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南阳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2-04-26 11:28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水生态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 供水安全保障

坚持节水优先,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供水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加快推进重要水源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加强连通、调蓄工程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应急供水能力。

第一节 水资源节约利用

贯彻落实国家“节水优先”要求,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强化节水宣传教育,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第二节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科学开展水库清淤扩容,保障水库兴利效益正常发挥;积极研究部分大中型水库扩建的可行性;规范有序推进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多源互补、互为备用、集约高效的供水水源格局。

第三节 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以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合理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第四节 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在城市水资源优化利用和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加强已建、在建水源工程的供水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有序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配套工程,适当扩大供水范围,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实施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增加供水保障。

专栏三 供水安全保障工程重点建设任务

(1)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新建及续建中小型水库:抓紧推进在建的内乡县北湾水库完成建设任务,根据综合利用需求,规划新建及续建西峡县湾潭水库、桐柏县李家畈水库、邓州市何冲水库(续建)等11座中型水库,合计总库容2.73亿立方米。结合供水灌溉需要,新建内乡县圣湖湾、南召县猿人谷、桐柏县笔架山等27座小型水库,合计总库容0.52亿立方米。

水库清淤扩容:规划对鸭河口、赵湾两座大型水库和唐河县虎山、镇平县陡坡等16座中型水库及各县区淤积严重的小型水库进行清淤。

南水北调调蓄工程:根据国家政策,适时开展南水北调方城县贾河调蓄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将鸭河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蓄工程,建设赵湾水库调蓄工程、新野县调蓄池等供水配套调蓄工程5处。

(2)引调水工程建设

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规划实施西峡县引鹳济丹供水工程、内乡县引调水供水工程等引调水工程3处;规划实施中心城区上游水系连通工程、邓州市水系连通工程、新野县三里河与溧河水系连通工程、南召水系连通二期等水系连通工程11处,连通水库12座,连通河道及渠道40余条。

(3)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规划实施淅川县、南召县城乡供水工程,官庄工区、桐柏县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等8处城市供水工程,增加供水规模约30.5万立方米/日。

(4)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规划实施南召、西峡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2处,供水保障人口30万。

第五章 农业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位提升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新建大中型灌区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第一节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以“四化”为发展方向,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结合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继续推动地表水置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第二节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节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水系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功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第四节 农村小水电生态改造

实施小水电清理整改,继续推进农村水电生态改造和现代化提升工程建设,推动农村小水电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在山丘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保障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专栏四 农业农村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任务

(1)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邓州市、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内乡县、新野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县域内地表水源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60%。其他有条件的县区分批滚动推进。

(2)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实施鸭河口、引丹等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虎山、鹳河等6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5万亩。

新建大中型灌区:为更好利用大中型水库等地表水资源,谋划新建大型灌区2处,即鸭河口西岸灌区、引丹灌区二期工程(邓北灌区),新建中型灌区一处,即石步河水库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05万亩。

(3)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卧龙、南召、新野、社旗、镇平等11个县(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涉及河流60余条。

(4)农村小水电:规划南召县廖庄水库、白河乔端水电站增效扩容工程,年增发电量100万度。

(5)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规划实施西峡、南召、内乡、淅川等县(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4处,解决4万人饮水、8.5万亩耕地灌溉问题。

(6)大中型水库移民后续帮扶:对南阳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群众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进行扶持。

第六章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第一节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河道自然形态。结合重要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在条件成熟河段实施综合治理。加强河湖水生生物栖息地治理修复,恢复并重建河道多样性生境。强化水污染防治,逐步解决重点河流水污染问题。

第二节 南水北调及饮用水安全保障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

持续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争2025年实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畜禽养殖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巩固保护区范围内各类环境问题整治成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西峡县、淅川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

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风险防控。切实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确保输水干渠水质安全。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设施及救援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强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达标治理和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持续进行排查整治,完善水源地基本信息、问题清单和整治方案;组织开展环境问题整治。

巩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果,健全水质监测监控体系,每月开展例行监测。强化一、二级保护区日常管理;提升监测监控能力;提高保护区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第三节 重点领域污染治理

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涉水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能力,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

强化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种植污染管控。

第四节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按照“查、测、溯、治”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设置入河排污口区域分区。在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区域、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区域范围。积极推动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

专栏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1)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实施南召县鸭河口水库上游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淅川县老灌河支流、丹江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内乡县刁河、默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卧龙区三里河、梅溪河、温凉河,邓州市湍河、排子河及其支流,唐河干流及宛城区、唐河县境内唐河支流等40余条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2)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实施方城县、唐河县、宛城区、淅川县、新野县等5个县(区)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3)重点领域污染减排:规划在邓州、方城、内乡、社旗、宛城、卧龙、淅川等7个县(市、区)实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程;在邓州、方城、高新、官庄工区、南召、内乡、社旗、唐河、桐柏、宛城、卧龙、西峡、淅川、新野、镇平等15个县(市、区)实施30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扩容项目;实施淅川县丹江库区运输船舶智能化污水收集、转运系统改造;推动社旗、唐河、宛城、官庄工区、新野、鸭河工区等县(区)9处超标水功能区治理。

(4)排污口整治:开展南召县、新野县以及唐河、白河等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监测及规范化建设。

第七章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一节 保障生态流量

建立保障河流生态流量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生态控制性工程及河流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最大限度保障河流生态流量。科学确定重要河流断面生态流量。落实生态流量调度措施,科学保障枯水期生态流量。

第二节 完善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体系

构建“截、蓄、导、用”并举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再生水厂建设,实施各县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等。

