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

2022-05-11 14:32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碳达峰绿色制造工业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章重点工程

一、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持续落实“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牢固树立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链思维,围绕有色、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强韧性,着力构建“5+5+X”产业链,即做强硫磷铁钛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光气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5条主导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高端新型材料、特色装备、无机盐、农产品精深加工5条特色产业链,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新兴产业链(即“X”),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实现工艺和装备的迭代更新,加快推进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靖煤集团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中瑞铝业二期改扩建、银光集团光气化工绿色产业链等项目建设进度,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业态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

——“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链:重点培育发展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积极引进电池生产企业,延伸构建电池材料—电池生产产业链;培育形成硫酸—电石渣—钛白粉—钛石膏—建材循环产业链。

——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合成氨、甲醇、液体CO2、氢气、CO、尿素、硝基复合肥、尿素硝铵溶液、三聚氰胺等产品,重点延伸“煤气化-合成氨-硝酸-硝铵-硝基复合肥”产业链;“尿素-三聚氰胺”、“尿素-尿素硝铵溶液”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TDI”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甲醇-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链。

——光气化工循环产业链:加快实施TDI产能提升、年产5000吨硅氧烷聚碳酸酯及2万吨改性聚碳酸酯、年产2万吨五甲基二异氰酸酯(PDI)、年产2000吨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XDI)、光气化中间体柔性生产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等四大光化产业链;延伸打造农药、化学原料药、化学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业链。

——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围绕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开发生产铸造铜铝合金、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和汽车铝合金轮毂、保险杠,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产品,重点发展电解铜—铜棒—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以及铜工艺品等完整的铜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电解铝—铝合金及铝加工材—铝深加工制品”全产业链;引进铜铅合金生产项目,开发铅酸蓄电池和辐射防护服,延伸发展铅冶炼产业链;开发锌基合金和锌化合物,延伸发展电解锌产业链;开发金、银及金、银复合材料,延伸发展贵金属冶炼产业链。

——稀土产业链:重点发展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五大类产品,延伸发展镨钕稀土金属—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等产业链;镧铈稀土金属—稀土贮氢合金粉—镍氢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链;稀土抛光粉、抛光液和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分子筛催化剂等产业链;氧化钇铕、氧化铈铽—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系列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链:利用光气、盐酸、氢氟酸等独特资源,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培育发展: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农药原药产业和医疗保健器械产业链体系。

——高端优势材料产业链:开拓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核工业等军工配套领域的应用市场,打造原丝—碳绳碳毡—炭/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制品的碳纤维材料产业链;进行高纯还原铁粉等铁基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拓展下游深加工,形成铁矿—铁粉—直接还原球团—铁基电子材料的铁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改性锰酸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打造电池材料产业链;拓展凹凸棒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应用领域,发展凹凸棒石材料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研发系列风电叶片、风电机组、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光伏支架等零部件,引进电机、法兰、塔筒、制动器等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做强矿用支架、矿灯等矿山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培育生产改装车、新型环保电动车和无人机、轻型飞机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链;以高低温超导、微细电磁线为支撑的,包括军工航天用线缆、特种电磁线和特种钢丝绳等产品的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链;智能门窗和管道等通用装备制造产业链

——无机盐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氢氟酸—无水氢氟酸—无水氟化铝”无机氟化工产业链、“氢氟酸—氟锂电解液和石墨电极材料—锂电池”氟锂电池产业链、“氢氟酸—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培育形成相对完善的氟化工产业链体系;扩大重铬酸钠产能规模,积极开发医药级重铬酸钠、电镀级铬酸酐和涂料级氧化铬绿、铬黄等系列产品,培育发展重铬酸钠产业链;引进高锰酸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发新型水处理药剂、土壤修复剂、工业级和食品级高锰酸钠等产品,发展锰资源深加工产业链。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肉制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分割肉、低温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产品,建设肉制品加工产业基地;果蔬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绿色林果、有机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的产地初加工比例,着力提升采后拣选分级、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初加工水平,建设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冻生产线,引导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医药辅料、保健食品等方向发展,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小杂粮和油料特色主食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小杂粮超微粉碎、微生物发酵、微波膨化等新技术,通过提取膳食纤维、生物活性肽、功能性脂蛋白、多糖类物质等功能成分,扩展大健康系列产品,推动特色主食产业提质增效。

二、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强化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提升改造重点方向: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进一步优化园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推进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引进实施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

——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升级,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鼓励园区、企业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园区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原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度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产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雨水、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

