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日前,咸阳市印发《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强调信息化是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是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详情如下:
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党组指出,信息化是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是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咸阳市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面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全市的数字政府体系。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咸阳市生态环境局贯彻落实信息化建设创新举措,为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形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新局面,建设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编制本规划。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2
(三)面临形势 4
二、总体要求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总体架构 10
(一)应用层 12
(二)业务支撑层 16
(三)数据层 17
(四)基础设施层 17
四、重点任务 18
(一)打造集中共享数据资源体系 18
(二)构建基础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19
(三)建设协同高效智慧业务应用 20
(四)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26
(五)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标准规范 28
(六)完善信息化统一运维保障体系 29
五、保障措施 31
(一)组织保障 31
(二)机制保障 31
(三)资金保障 32
(四)技术保障 32
(五)人才保障 32
附件1: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十四五”时期重点谋划、包装、
申报和建设项目清单 33
附件2-1:咸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资源技术要求 44
附件2-2:咸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技术要求 87
附件2-3:咸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接入技术要求 112
附件2-4:咸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访问技术要求 125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咸阳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网络强国思想,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多项业务应用系统,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模式初步形成,有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主要业务应用全覆盖
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已建成移动执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监测质控平台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环保主要业务全覆盖,有效支撑了当前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在执法监管信息化方面,建设了网格化监管系统,并为机动车、生物质禁烧、用电工况能相关执法专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感知网络建设不断完善
全市建成包含141个空气自动站、7个VOCs监测站、4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49个土壤点位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同时,安装了生物质热成像视频监控点316个,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并联网220个监控点,建成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座。
3.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构建了与市级相关部门、第三方专业公司合力共抓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保障网络及系统的安全运行,推进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制定了网络安全制度,全面部署了网络安全设备,强化了网络安全保障。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在监测监控、执法监管、网络安全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距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及“十四五”时期现代化治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1.信息化现状无法满足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新要求
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整合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存在着部门封锁、各自为政、分头建设、信息不通等问题,导致数据来源纷杂,应用渠道不畅,系统平台相对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业务领域对信息化需求日益紧迫,然而信息化水平较弱,大量人力投入到信息收集、汇总、处理等基础工作,已呈现出业务需求与信息化程度不匹配现象。
2.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能力不足
咸阳市各类生态环境信息存在多口采集、重复输入、多头使用和实时性、同步性差等不足;数据共享通道尚未打通,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信息资源杂乱分散,系统平台功能性、完整性还存在短板。例如,污染源基础数据不精确统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基础信息库;国控和省控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尚未回流,自建系统仅有市控空气质量站点监测数据;空间基础信息不足,仅生物质禁烧视频监控系统有少量图层,缺乏可视化显示,无法满足挂图作战的需要;缺乏外部数据共享,住建、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气象、交运等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数据尚未接入,无法为科学研判、联防联控提供统一的数据保障。
3.数据资源应用能力较弱
全局化、整体化、关联化、宏观化的环境数据分析挖掘及应用能力比较欠缺,现有信息化能力,无法全面直观、实时的掌握全局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业务进展状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因此,亟需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专业化、精细化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提高管理决策针对性、时效性和预见性。通过建设全景式生态环境展示、分析和研判等信息化系统,强化关联分析、趋势评估和综合研判能力。
4.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技术平台、安全防护、运维监管。各业务系统处于业务部门自行建设阶段,未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机构职责不明晰,迫切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
(三)面临形势
1.国家战略部署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省各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陆续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提前谋划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社会治理数字化等社会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将进入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国家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十四五”期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治水固土防风险”等新形势、新要求,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十四五”期间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弯道超车”。
