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武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2-02-23 09:1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武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武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确定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境保护修复4个方面21项指标,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防范化解环境风险、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5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武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威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的重要时期。武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增效”总要求,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紧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黄河上游支流大通河、金强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治理,深入推进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生。凉州区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争当绿色发展领头雁;民勤县反弹琵琶治沙节水,打造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古浪县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当代愚公精神,走好生态移民和绿色发展共赢之路;天祝县守护生态屏障,争做全省涉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武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和省上确定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立足全市实际,聚焦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政发〔2021〕17号)和《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甘政办发〔2021〕105号)等文件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勇于担当,生态报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重大项目坚持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三性”论证,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烟”的项目,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先后取消对民勤、古浪、天祝三县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提高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占政绩考核的得分权重,树立了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思想观念之变、体制机制之变、产业经济之变。“十三五”末,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稳定性逐年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各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一)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十三五”末,全市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全部完成。2020年武威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优良天数比率为88.3%,较“十二五”末提高7.02%。六项污染物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6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5.2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3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4.63%;全市3个国控地表水断面、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2个联合监测断面、7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比例为100%,其中红崖山水库等12个断面实现Ⅲ类到Ⅱ类及以上水质的升类。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020年全市8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6%。6个国考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均稳定达到考核目标要求。202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前30名中武威市居第26位。凉州城区及三个县城均无黑臭水体产生。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安全。“十三五”时期,武威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2.1dB(A),声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夜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47.2dB(A),声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声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9.5dB(A),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二级,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为“较好”;夜间平均等效声级61.2dB(A),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为“好”。污染物减排成果明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详见表1-1)。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问题、关键领域及薄弱环节,强化工作调度、督办及考核,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燃煤锅炉淘汰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各县区城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淘汰,热电联产实现超低排放,“散乱污”企业实现了动态清零,清洁能源改造目标任务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任务全面完成。凉州城区小煤炉基本淘汰,居民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5%,城区“五个禁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大扫帚清扫、禁止露天烧烤、禁止在道路等公众场所焚烧祭祀、商业铺面禁止使用小煤炉)全面落实,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储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全部建成,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机动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深度治理全面开展。对入市柴油客(货)车尾气冒黑烟超标排放现象进行专项检查,坚决遏制“冒黑烟车”上路,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建成投运3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和黑烟车抓拍系统,建立机动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划定了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城市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全市7个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凉州区和民勤县签订了石羊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初步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在“十三五”期末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武威为全省3个优秀等次的市(州)之一。凉州区金山镇崖湾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入选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市及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改造。城市、县城及农村均无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序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全市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属于优先保护类,无受污染耕地。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核实确定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55家,完成11家高关注度企业用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化验,最终形成武威市土壤、重点行业企业风险分级复核结果。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关停退出矿业权中14宗涉及有色金属矿采选及41宗非金属矿采选的矿点土壤质量进行筛选监测,监测的18个点位297个样品检测数据均低于规定的限值。

(三)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坚持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作为政治工程、战略工程、生态屏障工程、民生民心工程,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整改工作政治责任,全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祁连山150个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复核,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中央和省上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按时间节点大力度整改推进,存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加快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山水林田湖草、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累计完成造林205万亩、封育188.33万亩,草原生态综合治理398.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01%,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2.92%,城市和县城新增绿地652.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03%。武威市被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民勤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甘肃园林县城”,古浪县黑松驿镇、天祝县天堂镇通过省上“省级森林小镇”考核验收,全市11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科学组织防沙治沙,“十三五”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38.44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75万亩,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十二五”末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沙漠化呈现出面积减少、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的“双减双降”态势,民勤、古浪县列入国家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荣获环保领域最高奖项“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甘肃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武威市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古浪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天祝县纳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四)节水行动成效显著

201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意见》,依法颁布《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六大节水行动”,全市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15.81亿立方米压减到2020年的14.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379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70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确定的两大约束性目标全面实现,蔡旗断面过水量首次突破4亿立方米,民勤外河近40年来首次出现过水,石羊河尾闾青土湖水面面积扩大到26.7平方公里,周围旱区湿地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

