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第三节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
聚焦绿色化、高值化、多元化,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提升辽宁省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一、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补齐绿色环保产业短板。加快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项目及环境安全保障项目建设。引导大型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园区和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园区聘请“环保管家”“能源管家”,推广节能环保服务。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加热、节能动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业节能装备,低能耗、模块化、智能化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重点推广非电行业废气超低排放、有机废气治理装备。
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二、加快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以废钢铁、废塑料、尾矿、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为重点,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依托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国内国际双轨、线上线下并行的再生资源供应链。鼓励建设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园区,推动企业聚集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统筹布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海洋工程装备等固废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推动钢铁窑炉、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固废。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做大做精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加快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发展先进航空发动机中单晶/定向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调节片等构件的激光增材再制造技术。推广基于增材制造的废旧机床关键零件质量控制及性能预测评估技术,积极研发大功率工业级金属3D打印机,支持发展铁基合金镀铁再制造技术和无刻蚀镀铁技术。推动再制造产品的评定和推广应用,发布一批省级再制造产品技术目录,规范再制造产品技术目录。
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氢能产业。支持煤制氢、化工尾气制氢、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等多种途径制氢。支持低成本制氢、储氢、运氢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首家氢能战略储备中心。谋划建设氢能码头和氢能贸易中心。
风电产业。积极推进辽西北和贫困地区风电场建设,按集中与分散并举、陆地与海上齐进的原则布局新增风电,鼓励风电就地消纳。
光伏产业。重点支持在农村、废弃矿区等地利用闲置土地、荒坡、设施农业等发展光伏,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大力发展农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发电,促进农村光伏建设与建筑、设施农牧业相结合。
核电产业。稳步推进红沿河二期建设。加大核电安全投入,完善核电安全监管,加强在运核电厂、工程建造现场及核级设备制造厂等一线监管力量。积极探索核能综合利用,推进核能制氢、核能供暖等核能综合利用。
专栏3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一)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数字平台建设项目。
开展再生资源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推广“基地+平台+金融”模式,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环保产业服务专业平台建设项目。
培育掌握特色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龙头企业,推动提高环保设备制造业占环保产业比重。
第四节 加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聚焦生态化、循环化、减量化,加速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一、加快打造优质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炭基肥、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精准施药配套技术;进一步扩大生物农药的使用范围,以逐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推进地膜使用标准化减量化,推广和扩大可降解农膜的使用;鼓励农膜生产企业开发更多种类的功能性可降解农膜;对废旧农膜应加强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厂,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加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和集约化的生态养殖新技术。积极探索畜禽养殖与粮食、蔬菜、林果、养鱼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和新技术,逐步建立种、养、加相结合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模式。
加快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建设覆盖全链条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对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做好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小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审批手续,确保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的高标准,保证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
推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实施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二、全面开展典型模式示范。
生态循环模式。在条件成熟地区突出种养融合、互利互促,促进资源区域循环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稻渔共生”“养殖—沼气—种植”、果园立体种养、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多功能生态循环模式。推广“粮食种植+生态养殖+有机粪肥施用+有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保护性耕作模式。由中科院所属相关机构、省内科研院校、企业和地方政府联合推进,在铁岭市昌图县、阜新市阜蒙县、沈阳市沈北新区建设3个万亩级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基地,在锦州市黑山县、盘锦市大洼区、朝阳市建平县建设3个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重点开展地力提升和保育技术、种养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等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
三、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综合运用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耕地内在质量,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扎实推进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按照每10万亩建设1个监测点的标准,加快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以每1万亩为单位建立0.5万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建设省、县两级耕地质量数据信息平台,加强耕地质量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和使用。建设省、市、县三级黑土地保护监测评价队伍,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专栏4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二)“黑土粮仓”工程。
