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日前,青岛就《青岛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划指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是培育发展绿色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推进青岛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供给水平,统筹指导青岛市“十四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起草了《青岛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
青岛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1
(一)发展基础 1
(二)主要问题 2
(三)面临形势 3
二、总体要求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重点领域 7
(一)做大高效节能制造业 8
1.推进节能电器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8
2.提升节能装备发展水平 8
3.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材料 10
(二)做强先进环保制造业 10
1.深入发展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 10
2.加快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 11
3.创新发展环保材料及治理药剂 12
(三)做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2
1.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12
2.拓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 13
3.完善农林废弃物与城乡垃圾综合利用体系 13
4.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14
(四)做优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业 14
1.夯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 15
2.加快布局发展绿色船舶制造业 15
(五)做精节能环保服务业 16
1.提升节能综合服务能力 16
2.推进环保服务创新 17
3.做专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 18
四、主要任务 18
(一)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18
1.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19
2.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19
3.提升完善产业链条 20
(二)建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20
1.培优树强龙头企业 20
2.引导中坚力量加速发展 21
3.推动优势中小企业做细做精 21
(三)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引领 21
1.积极培育创新载体 22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22
3.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23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3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3
1.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24
2.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24
3.推进价格政策改革 25
4.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25
(五)积极推进一批示范工程 25
1.绿色示范创建工程 26
2.产业数字赋能示范工程 26
3.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程 27
五、保障措施 27
(一)加强统筹协调 27
(二)优化市场环境 28
(三)强化监测评估 28
(四)营造良好氛围 29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是培育发展绿色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推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供给水平,根据《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改环资〔2022〕189号)、《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政发〔2021〕2号)、《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青政办字〔2021〕6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经过快速发展,我市节能环保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产业营收规模居全省首位。据调查统计,2020年,全市拥有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节能环保企业10余家,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产业门类较为丰富。我市已形成门类较为丰富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高效节能家电、节能换热装备、水处理设备、烟尘烟气监测仪、充电设备等部分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明显。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更加多元,以青岛绿天使环保创业园、金海牛能源环境产业园为代表的专业化集聚平台,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升级。
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节能环保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1家,研发掌握有绿色家电智能控制、烟气深度冷却、超高温换热器、废气处理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以高效节能电器产业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智能家电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节能环保特色领域区域性集聚效应突出,以西海岸新区、平度市、胶州市为主的节能家电聚集区规模不断壮大,西海岸新区和胶州市商用冷链装备、胶州市和平度市节能锅炉(窑炉)、西海岸新区、高新区和胶州市环保产业等集聚效应明显。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与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除高效节能家电、环境监测装备、充电设备制造等领域外,现有节能环保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协同集聚效应有待加强。
产业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大多呈现跟跑状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低端无序竞争、跟随模仿发展等现象比较普遍,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有待提升。高水平技术人员招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
支撑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尚未形成系统性、精准化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资、价格等政策仍不完善。节能环保领域多为技术型、轻资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传统投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与节能环保相关的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重要基础数据比较缺乏,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
(三)面临形势
1.面临的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促进转型升级。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出了新目标、设定了新标准,将加速驱动产业结构、能源供给、能源消费模式等变革。“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随着节能环保标准不断提高,节能降耗、减污降碳、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向纵深推进,在“双碳”目标的宏观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的长期增长趋势高度确定。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加速释放。当前,节能环保领域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石油、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设。未来,随着高效节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与突破,变频控制技术、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等将广泛融入到工业生产中,工业节能细分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环保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细分化调整,危废处理、环境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新兴领域市场空间将加速释放,有望成为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多重战略机遇交汇叠加提供新动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良好,技术、资本、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聚集,“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叠加,具备做强做优做大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基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在前列”的目标,全市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战略支撑和发展机遇。