(五)环境监管能力有效提升

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不断加强,已建成8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个地表水国控断面自动监测站、2个大气辐射自动监测站和1个电磁自动监测站,68家重点企业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全部联网运行,7个县级及以上、8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按期监测,实现了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凉州区大气网格化监管平台于2020年4月入驻智慧武威调度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监控数据,及时移交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提供有力保障。坚持铁腕治污、铁律执法,严格落实污染源“双随机”抽查制度,配备移动执法系统和无人机,扎实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重拳出击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环境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整治。“十三五”期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03起,罚款6527.8万元,共受理环境信访投诉1777件,已全部办结。

深化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环评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内容,优化程序,精简内容,推行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绿色通道”等模式,确保线上线下办事指南一致,方便群众、企业办事。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及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分级审批和重大变动界定要求,落实环评分级审批规定,杜绝越权审批。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开展了全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认真落实“摸、排、分、清”四项重点任务,通过“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全面实现了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固定污染源监管全周期。“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环评审批项目1240个,核发排污许可证397张,完成排污登记1572家。

(六)环境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督促指导企业严格按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编制完成《武威市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武威市环境应急物资调查报告》,制修订《武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武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武威市核与辐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依托西部管道公司甘肃输油气分公司,建成省级环境应急物资武威区域储备库,充实完善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持续做好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年度规范化管理评估,全市共核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7家(医疗废物2家、收集废矿物油3家,收集铅蓄电池和处置含镍含铜废物各1家),天祝金强工业集中区、红沙岗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古浪工业集中区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其余4个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均依托处置,实现了固体废物处置全覆盖。督促指导企业编修了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和申报登记,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加强涉重企业的日常检查力度,对涉重企业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等环节的环境风险防控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不断强化核与辐射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核安全技术利用单位专项检查、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专项检查和电磁辐射设备(设施)利用单位专项检查,建立完善放射源“一源一档”监管档案,严格落实辐射安全许可审批管理,共办理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158家,并在《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申报系统》注册。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率、持证率均为100%,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年度防护评估报告上传率100%。

(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先后制定出台《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武威市节约用水条例》《武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武威市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武威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编制实施《武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方案(2020—2035年)》《武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8—2020年)》《武威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5—2050)》《武威市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大市的意见》《武威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武威市市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武威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从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层面为深入开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保障,为全面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闭煤矿11处,退出产能96万吨。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15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3%,位列全省第2位,占比提升0.38个百分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08.21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5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7.6%,比2015年提升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3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2%;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4.05%、6.61%、1.45%和4.86%,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十四五”期间武威市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大任务攻坚期和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将处于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复杂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一)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仍未改变

武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为严重,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之一。全市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3178万亩、2227万亩,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5.5%、45.9%。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0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亩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1/7,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机制没有全面建立,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初战告捷,但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仍然艰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进展还不平衡。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以煤为主,天然气、电、工业余热等为补充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民用散煤燃烧量大,煤炭质量管控难度大。城郊农村秋冬季生物质燃烧面广量大,对PM2.5和PM10影响较大,PM2.5指标居高不下,贴线达标问题较为突出。水污染防治方面,资源性缺水问题长期存在,武威市石羊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地区。石羊河干流地表流量小,流程短,河道自净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纳污量十分有限。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繁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已建设施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武威市是农业大市,荒漠绿洲区耕地面积36万公顷,85%以上的土地使用农药、农膜,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导致地力下降。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形成,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还未能形成长期、定期、系统的例行监控体系,对土壤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跟踪监测,以保证及时掌握土壤质量变化情况。

(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待提升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尚待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尚需完善,第三方治理市场培育和发展有待深化。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治污方式滞留在“人防”为主的模式,污染源溯源、现场执法设施装备欠缺,技防设备和措施应用不足。县区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执法和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城市网格化监测体系中街道社区网格化监管水平参差不齐,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监管机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的机遇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视察调研,对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和保护环境等事关武威长远发展方面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给予极大地鞭策鼓舞,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也为全市制定政策、谋划重大项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为我们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委提出“六个新武威”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新武威,将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为必须抓好的底线性任务,高度重视、高位部署并推动落实。坚持定战略、出政策、上项目始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统筹推进黄河治理保护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国家将在黄河上游的祁连山等区域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武威作为这一国家战略的政策受益区,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水源涵养、防沙治沙等方面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四)“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带来的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将为武威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升级,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经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拓展区域互动合作等创造更多机遇。全市按照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生态制高点的有关要求,在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探索低碳转型路径等方面将争取到更多支持。