——强化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推动废液余热余压资源化利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实行污染治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质量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

——提高园区循环化管理水平。突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园区循环化改造管理机构,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协调机制。完善园区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建立完善重点企业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制度,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加快推进园区废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信息和服务平台、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园区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东西部技术合作与交流。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开展园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三、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强力推进有色、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着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聚焦废水排放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行业,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排放量。有色金属行业强化用水强度控制,落实国家鼓励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推动节水技术改造,完善串联用水和废水分级分质回用的网络化、智能化调配系统;推广应用有色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等废水循环利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化工行业在化肥、氯碱、纯碱、硫酸等重点用水子行业有序开展用水审计、水平衡测试、节水诊断,对节水效果显著用水指标先进的企业产品积极推荐水效“领跑者”,推动重点用水企业水效对标和节水技术改造。鼓励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等园区实施化工企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大力推广应用电化学循环水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回用、水管网漏损检测、智慧用水管理系统等废水循环利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降低废水排放量。食品行业大力推动高浓度有机废水、高盐废水、发酵高浓废水等出来后再用于锅炉用水(软化水、冲渣)、地面冲洗、厂区绿化等,减少有机物排放,提高行业用水效率。

——强化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研发。完善企业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推广中水回用、水资源梯级利用、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高盐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等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大节水新技术在有色、化工、建材、水泥、火电等行业的推广力度,加快推进东方钛业废水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突破一批工业高性能膜及组件、绿色水处理药剂、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工艺技术。有色行业突破有色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湿法冶金高含盐废水回收与资源化、重金属冶金污酸废水资源化及处理、低能耗生物膜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化工行业突破高盐废水单质分盐、高盐有机废水脱盐与浓缩蒸发、含盐废水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技术、含氨废水高效汽提及资源化利用、热膜耦合高含盐废水资源化、低能耗生物膜处理技术、膜法底成本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废水厌氧生物深度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食品行业突破食品高倍浓缩蒸发及脱水干燥超低VOCs排放等关键核心技术。

——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在火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用水企业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引导企业水效对标达标,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先进节水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鼓励工业园区及企业开展核心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节水优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实行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用水、循环用水和废水集中治理模式,促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形成园区耦合用水。

——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行再生水配额管理。督促白银热电公司生产用水全面使用城市中水,推动企业冷却水优先利用城市再生水。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靖煤集团等煤炭企业建立矿井水处理利用设施,矿区生产必须充分使用矿井水,矿区生活用水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对未合理利用矿井水的企业督促限期改正。重点用水企业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强雨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加强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落实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用水定额和《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加大重点行业检查力度,强化高用水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差别水价制度,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强化企业节水管理,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管理制度,健全节水管理机构人员,明确岗位管理职责。督促企业加快配备水计量器具,规范用水计量和用水统计,减少跑冒滴漏。组织用水企业开展用水审计,对照用水定额指标和有关标准对用水各环节进行剖析、审核,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分析水平衡关系和用水效率。引导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水泥制品制造、铜冶炼、铅锌冶炼和稀土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水效对标达标。

四、机电设备节能改造工程

严格执行机电设备能效标准,强化对照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以电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为重点,加快高效机电设备推广应用,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和能量系统优化,不断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重点和方向

——组织开展存量电机节能改造。鼓励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用能设备节能诊断,结合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潜力,引导企业实施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电机,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低效电机,鼓励企业对低效运行的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列开展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等。

——加大高效节能电机应用力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针对风机、水泵、压缩机、机床等通用设备,鼓励采用2级能效及以上的电动机。针对变负荷运行工况,推广2级能效及以上的变频调速永磁电机。针对使用变速箱、耦合器的传动系统,鼓励企业采用低速直驱和高速直驱式永磁电机。大力发展永磁外转子电动滚筒、一体式螺杆压缩机等电动机与负载设备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和产品。

——加快提升绿色设计能力。支持白银风机厂、海佳电泵等生产企业加快提升绿色设计能力,推进电机系统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鼓励通过电机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优化风机、水泵叶轮尺寸和线性,大力发展与高校节能电机合理匹配的新一代风机、水泵产品,提升电机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高效节能电机绿色供给。

——大力推动基础材料及零部件绿色升级。加快高效节能电机关键配套材料创新升级,提升高性能电磁线、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轻稀土永磁、水性绝缘漆及防锈漆、低挥发无溶剂浸渍漆等材料绿色化水平。优化升级高效节能电机生产工艺装置和模具,加快应用消失模铸造、近净成形等技术,提升机座、端盖铸件等绿色生产能力。

