交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若不加以人工调控,硝化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氨氮超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