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靖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

2022-12-09 08:36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七章 打造和谐生态生活,建设美丽宜居名城

第一节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一、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开展饮用水源地整治专项行动,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监测预警,重大水污染事件预防与应急防范能力建设。对取水口上游入江河流进行水污染调查和防治,确保入江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利用长江沿线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和排除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巩固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成果。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风险隐患管控,明确保护区域,建立管护体系,取缔相关违法违规设施,加强历史遗留问题监管。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

二、补齐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以沿江区域、城郊结合部、老城有机更新区域、新开发生活片区及十圩港流域为重点,加快收集污水管网建设、截污与破旧管网修复,逐步改造生态处理和简易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统筹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建立污泥转运和处理处置全过程可追溯监管体系。到2025年,计划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54.737公里,改造修复污水收集管网约22.586公里,新建一体化污水泵站13座,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5%。以直排河流和农田区域为重点,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村庄生活污水区别化处理,分别采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排放、分散式处理设施处理及设置三格化粪池等措施。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

三、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逐步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试点,健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餐厨垃圾等固体废物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衔接。到2025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0%。推进农村垃圾收运向“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有效处理系统转变,推行“三分法”垃圾分类投放,建立健全农村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及有机易腐垃圾处理点建设。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保持在100%。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到2025年,40%村庄实现垃圾处理收费,形成农户适度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经费分担机制。

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继续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中有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发挥道路、绿地、建筑与小区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到2025年底,确保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二节 加大绿色靖江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一、提升城市精致化管理水平

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从环境卫生、容貌秩序、功能配套等入手,以薄弱地带为重点,实施相关整治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突出问题。构建新型市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执法力量整合和重心下移,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全覆盖,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整合多项城市运行管理功能,打造“一屏管全城”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城市网格化治理联动升级,有效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推进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建设

以“沿河绿廊+慢行绿道”为重点,在城市主要商业办公区、休闲服务区、居住区以及交通枢纽之间打造多功能交通慢行空间。依托中心城区内交通道路、步行街道,建设人车分离的林荫休闲慢行步道,形成生态绿道联通体系。强化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对公共交通补充作用。

三、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全市范围内城镇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坚持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技术路线,积极推广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能源,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开展高耗能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同时对部分居住小区也进行改造试点。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重点地段规划新建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一星标准,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

第三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提升农村环境

一、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有序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逐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村庄分类发展和整治提升。探索编制适应靖江实际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促进美丽宜居、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镇和自然村庄绿化美化,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有重点地推进村庄绿化建设,提升绿化质量,普遍实现乡镇镇区和自然村庄道路、河渠、公共空间、房前屋后等宜林地绿化基本覆盖。积极推进乡村绿化建设,整体推动村居公园化。纵深推进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精心打造一批省市示范项目。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对户厕改造进行“回头看”,对低质量户厕进行修缮。加快推动城镇污水管网逐步向周边自然村庄延伸,与农村改厕有效衔接,提高农户受益率和覆盖面。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系统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河道疏浚及生态河道建设。深入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动绿美村庄建设。鼓励开展庭院美化行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植树绿化活动,优选自然村庄开展绿化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创建和健康乡村建设工作。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修复乡村生态,推进村庄有机更新。

三、提升建设和长效管护水平

围绕农村环境“八位一体”综合管护要求,加快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智慧化管理。鼓励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理。积极争取将村庄环境卫生维护费用纳入市财政预算。鼓励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小型涉农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放大文化景区、生态涵养区功能,做优三产融合和旅游开发文章。以新江平线为纽带,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生祠苑艺小镇,实现所有镇(街)建有1个以上特色田园乡村,展现乡村振兴的现实模板和示范样板。以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重点,整合产业、文化、水系等资源,串点、连线、成片,加快打造特色乡村示范区,创建美丽宜居乡村集群,推动实现“靖善靖美,江水田园”的乡村振兴画卷。到2025年,建成特色田园乡村10个和“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

第四节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一、鼓励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引导居民绿色消费。贯彻落实相关绿色产品补贴政策,推广环保、节能、节水产品。加强宣传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示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应当全力支持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在满足基本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依据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品目清单和认证证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到2025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91%。

二、完善绿色交通服务体系

响应泰州市“绿色出行城市”创建行动,完成《靖江市绿色交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助力靖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立健全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和配套制度,形成保障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制度体系,提升靖江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加快构建多类型公共交通体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公众优先选择节能环保、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配套建设自行车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鼓励生态旅游。

三、开展低碳生活专项行动

编制市民绿色生活指南,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专项行动。开展“低碳饮食行动”、“全民减废行动”,争当“无废城市”建设排头兵,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制定合理的住房消费标准,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建筑。倡导公众参与造林增汇活动,依托节能宣传周、低碳日、无车日、地球日等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氛围。健全公共交通覆盖,鼓励公共交通出行、低碳旅游。支持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