2.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发展形势错综复杂。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将导致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壁垒进一步加剧,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趋增强。
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节能环保市场化逐步深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行业“洗牌”趋势更加明显,具有较强资金实力、资本运作能力和创新型的企业呈现巨大发展潜力,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淘汰退出。
头部企业跨界争夺市场份额。整合、兼并、上市融资成为行业市场主流,头部企业跨界进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污染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智慧环保大数据等领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同时,一些省市着手构建产业共赢生态,成立省级或市级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如省级层面,有陕西、辽宁、浙江、四川、江苏等省份,市级层面,有宁波、徐州等市,可能会形成新的区域垄断和市场分割,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定力、锚定目标、凝聚合力,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打造以5大区域集聚板块与N个优势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基地)为核心的“5+N”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优质、创新、集聚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青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做大做强做优。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形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放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集聚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龙头引领,产业聚集。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培育,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链群发展思维,依托城市核心板块、开发区、产业园区等载体,整合市场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加速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赋能节能低碳改造,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领域
面向“十四五”时期节能降耗、减污降碳、生态保护重大需求,依托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4大领域,聚焦装备和服务2个维度,着力推进技术研发、引进、转化与应用,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一)做大高效节能制造业
以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聚焦节煤、节电、节油及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等领域,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工业、办公生活、建筑等节能装备、产品,持续扩大高效节能制造业产业规模。
1.推进节能电器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以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为驱动,进一步巩固扩大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空调等家电产品领先地位,积极拓展节能厨房电器、生活小家电等新品类、新功能产品。支持电器生产企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变频、高效节能、电器功耗管控、分布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绿色设计产品”等高效节能产品,不断提升电器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节能家电研发制造基地。
2.提升节能装备发展水平
锅炉(窑炉)相关技术和设备。主动适应清洁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不断提高锅炉自动化控制、主辅机匹配优化、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锅炉、余热锅炉等高效节能锅炉,高效节能燃烧器以及窑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
高效换热装备。加快高效新型换热以及冷却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重点发展高效换热器、烟道热回收交换器、蓄能器、空冷器、冷凝器、预热器等节能换热装备。
高效电机及拖动设备。围绕电机产品能效提升,推进机电装备产品整体化设计,加大新型绝缘材料、变频器等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研发,提升稀土永磁电机、高中低压变频调速器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设备等装备制造能力,大力发展与高效节能电机合理匹配的新一代风机、水泵等产品。
高效制冷和热泵装备。围绕压缩机能效提升,加大磁悬浮离心压缩机、变频涡旋压缩机、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压缩机等节能高效压缩机研发力度。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冷链装备数字化、智慧化升级。积极发展低温空气源热泵、工业用高温热泵以及多能互补热泵耦合技术,加大二氧化碳热泵研发推广力度。
其他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围绕高低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变压器、低损耗配变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等,推进智能配电、用电技术研发。瞄准世界燃气轮机技术和氢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燃气轮机在氢能中应用研究。
3.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材料
围绕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加大绿色建材研发力度,推广建筑模块化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和产品,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环保面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建筑涂料和胶黏剂等建筑材料。开发推广低辐射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高透光隔热玻璃等高性能节能玻璃,发展节能型门窗。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广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做强先进环保制造业
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聚焦大气、水、土壤、固废、海洋等领域,加快发展污染防治、安全处置与监测检测等技术装备,积极推进环保材料药剂创新,不断提升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
1.深入发展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围绕工业废气处置、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治理、高效除尘、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烟气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及净化回收、大型电除尘、室内空气净化等技术装备。
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围绕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废水治理与中水回用、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加快高效水处理、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海洋溢油回收及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推进浒苔无害化处置、海水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培育支持垃圾渗滤液治理及副产物安全处理、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等技术装备研发生产。
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技术和装备。围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等领域,积极发展危险化学品污染土壤、有机物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地下水修复等修复技术装备。围绕生活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领域,发展生活垃圾智能分选、垃圾焚烧尾气超低排放、危废安全处置等技术装备。
2.加快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
围绕工业废气在线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工业污水在线监测、土壤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加大关键元器件、技术、产品和装备的研发力度,突破环境污染源采集及分析、专用光学气体传感器、色谱检测单元等关键技术,提高在线监测仪器的灵敏度、测量精度和性能稳定性。重点发展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废气、油烟等在线监控和预警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环境空气分析仪、温室气体监测分析仪、颗粒物数浓度(PN)检测设备等仪器设备;研究适用范围广、监测数据准确的多参数水质自动检测仪器和连续监测装备;积极发展土壤采样、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在线监测等技术装备;加快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仪、入海污染物通量原位在线监测仪、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剖面平台浮标技术等技术装备。鼓励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和车载式应急检测装置。
