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庆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25年)》印发

2022-03-23 09:3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规划任务与措施

(一)完善生态制度,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重点,在庆阳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积极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监督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全面建立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技术规范、保障有力、公开透明、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形成共建共治责任体系。

2.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形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建立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进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依托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和整合集成,配合省上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风险源)、生态保护、核与辐射、政务管理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将全市各县(区)基础环境数据全部纳入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业务化应用平台,加快数字环保建设,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执法监督、应急指挥、行政审批、政务管理等提供支撑。

主动公开环境治理信息。指导督促排污单位通过企业、政府网站等途径,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环境监测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全部向社会公众开放。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鼓励石油、电力等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3.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制定庆阳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转化融合,推动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二)维护生态安全,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围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生态体系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范为重点,在全市生态安全建设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抢抓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着力构筑黄河流域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努力建设天蓝、水净、地绿的生态宜居家园。

1. 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环境质量。

深化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的双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域”四级河流空间管控体系,落实境内六条河流14个水功能区、23个水环境重点控制单元分级分类管控要求,强化水质保护目标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统一监督管理,除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外,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全面推进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支党河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削减水体污染负荷,修复水生态系统。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巴家咀水库、五台山水库联片供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联保共治,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

深入推进流域水污染治理。坚持前端、中端、末端治水一起抓,落实控源、减污、增容措施,深化水环境问题排查和排污口综合整治。加大工业园区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全市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着力规范油田采出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油田采出水处理达标回注。强化城镇水污染治理,新建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在污水处理厂(站)出水口或排水支流入河口鼓励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源头管控、达标治理、生态净化、流量调剂等多方面措施综合施治,全面改善流域地表水水质。全面推进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鼓励污泥资源化利用。

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配置,实现“优水优用,劣水低用”,建立应用则用、效益最优、因地制宜的再生水调配体系。积极推动再生水、雨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一批再生水利用调蓄水池,逐步普及城镇建筑中水回用技术。加强再生水管网建设,扩大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促进再生水在工业、生活杂用、市政、河湖生态补水等使用方向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并落实全市重要河流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方案,统筹生态保护与用水等关系,保证重要断面下泄生态流量,对有条件的湿地和湖泊实施生态补水。强化生态流量(水位)监管,加快河湖重要控制断面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测体系。加强河湖岸线管理,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确保水生态空间面积不缩小、数量不减少、功能不降低。在马莲河、蒲河等重要河流、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合理划定生态缓冲带,逐步清退、搬迁河湖缓冲带内与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不符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项目。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恢复水生植被,开展水生生物就地保护,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2. 加强协同管控,巩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推进PM2.5与O3协同控制。科学制定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巩固细颗粒物治理成效,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综合考虑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季节性特征,强化分区分时分类精细化协同管控。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到2025年,SO2、NO浓度保持稳定,NO2、PM2.5、TSP浓度明显下降,O3浓度稳步下降。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源治理。深化重点行业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各类燃煤加工炉、烘干炉清洁能源替代。开展烟气旁路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涉气排放企业逐步取消脱硫脱硝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无法取消的,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加强陇东油区油气集中处理站、储油库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控制,建立完善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源头、过程和末端的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控制体系,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车油路联合防控,加快淘汰老旧和高耗能客货运输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市政管理、邮政、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机场巴士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油品监管执法,开展路检路查,提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能力。有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积极争取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城市范围,在确保民生取暖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清洁替代、经济适用、居民可承受的原则,综合采用各类清洁取暖方式,替代燃煤取暖。精细化推进扬尘污染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硬化、绿化抑尘和道路绿化用地扬尘治理,强化煤场、料场、渣场等堆场扬尘管控,规范存储和运输防尘措施,落实渣土车全密闭运输要求,加大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力度,确保市、县区建成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70%以上。

推动其它涉气污染物防治。开展重点氨排放源排查,逐步建立大气氨规范化排放清单,推动大气氨排放控制。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含氢氯氟烃(HCFCs)淘汰和替代。加强恶臭、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防控,鼓励开展恶臭投诉重点企业和园区电子鼻监测。基于现有烟气污染物控制装备,探索工业烟气中三氧化硫、汞、铅、砷、镉等多种非常规污染物强效脱除技术应用。加大生物质锅炉治理力度,加强燃料品质及排放管控,对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要求的生物质锅炉及时进行整改或淘汰。