2.数字政府建设对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提出新要求
陕西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创新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咸阳市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数字政府建设是落实国家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基础支撑。
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须紧随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及各级政府信息化发展号召,逐步建立现代化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全面推进咸阳市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对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挑战
近年来,咸阳市在环境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感知能力不强、应用系统分散、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要求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逐步深入,现有信息化水平已无法满足工作需求。随着本规划和建设内容的逐步落地,可实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引擎、光谱、质谱等新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感知能力,健全监测感知体系;通过积极推进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逐步提升智能监管能力和智慧应用水平,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信息化技术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加强信息化统一集中,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集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和集中统筹管理,坚持信息化统一、集中、集约的建设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系统整合、数据共享,推动建立统一规范、智慧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和“集中统一”的发展格局。
坚持协同共享。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数据壁垒,开展生态环境数据整合,实现数据按需有序共享,提升部门间业务协同效能,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创新驱动作用,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数字创新、数字融合示范应用,推动生态环境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坚持安全可控。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应用系统和终端设备国产化适配改造,不断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韧性抗毁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大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确保系统和应用可靠、可信、可控,为咸阳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整体目标,以“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大安全、大环境”作为建设思路,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职能、基础条件和协同需求,全面推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市系统化”的一盘棋格局。本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急用先行、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十四五”期间咸阳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分为两个发展阶段递进实施。
2021至2023年作为第一阶段,主要建设目标包括:一是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监管“一网统管”。建立全市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一平台”,建成全市生态环境“一张网”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全覆盖,加强生态环境分析研判、指挥调度和考核评估能力。二是建立生态环境数据“一个库”。通过汇聚整合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规范、安全的管理与应用。三是实现生态环境业务应用“一网统筹”。打破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环境业务壁垒,推动生态环境业务协同。四是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互联网+生态”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水平,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
2024至2025年作为第二阶段,主要建设目标包括:一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感知能力智慧化。运用现代遥感监测监控技术,推动生态环境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物信融合”。二是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提升环境质量多目标协同管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科学、精准、依法治污。三是探索数字政府“一网协同”服务模式。推动数字政府环境治理协同,强化外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责任,共同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形成协同共治典型示范。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构建成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大系统”、数据智治“大数据”、基础支撑“大平台”、信息保障“大安全”、信息发展“大环境”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管理体系,全面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显著提升全市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力争使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能力实现全省领先,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2.具体目标
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取得新突破。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普及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实现智能化升级,生态环境智能感知能力、感知范围和感知种类显著提高,点源、面源、移动源智能立体监测监控体系基本形成。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跨层级、跨部门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贯通横向与纵向数据共享通道,大数据创新应用效果凸显,实现“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科学高效地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探索生态环境数据开发利用、开放共享,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数据资源价值。
业务应用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智慧环保云平台,统领大气、水、土壤、固废、执法、监测、应对气候变化、核与辐射等业务领域协同应用,在“提气、降碳、强生态,治水、固土、防风险”等业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业务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显著提高。