3.创新发展环保材料及治理药剂
重点发展新型膜材料、挥发性有机物高效吸附催化材料、高效活性炭、大气污染治理用低温脱硝催化剂等环保材料,高性能水处理药剂、除臭剂、海水养殖尾水生态治理高效菌剂等环保药剂,不断拓展应用范围。积极培育发展电磁辐射防护以及污染防治等新型环保材料,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三)做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综合利用率为导向,聚焦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旧物资、水资源等领域,加快发展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1.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海水淡化装备。以海水淡化应用为主攻方向,突破反渗透膜及组件、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技术,推进大型成套海水淡化装备研发建造。开展可再生能源耦合淡化、纳滤及其他新型分离膜等技术研究,着力发展面向海岛及船舶应用的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
其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再制造及轮胎回收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装备。积极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
2.拓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
聚焦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工业废渣(如炉渣及矿渣)、尾矿、工业污泥、建筑垃圾等主要大宗固体废物,创新利用模式,提高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材,鼓励利用石膏制备建筑材料、路基材料、新材料及改良土壤等,推广高炉渣生产建材、回收有用组分等,开展石墨尾矿、金矿尾矿、石矿粉末和碎屑的综合利用。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
3.完善农林废弃物与城乡垃圾综合利用体系
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农林废弃物多元化应用,支持秸秆发酵生产燃料及塑料替代品等提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积极推广秸秆发电、秸秆生物气化和热解气化等技术。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发酵制饲料、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统筹规划分拣处理中心,推广智能化、精细化分拣设备,推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厨余垃圾全链条、整体性处置利用体系,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生物柴油等产品。
4.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废旧物资综合利用。以废弃电器电子、废旧轮胎、废旧汽车、废旧塑料、废钢铁等废旧物资为重点,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重点突破废旧家电柔性拆解、稀贵金属精细分离提纯、塑料改性和混合废塑料高效分拣等技术,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建设废旧物资分拣加工中心、产业园区、废旧物资交易中心,创建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
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开展污水再生水全流程技术、经济高效污水回用技术研究,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扩大海水淡化生产规模,推进百发海水淡化扩建项目,因地制宜建设海岛海水淡化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在青岛落地。
(四)做优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业
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围绕纯电动汽车、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方向,夯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加快绿色船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水平。
1.夯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
完善核心零部件配套。围绕整车企业需求,加强本地企业配套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技术攻关力度,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零部件配套体系。整合全市研发资源,围绕动力系统研发、控制系统研发、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发挥汽车产业科创联盟作用,培育打造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夯实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变速箱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及功率芯片(IGBT)等产业链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招商。
协同发展充电、加氢设施制造业。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培育本地加氢压缩机企业发展,加快建立完备的储氢装备研发制造体系,积极发展氢气压缩机、液氢泵、加氢机等核心储氢装备及成套储氢设备。
2.加快布局发展绿色船舶制造业
开展绿色船舶设计、制造、管理的全过程研究,重点布局气体燃料技术、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氢燃料技术等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混合动力船舶等绿色船舶制造。围绕船舶污染控制,重点发展船舶压载水处理、船舶废气处理等绿色环保设备。
(五)做精节能环保服务业
聚焦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3个方向,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全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有力支撑节约能源、提升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体系。
1.提升节能综合服务能力
深化综合能源服务。围绕工业、建筑、公共机构、交通、清洁供暖、高效制冷、绿色数据中心等领域,以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能耗在线监测、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环保融资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形成集前期节能诊断、节能改造设计、中期融资、工程实施运行和后期节能跟踪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创新节能服务模式。强化数字技术在节能服务中的应用,深度挖掘能源需求响应,创新能源服务模式,系统做好节能、综合供能、能源系统、能源交易和金融服务。加快能源服务与环境服务相融合,提升节能、降碳、减污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节能装备生产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化转型,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形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总包服务产业链。
2.推进环保服务创新
拓展环境咨询领域。持续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信用评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传统咨询服务水平,积极拓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碳资产管理、环境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发展环境与生态监测检测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检测服务,鼓励社会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提高挥发性有机物、二噁英、地下水、土壤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加强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运行管理,提升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油气回收系统的移动源监测检测水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规划布局,推进浮标、潜标、卫星遥感、无人机、应急监测车、专业监测船等综合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构建智慧环保体系。围绕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水环境、固危废处置等领域,加快环境监测、治理、保护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突破环境数据收集、传输、整理、分析技术和软件开发,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环保新模式。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鼓励第三方治理企业创新业务模式,引导第三方治理由单一业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探索实施整体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模式。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等,布局建设一批“环境医院”,将企业与人才、技术与资本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推行环保管家、环境顾问、环境治理综合托管等服务模式,探索长周期、一站式、定制化的环保服务。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做专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
重点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流向监测等技术研究,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新模式。鼓励企业针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提高废旧物资回收效率。培育再制造工程技术研发和服务、再生产品质量检测鉴定等服务企业或平台,开展面向工业企业的个性化再制造服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逆向物流、再制造的发展。