——提高电机产品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推广定子正弦绕组、转子冲片冲槽切气隙、转子低压铸铝、转子闭口槽等工艺,提升高效节能电机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应用定转子冲片级进模高速冲、自动摇摆冲、自动压装、自动喷漆、自动绕线嵌线等设备,提升电机生产自动化水平。鼓励使用能源管理、电能回馈式电机实验等能源计量监控和优化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动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加快应用离心式风机、水泵等二次方转矩特性类负载与高效节能电机匹配技术、低速大转矩直驱技术、高速直驱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提高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加快突破永磁电机效率最优控制和无位置传感器磁阻电机参数精确辩识等技术。

——积极实施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完善废旧电机回收利用体系,拓展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链,鼓励废旧电机回收利用、电机高效再制造与电机使用企业加强合作,创新电机高效再制造运营模式。加强再制造电机与负载匹配技术研究,推进再制造电机质量控制、工艺装备和检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电机高效再制造产品认定,规范再制造电机生产,引导再制造电机产品应用。

——加快推动电机系统智能化。促进电机生产制造智能化、自动化,鼓励应用自动嵌线、绕线、机壳组合铣钻加工、自动冲压、自动化装配、自动检测等设备。推进电机产品互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技术应用,探索电机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跟踪管理。开展电机系统能效优化模型和智能算法研究,完善电机故障诊断机理模型。加快应用电机智能感知器系列产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等,推进电机系统运行数据采集、计算、存储、通讯一体化。

——协同推进电机系统数字化。鼓励搭建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推动生产计划、工艺技术、物料配送、设备监控与维护、质量管控、物流跟踪等系统间数据高效交互,集中管控工艺制造和生产管控数据;推动电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运维等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监测和信息共享,鼓励电机系统设备上云。

——严格电机能效监管。严格执行《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8613-2020)等国家标准,大力推广使用YX3系列高效节能电机,严禁企业购买使用和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电机产品,禁止使用能效等级低于3级的电机产品,加强电机能效标识备案管理,确保新增电机产品全部达到高效电机能效标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对电机用户开展能效监管,依法督促企业淘汰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限定值的电机产品。

——强化节能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宣传周等渠道,加大高效节能电机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展高效节能电机进企业系列活动,统筹实施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贯和供需对接等。积极开展电机能效标准对标、电机系统先进技术、电机高效再制造等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电机系统专项节能诊断,提出节能改造合理化建议。积极培育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推进电机节能提效改造。

(二)变压器能效提升重点和方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高压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超净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料、特高压直流套管、非晶态合金、新型合金绕组、环保型绝缘油、绝缘纸(板)、硅橡胶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强立体卷铁芯结构、绝缘件、低损耗导线、多阶梯叠接缝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开展精细化无功补偿技术、宽幅无弧有载调压、智能分接开关、智能融合终端、状态监测可视化等智慧运维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创新,提高变压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亿维变压器公司等企业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变压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聚焦可再生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需求,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系统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推进供应链绿色化改造。引导非晶合金带材、硅钢片、绝缘材料等材料生产企业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提升,改进材料性能,降低材料的单位损耗、噪音,提升材料的稳定性。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提升叠片整形、卷铁心卷绕及拼装、线圈绕制等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变压器制造装备用核心器件、专用软件的质量提升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变压器制造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管理,持续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质量和绿色供给水平。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低于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

——加大新兴应用场景供给。大幅提高基于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变压器、电容变压器、柔性变压器、新能源变压器等生产能力,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拉动市场消费新需求,包括适用于长距离输变电线路的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适用于智慧城市的模块化、大容量、高阻抗变压器,可满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变压器,适用于船用岸电、电气取暖、高铁供电、电动汽车充电等季节性或交替性负荷场合的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等。

——培育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效率高、效益好、管理水平先进的骨干优势企业,鼓励开展生产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品牌培育,提升产业集中度。引导中小企业围绕细分市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协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聚集效应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制造集聚区。围绕高效节能变压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服务、回收处理等,形成高效节能变压器制造产业集群,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加大高效节能变压器推广力度。严格落实《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等国家标准,新增变压器须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变压器。新建项目使用的变压器能效水平达到3级及以上,且能效水平2级及以上的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支持可再生能源电站、电动汽车充电站(桩)、数据中心、5G基站、采暖等领域使用高效节能变压器,提高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工业、通信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比例。

