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O42-
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据Sam-Soon的胞外多聚物假说,局部氢的高分压是诱导微生物产生胞外多聚物从而与细菌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带电基团的静电吸引及物理接触等架桥作用,构成一种包含多种组分的生物絮体,从而形成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
而有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快速利用,使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但有些国内外外学者发现处理含高硫酸盐废水时,会有非常薄的丝状体产生,它可作为产甲烷丝菌附着的原始核,从此开始颗粒的形成;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颗粒,可能成为颗粒污泥生长的二次核。
4、接种污泥及接种量
一般来说,对接种污泥无特殊要求,但接种污泥的不同对形成颗粒污泥的快慢有直接影响。因此,保证污泥的沉降性能好、厌氧微生物种类丰富、活性高,对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对接种污泥的量,有学者研究认为,厌氧污泥接种量为11.5kgVSS/m3(按反应区容积计算)左右时,对于迅速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是合适的。
5、启动方式
采用低浓度进水,结合逐步提高水力负荷的启动方式有利于污泥颗粒化。这是因为低浓度进水可以有效避免抑制性生化物质的过度积累,同时较高的水力负荷可加强水力筛分作用。
6、水力负荷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需要循序渐进。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
因此,在启动初期,应采用较小的水力负荷(0.05-0.1m3/m2•h)使絮体污泥能够相互粘结,向集团化生长,有利于形成颗粒污泥的初生体。当出现一定量的污泥后,提高水力负荷至0.25m3/m2•h以上,可以冲走部分絮体污泥,使密度较大的颗粒污泥沉降到反应器底部,形成颗粒污泥层。
为了尽快实现污泥颗粒化,把水力负荷提高到0.6m3/m2•h时,可以冲走大部分的絮体污泥。但是,提高水力负荷不能过快,否则大量絮体污泥的过早淘汰会导致污泥负荷过高,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电镜下的颗粒污泥和产甲烷丝菌
2、中温厌氧的温度
1、40℃以下,温度越高,活性越强(中温厌氧);
2、一般超过40℃,产甲烷菌嗝屁,整个系统会酸化失去处理效果(中温厌氧);
3、40-41℃,如果温度较为稳定,还能勉强运行,切忌不要发生温度波动,当然这样做很危险;
4、30-40℃之间,理论上温度越高越好,但是实际观察差别不算巨大,运行时差不多就行,加温花钱不少;
5、30℃以下,甚至不足20℃,常常是UASB运行调试失败的重要原因;
6、温度不足时常采用蒸汽加热,蒸汽加到进水管或配水池内,不能直接加入厌氧反应器中。
3、中温厌氧的pH
目前最常见说法是pH控制在6.8-7.2,所以大量的厌氧调试人员拼命追求加碱调pH的精度,其实,这与DO的内容类似,pH这也有必要搞清楚是谁的pH?
pH值6.8-7.2是综合了中温厌氧反应器中以产甲烷菌为主,辅以大量其他厌氧菌后,综合得出的经验值。这个值,是针对厌氧系统中的微生物而言,而不是针对进水出水;因为废水经过生化反应后,pH或升或降,有些变化在所难免,这一点较好理解,那么pH变化都有哪些情况呢,总结如下:
1、有机酸的转化:
有机物水解成有机酸,中性变酸性,自然酸增加,pH下降;(较)长链脂肪酸分解为短链的,酸增多,pH下降,可以理解为酸化过程表现,前两种在产甲烷受抑制时会体现较为明显;VFA降解,有机酸变为无机的CO2,且还可以脱离水相,总之就是酸减少,pH上升,可以理解为产甲烷过程的表现,厌氧出水经过暴露跌水,会有明显表现。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