四、主要任务
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着眼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以集群化发展为导向,通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建立“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聚高效”集群发展模式,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5+N”产业发展格局。
1.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含高新区)、胶州市、崂山区、莱西市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良好、科教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打造节能环保产业5大区域集聚板块。发挥高效节能电器、商用冷链装备、高效节能锅炉(窑炉)及换热装备、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环境监测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优势产业中龙头企业的品牌虹吸效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领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扩大细分领域内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打造N个优势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省主导产业集群、省特色产业集群及“雁阵形”产业集群名单。
2.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依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以及节能环保领域专业化园区、功能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作用,细化完善资金集中、土地整合及人才引进等园区建设配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企业入驻园区,注重对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的引入和培养,为园区节能环保企业建设和起步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3.提升完善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进行集聚整合、“雁阵形”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将中小企业产品供给清单与龙头企业主要配套产品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匹配。进一步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按照“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推进链式招商,引导关联产业、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
(二)建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综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导和行业协同联动作用,梯次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1.培优树强龙头企业
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产业链领航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供行业问题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运用并购、参股、增资扩产、业务创新等方式进行业务拓展,释放其在集聚发展、品牌辐射、技术示范中的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形成一批拥有先进技术、领导行业发展的节能环保企业标杆。
2.引导中坚力量加速发展
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细分领域市场占优势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靶向服务,在人才引进、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育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
3.推动优势中小企业做细做精
发挥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创新热情高、市场反应快、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瞄准市场空白,发展差异化、个性化的高性能产品,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小转企”“小升规”,加快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借助青岛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金企通服务平台等,破解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切实解决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引领
依托我市丰富的科教资源,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1.积极培育创新载体
强化节能环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成立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成套装备攻关。鼓励龙头企业针对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需求和典型应用场景,组建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联盟,集中力量解决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平台,打造省级或市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节能环保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瞪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鼓励节能环保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对列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节能环保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积极开展余热余压深度回收利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海洋污染治理、污染物治理监测和溯源等领域科技创新,超前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装备研发。
3.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依托《青岛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等人才引进政策及青岛国际院士港等科创平台,实施产才融合支撑行动,加大节能环保领域人才培育、引进扶持力度,支持重点用人单位、高能级平台面向全球集聚节能环保产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力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卓越人才、跨领域人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紧密型产业学院、技师学院、实训基地,探索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关键技术、核心领域、重要环节,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高价值专利培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团体等标准,引导节能环保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构建一批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及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从资源要素、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发放力度,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引导创投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鼓励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充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资金供给。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将碳排放权、排污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入融资质押担保范围。健全绿色保险机制,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进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加大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培育支持力度。
2.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基建投资支持,统筹现有节能环保资金助力产业发展。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服务推广。深入实施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支持。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环境服务,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机关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国有企业带头采购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落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免征增值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抵免优惠政策。
3.推进价格政策改革