政务服务一网统管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和政务服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能力显著提高,企业和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全面覆盖的网络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和面向对抗的实战化运行模式,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率达到100%,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达到管理要求。
信息化发展大环境形成新局面。夯实生态环境信息发展“大环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标准规范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化统一集中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发挥明显成效,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市系统化的“一盘棋”格局初步形成。
三、总体架构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按照“理念创新+流程创新+治理创新+技术创新”四位一体架构设计理念,充分结合业务梳理结果,开展咸阳市“十四五”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规划为“四横四纵”八大体系,如图所示:
“四横”,即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化的应用层;标准化、可复用、开放化的业务中台;资产化、服务化、共享化的数据中台;集中化、一体化、安全化的基础设施层,是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的主体框架。
“四纵”,即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是“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安全保障。
(一)应用层
针对不同用户(管理、决策、公众)的核心诉求,以及生态环境业务协同的需求,设计建设生态环境大平台,包含智慧业务应用系统、智慧决策应用系统、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及公众服务应用系统。通过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和业务集成,各模块将逐步整合拆分、解耦、插接在大平台和大数据之上,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大平台。打破“各自建设、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的局面。
1.从“独立”向“整合”,建设智慧业务模块
基于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核心业务梳理的脉络和成果,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本规划的要求,承前启后地开展业务创新,打破现有的业务分割的局面。
由于已建诸多业务应用系统,因此“十四五”期间工作核心重点是从“独立”到“整合”的转型,在确保业务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整合、业务协同和业务创新,覆盖局内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综合管理及自然生态保护等业务模块,并结合移动服务平台开发移动端。
在业务模块的建设和整合过程中,以“智慧、高效、简洁”为原则,简化提炼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更加扁平、高效、灵活的业务流,并着重考虑涉及协同的业务流程,按照统筹规划、条块联动的思路,一体化建设。
2.从“人治”到“数治”,建设智慧决策模块
为提升环境质量研判的科学性,基于生态环境数据中心的全域数据,依托业务中台的技术手段,形成集生态环境要素(水、气、土)治理、数字驾驶舱、环境综合预警以及生态环境社会舆情研判于一体的智慧决策系统,实现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型。
一是建立围绕环境要素(水、气、土)的生态环境形势研判模式。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实现与地理、气象、水文等数据资源融合利用,利用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支撑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定量化、可视化评估业务实施成效,提高管理决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结合人工智能手段,提高基于“数据”的环境预警能力。快速搜集和处理涉及环境风险、环保举报、突发环境事件、社会舆论等海量数据,综合各部门的环境风险源、危险化学品及其运输、水文气象等数据,构建预警规则模型,利用预警模型从大量的数据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出重要但又不能靠人工获取的数据,形成持续有效的预警机制,实现精准化预警。
三是建立环保舆情分析模块。针对环境保护重大政策、信访举报投诉、污染事故等热点问题,对互联网信息进行自动抓取、主题检索、专题聚焦,形成舆情分析报告,把握事件态势,正确引导舆论。
3.从“单打”到“联控”,建设协同联动模块
以业务协同需求为依据,针对各业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的业务协同需求,以统筹联动为原则,规划建设业务协同应用系统,达到业务应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防联控”的转变。
以“平、战”两种协同类型为联动模式,建设污染防治协同管理(“平时”协同)和环境质量保障调度(“战时”协同)两个业务模块,实现基于污染防治的协同管理、基于重污染情况或者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指挥调度的协同联动。
一是建设污染防治协同管理模块。实现基于目标任务的常态化协同。通过统一管理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实现任务分解、任务执行、进度跟踪、成效评估等全过程监管。通过任务导向的协同,聚焦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实现对不同来源的任务处置,包括任务指派、现场检查、信息反馈、调查处理、协同化管理,强化对污染防治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二是建设环境质量保障调度业务协同模块。实现重污染天气、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等“战时”状态的协同,为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事前预警、事中研判和调度、事后跟踪分析和总结。
4.既“便民”又“便企”,建设公众服务模块
为满足社会公众、企业对生态环境相关业务“网上办事”“掌上办事”的需求,依托“智慧环保”大平台,开展生态环境相关事务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拓宽与公众相关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渠道,满足公众及时获取生态环境可公开信息的需求,建成公众服务模块。
一是为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以“最多跑一次”作为服务标准进行设计,提高办事效率的需求,加强移动服务的整合,强化一站式服务。
二是在现有政务网站对信息公开要求的基础上,向移动端延伸,将政务服务与信息公开渠道打通;加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响应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环境污染事件、突发事件等信息公开的需求。
5.从“固定”到“移动”,建设高效便捷移动端
随着5G技术发展及移动端的普及,将生态环境保护核心业务进行移动端协同开发,实现“掌上办”、“随时办”以及生态环境数据移动端展示。同时,拓展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政务移动端、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库、生态环境宣传等模块化功能。政务工作者可更便捷高效的开展业务,提升行政效能;公众可随时随地查询相关信息、环境质量、投诉举报等;企业可及时掌握最新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二)业务支撑层
为实现统建共享,构建应用支撑体系,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生态环境业务中台,通过对生态环境核心业务进行标准化封装,以能力产品化的方式对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提供服务,实现整个业务系统“能力”共享,形成“大中台”服务模式,达成更快的业务需求响应及更便捷的开发迭代环境,为业务应用开发的快速响应、快速部署提供支撑。
业务中台分为两层,分别实现服务的封装、管理与发布。业务中台提供三类服务:
一是支撑服务。提供统一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授权、消息服务、搜索管理、流程管理、GIS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组件,为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标准化开发组件;
二是业务模型服务。为上层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模型调用服务,基于对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业务应用的解耦和重构,开发生态环境业务模型服务。业务模型涉及大气污染溯源模型、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模型、水环境智能决策模型、水污染溯源模型等智能预警分析模型。