3. 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贯彻落实《工矿企业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按年度更新发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督促重点单位落实土壤环境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排放情况报备、拆除生产设施污染防治等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水平。继续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和非正规垃圾堆存点排查整治,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持续推进耕地分类管理。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以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为依据,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对安全利用类耕地,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深翻耕、优化施肥、叶面阻隔剂喷施等措施,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和生产特定食用农产品,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轮作休耕等严格管控措施,确保应管尽管。

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定期更新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不断健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机制,严格污染地块用途管制,对调查评估表明存在重度污染、确需开发利用的地块,鼓励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对列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地块,因地制宜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建立污染地块数据库及信息平台,有序开展土地环境质量信息公开。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严格落实风险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土壤修复后资源化利用的,不得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对暂不开发的受污染建设地块,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强化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监管,重点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以及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等二次污染,确保实现风险管控和修复目标。推进原马岭炼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严格管控修复治理过程,针对区域土壤类型、污染物特征及城镇化建设需求,积极探索治理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模式。

4. 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地下水“双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研判风险等级,建立完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内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按要求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以化工园区、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排查和检测,对渗漏严重的研究制定重点污染源防渗工作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渗漏监管执法。

5.强噪声污染防治。

推进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和完善,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自查评估,公布声环境质量状况。强化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等重点领域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确保实现重点噪声污染源达标排放,不断提升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积极开展噪声扰民问题治理,在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逐步配套建设隔声屏障,严格落实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鼓励创建安静小区,力争实现涉及噪声信访投诉总量持续下降。

6.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着力解决油气田开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扩大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探索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倒逼机制。加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立足实际新建、扩建、改建一批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加快形成以焚烧为主,其他处理方式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

7.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加快推进林草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工程,大力实施庆阳市陇东黄土高原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庆阳市水土流失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庆阳市黄河流域半干旱区生态治理与保护项目,全力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工作,不断探索“蚂蚁森林”造林模式,积极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和森林碳汇开发,打造庆阳“林草发展升级版”。应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轻度退化草原降低人为干扰强度,中度退化草原适度开展植被、土壤等生态修复,重度退化草原通过封育、种草改良等重建草原植被。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实施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改良,加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环县、华池县等重点退化沙化草原治理,遏制局部草原生态退化趋势,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00万亩,完成提质增效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27%。

全面推进五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推进黄土塬面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抓好董志塬固沟保塬和马莲河、蒲河、葫芦河等重点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水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协调推进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通过整流域、高质量、系统化设计,在马莲河、蒲河、柔远河、元城河、葫芦河流域开展人工造林和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整流域全面推进,治沟与治坡、治山与治水、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量水而行、以水而定、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到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3000平方千米,保护塬面1000平方千米。

有效推进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通过积极争取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规模化营造林、退化林修复和防沙治沙等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筑牢国家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选择地处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脆弱且相对集中连片的环县、庆城、华池、镇原四县作为项目实施区,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30.93万亩,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稳定,防治水土流失。

持续推进油区矿区生态修复。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督促资源开发企业建立油区矿区生态整治和修复投入长效机制。针对废弃油井、煤矿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充分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等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油田矿区生态修复,加快推进矿区复绿复垦进度,恢复油区矿区自然形态。以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废水、工业固废等为重点,加大油区矿区开发全过程污染防治,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矿井涌水、煤矸石、油泥、钻井泥浆规范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

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现代化,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持续加大以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稳定。

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系统评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数量和丰富度等状况。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将珍稀濒危野外种群及生境全面纳入保护范围。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管理,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

8.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加强涉危涉重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全面推进沿河工业企业、园区(集中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协同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风险防控与生态修复。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和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严密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督促有条件的化工园区建设完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园区内和周边特征污染物监测预警能力。

强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庆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督促各县(区)全面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实施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电子化备案,推动涉危涉重企业电子化备案全覆盖。加强重点流域环境风险综合管控,系统构建流域应急响应“一河一策一图”,对跨界典型河流建立完善应急响应方案。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队伍、应急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目标、应急救援能力等基础数据库,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联动,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