建设全域黑土地综合利用保护示范。集成示范以秸秆还田为主,有机肥施用、轮作培肥、深松深翻等为辅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大力开展农业循环体系、农业废弃物多样性利用、资源减量与替代、农业污染治理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推广。
(三)生态循环型农业示范。
创建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若干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各类新型经营组织为实施主体,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五节 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聚焦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一、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工业能效水平。推动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高耗能行业企业和纺织、制纸、皮革等行业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改造,推进变压器、锅炉(窑炉)、电机系统、风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通用设备绿色低碳改造。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和鼓励发展电弧炉短流程炼钢,逐步提高电炉炼钢在钢铁冶炼中的占比,降低钢铁行业总体排放水平。鼓励钢铁、建材、石化等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
推动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深入挖掘重点行业企业减排潜力,降低治理成本。钢铁、水泥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锌冶炼行业实施高效清洁化电解、氧压浸出技术改造,石化行业开展高效催化、高效精馏、重劣质渣油低碳深加工等工艺技术改造。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支持一批通过采取改进生产流程、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管理、加强监测等措施,以及对物料、水和能量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发展减排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推广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制品及高阻隔多层共挤功能性薄膜、废旧塑料瓶或瓶片加工生产化纤用再生聚酯专用料、管材用改性再生专用料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氢冶炼、富氧冶炼等低碳钢铁制造技术、利用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产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技术、二氧化碳和氯氢催化反应生成甲醇技术。优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用。鼓励各地方、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
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稳步推进能源供应体系转型。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严格控制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鼓励有条件地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控制新增煤电规划建设,进行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持续加大落后煤电机组的淘汰力度。
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在能源消费环节,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以电代柴,加快形成以清洁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电动力设备。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
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等固碳能力。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专栏5 工业降碳减排和生态系统碳汇工程
(一)工业降碳减排工程。
推动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推进变压器、锅炉、电机系统、风电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通用设备绿色化低碳化改造。
(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工程。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加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工程。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碳汇增量。以森林、草原为重点,开展林草碳汇试点工作,完成1000块碳汇样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构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碳汇模型,逐步提升碳汇能力。
第四章 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和冰雪等具备优势资源要素,构建符合辽宁省实际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机制。
第一节 推进森林资源生态产业化
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安全、生态、协调为发展方向,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林业,保障辽宁省森林生态安全。
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提升中药材规模和质量。发展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发展关龙胆、辽细辛、辽五味、人参、威灵仙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开发保健品、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等系列产品,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产品加工科技水平。加强林业与科技融合,依靠优质品种推广和丰产栽培技术,建设大型山野菜、食用菌等林产品和有机食品精加工基地。
规范林下畜禽蜂蛙养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林下鸡鸭、蜜蜂、林蛙等养殖规则,加强科技投入,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林下养殖产品销售质量和销售途径,实现林下养殖规模化、标准化。
二、做大做强林产品市场。
实施林业产品名牌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培育和创建丹东板栗、建昌核桃、抚顺和辽阳大果榛子、辽东红松子、葫芦岛大枣、鞍山南果梨和君子兰等一批特色林产品品牌。提升林产品加工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重点发展经济林、森林中药材、森林食品等非木质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
加强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增加生态产品的需求,促进利益相关方进行市场交易。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具体管理,提高资源价值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林业生态产品出口。
科学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林。突出区域和产品特色,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形成以沈阳设施葡萄、寒富苹果、苹果梨,大连苹果、甜樱桃,鞍山南果梨,丹东草莓、蓝莓,锦州葡萄,营口苹果、葡萄,朝阳苹果,葫芦岛苹果、秋白梨等经济林产业发展格局。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林地承包经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完善“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巩固所有权、保障承包权、落实经营权,鼓励公益林经营,放活商品林经营。规范林权流转、完善林权流转服务、推行林地流转备案制度、强化流转管理、加强林权流转用途监督、推进林权流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做好林权管理社会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民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推进分类管理,活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开展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合作社提质提效。