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提供数据挖掘分析过程中的算法调用服务,图像识别服务、视频行为分析服务,业务中台的服务管理与发布,实现对三类服务的统一集中管理,包括服务发现、发布、注册、授权、监控和统一的接口管理、日志管理。
(三)数据层
基于“十四五”规划总体架构,在已有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台建设,并与市大数据管理局数据共享立交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全系统统一建设、市县数据互通、市级部门数据联动”。数据中台通过数据采集、回流、清洗和归纳,为各业务系统平台提供数据服务。
数据中台提供生态环境信息资源采集汇聚、清洗治理、分类存储、资产管控等功能。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局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汇聚整合其他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资源,形成共建共用的大数据。在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及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为数据协同和共享打好基础,打破“数据壁垒”的制约瓶颈。
(四)基础设施层
依托咸阳市政务云,推行“云优先”战略,加快各业务应用系统上云,按需逐步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网络整合和专网迁移。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网络、布局传感器,建成跨部门、跨层级生态环境物理感知体系。依托视联网技术,开展视频监控资源整合,推进市、县两级视频共享平台建设。
四、重点任务
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是在《咸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整体框架下,充分结合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业务与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痛点,充分考虑新建项目与建成项目及在建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数字政府统筹建设的要求,规划重点建设任务。
本方案主要规划“两中台、五应用、四体系”十一项重点建设任务。具体内如下:
两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
五应用:智慧业务应用、智慧决策应用、公众服务应用、业务协同应用以及移动端业务应用;
四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安全保障体系。
(一)打造集中共享数据资源体系
数据层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业务应用的数据服务基础,主要由数据采集管理、数据资产管控、数据能力开放以及产品管理四部分构成。借助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核心业务的梳理和分析成果,对7大类核心业务、42个业务模块的生态环境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台,形成数据“采集-治理-共享-开放”的闭环管理。实现多源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标签化,有效推动咸阳市生态环境数据整合,解决“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为各类业务应用夯实数据基础。
同时,以“数据资产”的理念管理数据,通过可视化手段,动态展示现有数据资产,说清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现状。并在生态环境数据资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加工,提供多种类型的数据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数据“横向”与“纵向”的共享能力,最终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高效有序”的数据流,为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一 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
建成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库。建立和完善固定污染源、环境质量、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等领域数据仓库。根据实际业务分析场景,建立面向业务主题的、结构稳定的、分析指标丰富积淀的业务主题库。根据生态环境对象要素、要素特征等进行专题搭建,形成专题库。
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构建咸阳市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包括生态环境数据规范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内部及外部门数据汇聚、生态环境数据治理、面向各部门数据接口服务、数据资产管理和数据监控管理,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开放和安全管理。
(二)构建基础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业务支撑层是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系统支撑平台,是软件开发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信息系统整合要求和“中台”新理念的发展需求。业务中台可提供丰富的应用开发组件,实现应用系统快速开发、迭代和部署。从技术上改变以往系统建设从底层到应用层独立建设造成的功能模块重复、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困难等问题,为生态环境应用系统开发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服务。在系统整合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业务支撑层已有组件,也要注重将通用功能封装成通用组件,逐步提升业务中台服务能力。业务支撑层分为两层,分别实现服务的封装和服务的管理与发布。
专栏二 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业务支撑平台。为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提供数据,实现数据查询服务、分析服务的注册与维护,数据服务接口的生成;为业务部门、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应用基础组件支撑、数据共享支撑、数据分析支撑、数据业务模型、数据业务功能服务,为集约化开发、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三)建设协同高效智慧业务应用
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任务,聚焦职能职责,形成充分共享、协同联动、分工有序的大系统。为增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提高智慧环保决策水平,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咸阳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信息化保障。
1.智慧业务应用
按照生态环境局各部门业务的内在联系,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以现有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公共业务模块组件化、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业务模块的重用能力,逐步整合现有系统,根据业务需求新建系统
具体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生态保护、综合管理。
专栏三智慧业务应用建设工程
环境监测。建立环境质量监测、预测数据分析体系。加强对全市大气、水、土壤、噪声、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油烟排放等环境质量监测的高效监管,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应用等大力提升大气环境、水环境预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推动咸阳市环境质量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和业务水平。
环境监管。建立全业务域环境监管体系。推进建设项目环评、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双随机抽查、移动执法、环境应急指挥、行政处罚、环保督察、环境信访等业务智能监管模块。建立全市统一、准确的统一污染源基础信息,通过“一源一档”,实现固定污染源统一基础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确保污染源业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业务之间协同联动、数据之间统一共享。
