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物滞留设施概念及构造
案例中的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城市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外观呈长条形分布,根据其形态和应用场所该生物滞留设施可称为生物滞留带;由于城市道路为不透水型下垫面且该道路原雨水管线较为完善,为避免生物滞留带蓄水漫过路牙石引起道路积水,本案例采用溢流型生物滞留带;由于生物滞留带位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间的分隔带中,雨水直接入渗可能会对道路结构造成损害,因此本案例生物滞留带底部设置防渗层。
2.2径流雨水净化
针对道路路面径流雨水悬浮物(SS)含量较高,根据场地现状条件,本案例在生物滞留带进水口处设置预沉池,削减径流雨水中的悬浮物等较大颗粒,以降低生物滞留带的除污负担,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综合考虑填料的渗透性和吸附净化能力,在人工填料层填充对径流雨水中多种污染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组合填料(如粉煤灰、沸石、人工制备材料等)。
2.3设计方法
计算道路生物滞留带面积时,综合考虑了设施的渗透能力、蓄水层植物的影响、土壤填料空隙储水能力等因素,其面积Af计算如式(2)所示:Af=AHφdf/[60KT(df+h)+hm(1-f)df+nd2f-Hdf](2)
式中A——道路汇水面积,m2;
H——年降雨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
K——种植土渗透系数,m/s,北京取5×10-6m/s;
T——降雨时间,通常取120min;
df——植土层和填料层的厚度,m;
h——蓄水层设计平均水深,m;
f——淹没在水中的植被平均体积率,本案例取20%;
φ——径流系数,本案例取0.9;
n——空隙率,本案例取0.3。
此外,案例中进水口设计采用若干边石豁口形式,进水豁口均匀分布在边石上使道路径流雨水以片流形式进入生物滞留带;道路雨水口设在生物滞留带内作为溢流口,并与市政雨水管道衔接。进水口、溢流口设计应经计算确定,具体参见相关文献。
2.4运行维护
案例中道路生物滞留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维护工作:①进水口处的预沉池和溢流口上部均采用可开启式篦子,定期打开预沉池和溢流口处的雨水篦子,清扫池底沉积物;②防止暴雨对植物影响,所选植物为耐旱、耐涝、根系发达且可促进污染物吸附的马蔺和千屈菜;③根据表层植物生长情况对其进行适当修剪、灌溉,定期清理杂草,暴雨过后及时更换受损的覆盖层材料和植物。
3结论及建议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已暴露一些问题。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低影响开发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理解生物滞留设施的概念,切实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避免盲目性;在关注水量控制的同时,充分考虑径流雨水水质带来的污染风险,并选择合理的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和有效的预处理设施;
在径流雨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建立以污染物削减控制为目标的生物滞留设施计算方法,并针对目标污染物,通过改进填料种类、优化构造等途径强化污染物去除;合理制定生物滞留设施运行维护制度,保障其正常功能的发挥。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