建立完善污水处理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根据实际实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严格执行惩罚性价格,对主要耗能行业的用能单位按照淘汰类、限制类和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重点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4.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节能环保项目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建立市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库,加强分类管理,实行动态调整。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大、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双招双引”签约、补短板等省级重点项目库。
(五)积极推进一批示范工程
深入实施产业示范工程,创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示范试点,推广一批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绿色示范创建工程
充分发挥各领域资源优势,从全市、园区、企业3个层面推进绿色示范创建,深挖本地节能环保市场潜力,推进装备技术示范应用,为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提供支撑。加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基地和交易平台,打造全品类国家级废旧物资再循环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固体废物贮存总量趋零增长。推动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加强绿色示范园区培育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予以政策扶持。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推进绿色工厂创建,支持绿色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
2.产业数字赋能示范工程
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装备设计制造、诊断咨询、智慧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在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泛能源大数据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拓展互联网数据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等相关业务,深入挖掘能源环境远程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充分用好“山东技改在线”“技改视频库”等平台,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稳步提高节能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效节能电器、污染防治装备、环境监测装备等产业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G产业应用等试点示范。
3.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程
通过示范目录、专业展会、诊断应用等方式,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产品推广,促进先进技术、产品应用落地,扩大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在全市范围内每年遴选一批节能节水环保先进技术、产品,定期发布《青岛市重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广目录》。鼓励企业开展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能效之星”装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和国家级绿色技术申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会展,提升企业知名度,开拓国内外节能环保市场。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强化供需对接,进行针对性推介,促进技术、产品应用落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研究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易于调动相关部门和各种资源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局面。市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和分工完善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各区市要充分认识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本地实际研究提出具体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节能环保有关行业联盟(协会)第三方力量,推动节能环保行业自律发展。
(二)优化市场环境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节能环保工程设计、监理管理。完善招投标机制,鼓励引导节能环保类项目树立质量优先的评标理念,大幅增加技术标权重,严防恶性低价竞争。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节能环保企业投资创业提供更便捷的条件。积极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加快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生态环保产业国际交流服务平台建设,抢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制高点。
(三)强化监测评估
以《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监测制度,依法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做好节能环保产业的行业数据监测与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建立健全督导督查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定期通报节能环保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建立规划完成情况定期报告制度、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动态调整制度,积极探索形成规范完善的规划评价体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增强规划实施效果。
(四)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产业等政策宣讲,帮助企业及时全面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标准、知识,大力传播节能环保理念。大力宣传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积极宣扬先进典型,畅通公众生态环境监督渠道,适度曝光严重浪费资源、违规上马“两高”项目、破坏生态环境等负面典型,营造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气候目标。双碳战略是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做出的坚定承诺,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双碳”实践第四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持续打造“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品牌,搭建全国知名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各界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实施,计划于2024年7月4-6日在合肥举办“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
5月20日上午,安徽省政府召开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闻发布会。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罗宏向媒体介绍了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打
为加强东莞松山湖环保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交流,推动园区环境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东莞市松山湖生态环境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作为中国环保展合作机构,组织会员单位报名参展观展,并将在6月26-28日安排会员企业与相关人员组成参观团莅临广交会展馆参观第十七届中国环保展,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
一、总体要求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和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牵头组织,已经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展商超过1000家,专业观众超过50000人,系列活动超60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持续打造“中国新
由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长环国际会展(湖北)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战略支持,拟邀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江苏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江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四川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摸排推介节能技改项目、加大绿色融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银企对接服务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主要围绕能效提升、能源低碳化利用、节水、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
