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2-08-26 10: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保护济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 拥河而兴 构建科学合理空间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突出黄河气概、时代气象、齐鲁气派、泉城气质,科学谋划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建设成为传承性、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的新城典范。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按照“控红、增绿、扩蓝、留白”的理念,科学确定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地下空间,努力把短板弱项转化为特色优势,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三生”空间布局。有序调整农业布局,在北部集中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在南部和生态隔离带保留部分都市农业用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沿主要河流、湿地、湖泊打造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构建起步区网络化生态系统。城市空间沿黄河组团式布局,小城镇结合原镇驻地合理布局,特色小镇结合生态空间有机布局,避免城市无序蔓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绿。实行战略留白,为重大发展战略决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理规划控制线。加强耕地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它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促进城镇空间集约节约,以城市组团、小城镇及特色小镇为主体,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确定开发时序,强化启动区(大桥组团)济南城市副中心、黄河北岸地区服务中枢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总部经济区、都市阳台、文化馆群等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向启动区集聚。聚焦创新、开放,加快推进崔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建设。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彰显“城即园林”特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分类控制城市组团、特色小(城)镇、村庄开发强度,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空间风貌,满足不同功能承载要求。

第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优化功能分区,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纵,即泉城特色风貌轴。规划建设黄河湿地公园、科创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徒骇河郊野公园,连接千佛山、趵突泉、明府城、大明湖等历史标志节点,形成“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轴,构建城市大轴线空间。

一横,即黄河生态风貌带。以黄河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脊梁,依托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黄河独特自然生态和景观,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联系黄河两岸的生态文化纽带。

两核,即沿黄河两岸分别布局打造城市科创区、临空经济区两个核心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布局高端载体、集聚高端产业、汇聚高端要素,率先打造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两岸互动、拥河发展的总体态势。

五组团,重点发展大桥、崔寨、桑梓店、孙耿太平、临空五大城市组团。

大桥组团。定位为济南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城市公共文化馆群等公共服务设施群。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或国际销售网络,搭建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崔寨组团。定位为高新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动力装备、氢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智慧物流、会展博览等高端新兴产业。引进中科院科研院所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园区。建设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智慧物流中心。布局国际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齐鲁国宾馆等重大会议会展平台,建设北方地区高端会展目的地。

桑梓店组团。定位为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现存的化工、物流等产业实施提升改造或搬迁。依托新材料产业园,聚焦纳米生物材料、超导材料、氧化铝纤维胶体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引进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孙耿太平组团。包括孙耿、太平2个街道,定位为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绿色建筑、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绿色产业,推进国家黄淮海分子设计育种中心、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建设,打造以农科示范、特色农业体验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

临空组团。包括遥墙、临港、高官寨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定位为临空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统筹欧亚班列开行,推动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四港联动”,联动济南(商河)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维修与装备、保税物流与空港物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临空装备及涉空服务业产业区、临空高科技及国际物流产业区。

63.jpg

第三节 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拥河建城、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两岸互动、水城共融、人地和谐。

推动产城互促互兴。推动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创新发展高效统一的新模式。结合产业类型对空间布局的不同要求,优化城市功能组团内部格局,均衡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和商住配套设施,建设一批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集聚的新型产业社区,吸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支撑高端高效新兴产业发展。遵循边界清晰、功能明确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以2—3平方公里为规模控制标准,划定综合服务型、宜居生活型、现代产业型、科研创新型、生态田园型等不同开发单元。增强用地属性的兼容性,鼓励地块内建筑物功能混合或同一建筑物竖向混合,实现多元功能植入。

促进城河共兴共荣。创新沿黄空间利用模式,防范黄河水之害、破除黄河水之弊、大兴黄河水之利、彰显黄河水之善,充分释放黄河作为城中河的生态景观价值,构建城市建设与黄河的弹性联动关系。划分生态保育区、创意展示区、水源地保育区、水岸生活区、郊野休闲区等功能板块,在泺口、鹊山龙湖湿地、百里风情区等形成互动区域,打造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低密度低强度的文体科教及绿色经济设施。加强对黄河大堤外片区开发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对黄河两岸空间充分“留白”,保障足够的生态开敞空间。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城市规划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构建组团式、田园化的布局形态,推动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村民与市民协调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加强片区设计,合理确定容积率、绿地率、地面渗透率等规范性要求,做好留白增绿文章,推动城市精明增长。开展城市设计,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管控,畅通视觉廊道,塑造开敞空间,还山水于民,打造最美天际线。制定起步区城市家具导则,提升城市家具标准化、人性化、特色化水平。

第三章 生态优先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典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一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始终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统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优化生态肌理和风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系统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湖泊水系和湿地公园,优化生态格局。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河湖清违、划线定界、秀美河湖、精细管护、共管共享行动,加强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推动鹊山龙湖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加大煤炭采空区治理力度,稳步推进退塘还河,严控人工造湖。实施齐济河、牧马河、青宁沟风沙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邢家渡干渠清淤弃土治理、徒骇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提升生态系统水分保持能力。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稀有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等鸟类栖息地、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为鸟类栖息、繁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大黄河生态“纽带”保护力度,科学划分水源涵养区、水源培育区、合理利用区、生态净化区等,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以畅通黄河流路、保证黄河安澜为前提,统筹起步区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依托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水系,加快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采用近自然绿化及多种混交方式,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造林,加快推进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带。