9.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立足发展实际制定庆阳市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煤炭、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大型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合理确定全市及各主要领域、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实现路径。加快形成部门碳达峰工作合力,分阶段、分领域、分县区有序推进全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标活动,尽早实现达峰。完成甘肃省下达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任务,至2025年,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省上下达目标。

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争取部分高耗能产品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铁路、公路、航空和城乡交通综合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持续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有序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因地制宜引导加大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煤炭开采甲烷排放,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控制油气系统甲烷排放,协同控制油气系统挥发性有机物与甲烷排放,推广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技术。强化工业生产过程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有效控制畜禽养殖和农田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市、县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明确相关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教育宣传、人才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建设。配合省级部门编制全市及重点县(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实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全面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低碳发展,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监督;按照“总体部署、分批实施、纳入许可、融合管理”原则,将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纳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和推进主要污染物防治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融合管理。

深入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深入开展以海绵城市为特色的西峰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经济开发空间、生态环境容量,打造城市绿廊,构建城市生态隔离体系,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嵌入式绿地,有效畅通城市风道,增加城区空气流动,促进大气良性循环。不断优化城市水系,合理布局人工湖,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城市区域水循环系统。科学布局城市绿网,加快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和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鼓励低碳建设和管理模式,在基础良好、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区域,探索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点项目示范,在重点行业实施二氧化碳减排重点示范工程。

(三)优化生态空间,落实环境分区管控。

围绕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点,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1. 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简化自上而下的用地指标控制体系,调整按行政区和用地基数分配指标的做法,将开放强度指标分解到各县(区),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林地、草地、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优先做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按照统筹协调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的要求,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农业生产、资源开发等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或损害,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国土空间变化,强化综合空间分级管制,把土地用途管制嵌入到“三区三线”空间管控,建立健全三级管制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按照《庆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分区管控,落实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管控要求,将生态环境准入和环境管控要求进一步细化到乡镇和以工业园区为主体的管控单元,发布市级、环境管控单元和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确保“三线一单”落地生效。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形成以“三线一单”成果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制度。

强化河湖岸线管理保护。结合已编制完成的马莲河、蒲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启动全市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落实河湖空间管控要求。开展河湖水域岸线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利用全国“水利一张图”及河湖遥感本底数据库,及时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岸线规划分区成果、涉河建设项目位置信息上图,实现动态监管。

2.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现状调查、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和勘界立标,落实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提出全市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地体系。以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为重点,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制度。

3.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全面落实国家区域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西峰区、宁县2个重点开发区发展,提高合水县、正宁县2个农产品主产区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镇原县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立足交通、数据信息、资源等区位优势,引导人口和经济要素有序有效聚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强市区中心城市,做优县城,做精特色小城镇,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中心引领、区域联动、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布局。

(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为重点,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工业绿色化、文旅融合化为方向,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突出科技赋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实现深度调整。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做强西峰、驿马、长庆桥3个工业园区,增强产业承载力和聚集力。结合区位优势特点,持续推进“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绿色生态发展体系,逐步改变“一油独大”发展格局。以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石化、能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逐步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健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先进适用环境技术装备和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排污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节能环保服务。引导绿色环保产业从业者把准发展方向,精中选优,促进行业整体升级。

2.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壮大苹果、肉羊、肉牛、生猪、肉鸡、饲草、瓜菜、中药材八大主导产业,重塑新时代“陇东粮仓”。坚持保种、育种、制种齐抓,做好早胜牛、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庆阳黄花菜、庆阳小杂粮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在持续做大规模总量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食品、营养保健品生产,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农富农作用大、质量效益有保证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升宁县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环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争创环县肉羊、镇原肉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西峰生猪、正宁肉牛等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全市培育并稳定纳入“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的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0个以上,企业商标品牌50个以上。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强化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融合和要素禀赋支撑,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成功创建一批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强点扩面、连点成线,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黄土高原避暑康养度假区、红色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品牌形象,形成红色胜地研学游、陇东历史文化游、黄土民俗风情游、子午岭生态康养游精品旅游线路。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完善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建设西峰特色商贸物流枢纽和庆城重要转运型物流枢纽,打造环县县城、宁县长庆桥、宁县新华、华池柔远、合水西华池、正宁山河和镇原城关7大区域性综合物流服务节点。强化物流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产业物流、快递物流,加快推进西部苹果国际商贸港、庆阳陇运石化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物流智能化发展,建设庆阳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商贸物流大数据网络支撑体系。

