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汕头Plus客户端2020-06-16
“生态固碳”强调发挥森林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固碳功能,通过培育以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碳汇及注重发挥以大型经济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固碳作用,挖掘和增强海洋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潜力。
来源:净水万事屋2020-04-17
part 1 生物质转化生物炭过程中结构性质的变化生物炭是利用生物质残体在缺氧环境中经过热化学反应形成的富碳产物,近年来因其潜在的固碳能力、土壤改良功能、污染物修复功能等受到广泛关注。
来源:土壤观察2019-09-12
导读本文系统梳理了与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的,特别是对固碳减排的土壤有机质本质认识的研究进展及路径,探讨了经典腐殖质学说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新近的有机质保护稳定学说及腐殖质组学学说,并追溯了生物标志物有机质分子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2018-01-11
工程实施后,仅滇桂黔三省植被地上生物量固碳达到4.7 pg c(2012年),增加了9%(+0.05 pg cy-1),相比2010年至2050年中国森林14.95 pg c的固碳潜力,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可能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02-27
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显示2016年的研究热点是“重金属污染与生物累积效应”、“土壤有机污染与生物降解”、“土壤管理与元素循环”、“土壤固碳与全球气候变化”。...在cnki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936篇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土壤微生物与环境污染”、“土壤理化性质与水盐运移”、“土壤有机碳与环境效应”、“土壤区域环境与空间变异”为国内期刊论文的主要研究热点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11-09
多年前,科学家在估算全球碳平衡时发现,从生物圈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20%去向不明,即丢失的碳汇。研究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库正是丢失的碳汇的主要去向。千分之四计划正是植根于此。...就我国而言,一方面排放量大,2013年总能源排放高达26.12亿吨碳当量;另一方面固碳难,我国1米深土壤有机碳库总量约为900亿吨碳当量,需要增碳2.9%才能抵消能源排放,这样的土壤增碳速度远超当前的技术水平
来源:清洁高效燃煤发电2016-11-07
其作用主要是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没有有机肥,作物不是不能生长,而是长不好,究其原因也是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来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因此,靠增加水生、陆生植物面积来大幅度增加环境固碳能力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们曾经到数个化工厂调研,这种工厂通常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都达到每小时数十、数百吨碳排放。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2016-07-27
污泥土地利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提高地上生物量,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此外,污泥应用于林地、园林绿化、草坪等领域,可部分替代化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3模型法土壤固碳也可以采用模型法,通过整理文献数据,按不同管理措施分别计算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和年增长率,采取有机碳随时间线性增长的模式估算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和增长率。
来源:中国能源杂志社2016-07-25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通过对速生碳汇草将大气圈中动态的二氧化碳气体转入生物圈中,形成静态的固体有机碳化合物的研究,发明了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的革命性原创技术;创立了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首次提出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
来源:环保人2016-06-29
促进土壤碳发展土壤碳对土壤的功能至关重要。它为土壤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一小撮土壤能支持数十亿菌类。这些生物是土壤里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循环的关键营养物质,使他们更可用于植物。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2016-06-28
土壤固碳应同时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应对全球土壤风险。土壤有机碳通过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控制,调节着土壤过程,提供土壤对生物量生产、能源生产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水分蓄持、固碳减排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2016-05-25
土地覆盖和利用的变化,如森林和自然草地开垦为牧场或农田,将移除生物量、改变植被、干扰土壤,进而导致土壤碳和养分的损失、土壤结构的改变以及地上、地下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来源:农民日报2016-03-10
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碳库,50%的陆地碳存在于地表30厘米耕层,农田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3%以上温室气体,碳汇效应明显。...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的生态涵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7-27
方精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他们最新研究的很大价值在于对中国森林碳汇未来固碳潜力的预测和挖掘。早在2010年,方精云的研究团队就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类似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在2005年到2050年的45年间,我国森林将累积吸收大气中35.5亿吨碳(相当于130.3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我国森林至少到2050年依然是一个稳定且显著的生物量碳汇。
来源:生态修复网微信2015-07-17
土壤碳的释放将对全球变暖产生重要影响 。反之, 土壤固碳能力对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具有重要潜力。...因此, 有必要建立基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的可能反馈, 发展土壤固碳减排增汇技术等。
来源:深圳商报2015-07-13
这些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类型中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农村户用沼气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清洁交通减排项目;海洋固碳减排项目;林业碳汇项目;农业减排项目。...据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工作人员介绍,合格抵消信用应当由规定的减排项目类型所产生。
来源:交通部2014-06-23
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是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消减co2排放量所需成本的1/30左右,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吨碳左右。...研究表明,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 亿吨碳。但在看到中国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刘继峰2014-04-10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对此表示,寻找适宜的固碳技术,真正实现碳收集和封存,以减少大气中存在的碳存量,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非常关键。速生治污固碳,为我们解决碳排放问题打开了新思路。雾霾治理须
来源:北京市发改委2013-04-10
农业(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领域减少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生物或工程固碳技术。(三)节能低碳典型案例征集。1.节能低碳典型案例。...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5.环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