第八章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一节 强化载体建设,突出品牌塑造

一、打造靖江生态文化品牌

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作品创作。结合镇村规划、历史渊源、人文底蕴,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放大“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效应,彰显公共文化服务地域特色。推动靖江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动态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文物监管平台,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强化历史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网络化保护。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生态文化中的传播作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同时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文艺作品创作机制,鼓励文学、影视、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艺术作品创作。

二、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依托靖江特色,推动各类文化中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文化服务中心效能,打造多样特色文化空间。以生态环境宣教基地建设为基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平台、靖江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示平台、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平台,打造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宣传阵地与展示窗口。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施等生态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定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加大公众生态文明知识培训力度。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规范试点创建,全市范围形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结合靖江市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分布,统筹规划、合理划分旅游区域,形成全新旅游产业格局,构筑 “一核三区、一环两带”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一核”为城区休闲旅游核;“三区”为人文民俗乡村片区、古镇祈福休闲片区、埭上人家风情片区;“一环”为滨江-田园休闲自驾环;“两带”为埭上人家田园休闲带、人文靖江文化体验带。

第二节 丰富宣教形式,加强意识培育

一、加强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

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的生态文明教育,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决策集体,以生态文明理念科学指导政府决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培训教育体系中,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性知识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基层村镇干部的生态教育培训。定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修班,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与各高校环境相关学院联合,开展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学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环境即政绩的观念,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意识。到2025年,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保持100%。

二、强化企事业单位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引导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定期开展企业法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号召员工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文化建设等生态环保专题培训,提升企业资源节约意识,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设立企业开放日,鼓励企业主动邀请公众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宣传介绍企业生产全流程的环保技艺及相关高新环保技术,达到企业宣传及公众环保知识普及的双赢效果。

三、广泛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培训,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常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编制各级各类学校生态文明教材或读本,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级别教育,开设特色的环保相关课程、夏令营、文艺活动等。

四、开展多形式多平台的生态文明宣传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立体、全方位的宣传平台。健全靖江市环境新闻发布制度,完善重大信息权威发布与政策解读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建立靖江市生态环境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对社会环境新闻进行正向舆论引导。利用数字化新媒体、线下文化设施平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与理念,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绿色创建工作,打造社区生态绿色品牌。

第三节 加快风气形成,推动共建共享

一、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发展

探索培育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及社会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协力推进“生态宜居地”建设。推广新桥“365”自治经验,引导基层自治组织、公益组织、环保志愿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绿色行动。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提升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的公益诉讼能力。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事务协商治理服务体系。

二、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建立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环保网络举报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圆桌对话等多种制度建设,推进公众在环境法规和政策制定、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宣传教育等五大领域的参与力度。结合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等系列制度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高效处理信访问题

引导群众依法信访,支持诉求理性表达、权益依法维护,继续开展及时就地化解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强化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将网络投诉纳入环境信访范畴,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工作平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环境污染信访诉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落实各相关主体责任,确保问题解决到位,同时推行信访复查复核制度。通过信访反映的民情民意中,寻找环境管理不足,指向监管执法重点,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环境信访诉求问题。

四、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开展节水型城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形式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借助相关环保主题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宣传活动,向群众传递生态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补齐生态知晓度、满意度的短板。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工作,引导居民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理念,提升绿色生活能力。由民政、妇联、生态环境和当地政府等部门每年组织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先进评选活动,评选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授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家庭”称号。

第九章 重点工程

根据目标指标及主要任务,共设置生态制度建设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工程、生态空间优化工程、生态经济提升工程、生态生活改善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等6大体系48小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76.02亿元,各项目具体建设内容、项目投资及责任部门等情况见附表1。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主管领导参与的靖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综合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考核。各街道(乡镇)、有关部门相应成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完成市领导小组逐级分解的规划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明确重大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人,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实行年度考核。

第二节 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估考核机制,结合目标责任制对生态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形成督查督办制度,定期评估各责任部门项目完成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年度目标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进行生态创建工作总结,形成完整的奖罚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制度、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信息,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定期开展公众对环境满意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与建议的调查工作,保障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的公众参与度。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措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并加强监管。发挥政府在环保领域投资的核心作用,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环保领域,重点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预算,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专项基金。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性部分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重点建设符合靖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产业升级与环保项目,争取生态文明省、市建设重点工程的部分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建设。依法征收城镇污水、垃圾、固体废物等收集和处置费,形成统一收集、专项使用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来源审核、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第四节 提高科技创新

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积极引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紧缺人才。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等方面,加强资金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举办和参加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招商会,充分利用已建设的全国环保创新实用技术试点基地、“绿色保姆”线上线下服务企业平台,建立项目、成果交流市场,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节 引导社会参与

加强规划实施宣传,增强环保理念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通过健全多项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关心、参与、监督规划的氛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教育平台,策划生态教育活动。积极倡导生态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居民环境教育工作,让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化为政府及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和永续发展。

附表1 靖江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