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生化池内设曝气管道与曝气盘,共设340套,每座SBR生化池设污泥泵二台,共计2台,其规格为单台Q=20m3/h,H=10m,N=1.5kw,污泥泵回流污泥一部分入生物选择区与水解酸化池,剩余污泥泵排到污泥浓缩池,在每个周期的滗水末期排放,每座SBR生化池内设滗水器1台,共计2台,滗水器型号,流量Q=100m3/h,功率为P=3.5kw。
SBR生化池配水采用水管上的蝶阀的开启来控制进水时段。SBR生化池,单池每天运行2~3个周期,每周期历时8小时。由于原水中总磷的含量达3~4mg/L,通过运用SBR工艺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群的配合协作达到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目的。
为满足以上工艺要求,设有一套简单而紧凑的生物处理监测与控制仪器,包括溶解氧仪、pH计等,根据水质与水量变化,改变或设定运行周期,改变曝气量,从而获得相应的污泥负荷,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2)鼓风机房
鼓风机房内设设低噪声三叶罗茨风机,为SBR生化池充氧提供气源。设计总供气量500~750m3/h,排出压力:49kpa。
鼓风机房平面尺寸:6×4m,高度3.9m。选用罗茨鼓风机,共2台(一用一备)。每台风量为10.83m3/min,配套电机功率N=15kw。鼓风机配带过滤器、消音器、蝶阀、止回阀等配套设备。安装排风轴流风机(型号:φ400/380VAC)1台,单机功率0.55kw。
罗茨风机风量的控制根据好氧池溶解氧浓度情况,开停及调节风量。
2.6.6、普通快滤池
经过SBR处理后出水的COD、SS等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必须经过深度处理。本方案拟订采用投资相对较小,运行比较成熟的普通快滤池对COD、SS等进行去除。
普通快滤池包括:池体、滤料层、承托层、配水系统、反冲洗排水系统。
池体:可选用国家普通快滤池标准图集,滤池长度:4.83m,滤池高度:2.90m;
滤料采用:石英砂滤料,厚度700mm;
正常滤速:8~10m/h,
强制流速:10~14m/h,
配水系统: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配水系统中间有一根干管,两侧接平行支管。
反冲洗系统:
本方案设计采用水冲洗,冲洗强度:12~15l/(m2.s),冲洗时间为5~7min;
冲洗水用水箱供水,水泵冲洗,冲洗水泵扬程12~15m左右。
2.6.7、消毒池
接触池的目地是对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杀菌消毒。接触池按污水量1200m3/d设计,本方案中设置1座折板式接触消毒池。平面尺寸为L×B×H=8×3×1.5m(中间设折流挡墙),停留时间0.6小时,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接触消毒处理,拟订采用复合型二氧化氯发生器1台,有效氯产生量≥1000g/h,装机容量P=1.5Kw,N=0.20Kw。
2.6.8、污泥脱水
功能:将污泥进行重力浓缩脱水,降低含水率,便于污泥运输和最终处置。
污泥浓缩池尺寸为:Ф4m×5m,2座。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回流到调节池,池底污泥由污泥螺杆泵送至压滤机房脱水后处置。
2.6.9、公用设施及辅助建筑物
污水处理厂内辅助建筑物按1000m3/d规模设计。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镇污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场镇污水处理厂应具有如下设施:
2.6.9.1、公用设施
1)道路
围绕处理单元成环状,道路用单行线,宽度以3.5m。进厂区主干道建成双行线,宽度为6-7m,人行道宽度1.5-2m(注,本工程设计只为规划,未做投资估算);
2)围墙
为防止闲杂人等进入污水厂,应设置围墙,用上部开孔的矮砖墙,使外面的人可以看到厂区内园林景观,围墙高度2m(可以根据业主要求或当地情况做适当调整与修改)(注,本工程设计只为规划,未做投资估算);
3)绿化
为改善污水处理厂的工作环境,保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必须有一定的绿化,可在建筑物之间或空地上进行绿化(注,本工程设计只为规划,未做投资估算);
4)供水与供电
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