——推动淘汰低效变压器。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变压器节能专项监察,加大对在网运行低效变压器的监察力度,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

——加快电网企业变压器能效提升。推动电网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淘汰计划并组织实施,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加快电网企业变压器升级改造,推行绿色采购管理,新采购变压器应为高效节能变压器。

——全面实施节能诊断服务。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变压器生产应用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诊断,加强变压器经济运行测试,深挖系统节能潜力,协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组织开展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加强供需对接,加快变压器升级改造和能效提升。

——开展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对华能景泰热电、靖远二电、白银热电等重点企业在网运行变压器进行全面普查,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限期完成能效水平为3级变压器的升级改造。

——创新节能服务模式。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推行变压器节能认证,促进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及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服务,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系统服务质量。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等综合服务,提供契合用户需求的前期设计、投资建设、产品供应、运营维护、检测认证等综合解决方案。

五、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工程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和基准水(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等文件精神,以有色金属冶炼、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建筑陶瓷等行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企业改造升级,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烧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40%以上、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50%以上,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各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一)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创新资源,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推动能效已经达到或接近标杆水平的骨干企业,采用先进前沿技术装备谋划建设示范项目,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针对铜、铝、铅、锌等重点品种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开展高质量阳极技术、电解槽综合能源优化、数字化智能电解槽、铜冶炼多金属回收及能源高效利用、铅冶炼能源系统优化、锌湿法冶金多金属回收、浸出渣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探索铝电解惰性阳极、新型火法炼锌技术等低碳零碳颠覆性技术,建设示范性工程,培育打造行业认同、模式先进、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标杆企业。

烧碱行业:加强储氢燃料电池发电集成装置研发和应用,探索氯碱—氢能—绿电自用新模式。加强烧碱蒸发和固碱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应用。

纯碱行业:加强一步法重灰技术、重碱离心机过滤技术、重碱加压过滤技术、回转干铵炉技术等开发应用。

铁合金行业:鼓励采用炉料预处理、原料精料入炉,提髙炉料热熔性能,减少熔渣能源消耗。推广煤气干法除尘、组合式把持器、无功补偿及电压优化、变频调速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开发熔融还原、等离子炉冶炼、连铸连破等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电石行业:加强电石显热回收及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降低单位电石产品综合能耗。加快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开发,适时建设中试及工业化装置。

水泥行业:积极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研究,加快研发超低能耗标杆示范新技术、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技术、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及窑炉尾气二氧化碳利用关键技术、水泥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催化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等重大关键性节能低碳技术,促进水泥行业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陶瓷行业:研究建筑陶瓷应用电能、氢能、富氧燃烧等新型烧成技术及装备,能耗智能监测和节能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电烧辊道窑、氢燃料辊道窑烧成技术与装备,微波干燥技术及装备。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陶瓷行业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二)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对于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积极推广《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电石行业:促进热解球团生产电石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降低电石冶炼的单位产品工艺电耗和综合能耗。加强电石显热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开发应用。推进电石炉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有效减少电石炉体热损失,降低电炉电耗。采用化学合成法制乙二醇、甲醇等技术工艺,推动电石炉气资源综合利用改造。推动电石显热资源利用技术。推广先进余热回收技术,使用热管技术回收电石炉气余热用于发电。回收利用石灰窑废气余热作为炭材烘干装置热源,回收电石炉净化灰作为炭材烘干装置补充燃料,提高余热利用水平。

烧碱行业:开展膜极距技术改造升级。推动离子膜法烧碱装置进行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改造升级。推动以高浓度烧碱和固片碱为主要产品的烧碱企业实施多效蒸发节能改造升级。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氯碱用能相结合,推动副产氢气高值利用技术改造。在满足氯碱生产过程中碱、氯、氢平衡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制氢和氢处理技术,优化副产氢气下游产品类别。开展氯化氢合成炉升级改造,提高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水平。开展工艺优化和精细管理,提升水、电、汽管控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针对蒸汽系统、循环水系统、制冷制暖系统、空压系统、电机系统、输配电系统等公用工程系统能效提升改造,提升用能效率。