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意见,意见提出主要目标为,到2030年,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步构建,城淀共生共荣的风貌基本形成。细颗粒物平均浓度相比2020年下降20%,白洋淀水质稳定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日前,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郑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宇通重工、康宁特环保、黎明重工等在列。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郑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郑办〔2023〕17号)有关要求,经市政府同意,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0月11日,广东省揭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揭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积极培育低碳零碳负碳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人民政府8月29日发布《石嘴山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扬尘精细化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八个方面25项行动措施:一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源头管控,加快工业领域落后低效产能淘汰,推进传统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发布2024年度天津市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其中包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具体为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物治理。市市场监管委关于发布2024年度天津市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通告津市场监管标准〔2024〕19号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及《天
近日,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中标陕西略阳象山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绿色生态超低排放环保提升综合治理改造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标金额4485万元。本次项目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有组织废气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熟料线生产设备技改升级、达标达产达效。项目竣工投产后,通过超低排放
日前,陕煤信阳2×1000MW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项目第一批辅机(脱硫系统装置采购及配套施工项目)中标结果公示。龙净环保中标该项目,中标价格140960000元。在前一天龙净环保中标国能安徽公司安庆三期2X1000MW机组工程低低温静电除尘器设备采购,中标价格14686万元。两天斩获近3亿订单,龙净环保杀疯了
7月2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慰问监督帮扶工作组。29日上午,黄润秋一行来到邯郸市磁县岳城镇,调研冀豫交界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情况。黄润秋详细了解了冀豫交界地区焦化、建材、化工、能源等企业布局和污染排放情况。他指出,要因地制宜规划交界
近日,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累计诉讼、仲裁情况的进展公告,广西蓝德扣除公司需支付的工期延误损失150万元后向公司支付了工程款1808.55万元及利息。该案件已完结。永清环保发展为以土壤修复为工程核心、以固\危废处置为运营核心,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咨询、新能源、双碳业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环
2024长三角(嘉兴)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览会2024.12.11-13嘉兴国际会展中心前言2023南湖会议由嘉兴市人民政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举办,每年举办一次。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铁雄、工信部原总经济师
一桥飞架,横跨东西,湾区“通脉”,活力涌现。经过长达7年的建设,在万众翘首企盼中,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于6月30日正式开通!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使得深圳、中山、广州(南沙)三座隔海相望的滨海城市实现30分钟内互达,还推动了更高质量的企业资源、更丰富的资金和更高素质的
咸阳市公开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整改落实情况如下:2023年4月6日至6月5日,省第二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组对我市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9月11日,反馈了《咸阳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报告》。对此,我市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广东省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江门市财政局发布关于申报广东省大气污染物减排财政激励资金的通知,激励对象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对于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通过采取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或者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等措施,开展工业锅炉、炉窑、VOCs污染治理并形成VOCs或NOx减排量的企业给
6月20日,工信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公示,其中先进节能环保装备有节水与水处理装备、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装备核心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四大类,具体包含振动膜高效浓缩与分离装备、高盐废水处理装备、有机废液超临界水氧化装备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中项网发布9月第一周最新固体废弃物项目汇总,涉及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废弃物处置等,详情如下:01、广东公司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一期)预算投资总额:7336.52万元进展阶段:初步设计项目所在地:广东省中山市项目详情:本项目约占地19.32亩,年处理装修废弃物10万吨,拆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8月19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常州市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600万吨左右,新增大宗
近日,城发环境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89,110.56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0.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49,014.16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7.44%。报告期内,公司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环保运营业务占比大幅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环卫业
天源环保公布半年度报告,2024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2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1.57%。自公司创立至今,历经十余载的迅猛发展,在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
8月14日下午,北投环境集团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利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探索环保新路径、推进绿色发展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苏勇力,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毛志刚,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蔡毅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毛
8月13日上午,泰达环保携手泰达市政、泰达绿化、泰达环卫就无废城市环保综合治理工作展开深度合作,在泰达环保本部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约仪式。泰达市政、泰达绿化、泰达环卫主要负责人到访泰达环保,泰达环保主要负责人接待,相关负责人参加。与会各方参观了泰达环保双港项目垃圾吊控制室、主控室等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8月5日,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发布惠州市惠阳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到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左右,新增大宗固
7月26日,云南水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中科润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固废处置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南水务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刘晖,中科环保董事会秘书王建强代表双方签订协议,并进行深入交流座谈。双方围绕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优势、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根据协议,双
2024上半年已经过去,环保各上市公司开始陆续披露2024上半年业绩预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家日子越过越好”。中持水务2024年半年度净利润预减60%到90%!7月9日,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0.24万元至2120.96万元,与上年同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7月1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27年,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左右,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全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2.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