企业“环境码”管理体系。将企业在线污染源监控、电力监控、信访投诉、应急管理、行政处罚、排污许可证、环境信用评价等业务数据都将纳入企业环境大数据池,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动态综合研判,最终形成企业“环保码”。通过数据动态采集、实时更新,可实时掌握企业关键工艺、污染防治设施相关信息及检查要点,为跨区域交叉检查,“双随机”检查提供便捷,提升我市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更加科学精准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监管效率。
自然生态保护。建立生态示范创建、生态损害赔偿及“三线一单”管理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成数据与成果管理、实时业务数据对接、数据综合查询及展示、智能分析与应用服务,实现生态保护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
综合管理。搭建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平台建设,集成全系统各项业务系统,建立会议管理、办事流程管理等模块。打通市县(区)两级环境业务联动渠道,实现市县两级各类环境问题、应急指挥等会商及会议高效便捷召开,提升联动协同能力。
其中,环境监测感知数据是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来源。“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应主要围绕生态环境动态感知需求,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动态感知。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感知网络统一接入平台,实现感知设备的综合管理,实现感知数据统一汇集,统一分发。
专栏四环境监测能力提升
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对市主城区空气质量进行加密监测。新建5套交通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0个国标六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站,50个环境空气颗粒物站,100个国标三参数监测站。
采购3套车载大气监测设备,提升移动式监测能力,弥补固定监测能力的不足。对大气污染实现点线面多维度覆盖,提升对污染物来源的快速识别和应急响应能力。
水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范围内新建建设国家标准方法水质自动监测站点30个,智能传感技术监测站100个。
建立水环境污染溯源系统和溯源监测能力。在重点水污染防治和监控区域,安装水质指纹溯源预警监测设备,精准溯源导致市辖区水质变化的污染成因,逐步实现水环境科学化、智能化、动态化管控。
污染源监测。建立以机动车排放为重点、涵盖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油气回收系统的移动源监测体系。鼓励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测监控体系,强化机动车定期排放检验、遥感监测、路检路查和远程在线监控。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开展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污染源监测监控网络,实现污染源全面监管。
遥感监测能力。通过采购卫星及无人机遥感监测服务,将遥感数据监测专题成果资料和其他监测资料进行有效融合,搭建水环境、大气环境卫星遥感可视化系统,为大气、水、固废等污染防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2.智慧决策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建立内在联系,为分析研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能力,实现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变。建设生态环境应急指挥和调度系统,实现智能应急和科学调度。
专栏五智慧决策应用建设工程
生态环境智慧大脑。建立一个水、气、土全生态全生命周期数据中心,一套生态环境业务支撑底座,一套生态环境智能分析和应用平台,一套数据融合标准与应用规范。从而实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模型算法、智能分析等新技术打造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智能综合平台。
生态环境应急指挥和调度系统。通过建立数据仓库管理风险源、应急相关资源,快速完成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全流程管理。全面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效率,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响应体系。
智慧决策应用。构建环境质量研判模块,提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趋势研判和成因诊断分析能力。建立智能预警模块,通过预警规则、模型调试及时推送大气环境、水环境预警信息,为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及水环境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环保舆情分析平台,主动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快速反应新闻舆情动态,促进环保与媒体、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
3.业务协同应用
建立业务协同应用,强化部门紧密协同机制,实现环境管理工作从“单打独斗”到“联防联治”的转变。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横向打通各应用业务流程,纵向贯穿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提高生态环境局业务应用的协同共享能力。
专栏六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工程
业务协同应用。建立生态环境任务调度协同处置平台。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常态提升的工作机制,协同区县及其他市级部门做好调度工作,形成问题收集、推送、处理、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构建生态环境环境质量保障调度协同机制。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期间,全市各区县及周边城市各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统一行动,联防联控;在重大活动期间,按照“精准监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核心区域和辐射周边区域协调联动的监测预报机制,协同做好管控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
4.公众服务应用
咸阳市建设数字城市以打造“一网通”为目标,许多公众服务事项均已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其中,针对生态环境类业务中涉及环境质量查询、机动车排气情况查询、辐射管理、固废管理、投资项目等的45个事项,公众或企业可直接通过咸阳市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结合咸阳市数据开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及数据开放力度,拓展政务服务接入事项、强化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满足公众对生态环境信息多渠道获取的需求,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专栏七公众服务应用建设工程
公众服务应用。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拓展政务服务接入事项,逐步增加在线申办业务,包括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固体废物转移许可、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等,帮助公众或企业法人可直接通过咸阳市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强化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满足多种渠道的公众企业服务需求。
5.移动端业务应用
为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十四五”期间应建设统一的移动端平台,并全局统一推广使用,以全面提升全局内部办事效率和便捷度。本规划中的“面向业务”、“面向决策”的应用模块将实现向移动端同步,将生态环境政务工作与移动APP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核心业务的“掌上办”、“随时办”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移动端展示。
同时,对移动端功能进行拓展,建立面向公众的环境信息服务查询功能,公众可随时随地查询咸阳环境管理相关信息、环境通知通告、环保知识等,获取身边空气质量、水环境状况,为公众的生活、出游等提供便利服务。也可通过移动端进行环境投诉,信息留言咨询,由相关负责人通过移动端进行处理回复。
专栏八移动业务应用建设工程