加快发展数据信息产业。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加强招商选资,吸引云计算、大数据头部企业落地,推动算力资源调度平台、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中国电信绿色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实施。加大数字赋能力度,支持各行业和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快构建以现代中药制造为支柱,以生物药、化学药为特色,以专业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陇东南国家级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围绕“绿养”“药养”等特色路径,突出局部引领和重点产业带动,建设特色健康旅游基地。强化“康养+”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养生、运动健身、颐养健康、生态营养及健康管理与咨询等健康产业,推进医养一体化。

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快推进华能正宁调峰煤电项目,实施庆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华能环县322万千瓦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光伏试点项目。推进清洁能源在供暖、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取暖试点,因地制宜推广低温空气源、水源热泵采暖。

3.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节能监管。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物质能,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富集的县区,布局建设生物天然气项目,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进高能耗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化解和违法违规产能清理,将炼油、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通过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应用等途径,着力解除瓶颈制约,努力实现高耗能行业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

4. 推动产业循环发展。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石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重点行业清洁化生产。以化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西峰、长庆桥等化工园区为依托,建设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导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建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环境友好、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项目,围绕能源产业上下游和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着力培育构建特色循环型产业链,创建国家、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区。

(五)践行生态生活,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围绕生活方式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变的要求,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培育绿色低碳消费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为重点,在区域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变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生态绿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生态生活方式。

1.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加快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力度,把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重点,优先治理乡镇所在地、中心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敏感以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范围内村庄生活污水,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衔接。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治理工艺,分片区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以县域为单位委托专业机构统一规划、设计、建设、运维,推动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机制。

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相匹配的分类处理系统,完善垃圾收运站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补齐处理能力短板。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综合治理残膜污染,推进地膜使用减量化,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持续加强秸秆、尾菜还田利用。做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推进区域性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人地相宜、市区共建、新老并重、软硬兼施、政企合力,加快旧城更新、新城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市容环境改造,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区域性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建设。市区重点实施精品公园建设、附属绿地提升、防护绿地建设、生产绿地建设、新型绿色城市建设、城周绿化等工程,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量,持续提高园林绿化总体水平和景观层次,构建以乔木树种、乡土树种为主的城市森林景观系统和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在持续推进庆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基础上,扩大海绵城市建设范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在城乡结合区域成片造林,构建完成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落实城市建成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园林绿化建设和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要求,力争到2025年底,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完善公园体系,建设西峰生态“五湖”,加强河流岸线景观化改造,提高岸线亲水性和景观品味,构建优美宜居生态家园。

3.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绿满生态陇东,美丽森林庆阳”的总目标,加强部门统筹与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将城镇和乡村绿化美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前屋后和村庄周边为重点,大力推进“一村万树”工程建设,积极创建森林乡村、森林小镇。实施宅旁、水旁、村旁、路旁等“四旁”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绿化,积极发展以森林为依托的种植、养殖、旅游、休闲等乡村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聚焦生态宜居,突出庆阳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陇东民居特色,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建设,联动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及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为重点,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农村电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建后管护责任。

4. 培育生态生活方式。

推行绿色市政服务。大力发展绿色市政服务,重点针对政务服务、医疗、教育、文化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推行绿色市政新技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低碳绿色化布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绿色市政窗口通道,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进电力、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利化、绿色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绿色政府建设,强化政府绿色采购要求,优先选择列入国家及地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常规公交网络,构建公交快线、干线、支线、微循环组成的城市公交四级网络体系,打造全市公交“一张网”的格局。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公交车辆更新,配套建设充电桩。推动科学规划全市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促进公共自行车停放站点与主要交通场站、商业中心、居住区等重要节点“零距离”衔接。持续推进庆阳市省级“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划设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信号管理系统。创新公共交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商务班车、大站快车、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旅游专线等多种形式的特色公交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培育公交优先发展新动力,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交通发展,建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形成通过社会监督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良性机制。