纯碱行业:加大热法联碱工艺、湿分解小苏打工艺、井下循环制碱工艺、氯化铵干燥气循环技术、重碱二次分离技术等推广应用。采用带式过滤机替代转鼓过滤机,推广粉体流凉碱设备、大型碳化塔、水平带式过滤机、大型冷盐析结晶器、大型煅烧炉、高效尾气吸收塔等设备,推动老旧装置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采用煅烧炉气余热、蒸汽冷凝水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进行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联碱企业采用副产蒸汽的大型水煤浆气化炉进行改造,副产蒸汽用于纯碱生产。开展原料优化改造升级,加大天然碱矿藏开发利用,提高天然碱产能占比,降低产品能耗。

水泥行业:推动采用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第四代篦冷机、模块化节能或多层复合窑衬、气凝胶、窑炉专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烧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利用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煤炭,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比例。推广分级分别高效粉磨、立磨/辊压机高效料床终粉磨、立磨煤磨等制备系统改造,降低粉磨系统单位产品电耗。推广水泥碳化活性熟料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推动水泥厂高效节能风机/电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建立替代原燃材料供应支撑体系,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支持鼓励水泥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等,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合理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用量,推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普通混合材,提高水泥粉磨过程中固废资源替代熟料比重,降低水泥产品中熟料系数,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提升固废利用水平。合理推动高贝特水泥、石灰石煅烧黏土低碳水泥等产品的应用。合理压减水泥工厂排放,推广先进过滤材料、低氮分级分区燃烧和成熟稳定高效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及装备,推动水泥行业全流程、全环节超低排放。

铁合金行业:加快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新(改、扩)建硅铁、工业硅矿热炉须采用矮烟罩半封闭型,锰硅合金、高碳锰铁、高碳铬铁、镍铁矿热炉采用全封闭型,容量≥25000 千伏安,同步配套余热发电和煤气综合利用设施。研究对 25000 千伏安以下的普通铁合金电炉以及不符合安全环保生产标准的半封闭电炉实施升级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电力负荷管理,加大技术改造推进电炉封闭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生产、能源智能管控一体化水平。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为重点,重点推广应用回转窑窑尾烟气余热发电等技术,推进液态热熔渣直接制备矿渣棉示范应用,实现废渣的余热回收和综合利用。逐步推广冶金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饲料蛋白技术,实现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开展炉渣、硅微粉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

建筑陶瓷行业:推广干法制粉工艺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薄型建筑陶瓷(包含陶瓷薄板)制造技术,原料标准化管理与制备技术,陶瓷砖(板)低温快烧工艺技术,节能窑炉及高效烧成技术,低能及余热的高效利用技术等绿色低碳功能化建筑陶瓷制备技术。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建立替代原燃材料供应支撑体系,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向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支持鼓励建筑陶瓷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太阳能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分布式发电等,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合理压减终端排放,通过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低温余热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等,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通过低品位原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环保设备的改造升级,实现与相关产业协同碳减排的目的。

(三)稳妥推进改造升级,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在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方面,电解铝领域重点推动电解铝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改造、铝电解槽大型化、电解槽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铝电解槽能量流优化及余热回收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鼓励电解铝企业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铜、铅、锌冶炼领域重点推动短流程冶炼、旋浮炼铜、铜阳极纯氧燃烧、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高效湿法锌冶炼技术、锌精矿大型化焙烧技术、赤铁矿法除铁炼锌工艺、多孔介质燃烧技术、侧吹还原熔炼粉煤浸没喷吹技术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控制中心,实现能源合理调度、梯级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淘汰能耗高的风机、水泵、电机等用能设备,推进通用设备升级换代。在合理压减终端排放方面,结合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工艺特点、实施节能降碳和污染物治理协同控制。围绕尾矿及铝灰、大修渣、白烟尘、砷滤饼、酸泥等固体废物,积极开展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推动实施铝灰资源化、锌浸出渣无害化处置、电解铝大修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固废处置利用规模和能力。在创新工艺流程再造方面,加快推进跨行业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协同发展,形成更多创新低碳制造工艺和流程再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有色、钢铁和建材等企业间区域流程优化整合,实现流程再造,推进跨行业相融发展,形成跨行业协调降碳新模式

六、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工程

以铁合金、煤炭、水泥、电解铝、砖瓦轮窑等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装置,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通过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构建多标准、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全面排查落后产能及工艺装备。依据工信部等16部委《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对标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对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留“死角”,对排查发现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依法依规淘汰退出;对历年以来已关停退出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进行“回头看”,严防淘汰退出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按照产业政策规定,淘汰相关工艺技术装备,须拆除相应主体设备。具备拆除条件的应立即拆除;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依法依规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主体设备(生产线),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再恢复生产,同时在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主管部门网站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并限时拆除,使相应产能不再恢复生产。

