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工程院院士”相关结果1233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21-09-17

      9月1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碳中和经济”全球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受邀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化转型将显著加快,油气行业发展路径渐趋清晰,加快打造绿色油气田

      “碳天枰”区块链平台填补了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核算方面的空白

      来源:红杉天枰2021-09-13

      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红杉天枰总裁朴依彤、龙江环保集团总裁朴庸健、副总裁张福贵、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王秀蘅教授等出席会议。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2021-09-01

      总站魏复盛研究员就是这一时期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二阶段是以支撑考核排名为业务重心的阶段。这一时期,环境监测受重视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党中央国务先后印发多个改革文件,规范指导监测发展,各级财政对监测的投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日趋凸显,监测队伍被称为铁军先锋队。

      来源:董战峰2021-08-30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认为,通过科学的核算方法给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建立生态产品统...中国银行研究研究员汪惠青表示,这一标准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塑造了公开透明的融资市场环境和参考依据,有利于提升经营开发主体寻求融资的积极性。

      【第二轮通知】 城市群饮用水安全保障与科学输配国际会议 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首届论坛

      来源:粤海水务2021-08-27

      1、邀请嘉宾:张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首席科学家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 教授,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马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21-08-26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日前在演讲中指出碳减排优劣顺序应该依次为:节能提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加低碳能源和减少高碳能源、通过植树造林强化自然碳汇,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持久推进节能增效,既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20

      8月19日,在北京中科智汇工场举行的院士大讲堂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以《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控制展望》为题,就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推动工业源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16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碳中和背景下的水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思考

      来源: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2021-08-13

      本期我们推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长、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专班首席专家任洪强在第二届扬子江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江苏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发展峰会上的精彩报告

      2021华南环境技术大会全方位升级 肩负环保使命  再聚穗城

      来源:中国环博会2021-08-10

      主 持 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领导9:00-9:30 开幕式致辞(拟邀)生态环境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领导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领导主旨演讲 9:30-9:55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与路径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中国冶金报2021-08-10

      7月28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下称低碳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会长办公会上汇报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的相关情况,低碳推进委员会有关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09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中国超低排放标准当中,每立方米烧结烟气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为10毫克、35毫克和50毫克。而欧洲上述三项指标每立方米分别为50毫克、500毫克和400毫克。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9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炼油总能力达到8.9亿吨/年,全国共有185家炼厂,炼油工业的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傅成玉认为,工业原理、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及理念等方面均要创新。李毅中称,开展新一轮以绿色化、数字化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不仅要重视生产本身,也要重视设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的智能化。“行业规模化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5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长谢和平明确指出,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决定了短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离不开煤炭。...煤矿基本建设欠账较多,加上一些煤矿高负荷甚至超能力生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井下工程和采空区规模超出地质承载力,严重破坏了地下水系,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和植被破坏。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长,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耦合对于实现碳减排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全联环境商会2021-08-03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近日出席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他表示,“去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电力系统中 煤电还是“压舱石”吗?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1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认为,虽然要向新领域转型,但“污名化”煤炭的说法并不可取,“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才是明智的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平和也指出,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碳达峰后的经验来看,即使有可替代煤炭的能源,碳达峰后仍然会使用煤炭,只是煤炭的用途发展了变化。

      来源:中国矿业报2021-07-28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蔡美峰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县域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百人论坛暨黄河几字弯矿区生态修复与治理研讨会上表示,要从推进绿色矿业建设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两方面入手,实现我国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煤炭报2021-07-15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煤炭学报》上发表了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机遇》的论文。...就此,本报记者对谢和平院士进行了专访。“双碳”目标下,我们能源需求总量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mark>院士</mark>专访 | 金涌:“碳中和”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驱动力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2021-07-15

      《环境与生活》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长、博士生导师金涌教授,请他分享一个资深化工科学家对“碳中和”的理解与思考。...作为化学工程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您深耕化工行业数十年,对“双碳”目标和化工行业的未来有着远远超越这个时代的理解和认识,请问在迈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该怎么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