第二节 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

建立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治理,加强黄河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推动黄河滩区绿色发展。

保护黄河岸线资源。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持续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消除河道、滩区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违章行为。在符合河道工程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防汛交通需求,实施堤顶道路提标改造,加强堤防日常管护、堤岸维修养护和堤防绿化,增强堤防防洪抢险、观光休闲、城市交通等综合功能。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工程,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

加大滩区生态整治力度。统筹黄河滩区生态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基本农田划定,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行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系统开展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立足滩区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厉打击非法开矿采石、挖砂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

第三节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守土壤环境底线,加强预防监督,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塑造良好城乡环境。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划定水环境优先保护单元、水环境农业污染源重点管控单元、工业污染控制单元和水环境一般管控单元,严格执行相应单元管控要求。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对合法合规的纳入监管,对违法违规的进行封堵。开展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增强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推进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持续提升收集处理能力,确保园区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应治尽治。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围绕扬尘源、移动源、燃煤源、工业源四大类污染源,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提高扬尘监管标准,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严格执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巩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效果,逐步实现起步区取暖散煤“清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开展区域污染监测预警。

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等制度,减少新增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污染土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推进固体废弃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强化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通过土壤侵蚀控制和城市径流控制保护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智能化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流程,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完善环境治理机制。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保护清风廊道、清水通道,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乡建设和生活污染防治。严禁新建“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工作。

第四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面调查、动态监测、统一评价制度,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的界定办法及确权登记的组织模式、技术方法和制度规范,重点界定河流、森林、荒地、水库、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场景,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转化、可持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探索建立资金补偿之外的其他多元化合作方式。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统一。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通过租赁、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推动商品林赎买和公益林收储,鼓励企业、个人出资开展碳汇林建设。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科学构建GEP核算体系,实现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产品抵押和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业务,推进绿色证券化产品、绿色资管产品等发展,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强化生态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跨领域跨学科的高端智库,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64.jpg

第四章 四水四定 探索量水而行发展新模式

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供应保障

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利用黄河水、充分利用长江水、应用尽用再生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基于水随人走、水随经济和产业调整的原则,近期在山东省和济南市范围内调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并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二期通水,调增起步区用水红线指标,更好保障用水需求。全力增加水资源储备,形成常规水源、应急水源、战略储备水源三级保障,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用水分类分质供应。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科学论证并适时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地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清查工作,保障起步区水资源安全。

健全水务设施体系。实施现代水网与防洪排涝示范工程,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就近供水、多源供水”的供水体系。利用鹊山、稍门等调蓄水库向起步区供水,建设好饮用水备用水源,研究论证太平水库及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徒骇河拦蓄工程、鹊山水库沉沙池扩建、邢家渡灌区一级沉沙池恢复利用,新建大桥水厂、临空水厂,推动崔寨、孙耿、太平水厂的划转与改造。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规划实施分质供水,在重点区域推进直饮水工程。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雨污水管网,保留、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推进建设大桥、崔寨、桑梓店污水处理厂和临空经济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探索推广分散式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

高标准利用再生水。科学规划和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编制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雨水系统全部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再生水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建设深度处理设施,合理布设再生水回用管线系统和回用水泵站。积极推广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使用,根据工业、农业、环卫、绿化景观和生态补水等不同需求,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

第二节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的基本原则,将节水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纳入起步区规划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节水示范引领区。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广泛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大力推广低压输水管道,规模化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精准灌溉节水增效新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长。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灌溉设施节水改造,配套完善计量设施,减少渗漏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深挖工业节水潜力。编制产业负面清单,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统筹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开展节水型园区试点。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行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行动,鼓励建设一批水效领跑者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强化节水管理,推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推进企业间水资源梯级利用,探索建立第三方节水评价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及年用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企业开展节水评价与诊断。

推进城镇节水提质。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制定起步区供水管网建设实施计划,率先推行“双供双排”城市用水循环系统,更新改造落后供水管网,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鼓励节水服务企业开展节水管理业务。加强水效标识管理,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升级公共区域和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型用水器具,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安装喷灌、滴灌设施。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开展节水进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强化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节水企业,采用“科研+试验+产业”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取用水精准计量、灌溉精准控制、管网漏损智能监测等关键节水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发展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

第三节 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符合起步区水环境、水生态特征的严格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红线管理,科学核算起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主导产业类型、水基础设施能力、水效标准。建立水资源预警长效机制,制定预警管理办法,搭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平台。严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实行常规水和再生水取水许可制度,从严控制新增取水审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增自备井。加大水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肃查处非法取水、超计划用水等行为。

创新水资源高效利用体制机制。开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适水评价。积极搭建水资源管理平台,推动水资源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水资源统筹谋划、系统保障和精细管控。探索开展水权、排污权交易,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建立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补水四类用水户涉水信息管理。探索设置分行业用水效率准入门槛,从源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旧动能转换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济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