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果分析
3.1整流格栅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本文选取D=90、120、150、200、300(mm)五种整流格栅间距进行了模拟,并分别给出自整流格栅进口向其下游延伸至L=1000、1500、2000、2500、3000(mm)五个不同高度处截面上的烟气速CV和最大烟气入射角α的计算结果。
图2整流格栅间距对不同高度截面上的最大烟气入射角的影响
图2为整流格栅间距D对不同高度截面上的α的影响。图例所示的五个不同形状分别代表了L的不同取值(如,L=1000mm即表示标高比整流格栅进口高度低1000mm的反应器内截面),给出不同L的计算结果是为了便于确定不同D对应下可接受的首层催化剂安装位置。
由图2可见,相同L对应下,α与D呈正相关,相同间距D对应下,α与L呈负相关。虚线下方为满足α<10°的设计参数点,可见过大间距将导致烟气入射角超标,仅当D<120mm时才能满足α的指标要求,且当D=120mm时α=10°,即此时首层催化剂高度不可高于L=1000mm对应的截面。
图3整流格栅间距对不同高度截面上的烟气速度变异系数的影响
图3为整流格栅间距D对不同高度截面上的烟气速度分布的影响。可见,当D≤120mm时,各高度截面均满足CV≤15%的性能要求,并且具有CV随着截面高度的降低而减小的规律。而当D>120mm时,仅部分高度截面可满足要求,且随着截面的高度降低CV呈先减后增趋势,说明这时未能使其整流格栅下游流场得到有效控制,设计参数不宜采纳。
3.2整流格栅形式对流场的影响
根据图3,尽管D<120mm时可满足烟气速度CV<15%,但总体上有些偏高。现以D<120mm的设计参数为基础,尝试通过对整流格栅形式的改进以进一步优化速度分布情况。
图4改进前后整流格栅的形式
图4为改进前后的整流格栅形式,其中图4a为上文分析计算采用的结构形式,图4b在a的基础上将整流格栅整体提高了150mm,并将左侧(靠近进气方向)的格栅设计为倾斜结构,此改进是通过对整流格栅下游的速度矢量分析后提出的。
图5整流格栅改进前后对烟气速度CV的影响
图5为D=90mm和D=120mm时,整流格栅形式改进前后不同高度截面上的烟气速度变异系数CV的变化情况。可见,相对D=120mm,D=90mm时此改进对减小烟气速度CV的效果更为显著,各高度截面的CV均达到8%以下。
图6整流格栅改进前后对最大烟气入射角的影响
图6为改进前后不同高度截面上的最大烟气入射角的变化情况。两种间距条件下,改进后各截面的α均有所减小,其中D=90mm时减幅更大,L≥1.5m后α始终小于3.5°。综上,D=90mm时改进后的整流格栅结构为最优设计方案。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