建立移动端App。建设“生态咸阳”App。面向全局生态环境内部业务人员,便于领导、各科室、业务人员不同权限人员进行信息办理和信息查看,包括在线业务办理、业务信息统计、环境质量信息查看、周边环境查看、环境投诉信息处理、环保知识库查看及留言咨询回复。面向社会公众,可通过移动端进行环境信息查看、周边环境查看、环境投诉、投诉处理进度反馈、留言咨询。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功能与爱咸阳、秦务员平台进行对接,以达到更加便民的效果。
(四)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及业务的正常运行需要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构建涵盖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应用维护、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责任制度,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安全中的应用。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为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一个生成、处理、存储和传输数据的物理环境,安全影响主要因素包括机房环境、机柜、电源、通信线缆和其他设备的物理环境。需要提升物理环境保护措施,明确机房、主机、存储、通信等设备安全等级;建立健全信息化设施建设、维护等相关责任制度。系统云端化后,各类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将依托于云平台的物理安全措施进行防护。
2.网络安全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严格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管理和技术并举的生态环境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联防联动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重要保障时期严格执行网络安全值班值守和零报告制度;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检查、培训和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防护,增强监测预警、攻击溯源和应急处置方面的能力,搭建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立以安全可信为核心的主动防御体系。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管控,加强监测监控物联网接入安全管控和防护。
3.主机安全
主机安全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和恶意代码防范等。身份鉴别要求对管理用户采用组合鉴别技术;通过设置敏感标记加强对重要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应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报表,保护审计进程;入侵防范应能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的入侵行为并报警,保证重要程序的完整性。
4.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需系统对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和传输过程中进行完整性检测,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并提供数据备份等防范措施。在数据访问安全方面,采用数据访问控制和数据库加密服务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采用通讯链路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在数据存储安全方面,采用分布式离散存储技术确保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存储隔离,建立完善的数据快照备份策略。以此构建覆盖数据访问、传输、存储各环节的数据安全体系。
5.应用安全
完善应用安全漏洞检测、安全监测和预警措施;建立健全应用开发、接入、升级维护和运行等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推进重要信息系统设施信创替代。按照国家信创建设要求,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分阶段推进涉密内网、业务专网政务和业务信息系统信创替代工作。
(五)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标准规范
1.健全政策制度体系
在国家、省、市的政策制度基础上,加快补充完善配套制度,包括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开放、网上政务服务及信息公开等方面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明确生态环境局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建设实施、项目监理、运营维护、绩效评价、保密安全等管理要求。加快构建覆盖生态环境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复用的有效机制,制定生态环境数据保护、数据开放的实施办法。
2.强化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制订完善业务、技术和运行管理系列规范,推进标准、规范贯彻落实。在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的框架下,加快制定完善咸阳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明确总体标准框架,为“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依据。重点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先行制定数据汇聚、数据中台、数据服务、数据安全方面亟需编制的规范;统一信息化项目管理和运维服务标准,规范平台与现有应用系统及第三方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保障项目规范建设及信息安全。
(六)完善信息化统一运维保障体系
依据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按照统一运维的管理要求,确定相适应的运维模式,构建统一的运维制度、运维流程、运维团队和考核体系,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切实提升整体运维管理水平。
1.健全运维体系
厘清信息中心、业务科室在运维中的责任,合理安排自身运维力量和外部运维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明确运维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步骤,逐步实现运维从事后响应到伴随维护、从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递归演进,显著提高运维管理水平,保障网络及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确保生态环境业务系统正常工作,高效开展。
2.创新运维模式
在运维队伍方面,根据运维方式和内容建立相应的队伍,结合省厅指导意见,可以配套建立由一线、二线、三线队伍组成的三线运维模式。一线队伍在第一时间受理和解决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并遵循一致的上报模板和请求、故障处理路径、应用咨询,主要服务方式为电话、在线解答。二线队伍主要受理一线队伍转派的服务及技术支持请求,并按照流程定义的规范化要求完成响应和处理,执行技术层定期巡查、紧急抢修等任务,服务方式为现场服务;二线队伍可以由信息中心相关人员联合外包运营团队组成,可以区分多个面向业务属性的虚拟团队,按照物理构成分散、运维管理集中、流程执行规范、管理框架统一的方式展开工作。三线队伍主要负责处理二线队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执行紧急抢修等任务,三线队伍以信息中心为核心,组织第三方团队核心人员、集成商、外部资深专家共同组成。
3.构建管控体系
面向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等运维服务对象,设计与运维模式相适应的运维组织架构和机构职责,明确运维工作中的角色定义和相关职责,梳理主要运维工作流程。对运维事件实现统一管理。
4.建设运维平台
结合生态环境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谋划建设监控全方位、服务全过程、展示全视角的统一运维管控平台,对信息化整体运行及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管理;固化运维流程和制度,实现运维工作的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保证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转型达到预期目标,强化十四五规划建设统筹能力,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统一分管领导,确定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牵头部门及各单位(科室)分工,制定推进计划,建立全市“一盘棋”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
(二)机制保障
