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余热利用、余热发电等节能改造方面快速发展。同时我国工业领域内的余热回收,特别是高温和中温余热资源利用取得显着效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领域内的低温余热资源(低品味余热资源)利用还有一定的差距,且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也很不均衡。随着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低温余热资源的利用日益成为节能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低品味余热资源的特点,总结了目前的利用方式和技术进展。
1、余热资源等级划分
工业余热主要指工业企业热能转换设备及用能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热、废水、废气等低品位能源。余热资源普遍存在于钢铁、化工、石油、建材、轻工和食品等行业,这些行业都存在丰富的等级不同的余热资源,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这些低品位能源加以回收利用,是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按照余热资源载体的温度高低,可以把余热资源按品味进行划分,温度高则代表余热资源的可做功能力高,即便是直接传热也可以方便利用,即是所谓“高品位余热资源”。温度低,则代表该余热资源品味较低。余热资源的等级划分见表1。
低品位余热资源利用方式的探讨
现在工业企业中品味较高的高温和中温余热资源绝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对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也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是总的来说,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低品位余热资源的来源及利用难点
余热资源的主要来源为:①烟气的余热;②高温产品和炉渣的余热;③冷却介质的余热;④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的余热;⑤废汽、废水余热;⑥化学反应余热。比较典型的低品位余热资源有:① 锅炉(加热炉)等排放的烟气,一般在140~180℃;②高炉渣、炼钢渣的冲渣水,温度在60~9 0℃;③循环冷却水,大部分在30~50℃;油田采出水,在30~60℃。
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难点在于:①大部分低品位余热资源含有腐蚀性的物质,对设备长期安全运行构成不小的影响;②有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具有间歇性的特点,难于连续运行;③由于品味较低,难以在现场附近寻找到合适的供热(冷)负荷;④用于发电,效率较低,技术还有待成熟,经济效益偏低。
3、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方式探讨
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可以分为直接热利用、制冷制热和热功转换三种方式。
3.1 直接热利用
热交换技术设备对低温余热的利用不改变余热能量的形式,只是通过换热设备将余热能量直接传给自身工艺的耗能过程,是余热回收直接高效的方法之一。由于低温余热资源温度较低,需要找到合适的利用场合,还要考虑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因素。
比较常见的有:循环水(油田采出水、高炉冲渣水等)用于采暖供热、锅炉烟气用于余热空气(或给水)、加热炉烟气余热用于加热物料等。
宣钢、首钢、济钢、太钢等企业都开展了高炉冲渣水用于居民采暖供热的工程项目,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将高炉冲渣水用于海水淡化,成功解决了低温余热回收装置的全年长期运行问题,这是一种十分合理的利用方式。
在电力行业中,国外最早是德国和日本开始使用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国内上海外高桥发电厂三期、大唐宁德电厂、上海漕泾电厂等都成功采用了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提升了锅炉运行效率。北京市的部分锅炉房,在燃用天然气的锅炉尾部烟道安装低温省煤器,降低了天然气用量。有的油田也进行了油田采出水供热的尝试。
3.2 制冷制热
在直接热交换没有合适的利用场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低温余热用于吸收式制冷或者热泵制热,改变余热能量的等级。
清华大学和江苏双良分别开发了利用电厂循环水做热泵的热源,使用少量的抽汽作为驱动能源,采用热泵将循环水温度提升到95℃以后送入城市供热管网,节能效果显着。化工企业需要制冷的工艺装置较多,利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利用余热作为热源,制取冷量作为生产使用,也是非常合理的利用低温余热的节能措施。
不过,一般来说,除了化工企业内部能实现低温余热自用以外,其他企业的低温余热资源本企业内部消化都有一定的难度,一般都需要和本企业以外的区域产生联系,才能充分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