(五)乡村振兴战略为改善农村环境带来的机遇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20〕9号)指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效推动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以“三大革命”“六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厕所革命、治理生活污水、清理乱搭乱建,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追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建设“六个新武威”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坚持分类施策。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生态环境特点,采取差异化、多元化的保护治理措施,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设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坚持全民参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共识与行动,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监督者、贡献者和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者。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不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节水、治沙、造林取得新成效,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效明显,黄河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内陆荒漠沙漠化治理和国家节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黄河上游支流大通河、金强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治理、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古浪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天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规划落地实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展望203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美丽武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章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一、扎实推进碳排放达峰行动

聚焦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全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实现路径。制定实施《武威市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交易品种和交易范围。

二、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一)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将“三线一单”作为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及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产业准入及项目落地实施等方面的作用,作为推动产业准入清单在具体区域、园区和单元落地的支撑,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工业园区的落地实施,规范和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准入约束作用,提高协同减污降碳能力。

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施节能技改,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促进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巩固提升黄羊工业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加快武威工业园区、天祝金强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园区产业循环体系。以凉州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凉州区静脉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对照《“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约束性指标,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降低固废危害性。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推进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生态产业。推动产业链聚集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研发模式、制造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产业链向终端产品延伸;着力发展以风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适时启动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项目。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数据采集和挖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全面提升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生态产业项目储备和动态调整,提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支撑能力,创新绿色金融模式,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强化环境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度;支持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到2025年,力争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二)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提升各领域各行业节能标准要求,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进一步压减碳化硅、砖瓦陶瓷和玻璃制造等行业用煤总量,大力削减生活和采暖用煤,加大天然气入户和可再生能源生活采暖用能供应,合理控制发电用煤总量。加快建成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煤炭交易市场和优质洁净煤集中配送体系,严格按照民用型煤标准进行交易配送,实现全市各镇民用煤配送全覆盖。加强煤质抽检,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劣质煤行为,确保进入武威市场的煤炭达到低硫、低灰分的要求,杜绝劣质煤流入市场。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

大力发展新能源,重点扩大电能使用占比,完善清洁能源推广利用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在新型农房建设中,制定农村煤改电和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相关政策,协调电力企业落实农村电网配电设施扩容改造、执行农村峰谷电价政策。继续推广洁净煤和节能环保炉具、灶具,探索分布式、分散式供暖设施改造,优化电能、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利用途径,加强清洁能源供暖设施的环境保护监管,推进农村清洁能源采暖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三)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促进车辆优化升级,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和高耗能客货运输车辆。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按照国家和省上部署,有序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统筹油、路、车治理,提升交通运输轨道化、电气化、清洁化水平。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推进全市黑烟车抓拍系统建设,实现县区全覆盖。全面保障油品质量,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完善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运输网络,健全运输结构调整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为主,短途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

(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资源节约化、产地清洁化、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行节约集约、种养结合、高效互补的循环农业模式,培育构建“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特色产业链。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循环结合种养模式。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以上。

三、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局观,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窗口示范建设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读本,使环保低碳观念深入人心,让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十进”活动(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场、进景区、进交通、进酒店、进医院),让更多的社会公民在各种活动参与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公众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意识,让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使绿色生活、勤俭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习惯。

(二)加快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公众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出行,加快绿色节能产品普及。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大塑料废弃物规范化回收利用和处置,建立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推进过度包装治理,推进快递包装材料源头减量,减少电商快件二次包装,推动生产经营者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提升快递包装产品规范化水平。鼓励餐饮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餐具、更多提供可降解打包盒,对餐厨垃圾实施分类回收与利用。鼓励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环保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专栏1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工程

1.新能源开发工程。有序推进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生物质资源富集的县区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

2.车辆优化升级工程。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机动车,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构建集中式充换站为主、分散式充电桩为辅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体系。

3.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实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开展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武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