明确咸阳市生态环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落实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及任务分工,统筹生态环境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建设。构建统一协调、合作协同、市区联动、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化保障体制,进一步加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信息化配套力度,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三)资金保障
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项目投入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信息化转型投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申请与投入,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优先安排生态环境“双中台”建设的政府财政预算。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实现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四)技术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充分研究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形成一体化环境质量感知接入规范;基于数据中台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汇聚共享、分析挖掘、共享服务,驱动管理、服务和决策模式的优化提升;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跨越。
(五)人才保障
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制定信息化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注重培养既懂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硬的生态环境信息化队伍,集中汇聚信息化人才力量,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创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华阴分局华阴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项目招标公告,招标内容包含颗粒物立体监测服务、VOCs监测服务等。华阴市大气污染防治服务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西安市经开区凤城八路正尚国际金融广场A座7层703(张家堡转盘东南角)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08月28
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通辽市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通辽市VOCs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结果公告,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市优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中标第一、二标段,两标段合计金额约964万元。一、项目编号:TLSZCS-G-H-230164二、项目名称:通辽市VOCs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三、采购结果四、主要标的信息
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通辽市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通辽市VOCs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该项目预算金额为1071.84万元。通辽市VOCs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网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11月10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TLSZC
9月20日,第八届中国环博会广州展正式拉开帷幕,本届盛会汇聚环保领域顶尖企业,无数环保产业科技进步的成果就此涌现。展会现场,盈峰环境携新一代飞行时间质谱仪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环保产业人士的目光,大批专家领导莅临盈峰环境展位现场。随着中国“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新考核规范的启动,挥
中国石油安徽销售公司2022年VOCs监测设备采购项目公示中标人,沧州中渤重工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中标,据悉该项目招标内容包含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仪、油气回收三项检测仪、油气回收气液比检测仪等。
1月1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阜新市煤化工产业基地VOCs监测站项目招标公告。详情如下:(阜新市煤化工产业基地VOCs监测站项目)招标公告项目概况阜新市煤化工产业基地VOCs监测站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线上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01月05日14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烟台市龙口环境执法大队VOCs监测执法能力建设项目采购成交公告。详情如下:烟台市龙口环境执法大队VOCs监测执法能力建设项目采购中标公告一、采购项目编号:SDGP370681000202202000360二、采购项目名称:烟台市龙口环境执法大队VOCs监测执法能力建设项目采购三、中标信息供
“这是我们与仪器厂商合作研发的空气和废气VOCs实验室监测平台,可对样品进行精准分析,获取包括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燃料燃烧、植物释放等不同排放源排放的107种VOCs监测数据。”在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曹方方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这套设备在传统气相色谱—质谱仪的基础上,通过多色谱柱
12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关于江苏省重点区域VOCs监测监控系统数据购买服务项目(JSZC-D2022-041)项目的采购结果公告。详情如下: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关于江苏省重点区域VOCs监测监控系统数据购买服务项目(JSZC-D2022-041)项目的采购结果公告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受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北极星大气网获悉,日前,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目标要求,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总体要求,进一步夯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落实整改任务,确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台账问题整改率达到91%以上,现
11月23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江苏省重点区域VOCS监测监控系统数据购买服务项目单一来源采购公示。详情如下: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机关)江苏省重点区域VOCS监测监控系统数据购买服务项目单一来源采购公示一、项目信息采购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机关)项目名称:江苏省重点区域VOCS监测监控系统数据购买
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号DB34/4966-2024,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标准》适用于电镀排污单位和专门处理电镀废水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排污许可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4年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会上介绍到,截至10月8日,共有159家钢铁企业(包括一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14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17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
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的总体要求,并对评估资料数据收集与调研、行业发展分析及评估重点问题识别、标准执行情况评估、标准实施绩效评估、标准技术内容适用性评估要求、评
