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2022-02-09 09:24来源:北极星环境修复网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监测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生态修复布局与分区

第一节 构建生态修复总体布局

依托“江河水网纵横交错、山体屏障四周环抱、湖库湿地星罗棋布、中部平原良田沃野”的自然地理格局,贯彻落实“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强化长江、汉江和清江等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四屏”生态服务能力,加强湖库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维护江汉平原农业生态安全;以水为脉,以绿为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聚焦“长江大保护”,构建“一江双廊两库四屏一平原”生态修复总体布局。

一江:长江干流(湖北段)。重点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统筹开展长江水域岸线生态修复,保障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加强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等重点城市江段的水环境治理;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综合整治,完善长江防护林体系,推进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逐步恢复水生生物生境,恢复长江鱼类种群资源,提高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稳步提升长江生态功能。

双廊:汉江、清江及其他骨干河流生态缓冲带网(蓝网)和交通干线生态防护林网(绿网)。汉江、清江及其他骨干河流生态缓冲带网(蓝网)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落实河流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建立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维护上下游连通性;保护恢复河流两岸湿地,建设生态缓冲带,提升河流整体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水清岸绿的河流生态缓冲带网。交通干线生态防护林网(绿网)重点推进“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四纵四横四斜”高铁沿线及其他主要国省交通干线及省界门户周围宜林区造林绿化,打造与周边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防护林带,推进沿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构建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防护林网。

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以资源环境容量为硬约束,控制库区人口增长和城镇发展规模,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库区及周边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探索开展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加强入库支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库区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将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建设成为国家水资源战略保障区。

四屏:鄂西北秦巴山、鄂西南武陵山、鄂东北大别山和鄂东南幕阜山生态屏障。鄂西北秦巴山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推进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拯救与保护川金丝猴、小勾儿茶等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全面加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培育,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量。鄂西南武陵山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生态保护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天然次生林提质,精准实施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稳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加强以后河、星斗山、七姊妹山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恢复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原生)生境,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鄂东北大别山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限制陡坡垦殖,实施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安徽麝、大别山五针松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鄂东南幕阜山以水源涵养为主要任务,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提高九宫山等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力度,持续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其他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平原:江汉平原。重点恢复平原湖区江湖连通廊道,优先推进汉江、汉北河、天门河、“大东湖”及梁子湖等重要水系连通,强化水量调度管理,保障河湖生态水量;重点实施四湖流域、鄂东南湖泊群水生态综合修复和武汉武湖、孝感汈汊湖、钟祥南湖等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重点保护与修复大九湖、洪湖、沉湖、网湖等重要湿地,改善湖泊水环境,增强湖泊自然修复能力,稳步提升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扩大洪湖等天然湖泊水域空间,提升湿地蓄水调洪能力,加强坑塘、小水体等末梢水系恢复。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充分发挥“鱼米之乡”的农业生态优势,打造国家级绿色粮仓。

第二节 划定八大生态修复分区

在湖北省“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和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生态功能区划、流域分区等,以国家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问题突出区域为重点,根据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

专栏3-1湖北省生态修复分区

52_副本.png

53_副本.jpg

图3-1 湖北省生态修复分区

(一)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综合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涉及十堰市北部的5个县市区,属于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其中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

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地处湖北省西北角、汉江中上游地区,与陕西省、河南省接壤,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武当山逶迤于南,汉江居中自西向东穿越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00-1300毫米,日照量高。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点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矿产、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丹江口水库纳上游诸水,入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水质连续25年稳定在国家II类以上标准。石漠化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采矿对环境破坏较明显。

主攻方向:以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保障水生态安全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恢复库周消落带生态系统,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稳步提升森林质量和湿地功能,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区域水土保持能力;推进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水质保护协同联动,开展入库支流综合治理,推进生产生活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城区污水处理水平,加强库区水华风险防控,整体提升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二)鄂西北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涉及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宜昌市等的7个县市区,属于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地处大巴山区东部,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武当山脉屏障其北,南部神农架是湖北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00-2500毫米,境内多山地、丘陵,少平地,植被覆盖率高,矿产、能源、动植物资源丰富,神农架林区是中部地区最大原始森林、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独特,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点神农顶海拔3106.2米,也是湖北省海拔最高点。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较广,易发生水土流失。

主攻方向: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流失预防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流、湖泊、亚高山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主的物种保护体系,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恢复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原生生境,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提升区域生态保护水平;加强现有植被保护,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整体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露天及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矿山植被、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

(三)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地,涉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的8个县市区,属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三峡库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和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北靠秦巴山,南依武陵山,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貌结构复杂,以山地为主。区域水系发育、江河纵横,水库众多,中部长江横穿而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林相复杂、季相明显。区内磷矿资源丰富,分布有多个大型磷矿床。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长期过度垦殖,极易诱发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受大坝等水利设施建设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主攻方向:以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实施长江干流岸线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秭归-巴东段消落带生态系统,依托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江网络化生态廊道,保护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境连通性及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合理控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夷陵区和兴山县创建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增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鄂西南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该区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涉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的10个县市,属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湖北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