专栏6 林产品提升工程
(一)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工程。
建设道地药材参茸、辽五味等示范基地,开展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林下养殖有机食品精深加工。
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林下养殖产品精深加工。
(三)中药材产学研深度开发工程。
依托辽宁省科研院所,知名中医药企业,围绕辽宁中药材综合利用开发产业,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
(四)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工程。
因地制宜营造辽宁特色生态经济林,实施林下立体复合经营,提升森林经济产出效率。
第二节 推动湿地资源生态产业化
以内陆和沿海湿地资源为依托,以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为契机,全面整合全省湿地资源,绿色升级传统湿地产品,培育湿地教育产业,做大做强辽宁湿地绿色品牌。
一、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促进湿地传统绿色食品规模化。创建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提升辽宁河流湿地稻鱼养殖生产,整合河蟹养殖产业,扩大藕莲、籽莲种植,创新碱蓬、苇笋等绿色食品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联动,整合零散养殖户,促进湿地食品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湿地原料绿色创新发展。依托丰富芦苇植物资源,绿色升级造纸、编织、人造丝等原料生产。引导创建芦苇绿色加工生产农业合作社,推广芦苇编织工艺品、文创旅游纪念品、康养生活用品等生产,实现湿地资源的绿色化利用。
二、积极培育湿地服务业。
拓展湿地生态教育产业。以辽河国家公园建设为核心,强化全省湿地与野生动植物相关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教育职能。通过强化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开展湿地教育培训,向社会开放湿地生态教育服务,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发展湿地生态康养高端服务业。与温泉康养、文旅康养和医疗康养结合,建设湿地生态康养服务高端产业示范区,建立辽河流域、鸭绿江和大小凌河流域的湿地康养产业体系。
专栏7 湿地生态产业化重点工程
(一)生态种养循环工程。
充分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天然净化能力,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共生的循环经济链。
(二)湿地产业链提升工程。
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鱼、虾、贝、藻类、水稻、莲藕等绿色有机食品及副产物加工。开展湿地创意文化产品研发、影视制作、动漫制作、湿地写生、摄影等产业。
第三节 推动草沙资源生态产业化
坚守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以辽西丘陵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建设为契机,推进草沙生态产业化,完善草牧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推动硅砂和风光电产业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
一、打造草沙生态产业。
建设优质人工草场。通过标准化围栏人工草场建设,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现代牧草生产基地,推进集中连片、节水灌溉、精准管理的人工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壮大牧草加工产业。依托牧草产业战略联盟,整合草产品加工科技资源,实现集团化经营。根据我省草原以灌草丛为主的特点,研发新技术充分利用灌木深加工,特别是山坡地小型灌草丛收割机械和灌木柔丝、粉碎等加工机械,解决饲草短缺问题,促进草畜平衡发展。
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围绕现代草产业发展,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行草畜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广肉牛杂交改良技术、饲料饲草使用技术等牧业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建设草原生态绿色畜牧基地。
推动硅砂和风光电产业。充分发挥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发展精品铸造用砂。大力压缩附加值较低且对资源破坏程度大的产品产量,重点发展旧砂再生技术、砂芯3D打印技术、石油压裂砂、航天精工铸造用砂、特种覆膜砂、消失模砂等科技含量高的硅砂项目,打造高端铸砂、精品铸砂加工基地。
二、规范完善草沙产业。
制定标准规范产业发展。政府协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制定草沙产品行业标准,研发新产品。成立草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加强原料和产品质量检验,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自建基地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保障原料供应,提高企业加工能力。
完善供需产业链条。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形式,构建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农民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链条。带动规模化养殖,减少草沙产品远距离运输,尽可能让产品就地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专栏8 草沙生态产业化重点工程
(一)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每年建设1个优质高产饲草料基地,共建设5个。每年实施粮改饲60万亩,收储青贮饲料200万吨。
(二)优化畜牧业发展布局。
以沈阳地区为中心,开展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积极推广整株青贮、全混合粮饲喂技术,探索和建立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体化经营,提高奶业综合竞争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年来,宁城县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宁城县生活垃圾焚烧热电项目作为全县重点环保项目,得到了大力扶持和快速推进,成为了本地绿色发展的新引擎。该项目由宁城深能环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达2.39亿元,位于天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8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度“绿色发展领跑计划”项目的通知。文件明确,征集项目领域包括能量系统优化等公辅设施改造项目;余热余压利用项目;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改造项目;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项目;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
为进一步压缩办电流程,优化需求对接,加强政企联动,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通过“绿色通道”将一批业扩配套、新能源送出等项目调整纳入2025年预安排计划,并下达建项,助力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我们知道,供电部门应急项目是指在突发紧急情况或特定需求下,供电公司为了快速恢复供电、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4年12月31日,安徽黄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黄山市促进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的通知。《政策》指出,支持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对列入安徽省绿色制造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且当年完成项目投资并竣工验收的节能环保项目,按设备投资
各会员单位及有关企业: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泛珠9+1省/区政府协办、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及招商投资促进局作为官方承办单位的“2025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2025MIECF)将于2025年3月27-29日(周四至周六)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举行,活动主题为“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