近日,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热轧加热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宏兴股份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建设工期10个月,由山东泰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EPC总承建设,计划于2025年6月建设完成。项目建成后,不锈钢分公司热轧加热炉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生态环境部发布《食品加工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加工制造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现有食品加工制造业企业、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食品加工制造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就《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建设规划(2025-2029)》公开征求意见,截至2024年9月,贵州省已发布实施14项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其中1项为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4项为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9项为其他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贵州省将进一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构建支撑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起草了地方标准《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文件全文强制。《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pdf《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本文件代替DB11/503—2007《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
近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山西省地方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4/3176—2024)》。该标准自2025年5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现有水泥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和
案例一、万载县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案【案例特点】该案件为生态环境部门办理的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典型案例【案情简介】2024年4月,宜春市组织相关专家和执法骨干开展了机动车环检机构专项检查,发现万载县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存在双排口车辆只插入单采样管检测并出具
2024年10月24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环境领域法规与标准建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有哪些精彩问答?环境保护杂志社:我们关注到,陕西省出台了《关中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请问该标准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效益?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一级主任
11月20日,江西会昌县“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治理和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开发EOD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据赣州环境消息显示,该项目总投资15.04亿元,申请金融贷款支持10.98亿元,旨在通过实施会昌县“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依托“红色故地”“风景秀地”“两代伟人”“红色谷底”“声川戏剧”等
11月12日,湖南印发《关于开展湖南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湘环发〔2024〕61号关于开展湖南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民银行各市州分行,长沙市委金融办、各市州政府办: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
【关键词】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划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融入法治监督体系衔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技术支持检察听证【要旨】检察机关办理江河湖泊等跨行政区划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可以由上级检察机关统筹不同地方检察机关一体办案、综合履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高效开展线索摸排和调查取证,依法开展行政公益
11月11日,万宁市港北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海洋新经济示范区EOD项目实施主体(第二次)中标结果公示。中标人为东方风景文旅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万宁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价:2691199600.00元。该项目采用竞争性方式选择项目实施主体,采用“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实施万宁
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目标到2035年,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实现,率先建成美丽浙江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
11月8日,山东济阳区大寺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循环农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采购成交公告公告显示,济南市济阳区农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中标。招标文件显示,济阳区大寺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循环农业融合发展项目包括:大寺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项目、仁风镇富
11月7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部务会议,研究部署河流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10月24日印发《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2024年版)》,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服务类目包含乡村环境治理服务、废弃物处理服务、生态资源调查与监测服务、生态资源管护辅助性服务、野生动物保护救助辅助性服务、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服务、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环境
11月6日*ST东园公布,全资子公司东方风景文旅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风景”)近日参与了万宁市港北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海洋新经济示范区EOD项目实施主体(第二次)投标,招标人为万宁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11月5日,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了中标候选人公示公告。项目金额:269,11
近日,湖南航天副总经理、航天凯天党委书记、董事长郑自儒,航天凯天执行副总裁蓝斌男一行,与汕头市潮阳区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举行座谈交流,并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潮阳区区委书记尤朝东参加座谈,副区长郑晓宾主持会议,生态环境局、工信局、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相关区局负责人参加会议,双方围绕
11月4日,湖南航天副总经理、航天凯天党委书记、董事长郑自儒,航天凯天执行副总裁蓝斌男一行,与汕头市潮阳区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举行座谈交流。潮阳区区委书记尤朝东参加座谈,副区长郑晓宾主持会议,生态环境局、工信局、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相关区局负责人参加会议,双方围绕智慧园区建设、生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