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域位于我国地形台阶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其北部属大巴山脉的南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武陵山脉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总体上呈三山鼎立之势,北部、西北部和中部高耸,并逐渐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是长江支流清江的发源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沉积矿产比较丰富。地形复杂,丘原、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山间谷地星罗棋布。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垂直地域差异,雨热同季、雾多湿重,降水充沛,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区内分布多种植被类型,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水杉、珙桐等多种国家珍稀濒危物种,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该区山地坡度大,水系发育,河流深切、沟壑纵横、岩溶发育,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主攻方向: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生态保护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以天然林和公益林为主的森林资源管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推进亚高山泥炭癣沼泽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对野生农业资源遗传多样性以及云豹、大鲵、水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保护和提升清江流域植被质量,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建设清江绿色生态廊道;严格控制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积极推进建立清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五)鄂中北农林提升和水生态综合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北部和中部岗地丘陵区,涉及襄阳市和荆门市的12个县市区。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地貌类型以岗地、丘陵为主,汉江自西北贯穿而过,鄂北属南阳盆地边缘、鄂中以大洪山低山丘陵为主体,其中大洪山区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及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已建成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区和大洪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杏古树和对接白蜡等。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僵土、黄棕壤和汉江沿岸的潮沙泥土,土壤肥力整体较高,发展农业条件较好,是湖北省耕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老河口市与枣阳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小麦、水稻、棉花生产基地。年平均降水量小于900毫米,属于湖北省降水偏少地区,加之汇水条件较差,干旱威胁较大,旱灾频发。区域内汉江流经老河口市、谷城县、樊城区、宜城市、钟祥市,土地开发程度较高,沿江存在轻度和中度土壤沙化现象。区域内荆山-大洪山一带的东宝区、钟祥市、京山市和宜城市,水土流失面积相对较大。

主攻方向:以农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汉江流域水生态综合修复为导向,大力推进汉江中下游干支流综合治理,加强河湖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完善并强化汉江中下游水资源联合调度、保障机制,提高汉江中下游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开展耕地提质增效和退化耕地治理,逐步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农田及周边生境,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效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合理控制区域以磷矿为主的矿山资源开发强度,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

(六)江汉平原河湖湿地和农业生态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涉及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荆州市、荆门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鄂州市等9个市以及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3个省管市的48个县市区。该区是国家及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蓄滞洪区,其中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5米以下,降水量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较低。区域内河湖密布,含有重要的分蓄洪区,其中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是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确定的长江中下游重点蓄滞洪区;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江豚、中华鲟、麋鹿等国家重要保护物种,但河流湖泊水质污染严重,存在湖泊湿地萎缩现象。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土地利用程度高,但由于地势低洼、降水量丰富集中,是渍涝灾害多发区,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鄂东沿江平原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城镇建设密集,土地资源紧缺,工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矿产开发等导致区域水污染较为严重,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问题突出。

主攻方向:以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和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为导向,大力推进长江干流、汉江下游及府澴河、通顺河、天门河、汉北河等重要支流、四湖流域、斧头湖、梁子湖、沉湖、武湖、汈汊湖、黄盖湖、龙感湖等重点湖泊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江河湖水系连通性,保护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耕地数量与质量,构建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的耕地、草地、湿地和林地等生态系统复合格局,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切实推动鄂东城镇集中地区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大力推进黄石、鄂州等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城市山体、水体、湿地、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增强城市内部及周边蓝绿网络的连通性,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

(七)鄂东北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涉及随州市、孝感市、黄冈市的9个县市区,属于大别山水土保持国家重点功能区和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水源补给区。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横跨桐柏山、大别山南部,西南部为大洪山山脉北麓,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大洪山主峰宝珠峰均在区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该区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域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光温良好,林业、农业物产充足,是湖北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基地。森林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有银杏、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原麝、白头鹤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受地形地貌、陡坡耕种、矿山开发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发生水土流失。

主攻方向:以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保护和改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调整林分结构,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提高整体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裸露山体和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创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稳定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提升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采取近自然工程措施,建设主要生态系统连接廊道,积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八)鄂东南幕阜山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涉及咸宁市、黄石市的4个县市区,属于幕阜山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幕阜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位于幕阜山北麓,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幕阜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为该区最高峰。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光温水资源协调,宜农宜林宜渔。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金钱豹、云豹等,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银杉等,已建成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湖国际重要湿地、通城大溪、崇阳青山、通山富水湖、阳新莲花湖4个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区内岩溶地貌发育,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较大,水土流失分布较广,局部区域矿山生态问题较为突出。

主攻方向: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加大森林、湿地等资源管理力度,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和整体质量,以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加强区域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加强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分类施策,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自然修复;积极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增强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以九宫山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改善重点保护云豹、豹、白颈长尾雉等物种栖息地,提高生物栖息地连通性,积极开展药用植物资源保护。

第四章 荆楚特色生态廊道建设

第一节 全面推进“三江”主廊道建设

深入开展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推进沿江两岸覆绿,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廊道、清江画廊三大主廊道。