完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试点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推动工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规划配备管网设施。

第三节 河库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进一步细化丹江口水库、桐柏山水源涵养功能区等区域的边界。推动功能区内天然林保护和围栏封育,加强防护林建设,治理土壤侵蚀,维护与重建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在淮河源头和上游地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工程。

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按照“应退尽退”原则,对河道占垦等不符合空间管控要求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清退。加快推动湍河、老灌河、淇河、丹江、西赵河等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与修复工作。

湿地恢复与建设。加强天然湿地保护与恢复。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增强湿地功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湿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

第四节 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

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推进丹江口水库水生生物调查、监测及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因地制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河段洄游通道保护。

第五节 水土保持工程

围绕淮河、丹江等河流源头区、地下水水源补给区等重点地区,以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修复,开展必要的地下水回补。强化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水土保持率。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侵蚀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第六节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

按照近远结合、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的原则,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有序推进地下水超载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展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等管控指标划定。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和当地地表水,全面开展地下水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质保护,健全地下水监测计量体系,优化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网布局,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控管理。

专栏六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生态流量保障:提高老灌河、白河、唐河生态用水保障能力,推进丹江、老灌河绿色小水电改造,加强工业、农业、城市节水,提高高耗水工业企业用水效率,推进邓州市、南召县、淅川县、新野县、镇平县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保障白河、唐河生态流量。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实施湍河、老灌河、淇河、丹江、镇平县赵河及淇河等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与修复项目。推进淇河及其河口湿地、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天然湿地恢复,加快推进社旗、唐河、桐柏、卧龙、淅川、镇平等县(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

(3)水生生物多样性:对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开展调查监测。

(4)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0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30条,坡耕地及老旧梯田改造水土流失专项治理1830.84公顷,建设渠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1处。

(5)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规划采取节水、水源替换等综合措施进行新野、唐河、邓州等县(市)的地下水超载治理工程,治理超载面积865平方公里。

第八章 智慧水利建设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大幅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实施南阳市智慧水利体系建设。

第一节 水利感知传输网络建设

加强视频监测感知等现代化技术应用,推进雨情、水情、工情、土壤墒情、水质、水土流失等水利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布局。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体观测、实时感知、时空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加强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网络新技术在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增加通信设备、提升通信水平,全面实现各类水利传输网的高速安全互联。

第二节 智慧水利业务系统建设

建设水利业务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水利空间数据应用系统,支撑水利业务的一体化调度、指挥和预警。构建水利工程一体化监管平台,推进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提升水利业务的管理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有效保障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

第九章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第一节 审批改革及放管服

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梳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涉水行政审批,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增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强一体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第二节 水权水市场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步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建立健全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建立健全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健全水权交易平台和交易制度。

第三节 拓宽投融资渠道

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进投融资改革,加快探索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收益权质押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形成财政资金、政府专项债、金融资金、社会及民营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第四节 健全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体系

完善水生态环境空间管理体系。健全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细化属地责任体系,强化水生态环境责任传导,优化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建立打通水里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体系。实施全链条管理,强化源头解析,追溯并落实治污主体责任;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因地制宜加强总磷、总氮排放控制。

第五节 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要素系统治理

建立健全流域综合管控机制。推进重要河湖(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明确重要水生态空间;深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管理。研究建立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监测评价体系,提高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协同治理;强化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阻止污染扩散,加强环境监管。

第六节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聚焦重大水利工程和智慧水利建设,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先进水利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支撑作用。

第七节 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第十章 强化涉水事务监管

第一节 加强水资源监管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资源环境要素,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

严格执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用途管制;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优化生活、生产、生态配水结构,完成主要跨县区河流水量分配方案;严控高耗水产业发展,保障生态供水,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水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水生态产品。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广节水技术,加强税费改革,全面落实节水评价制度,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第二节 加强河湖监管

深化完善河长制“四制四化”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河长+检察长+警长”“全域党建+河长制”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市级体系、健全县级体系、充实乡级体系、强化村级体系,实现四级河长一齐抓、一张网络全覆盖。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采砂监管,努力建设河清湖晏、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

第三节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围绕“保安全,兴水利,增效益”的工作方针,主动适应防汛抗旱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水旱灾害指挥调度、监测预报、方案预案、防洪工程、抢险保障建设,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度汛和工程效益发挥。

第四节 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强化前期工作、“四制”执行、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等环节监管,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完善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监管,确保安全规范运行。

第五节 提升水环境监管服务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提升水源地水质全指标分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分析能力,水库型水源地开展蓝藻水华监测预警,开展预警监控;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建立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探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新污染物监测和防控研究。

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新增考核断面水站建设,开展水污染物溯源监测试点研究,开展新污染物试点监测和调查研究;加大自动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监管和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扩大监控覆盖范围;逐步构建农业农村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一张网”。

开展生态流量监测。加快建设生态流量控制断面的监测设施,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强化对主要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的监测;建设科学全面的水生态监测网络;提升水环境监管效能、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

第六节 加强水文化建设

立足南阳市水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挖掘与保护淮源水文化遗产、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探索水文化保护传承途径,建设水文化载体。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各部门责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统筹部署各项任务。各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第二节 抓好前期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规划所列的重点项目,只作为“十四五”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依据,而不是必须要开工的约束性任务。各县(市、区)要根据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把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进一步细化落实,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认真履行建设程序,科学有序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修改。

第三节 积极筹措资金,保障资金投入

两手发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监管,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保障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节 深入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和引导各方力量,形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强大合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水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