——依法处置能耗不达标企业。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对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后仍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且难以在规定时限通过改造升级达到基准水平以上的产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手段推动其加快退出。

——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对有色、化工、水泥、铁合金等行业中能耗电耗达不到强制标准的产能和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淘汰类的产能,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

——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有效益、有前景,且主动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对未按期退出落后产能的企业,严控新增授信,压缩退出存量贷款。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

——严格执法监管。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全面调查重点行业能源消耗情况,严格依法处置主要工序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不达标的企业。强化环保执法,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环保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期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不得无证排污。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执法,全面调查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生产状况和生产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对因工艺装备落后、环保和能耗不达标被依法关停的企业,注销生产许可证。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组织检查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情况,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强化惩戒约束。对未按期完成落后产能退出的企业,由相关部门将有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信用中国”网站等平台公布,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税收管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债券发行、融资授信、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投标等方面,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和信用约束。

七、煤炭市场提标改造工程

根据煤炭市场体系建设要求,对全市8个一级煤炭交易市场、46个二级煤炭交易市场和360个配送网点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进一步有效管控煤炭质量。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证照齐全、守法经营方便群众的原则,统筹布局优化煤炭经营市场和配送网点。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提升改造民用散煤交易市场和配送体系,督促经营主体按照《储(售)煤场地整治标准》要求,建设完善扬尘、污水、噪声等污染防治措施。整合规范煤炭经营网点,保障优质清洁民用煤炭供应。

——规范煤炭经营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区域,以大气冬防为重点时段,开展日常巡查,对非法运输、私售煤炭、销售劣质煤炭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严防劣质煤炭流入管控区域。

——严格执行煤炭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民营散煤民营型煤质量标准,加大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煤质检测检查力度,制定落实煤炭质量抽检方案。对煤炭经营市场采取固定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检,抽检结果及时反馈售煤单位及相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及经销不符合质量标准煤炭的经营企业,依据《煤炭法》《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八、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工程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信部《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节能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不断加大节能监察力度,持续提升工业节能管理和行业能效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节能专项监察。对化工、有色、火电、铁合金等重点行业开展全面梳理排查,建立重点企业能源消费台账,制定重点行业年度专项监察企业名单,有序开展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监察,实现重点行业企业能耗专项监察全覆盖。对节能监察中发现的能耗超限额标准或其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回头看”,对未按照要求整改或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持续做好日常节能监察。加强用能企业日常节能监察,主要包括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管理岗位设立和能源管理人员履职等能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情况,低能效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淘汰退出情况以及节能教育培训开展情况等。监察情况及时反馈企业,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情况实行季度监测制度,对发现有苗头性不合理用能企业及时进行节能监察,规范企业用能行为。

——强化节能监察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业务培训,宣贯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创新节能监察模式,采用跨县区交叉执法、联合执法、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监察等方式,确保节能监察工作质量。推广用能设备产品能效在线核对、节能监察结果在线填报、重点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电子档案等模式,提升节能监察信息化水平。加强跟踪指导,对节能监察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能行为、能源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引导企业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能效对标达标等活动,加快推进企业节能优化和绿色化改造。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各县区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优化区域绿色工业布局、重点项目,落实规划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督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绿色发展重点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办理。创新绿色发展制度,探索建立企业绿色发展诚信制度,落实环保信用评价和公示制度,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工业绿色发展的法规、标准约束,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落实负面清单限制类、禁止类产业准入管控要求。

三、加大政策支持

从土地、财税、运营监管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金支持,严格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专用)装备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积极落实《白银市推动“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若干措施》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2+15”创新驱动政策,完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四、完善技术保障

结合产业基础,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完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布局,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注重将应用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建设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坚持市场化主体运作以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大数据公共平台的服务水平,强化产业共性技术对企业投资和绿色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发展绿色金融

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好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优势,积极对接省级清洁生产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切合本地工业绿色发展实际的金融服务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提升金融支撑能力。

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使用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对政策“不知晓”“找不到”,企业反映困难“没回音”等问题,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通过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协同服务,实现更多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将优化服务向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机制,真正做到“企业带着资金项目来、剩下的事情我来办”,为企业创造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

七、强化宣传引导

引导新闻媒体积极宣传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重点工业行业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定期宣传节能监察、环保执法等行政执法情况以及绿色制造体系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等绿色发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扩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知识普及、节能目标考核及环保执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绿色理念,为工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绿色制造查看更多>工业节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