推进全民低碳生活。引领公众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消费,引导形成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公众优先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动完善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等产品的推广机制,鼓励公众购买绿色家具和环保建材产品。厉行节约,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逐步推广绿色建筑,提升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政府机关、学校、医院采用绿色建筑工艺及材料。鼓励全民绿色出行,动员市民树立低碳出行理念,推行健康步行、绿色骑行、低碳行车等活动,优化交通出行方式,提高交通组织效率和城市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

(六)弘扬南梁精神,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生态文化,构建具有庆阳特色、符合庆阳绿色发展实际并富有感染力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在区域生态文化培育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南梁精神,推动红绿融合、以红托绿、守红扩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教,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推进生态文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 推进生态文化发展。

挖掘生态文化价值。聚焦始祖文化、农耕文化、中医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普查,探索、感悟蕴含在自然山水、植物动物中的生态文化内涵,挖掘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理念。组织开展考古发掘、文物鉴定、文化渊源、民俗采风等活动,调查带有时代印迹、地域风格的生态文化形态,研究、收集、梳理并建立庆阳市生态文化数据库,分类分级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加强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实施好革命老区遗迹遗址保护工程,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全面普查子午岭林内革命文物、红色遗址遗迹、史料文献等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保护目录和大数据库。制定革命旧址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推进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纪念馆为重点的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取得新进展。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精品工程,实施西峰南佐遗址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和环县、华池县战国秦长城重要展示节点建设,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陕甘根据地革命遗址遗迹再现工程,推动罗川古城、宁州古城、环洲古城等整体性保护修复。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品牌。以庆阳红色文化为龙头,着力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体现生态文化精神,制作品质精良、风格独特的生态文化创意产品。打响“红色南梁”品牌,积极扶持一批传承庆阳“红色”生态文化的企业。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载体,全力打造多样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现代生态文化品牌和生态文化产品。依托周祖陵、北石窟寺、陇东窑洞等历史自然文化资源,结合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和黄土高原地域特色,推动与休闲游憩、健康养生、科研教育、品德养成、地域历史、民俗等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开发。

2. 加强生态文明宣教。

充分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以环保为主题的节日,采取举办“六·五”环境日公益宣传活动、环保志愿者低碳出行体验活动、召开生态环境新闻发布会、举办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等方式,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宣传“七进”活动,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提高企业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鼓励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积极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和绿色学校,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全面加强红色南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建立与全民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引导公众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内容,动员公众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回收利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活动。

3.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推进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四、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一)工程内容与投资估算。

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庆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目标,结合主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庆阳市规划实施五大类工程25个重点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19.88亿元。(具体见表2)

(二)效益分析。

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生态环境效益。

环保投资的增加,可以避免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损失,是环保投入带来的环境效益的体现。随着规划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使庆阳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更高水平改善和保护,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污染物排放处置更加规范,城乡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城乡垃圾收运分类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2. 经济效益。

规划的实施将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治污减排、节能降碳,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利用资源,从而减少污染排放量;另一方面,各类生态环保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一批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增加居民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将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生态经济、生态文化领域项目的落地,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将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庆阳市生态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将不断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制度日趋完善,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将得到极大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庆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督促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共同发力的创建工作格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要求不断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按年度细化、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及时跟进督导市直各有关部门、县(区)创建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扎实推进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

(二)严格监督考核。

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目标管理、评先创优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创建工作的日常调度和年终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根据考评结果对本规划内容实施动态调整,确保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见效。

(三)做好资金统筹。

市县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事权划分承担建设支出责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和国际项目援助支持,探索市场化多元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使用实效。

(四)加大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对水、大气、土壤、城乡建设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智库。支持有关企业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五)注重社会参与。

积极推进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区)创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统筹协调、纵深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夯实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新闻宣传,选树典型,对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基层集体和个人以及做出杰出贡献的社会人士进行表彰,发挥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积极举办研讨交流会,打造主题品牌活动,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潮。全面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贴近群众、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壮大生态环境领域的志愿服务力量,广泛推进社会参与。

表2 庆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重点项目表

庆政办发〔2022〕25号_Page57.png

庆政办发〔2022〕25号_Page58.png

庆政办发〔2022〕25号_Page59.png

庆政办发〔2022〕25号_Page60.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