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地下三层平面布置
图7 地下四层平面布置
5.交通组织该项目使用功能众多,人员与车辆流动频繁,必须合理、有序的组织与疏导交通。
综合体内主要人流分为三股:公园休闲人流、商业用房人流、公交场站客流、办公人流。主要出入口与南面延安南路紧邻的下沉式休闲广场及下沉式广场与地面公园之间采用室外大台阶相连,做到了休闲人流与其他人流的有效分隔。办公与公交客流均有单独的出入口,车流均位于东西两侧,严格做到基地内的人车分流,保证了优越的休闲公园品质。
综合体内主要车流分为三股:污水厂运渣车、公交车及小型机动车。在平面及车流交通组织中,根据三股车流的使用频率,将频率较小的运渣车与公交车混用入口,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保证了正常的使用需求。用地西侧设两个机动车入口,其中一个为机动车停车库专用,另一个作为公交车、运渣车使用。用地东侧分别设停车场出口及公交车、运渣车出口,由于地形高差大,两出口汇合后通过匝道与中山中路相接。
6.关于地下式污水厂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
6.1地下箱体平面布置一般为矩形或近似矩形。
总体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各构筑物之间布置紧凑,构筑物间尽量采用渠道连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箱体占地面积,节省工程造价。
6.2工程安全措施
在易发生事故的处理单元,充分做好工程设计预防措施。如:
1)任何情况下不能被淹没。粗细格栅易发故障导致污水发生满溢事故,在格栅旁增设人工格栅,在紧急状态下启用,防止污水从格栅前溢出。
2)消除有毒有害气体。加强通风、除臭等措施,并设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H2S检测仪)。
6.3污水泵站是否必须单独设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5.1.3条:抽送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水泵站,必须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下式污水厂各构筑物需组合在一个箱体内,污水泵站难以做到与其他构筑物有一定的间距,但可作为一个单独的防火分区采用防火墙隔离。
6.4消防与防火分区面积划分
地下式污水厂消防需考虑的问题:1)交通组织与运输;2)安全疏散与消防车道;3)防火墙及防火分区面积;4)消防给水及灭火器配置;5)通风;6)电气及自控系统。
设计当时指导消防设计的规范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于地下式污水厂,对应条款是执行第3章厂房和仓库中的相关内容,主体是地下厂房,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戊类,地下式厂房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000m2。 值得注意的是,2014版“防火规范”(2015年5月1日施行)在第3.3.1条款中的表下增加了一条注6,即:厂房内的操作平台、检修平台,当使用人数少于10人时,平台的面积可不计入所在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内。虽然新旧规范对防火分区面积没有变化,但如何计算其面积却有本质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防火分区的划分。污水处理厂内有许多大面积的操作平台巡检走廊、检修平台等空间,因为平时没人使用,仅在巡检时有人工作,主要为生产服务的工艺设备而设置,所以这些平台可不计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
该项目因功能复杂,叠合公交首末站及商业用房,因此在施工图阶段由省消防主管部门组织召开了该项目特殊消防设计专项评审,专家组意见包括:1)污水处理厂的防火设计可参照戊类工业厂房的防火设计要求确定;2)污水处理厂的防火分区可以按照实际的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计算(非设备用房空间不计入防火分区面积),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000平方米;3)在人员疏散系统完全独立、污水处理厂与公交首末站及商业用房实行严格防火分隔的条件下,现叠合建设方案可行。
6.5结构伸缩缝
超长的地下构建筑物往往需要设置伸缩缝,由于止水带在施工时易破损、后期老化易出现漏水的现象,故提倡尽可能不设缝。采用加强带+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方式能有效的解决混凝土早期的温度和收缩应力,不会产生温度裂缝,降低漏水的风险。
正常使用期间,地下构筑物处于温度相对恒定的工作状态,温差非常小,不易产生温度裂缝,即使后期出现渗水现象,用混凝土表面堵漏剂也易于解决。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