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工艺说明
(1)水解酸化-厌氧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缓冲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为好氧处理提供较为稳定的进水条件。厌氧能处理浓度较高有机污染物,大大降低了水体COD、SS浓度等,为后续好氧系统废水处理节省时间。另外,水解酸化和厌氧系统不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无需排泥,大大节省污泥产量及处置费用,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2)接触氧化池内设生物填料,配置高效曝气装置,具有高效、曝气均匀等优点,为保障出水水质稳定提供有利条件。
(3)二沉池内设塑料斜管,提高固、液体分离效率,有助于保持出水水质稳定。
3结果和讨论
3.1催化剂FeSO4用量对废水COD的影响
在小试试验中,将500g综合废水(COD约35000mg/L)
pH调至3~4,加若干量FeSO4,搅拌0.5h后,加入足量H2O2,一直搅拌24h后检测废水COD,如表2所示。
根据小试实验结果,当催化剂重量为0.5g时,效果较好。催化剂添加量过高会导致成本增加和废水体系盐分浓度的升高;当催化剂添加量过低时,COD去除率不理想,影响生化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当m(FeSO4)/m(废水)比值为1‰时,COD去除率较佳。
3.2H2O2添加量对废水COD的影响
在小试试验中,将500g综合废水(COD约35000mg/L)
pH调至3~4,加0.5gFeSO4,搅拌0.5h后,加入若干重量的H2O2,一直攪拌24h后检测废水COD,如表3所示。
根据小试实验结果,当添加量为5g时,效果较好。但由于H2O2有一定的分解性,因此实际H2O2添加量略大于理论值,所以,当m(H2O2)/m(废水)比值为1%时,COD去除率较佳。
3.3中和池碱的种类对水质的影响
在Fenton反应体系中综合废水显强酸性,必须调节pH值才能进入生化系统。所以,在此步骤就有了碱种类的选择:①氢氧化钠,用此类强碱可以控制成本,但由于化工厂本身盐分浓度就很高,使用氢氧化钠会更加增大盐分浓度,故不宜采用;②氢氧化镁,用此类中强碱可以适当控制盐分浓度,但从成本考虑,氢氧化镁价格偏高;③氢氧化钙,此类中强碱价格便宜,并且一摩尔氢氧化钙提供两摩尔OH-,能更好地控制盐分浓度;同时,氢氧化钙溶解度较低,有利于后续阶段添加絮凝剂时更好地絮凝。所以,无论从工艺还是成本考虑,选择氢氧化钙较为合适。
4运行效果
厌氧池、接触氧化池内引入生活污水至淹没填充料。接触氧化池闷爆24h后排出部分水,再进水,再闷爆6h,然后进水至氧化池溢流口。10天后,开始曝气并投加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尿素等。保持生化体系C∶N∶P=200∶5∶1,曝气15天后,开始逐渐进水。经过3个月的生化驯化以及试运行,工艺开始正常运行。
工艺正常后,综合废水经过物化处理,水中COD、BOD、SS等各项指标都有了显著改善,更加适合生化处理。根据运行结果,从COD、SS、色度出水指标分析,该设计工艺处理效果较好,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相结合更适合该类废水,运行稳定可靠。COD出水平均浓度为274mg/L,平均去除率为99.2%;SS出水平均浓度为64mg/L,平均去除率为94.7%,色度平均出水为94倍,平均去除率为81.2%,pH值出水平均为7.36,以上各出水指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
5结论
(1)该化工企业废水经过物化处理后,废水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为后续生化系统的稳定提供保障,且节省了废水处理时间。
(2)生化工艺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化工废水是适合的,处理效果明显,各项指标去除率高。系统总COD去除率为99.2%,SS去除率为94.7%,色度去除率为81.2%。
(3)实践结果显示,该工艺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可以处理水质随时变化的综合废水,以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4)经成本核算,该套治污工艺成本约为25元/t,治污成本较低,在同类废水治理成本中较为经济。
《安徽化工》作者:李凯波,苏朝辉,王多斌,吴永贵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