1月16日,欣旺达智慧能源与国企杭钢集团下属的浙江省环保集团、浙江杭钢动力举行合资合作签约仪式。三方共同出资设立浙江省环保集团欣碳能源有限公司。欣旺达集团董事长王威,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建成出席仪式并讲话。欣旺达智慧能源总经理孟祥军、浙江省环保集团总经理吴刚、浙江杭钢动力董事
华信运维获“金牌服务商”锦旗表彰继裕华运维部和冀南运维部荣获“金牌服务商”称号之后,河北中科朗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华信运维部也在1月5日举行的冀钢集团-华信特钢2024年度环保金牌服务商授旗仪式上,被授予了同样的荣誉。此次表彰不仅体现了华信特钢对华信运维部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中科朗
近日,记者了解到,鞍钢集团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焦炉装备升级绿色发展改造项目联动试车仪式举行。据悉,项目是辽宁省央地合作重要项目,以“行业先进、节能减排、优质高效、高度智能、绿色环保、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采用PW单炭化室调节技术等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是鞍钢集团聚焦“强链
近日,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及专家评审,国家工信部发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公示”,上能电气成功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榜单,江苏省仅有14家企业上榜。本次获评,也是上能电气继201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后,再次获得国家级别的绿色制造认可。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是构建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修正)》,加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详情如下: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11月25日四川省第十
近日,天合储能Elementa金刚2产品的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已成功完成,该报告由全球知名的安全与认证机构UL进行审核。与此同时,同步完成的还有符合ISO14067标准的碳足迹报告与生命周期评估(LCA)报告。这一系列重要里程碑的达成,标志着天合储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EPD报告是
生态环境部9月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支持绿色发展。加快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引导企业绿色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舞钢市人民政府发布《舞钢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生态环境更趋优质,环保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天蓝、地绿、河湖清成为常态。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在闽台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政府印发《周口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10类重大工程,总投资约364亿元。周口市“十四五”生态环境
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了解到,银川市东部片区生态环境引领经济发展(EOD)项目,已通过生态环境部及各相关金融机构审核,成功纳入中央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这是银川市首个成功获批入库的EOD项目。今年以来,银川市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战略方向、政策导向和投资走向,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永城市人民政府发布《永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日前,商丘发布《商丘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一带一网两环五
河南省济源市印发《济源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济源市将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长垣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用天然气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全市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
日前,长治发布《长治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详情如下:
新乡市人民政府印发《新乡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美丽新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展望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空间格局基本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4年,红沿河核电全年上网电量为482.7亿千瓦时,约占辽宁大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98%,累计上网电量超过3317亿千瓦时。据了解,近5年,红沿河核电站累计通过灵活调峰助力电网多消纳新能源电量68亿千瓦时。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辽宁省发展改革委昨日发文对《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据方案,2025年辽宁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700万千瓦,其中风电2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0万千瓦,全部用于支持无补贴风电光伏项目建设。其中,沈阳市100万千瓦风
2月11日,辽宁盘山县润泽洁源新能源有限公司64000Nm/h电解水制绿氢项目备案获批,建设单位为盘山县润泽洁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2月10日,国网辽宁本溪供电公司员工来到500千伏白徐一、二线,对500千伏线路“三跨”部分开展无人机巡视。近期,本溪山区气温骤降,该公司组织人员密切关注线路设备情况,计划本周内完成140基500千伏重点运维区段的低温特巡工作。巡视中,国网本溪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对杆塔基础、塔材状况、警示标识进行
2月11日,辽宁省发改委公开对《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700万千瓦,其中风电2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0万千瓦,全部用于支持无补贴风电光伏项目建设。700万千瓦规
2月11日,台泥(辽宁)水泥有限公司SCR脱硝技术改造项目工程总承包招标公告发布。本项目采用高温高尘SCR脱硝工艺,建设高温高尘SCR脱硝反应系统及其配套公用辅助系统,达到在生料磨开磨或停车状态下窑尾烟气NOx稳定控制≤50mg/Nm3,氨逃逸≤5mg/Nm3,降低环保风险,保障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公告如下:
2月11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对《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2月11日至2025年2月13日。根据《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11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对《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2月11日至2025年2月13日。文件明确,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700万千瓦,其中风电200万千瓦
2月10日,国网铁岭供电公司人工智能系统在内网部署成功。该公司成为辽宁省内首家部署人工智能系统的供电公司。国网铁岭供电公司召开“人工智能部署及助力公司工作新突破”启动会议,结合国网光明电力大模型人工智能助手,开展定制化AI开发,打造贴合电网业务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反复验证和多
2月10日下午,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集团公司领导叶向东、祖斌、吴敬凯、李旭红、赵晋山、赵
截至2024年底,辽宁电力交易平台注册市场成员6976户,其中发电企业611户,电力用户6243户,售电公司120户,储能用户1户,电网企业1户。2024年,辽宁省内市场直接交易结算电量1132.14亿千瓦时,均价407.61元/兆瓦时,外送结算电量117.27亿千瓦时,均价394.51元/兆瓦时。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