持续开展三江六岸造林绿化行动。围绕“三江”干流,大力推进三江六岸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裸露地、困难造林地等造林绿化,加大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力度,积极推广特色乡土树种,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切实提高沿江林草覆盖率,完善沿江防护林体系,构筑护堤护岸生态屏障。同时可将造林绿化同森林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强原有植被的保护与利用、四季景观的营造,高标准打造城市滨江生态廊道,提升沿江生态景观和城市人居环境。统筹推进沿线城镇村庄绿化,大力开展沿江水网路网、农田林网、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构建三江沿线乡村绿色生态网络。

大力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强化沿江生态空间保护,严格长江、汉江、清江干流分区管控和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将廊道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推进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调节水库蓄水、排水量,维护上下游连通性,保障“三江”生态流量,统筹保护恢复以鱼类资源为重点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华鲟、江豚以及其他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栖息地,建立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完善保护地的结构和布局,提升生态系统连接度,加强长江干流四大家鱼、中华绒螯蟹、鲤、鲫、团等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的保护。

打造沿江特色文化廊道。充分利用长江的历史文化根脉,将长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和生态景观融合,以沿线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为节点,通过串联和挖掘沿江散落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打造沿江特色文化廊道,彰显荆楚地域特色。以武汉-荆州-宜昌为抓手,打造“长江生态文化廊道”,涵养文化长江,传承楚文化底蕴,形成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以武汉-襄阳-天仙潜为抓手,打造“毓秀汉江生态画廊”,突显汉江荆楚文化、农耕文明、城市休闲,展现“水、岸、城”生态绿色走廊。以宜昌-恩施风景旅游为抓手,打造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区,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神农溪峡谷观光为龙头,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5A级景区为核心吸引,形成“峡江魅力长廊”。

第二节 加强骨干廊道与荆楚古道建设

以骨干河流、交通干线为重点,重点布局长江、汉江主要一级支流生态廊道、“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生态廊道、“四纵四横四斜”高铁沿线生态廊道以及具有人文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古道。

推进骨干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推进长江、汉江主要一级支流沿岸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堤防防护林和景观林带等生态缓冲带建设,根据河道两侧滩涂、荒坡荒地等不同河段的立地条件,适地适树,有效增加河流流域内的林木覆盖率,改善沿岸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景观通道。加强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清理整治侵占河道、岸线滥用等突出问题,恢复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营造省界门户和交通干线生态景观林带。以武汉天河机场国际门户枢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旅游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重要节点,依托重要通道串联沿线城镇,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的沿线宜林区造林绿化,优先在沪渝蓉、京九、京广、京港澳、沪渝等跨省交通干线省界门户沿线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推进形成汉宜、汉十、襄宜和十神恩等生态廊道,打造路域整体和谐舒适、自然景观优美的美丽干线。

连通沿线重要生态源地。在高速公路、铁路或其他道路横穿而过的生态源地及野生动物经常穿越的地段,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野生动物行为适应能力,因地制宜,充分采样当地植物种类模拟自然环境,构建上跨式或下行式野生动物通道,连接被道路分割的重要生态源地,供野生动物迁徙、繁衍、觅食使用,保护恢复野生动物种群活力。

建设荆楚古道生态文化廊道。深入挖掘具备自然生态、风土民俗和人文历史的古代驿道、茶马古道、古盐道等珍贵线路性文化遗产,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古道生态修缮与区域生态修复、全域综合整治等相关项目的融合,重现万里茶道、襄荆古道、施宜古道、川鄂古盐道、巴盐古道、光黄古道、华容古道等贯穿各区域的自然生态走廊、民族情感走廊和旅游文化走廊。

加强沿线城镇村庄绿化美化。结合沿线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村庄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充分挖掘生态廊道沿线城镇村庄的绿化潜力,在城镇周边见空增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化造林,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农田微气候,丰富村庄生境,构建绿色开放空间,科学发展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森林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第三节 逐步推进湖库等重点区域廊道建设

构建以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洪湖、梁子湖为核心的水生态保护链,建设连接重点湖泊、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斑块的跨区域生态廊道,打造重点湖库生态圈。

加快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加快推动我省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宜荆荆恩城市群、襄十随神城市群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和主要城市间生态空间的有效连接,加强城市群内和城市间生态廊道、林网及生态斑块的连接,稳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完善绿色生态骨架,构建绿量适宜、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功能性。

实施重点湖库生态圈建设。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湖库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围绕河湖系统共生,采取水量调度、湖滨带生态修复、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重要生境修复等措施,修复重点湖库、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环湖库生态圈。强化控源减排,整治水产养殖污染,严禁围垦湖泊,增强湖库自然修复能力。继续实施退耕(垸)还湖还湿,推进湖泊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区域防洪、排涝、灌溉能力。

积极促进重要栖息地连通。在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地、野生动物迁徙停歇地等敏感区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保护植被群落及生境的完整性,建设生态廊道、过鱼设施,逐步恢复各类水体的连通,构建立体绿色水网,完善多源互补,实现跨流域、跨区域互联互通,增加重要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系统保护江汉湖群国际候鸟东部迁徙廊道,加强洪湖老湾故道江豚迁地保护区、三峡库区与长江故道中华鲟半自然驯养基地、武汉江豚全人工繁殖中心保护和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生态监测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